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目的:确定由护士引导的产后小便失禁保守性治疗的远期效果。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机构:英国和新西兰3个社区医疗中心。受试者:747例于产后3个月时发生小便失禁的妇女,其中516例(69%)于产后6年再次随访。干预:于产后5、7及9个月时行积极保守治疗(盆底肌训练及膀胱训练)或标准护理。主要观察指标: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及盆底肌训练情况。结果:2632例尿失禁患者中747例被纳入最初的试验。与对照组相比,产后1年时,大、小便失禁的发生率显著好转(分别为60%vs69%,4%vs11%);但在产后6年时这种显著性差异消失(不考虑此期间的产科事件),大、小便失禁的…  相似文献   

2.
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产后盆底功能障碍10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电刺激+生物反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的效果.方法 将200例单胎初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00例由专人于产后42 d进行电刺激+生物反馈锻炼盆底肌,对照组10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于产后6个月随访,通过问卷调查、尿垫试验和盆底肌收缩力测定,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 观察组产后6个月性生活满意度评分较高,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产后电刺激 +生物反馈盆底功能训练可以有效预防女性产后盆底功能障碍,但应强调个体化的治疗原则及患者主动参与治疗.  相似文献   

3.
王小红  卢惠  黄飘  李康英 《吉林医学》2012,33(22):4741-4742
目的:探讨产后进行盆底肌肉锻炼(PFMT)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530例住院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由专业助产士实施8周以上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分别于产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随访,通过两组排尿状况、盆底肌张力及尿垫试验进行评估,评价PFMT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排尿状况评分、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产后6个月、12个月尿垫试验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产后行PFMT可以有效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发展,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Kegel盆底肌训练预防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160例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实验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实验组于产后第2天开始进行产后健康教育和Kegel盆底肌训练,对照组仅给予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3、6个月进行检查,通过两组排尿状况评分、盆底肌力测定及尿垫试验评价其排尿情况。结果:产后3、6个月两组排尿状况评分、盆底肌力评分、尿漏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早期进行Kegel盆底肌训练能有效预防产后压力性尿失禁。  相似文献   

5.
何轶  孟海燕  王庆芳 《当代医学》2011,17(21):114-115
目的探讨盆底肌功能训练在防治女性产后尿失禁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将2009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280例自然分娩的初产妇按照分娩的先后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40例。对照组产后进行常规的健康指导,观察组产妇在产后由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护士进行健康指导和盆底肌的功能训练。在产妇分娩后3个月、6个月及12个月时,分别评价两组产妇的排尿情况、盆底肌肉收缩能力和尿垫试验阳性结果。结果观察组患者产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排尿情况、盆底肌肉收缩能力和尿垫试验阳性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产妇产后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可有效地防止患者出现产后尿失禁,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自妊娠28周开始强化盆底肌功能训练对预防和治疗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效果。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经研究者知情同意,选取89例参加盆底肌功能锻炼健康教育学习的初产妇为观察组,自妊娠28周后在专人指导下加强盆底功能训练,选择同期未参加盆底肌健康教育学习的初产妇78例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后2个月、6个月随访,通过问卷调查、盆底肌张力测定和尿垫试验,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结果训练组盆底肌张力评分和性生活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妊娠期盆底肌肉锻练对产后盆底功能及产后康复具有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产后进行盆底肌肉锻炼(pelvic floor muscles exercise,PFMT)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方法将530例住院自然分娩初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产后健康教育指导,观察组由专业助产士实施8周以上一对一的健康教育及盆底肌功能训练指导。分别于产后3、6及12个月随访,通过对两组排尿状况、盆底肌张力及尿垫试验进行评估,评价PFMT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防治效果。结果观察组产后3、6、12个月排尿状况评分、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产后6、12个月尿垫试验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后行PFMT可以有效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发展。其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8.
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治疗女性尿失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盆底肌功能训练在防治女性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138例住院自然初次分娩产妇,随机分成2组。训练组68例于产后进行6周盆底肌功能训练,对照组70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分别于产后6周及12周随访,通过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尿失禁生活质量问卷调查和尿垫试验,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对尿失禁的影响。结果在产后6周时2组的尿失禁发生率无差异,产后12周时训练组尿失禁发生率降低,盆底肌张力强度评分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产后盆底肌功能训练可以提高盆底肌力和减少女性产后尿失禁。  相似文献   

9.
余红琴  曲红梅  杨露  齐茹  韩哲 《海南医学》2012,23(23):77-78
目的 观察盆底肌功能锻炼治疗女性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将选取的90例产后尿失禁女性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产后接受以盆底肌训练为主的非手术方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盆底肌收缩能力和患者排尿情况.结果 观察组患者在产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排尿情况评分分别为(2.01±0.31)分、(1.99±0.31)分、(1.04±0.26)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9±0.51)分、(2.75±0.46)分、(2.45±0.5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在产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的盆底肌收缩能力评分分别为(4.12±0.56)分、(5.02±0.78)分、(4.99±0.53)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4±0.59)分、(3.12±0.34)分、(3.22±0.6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盆底肌训练治疗女性产后尿失禁可以获得比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可以明显改善患者产后的排尿情况,非手术治疗是一种可行性比较好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盆底肌锻炼防治产后尿失禁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盆底肌功能训练在防治疗产后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312例住院自然分娩产妇,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164例由专人指导于产后进行6-7周盆底肌功能训练,对照组148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分别于产后42天及6个月随访,最后做统计学分析.评价进行盆底肌功能训练的效果. 结果观察组产后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张力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产后盆底肌锻练可以防治产后尿失禁,但其远期效果有待放大观察量及长期随诊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锻炼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治疗的效果.方法:2009年9月~2010年3月收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患者45例,随机分研究组20例和对照组25例.使用盆底肌联合生物反馈治疗,所有病例均电话随访7个月.研究组在产后42天返院进行盆底肌功能测试,并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的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结果:在产后7个月随访中,研究组的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产后进行生物反馈电刺激与盆底肌锻炼能有效防治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盆底肌训练配合艾灸治疗女性压力性尿失禁临床疗效。方法我院2017年7月至2018年7月收治的68例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是否给予盆底肌训练配合艾灸治疗将所有患者分为对照组(34例:盆底肌训练)与实验组(34例:盆底肌训练配合艾灸治疗),比较两组患者预后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4 w后I级-II级尿失禁患者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治疗3个月后治愈率(44.12%)、显效率(29.41%)、有效率(23.53%)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盆底肌训练配合艾灸治疗效果明显优于盆底肌训练。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5年6月本院收治的产后尿失禁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4例),其中观察组给予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照组给予常规盆底肌训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康复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盆底肌力明显提高、疲劳度明显降低(P0.05),且观察组盆底肌力改善程度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尿失禁治疗有效率为97.83%,对照组为79.5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盆底肌训练对产后尿失禁患者盆底康复有较好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elvic floor dysfunction,PFD)的预防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表法将106例产后42 d的产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53例。对照组仅按照专业医师指导在家自行盆底肌训练,观察组接受为期4周的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然后在家接受专业医师指导自行盆底肌训练。随访观察两组盆底电生理指标变化和盆腔器官脱垂定量(pelvic organ prolapse quantitation,POP-Q)分度法情况,采用盆底功能影响问卷简表(PFIQ-7)和盆腔器官脱垂-尿失禁性功能问卷(PISQ-12)评估产后日常生活质量和性生活质量。结果:产后6个月,两组I、II类肌纤维肌力和阴道动态压力值较产后42 d时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上述盆底电生理指标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产后3、6个月盆腔POP-Q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后6个月盆腔POP-Q分级优于产后3个月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42 d、产后6个月,两组PISQ-12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产后6个月PFIQ-7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可显著改善产后盆底电生理指标,对预防PFD发生和改善产后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产后盆底训练对预防女性早期盆底障碍的临床价值。方法:住院分娩的产妇240名分成研究组(118例)和观察组(122例)。研究组产后42d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训练,对照组进行一般产后随访,两组分别以产后42d及产后3、6个月进行随访,项目包括测定盆底肌肉张力及问卷调查尿失禁的发生情况,并进行POP~Q分度评估。结果:研究组产后3、6个月阴道静息压、阴道收缩压及阴道收缩持续时问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研究组产后3、6个月尿失禁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产后3、6个月随访期间无脏器Ⅲ度脱垂情况发生。结论:产后早期盆底训练可减少尿失禁的发生,改善盆腔脏器脱垂,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盆底肌电刺激治疗后延续阴道哑铃训练治疗对产后压力性尿失禁的效果分析。方法选择在本院2016年3月-2018年9月收治的120例顺产诊断为产后尿失禁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通过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延续阴道哑铃训练治疗,对照组仅接受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尿失禁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产后4个月、6个月盆底肌肌力级别、尿失禁的次数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肌电刺激生物反馈训练坚持阴道哑铃训练对防治产后压力性尿失禁有着临床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对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择144例住院分娩产后6周的产妇,随机分成两组,锻炼组71例于产后第6周进行1疗程盆底肌肉训练(包括生物反馈及电刺激),对照组73例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周及3个月进行一般情况问卷及国际尿失禁问卷简表(ICIQ-SF)调查,并进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产后盆底肌锻炼联合电刺激防治尿失禁的效果.方法 将187例足月初产头位自然阴道分娩的初产妇,随机分为锻炼组92例和对照组95例.锻炼组于产后6周进行5~6周的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锻练,对照组进行一般的产后健康教育.两组均于产后6周、6个月随访,评价产后盆底肌锻炼联合电刺激防治尿失禁的效果.结果 在产后6周时2组的尿失禁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0.05),产后6个月时锻炼组尿失禁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盆底肌力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后6周采用法国PHENIX盆底肌肉康复系统进行盆底肌肉锻练可显著提高盆底肌力,有效防治产后尿失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深入探讨产后盆底肌肉训练对盆底肌肉张力的影响及盆底功能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9月期间收治的4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 ,随机将40例产妇平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 ,对照组行常规健康教育 ,观察组行盆底肌肉训练 ,就两组产妇的肌肉训练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资料整合 ,两组产妇产后12个月盆底肌肉张力、产后3个月压力性尿失禁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均显著优于对照组( P< 0.05 ).结论:产后盆底肌肉训练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盆底肌肉张力 ,降低尿失禁的发生率 ,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盆底肌功能锻炼对恢复产妇产后膀胱功能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产妇162例,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81),观察组接受盆底肌功能锻炼>10周,对照组接受一般健康教育和会阴护理.对2组产妇产后12周的尿失禁情况,产后3、6个月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和尿垫试验阳性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产后12周,观察组的产妇尿失禁发生率为21.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8.3%(P<0.05).观察组产后3、6个月的盆底肌收缩力评分分别为(3.95±0.37)、(4.71±0.38),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02±0.12)、(3.46±0.42)(P<0.05).产后6个月,观察组尿垫试验的阳性率为14.8%,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2.2%(P<0.05).结论 产妇产后进行盆底肌功能锻炼,有利于增强盆底肌收缩力,预防产后尿失禁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