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后立体视觉的重建及其影响因素.方法:56例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前和术后6个月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近立体视锐度,用同视机检查远距离双眼视觉.结果: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远距离立体视丧失比例高于近距离立体视.术后近距离立体视改善不明显,远距离立体视改善明显.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对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非常重要.≤9岁组术后立体视觉恢复率明显高于>9岁组.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可明显提高远距离立体视.应早期手术治疗,以利于双眼视功能的恢复,达到功能性治愈.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不同检查方法对评价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的意义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方法对6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手术前应用同视机检查同时视、内外融合范围、远立体视,Titmus立体图检查近立体视、Bagolinii线状镜和Worth四点图查远近融合功能和远近同时视功能。所有数据用SPSS13.0软件分析处理,双眼视功能异常率的比较和相关性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同视机检查内融合范围、立体视、外融合范围、同时视的异常率分别为100%,66.7%,63.6%,2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四点图与线状镜检查结果中,远融合功能较近融合功能异常率高(P<0.05)。2远立体视异常率66.7%,明显大于近立体视异常率18.2%(P<0.05)。3Titmus立体图检查近立体视的异常率最低,除与同视机检查同时视之间无显著性差别外,与其他各检查结果间差异均有显著性。4除线状镜融合功能与内融合范围之间成线性相关外,其余不同检查方法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各种不同级别的结果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1同视机检查融合范围对早期发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异常灵敏度最高,对双眼视功能损害程度的评价有重要意义。2Bagolini线状镜和Worth四点图对早期发现双眼视功能异常敏感性高,且简单易行、费用低廉。3四种检查方法从不同角度反映双眼视觉状态,结果之间相关性差,相互交错,对全面评价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有互相补充作用。  相似文献   

3.
熊飞  刘双珍  吴小影  闵晓珊  李凤云 《广东医学》2002,23(11):1148-1150
目的:观察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和间歇性外斜患者手术前后对双眼视觉的影响。方法:将52例7-42岁符合标准的共同性斜视患者分为3组: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恒定性外斜组和间歇性外斜组,同视机测定远双眼视觉级别,《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测定近立体视锐度,观察术前、术后5d、1个月、3-6个月的斜视度、远双眼视觉、近立体视锐度变化。结果:3组斜视手术前后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与恒定性外斜组近立体视觉差异无显著性(P>0.05);间歇性斜组术前近立体视觉损害较其他两组轻(P<0.05)。结论: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恒定性外斜对双眼视觉的影响一致,间歇性外斜组对远双眼视觉的影响与恒定性非调节性内斜组和恒定性外斜组一致,而近立体视觉破坏较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视觉训练联合同视机训练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14例行间歇性外斜视矫正术后患者按视觉训练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n=63)和对照组(n=51)。2组均采用同视机训练。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术后行双眼视觉训练,对照组术后未行双眼视觉训练。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立体视锐度(周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无立体视)的比例,视功能(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无同时视)的比例及治疗后1 d和6个月斜视度回退量≥10△比例。结果 2组治疗前周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无立体视和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无同时视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3、6个月周边立体视、黄斑立体视、黄斑中心凹立体视、无立体视和同时视、融合功能、立体视、无同时视的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观察组治疗后1 d和6个月斜视度≥10△所占比例均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采用视觉训练联合同视机训练,可以促进患者双眼视功能的重新建立,改善斜视度,同时降低眼位回退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屈光参差性弱视治愈前后双眼视觉状况。方法比较50例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前和治愈后立体视锐度及同视机三级视功能。结果患儿基本治愈后,融合功能和远、近立体视功能均有明显改善。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患儿治疗中,应重视双眼视觉的检查和训练,以巩固弱视的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近视眼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后立体视功能的变化,从视觉最高形式的角度评价LASIK手术的疗效。方法:2005年8月-2005年12月间观察在我院行LASIK手术的58例近视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术后1月常规检查、矫正视力,远、近立体视锐度(包括交叉视差和非交叉视差)及测量远立体视锐度最小辨别阈值的辨认时间。结果:所有观察病例术后裸眼视力均在0.8以上,远、近立体视锐度正常。术后1月时中、高度数组近视患者的远立体视锐度最小辨别阈值的辨认时间较术前的缩短。结论:LASIK手术使双眼屈光状态变为正视,裸眼的远、近立体视锐度变正常;双眼视力相等,调节性辐辏与调节相平衡,有利于形成双眼单视和立体感知,中、高度近视患者的远立体视锐度图片辨认时间缩短。  相似文献   

7.
采用同视机及立体视觉检查图,检测50例垂直肌麻痹患者同视机三级功能及近立体视锐度的变化。结果示,45例(90%)保存有立体视觉;50例均具有融合功能,垂直肌麻痹患者的水平融合范围均小于正常融合范围,水平融合范围平均值与正常融合范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垂直融合范围均大于正常的融合范围,垂直融合范围平均值与正常融合范围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运动眼外肌麻痹的患者,代偿头位与头正位时的同视机定量立体视、近立体视锐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斜视度≤10^△者与〉10^△者近立体视锐度的保有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斜视度≤10^△与〉10^△者定量与定性立体视锐度的保有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斜视、屈光参差、形觉剥夺等均可能破坏儿童三级视功能发育。目前三级视功能训练方法主要有同视机、实体镜、电脑软件、haidinger刷等。我们对同视机训练的疗效观察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66例三级视功能障碍患者。男性31例,女性35例。年龄4~10岁。其中斜视22例,屈光不正18例,屈光参差17例,形觉剥夺9例。1.2方法检查方法:常规视力、眼前节、眼底、验光检查。TSJ-S1型同视机查同视知觉、主客观斜视角、抑制范围、融合范围、立体视。用颜少明等著《立体视觉检查图》查33cm立体视锐度。评价标准:同视知觉1度,融合范围(10度画片)分开4…  相似文献   

9.
3种国际通用立体视觉检查法的临床应用孟岩1胡聪2李慧1李冬蕙3立体视觉是人类双眼对三维空间的知觉,是双眼单视功能的最高级形式。为了更准确地检测双眼视功能,本文采用国际通用的TNO立体视觉检查、新立体视觉检查及Titmus立体视觉检查法对正常和间歇性外...  相似文献   

10.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76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矫正时机、方法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手术治疗情况,按手术年龄分成3组;术后随访1年以上,观察眼位、双眼视功能、视网膜对应及立体视的恢复情况。结果:手术后1年眼位正位63例,正常视网膜对应60例;3组术后双眼视功能、立体视功能恢复与手术年龄、术前有无融合功能密切相关(P<0.05)。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应早期手术,有利于双眼单视功能的建立,达到功能治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应用同视机训练融合功能的疗效.方法:对间歇性外斜视115例住院患者行斜视矫正术后随机分治疗组60例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照组55例未进行训练,观察术后1月、3月、6月、12月的眼位,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和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术后12月患者眼位正位率,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随机点立体视及Titmus立体图恢复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应用同视机进行融合功能训练有利于控制眼位正位,并提高融合功能及融合范围,建立双眼单视功能和立体视.  相似文献   

12.
双眼视觉是指物像通过眼的屈光系统在双眼视网膜相对应的点上成像,再经过视路传至大脑高级中枢综合成一个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知觉的过程。立体视觉是双眼视觉的最高知觉,是人体双眼整合视觉的高级功能。在影响立体视觉的诸多因素中眼位异常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笔者在斜视、弱视儿童的功能治愈中观察到调节性内斜视、间歇性外斜视及有或无控制点的共同性外斜视中眼位与立体视建立的相关性,现将工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3.
间歇性和恒定性外斜视的立体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和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手术前后立体视功能变化及手术时机。方法 将48例间歇性外斜视和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患者分为 4~ 7岁、8~ 11岁、≥ 12岁 3组 ,分别用颜少明《立体视觉检查图》和同视机检查患者手术前后近远立体视 ,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术后患者近立体视较术前明显改善 (P <0 .0 5 ) ,而远立体视改善不明显 (P >0 .0 5 )。 4~ 7岁组近远立体视改善明显优于其它 2组。结论  (1)将间歇性外斜视和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更科学 ,关键在于如何确立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的诊断标准。 (2 )间歇性外斜视和曾有间歇期的恒定性外斜视术后立体视的改善是从近距离到远距离的 ,早期手术可以更好地改善和恢复立体视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背景 儿童视力问题一直是家长乃至社会关注的热点,近年来各医院门诊间歇性外斜视儿童病例也比较常见,但国内外相关的研究多集中在手术及术后训练效果上.目的 应用同视机测量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同时视重合点、融合范围以及双眼远立体视的改变,分析其双眼三级视功能特征,为尽早明确病情、及时进行手术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用同视机进行辐辏融合功能训练对斜视角≤25°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双眼视功能重建的影响.方法:间歇性外斜视患者3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应用同视机进行辐辏融合功能训练,随访2年观察两组的斜视度变化、融合功能和立体视并比较分析.结果: 治疗组斜视角(平均)初诊18.96°,复诊10.97°, P<0.05,治疗组融合功能恢复率达63%,高于对照组的40%(P<0.05);治疗组训练前后融合范围恢复比较,训练后融合范围明显提高;同视机治疗组立体视恢复率达5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同视机对斜视角≤25°的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进行融合功能训练对提高融合功能和双眼视功能的重建是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22例连续性病例的病历资料。采用三棱镜加交替遮盖法测量患儿,经1 h诊断性遮盖前后注视6 m及33 cm调节性视标第一眼位的斜视度。检查患儿的融合功能和立体视锐度。依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对称性定量后徙术。术后1d、1个月、3个月、6个月检查患儿的斜视度和双眼视功能。疗效评价标准为斜视度≤±8 PD为正位。结果22例诊断性遮盖前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17.3±7.9)PD,诊断性遮盖后看远与看近斜视度的差值为(0.5±3.3)PD。双眼外直肌后徙量(7.2±1.2)mm。术后平均随访(8.6±5.4)月。末次随访的正位率为81.8%(18/22)、过矫率为4.5%(1/22)、欠矫率为13.6%(3/22)。手术前后融合和立体视锐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诊断性遮盖后测量的最大看远斜视度行双眼外直肌后徙术,可有效的矫正儿童类似分开过强型间歇性外斜视。  相似文献   

17.
立体视觉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立体视觉是来自双眼视觉的深度感,是双眼视觉的最高形式,是出生后获得的。立体视觉是建立在双眼同时视和融合功能基础上的高级双眼视功能。立体视觉随着眼的发育而发育,是出生后逐渐发育完善的。立体视的判定受检查距离、视力、年龄、红绿眼镜、斜视弱视、屈光不正、屈光参差等因素的影响,其中斜视弱视是最重要的原因。立体视检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包括斜视、弱视的筛选,选择斜视手术的时机及术后评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感知觉学习训练对儿童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视功能的影响。方法于2018年06月至2019年06月本院接收的间歇性外斜视患者70例,作为本文主要观察对象。通过电脑随机法,予以分组探讨。其中常规组35例术后进行常规矫正,研究组35例术后予以感知觉学习训练。结果治疗前后对比:治疗后研究组同时视、立体视、融合视、动态立体视均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常规组同时视与治疗前有差异(P0.05),立体视、融合视、动态立体视与治疗前无差异(P0.05)。组间比较:研究组与常规组同时视无差异(P 0.05),研究组立体视、融合视、动态立体视均优于常规组(P0.05)。结论通过感知觉学习训练,有利于间歇性外斜视儿童手术后重建视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斜视手术后双眼视功能重建规律。方法对30例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斜视患者手术前、后行双眼视功能检查并进行比较。结果30例患者手术前斜视度为20~80Δ,手术后2~12Δ。双眼视功能检查,手术前有重合点的19例(63.3%)、无重合点的11例(36.7%);手术后有重合点的28例(93.3%)、无重合点的2例(6.7%)。手术前融合范围0~120,平均(6.1±4.7)0;手术后融合范围0~300,平均(14.4±5.1)0,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手术前有立体视觉的9例(30%)、无立体视觉的21例(70%);手术后有立体视觉的22例(73.3%)、无立体视觉的8例(26.7%)。立体视锐度手术前≤60″无、手术后增至4例;手术前80~200″2例、手术后增至6例;手术前300~800″4例、手术后增至10例,立体视锐度手术前后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甲状腺相关眼病限制斜视手术治疗在改善眼位的同时,双眼视功能得以重建。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融合功能训练在大龄人群行斜视矫正术后建立双眼三级视功能及巩固术后效果的可能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10月—2016年12月在广州爱尔眼科医院被诊断为共同性斜视并进行手术矫正的患者174例,术后进行融合功能训练。根据术前诊断斜视的类型分成共同性内斜视组、共同性外斜视组、间歇性外斜视组,根据两眼最佳矫正视力差别分为>2行、≤2行组,训练时对单眼抑制及交叉抑制者先采用脱抑制训练再扩大融合功能训练,具有较小融合范围的矫正术后的患者直接从扩大融合功能开始训练,对比观察斜视手术矫正前和矫正后进行融合训练后融合功能及双眼视情况。结果斜视矫正术后128例建立了正常的融合范围,随访1年斜视无复发,无视疲劳症状发生。其中共同性外斜视组、共同性内斜视组、间歇性外斜视组进行训练后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32.35%、28.57%、100%,两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2行和≤2行的有效率分别为11.54%、100%。结论大龄斜视患者尤其是间歇性外斜视或双眼最佳矫正视力相差在2行以内的患者,经过融合训练均获得良好的双眼视,视疲劳得到改善,斜视手术效果得到巩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