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百色市壮族献血者HIV感染情况以及评估现行献血者HIV筛查策略的效果,确保临床用血安全有效。方法回顾性调查百色市51 528例壮族献血者的HIV感染情况。HIV筛查全部使用ELISA(抗-HIV1/2)法,初、复检均使用国产试剂,初、复检阳性标本送广西壮族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HIV确认实验室检验。结果共检测标本51 528例,初检阳性45例,复检阳性31例,经确认试验阳性24例。献血者HIV感染率为0.047%。结论严格血源管理、重视HIV筛查检测、引进血液病毒灭活技术、运行良好的质量管理体系及加强临床科学合理用血等措施可以减少经血液途径传播HIV概率。但阻断经输血传播AIDS最有效的方法是建立一支固定的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  相似文献   

2.
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OBI)仍是输血后肝炎(Post transfusion hepatitis, PTH)的重要传染源之一。随着献血者血液筛查系统增设核酸检测技术(Nnucleic acid test, NAT),在一定程度上屏蔽了OBI引起的输血传播性疾病,残余风险度显著降低,但献血者中仍存在一些OBI感染者,增加了经血传播OBI的风险。地域差异、人群特征及检测试剂的灵敏度和特异性都对OBI的流行情况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影响无偿献血人群OBI的流行率。本文主要对OBI的相关概念、发病机制、国内外献血者中OBI的流行率、经典检测方法和传播情况以及如何管理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3.
输血是临床抢救危重患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同时也可能经输血传播疾病。输血后肝炎(PTH)是一种常见的输血传染病,丙型肝炎(HC)主要经血液途径传播,唧中90%是HC患者,一般认为抗-HCV阳性血具有传染性,可引起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所以,了解无偿献血人群的HCV感染情况、高发人群及流行趋势,加强对献血者的相关标志物检测,对安全输血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前,尽管用HBsAg,抗HCV和ALT检测筛选献血者,但输血后乙型肝炎时有发生,我们在1995年2月对牡丹江市部分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和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HBV~DNA的结果报告如下:1 检测对象与方法1.1 检测对象:本文对牡丹江市94名献血者进行乙型肝炎标志物和HBV~DNA检测.1.2 方法:聚合酶链反应(PCR)和ELISA法均按试剂盒说明书操作.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6):144-147
目的 评估杭州地区无偿献血者血液筛查过程中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的残余风险。方法回顾分析本中心2016年1月~2017年12月无偿捐献全血者284 691例次,HCV血液筛查流程采用两次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和一次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NAT)模式。利用流行率-窗口期残余风险模型对初次献血者和重复献血者进行HCV残留风险评估。结果 杭州地区捐献全血的初次献血者HCV检测阳性率显著高于重复献血者(P0.01)。初次献血者HCV流行率为每10万4.530(95%CI:2.712~5.211),ELISA检测残余风险为每百万7.446 (95%CI:4.458~8.565), NAT检测残余风险每百万0.621 (95%CI:0.372~0.714)。重复献血者HCV流行率为每10万1.510(95%CI:0.904~1.737),ELISA检测残余风险为每百万2.482(95%CI:1.486~2.855), NAT检测残余风险每百万0.207(95%CI:0.124~0.238)。结论 开展血液核酸检测可明显降低HCV血液筛查的残余风险,杭州地区输血传播HCV的残留风险处于非常安全水平。  相似文献   

6.
临床输血中Rh血型检测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掌握患者R五(D)血型和献血者Rh(D)血型复检情况,确保临床安全输血.方法 用凝集法检测Rh(D)血型抗原.结果 5833例患者中21例为Rh(D)阴性,复检2027例Rh(D)阳性献血者中2例为Rh(D)阴性.结论 临床输血中进行Rh(D)血型抗原检测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韶关市献血人群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感染分布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2—11月于本血站经筛查合格的无偿献血者标本29 418份,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ELISA)测定,对于初筛为有反应性(s/co≥1)的无偿献血者标本,再采用免疫印迹法(WB)及核酸试验(PCR)进一步确认。结果:29 418名献血者中本地献血者占93.603%(27 536/29 418),外地流动人口占6.397%(1 882/29 418);29 418份标本中经ELISA法初筛发现反应性标本量为4份,占0.014%(4/29 418),而经WB法及PCR法检测结果 1份为阳性,阳性率为0.003%(1/29 418)。本研究调查样本来自各行各业,其中献血人群主体来自农民和工人,其次为自由职业者及学生。结论:韶关市29 418名无偿献血者中发现1名HTLV感染,从安全输血角度综合分析,为了确保输血安全,应对献血者行HTLV筛查。  相似文献   

8.
目的: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联合核酸检测(NAT)降低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风险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72764例献血者血液样本,并进行ELISA法和NAT关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的检测。结果:在72764献血者中,血清学指标HBsAg、抗-HCV、抗-HIV、抗-TP检测结果不合格的有782例(1.07%),合格的有71982例(98.93%);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结果明显优于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临床血源筛查检验中对献血者的血液样本采用ELISA法和NAT联合检测能够提高阳性检出率,降低临床输血时经血传播感染性疾病风险,有利于保证临床采血的质量。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西安地区部分男性献血员的HLA抗体进行检测并分析,为提高输血的安全性提供实验数据。方法:随机收集西安地区男性无偿献血者标本224份,采用ELISA技术对HLA-Ⅰ类、HLA-Ⅱ类抗体进行检测;并对有无输血史献血者HLA抗体产生的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224例男性献血者中,52例献血者HLA抗体阳性(23%)。有输血史男性献血员HLA抗体阳性率(42%)明显高于无输血史男性献血员HLA抗体阳性率(6.0%),但是有无输血史对于HLA抗体产生类型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输血可以明显刺激机体产生HLA抗体。将来自于具有输血史献血员的血液制品用于临床时,会增加TRALI发生的几率,导致患者病死率上升。因此对献血员进行HLA抗体检测对安全输血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淮安市艾滋病流行特点和变化趋势。方法:对1996~2005年淮安市HIV/AIDS疫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对每例HIV/AIDS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结果:1996-2005年,全市共发现HIV/AIDS19例,本地患者9例,分布于四个县区,外地患者10例。20~39岁组占57.89%。发现方式:5例为手术(输血)前检测,3例为临床可疑(就诊),3例为自愿检测。传播途径:使用血制品2例,输血3例,异性性传播4例,母婴传播1例,吸毒6例(均为外省籍),3例不详。结论:淮安市艾滋病目前处于低流行期,但2005年来流行速度加快,可能与监测检测力度加大,检测的范围、人群数量不断扩大、流动人口增加、艾滋病在淮安已经潜在流行有关。今后应进一步加强监测,强化对高危人群的行为干预,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落实对艾滋病病人及感染者的救助关怀政策。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本地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结果呈阴性献血者经核酸检测技术(NAT)复检情况及对降低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效果。方法应用两种不同厂家ELISA检测试剂对36 459例献血者标本进行HBs Ag筛查,ELISA检测结果呈阴性标本应用上海浩源血液筛查系统行核酸检测,对NAT结果为阳性的标本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采用ELISA法检测36 459例标本中,HBs Ag阳性112例;36 347例阴性样本经NAT检测,检出阳性39例,阳性检出率为0.11%;39例阳性患者中成功随访9例,其中乙型肝炎窗口期感染2例,隐匿性感染7例。结论血站应用ELISA联合NAT开展血液筛查检测,能有效降低HBV经输血传播的风险,提高血液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随着自然人群中梅毒感染率的不断上升,对献血者进行梅毒的检测已显得越来越重要。目前,国内大多采用梅毒非特异性血清试验[1](如TRUST、RPR等)来进行献血者梅毒的筛检,这种方法灵敏度和非特异性存在着一定的假阴性和假阳性。为了进一步提高血液质量,控制经输血感染梅毒疾病的发生(输注新鲜血和浓缩血小板感染机率较大),自2001年12月起我们改用双抗原夹心法(TP-ELISA法)来检测献血者的梅毒,同时对TRUST法和TP-ELISA法进行了方法学检验,收到了满意的效果。本文对9647名献血者血清标本用TRUST法检测,再用TP-ELISA法进行…  相似文献   

13.
程勤侦 《四川医学》2004,25(10):1147-1148
目的:控制经输血途径传播HIV的工作十分重要,对无偿献血者中HIV感染状况的分析,利于从源头上有效阻断HIV的传播。方法:对2000—2003年成都地区无偿献血者290138人份的血液,按卫生部《献血者血液检查标准),采用HIV-1/2混合型两种ELISA诊断试剂盒检测血液中HIV抗体,经复检HIV抗体仍为阳性的血液,再用免疫印迹(WB)法最后确认。结果:无偿献血者中14例被确认为HIV感染者。结论:成都地区献血者中HIV感染率逐年呈上升趋势,提示应加强预防经血液HIV的传播,尽快提高血液HIV的检测技术水平,增强医务人员自我保护意识,确保临床患者的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4.
戊型肝炎是戊型肝炎病毒(HEV)引起的一种传染病。戊型肝炎主要是HEV经粪—口传播引起的病毒性肝炎,然而近年来陆续报道了一些通过输血传播的病例。欧洲国家中,普通人群和献血者中HFEV的血清学流行率表明低估了HEV经输血传播的危险性。文章针对HEV的发现、基因型及其分布、HEV感染在献血者中的流行情况、HEV的血源性传播、HEV对机体的影响和HEV感染的预防等几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献血者ABO血型反定型O细胞凝集原因,以确保受血者输血安全。方法对江门市2000年1月至2008年6月间,采用微板法检测献血者ABO血型出现反定型O细胞凝集者进行冷凝集素效价测定、吸收放散试验、意外抗体鉴定等血型血清学检测。结果308410例献血者中有25例出现反定型O细胞凝集。其中血清中含有冷凝集素导致O细胞凝集16例:效价1:4~1:32者10例、效价≥1:64者6例;血清中存在意外抗体导致O细胞凝集9例:抗-M(IgM)5例、抗-Lea(IgM)2例、抗-Leb(IgM)1例、抗-P1(IgM)1例。结论采用微板法检测献血者ABO血型出现反定型O细胞凝集时,应进行相关的血型血清学检测;非血源紧缺的情况下,反定型O细胞凝集者不宜作为献血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清远市无偿献血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分布及流行趋势。方法对清远市2012-2016年在本血站献血的77 677份无偿献血者血液标本采用ELISA法进行双试剂检测,对抗-HCV检测结果不合格的献血者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清远市无偿献血者抗-HCV总阳性率为0.34%(266/77 677),不同年份抗-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献血者阳性率0.36%(209/57 847)稍高于女性献血者0.29%(57/19 8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段、不同学历、不同献血次数无偿献血者抗-HC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6例抗-HCV阳性献血者中86.84%为单一抗-HCV项不合格,献血者合并其他阳性的情况少。结论加大无偿献血宣传工作力度,做好献血者筛选,建立一支固定的低危献血者队伍,减少输血感染HCV风险,保障血液安全。  相似文献   

17.
林国奎 《当代医学》2011,17(20):157-158
目的杜绝梅毒和AIDS经输血途径传播的发生,控制梅毒和AIDS的传播与蔓延,保障临床输血安全。方法对2009~2010年收集的66506名无偿献血者的血液样本的梅毒抗体、HIV抗体进行血清学检测。结果梅毒抗体初筛阳性496例,阳性率0.7458%;梅毒抗体复检确认494例,阳性率0.7428%。HIV抗体初筛阳性46例,阳性率0.0692%;HIV抗体复检确认30例,阳性率0.0451%。首次与非首次献血者、不同年龄组的梅毒检测结果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梅毒检测结果无性别差异(P〉0.05)。结论应向首次献血者宣传无偿献血的意义与相关知识,倡导低危献血,并鼓励非首次献血,有利于保障临床用血安全。  相似文献   

18.
为避免经输血传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世界各国采供血机构都对献血者进行了严格的病毒抗原或抗体检测,在阻断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的传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血清学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相似文献   

19.
谢旭桥 《当代医学》2013,(20):162-162
目的通过检测献血人群血液中免疫球蛋白A(IgA)的含量,了解从化地区献血者中IgA缺乏频率,建立相应健康人群检索库,降低IgA输血过敏反应风险。方法对从化地区19826名健康献血者的血清标本,用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检测IgA的含量,分析IgA缺乏或低下的频率,并将IgA缺乏或低下健康献血者资料建立档案。结果 19826名健康献血者中,IgA含量低于参考范围的有19例,占0.096%(19/19826),其中8例为IgA完全缺乏,占0.040%(8/19826)。通过检索库调出献血者资料,解决临床输血难题,避免IgA输血过敏反应发生。结论从化地区健康献血者中IgA缺乏或低下的频率于中国各地人群发生率基本一致。在本地区建立检索库,可有效解决IgA输血过敏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无偿献血者和受血者常规筛查Rh(D)血型的重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确保受血者临床输血安全,防止急性、迟发性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方法:对汕头市参加无偿献血者共5 2 6 35人的Rh(D)血型检测。结果:无偿献血者5 2 6 35人的Rh(D)阴性共2 0 3例,男14 1例,女6 2例,Rh(D)阴性率为0 .38%。结论:无偿献血者和受血者常规筛查Rh(D)血型对确保输血安全和防治新生儿溶血病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