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讨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方法根据患者临床表现结合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并治疗.结论 COPD的诊断应根据病史、危险因素接触史、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等资料,综合分析确定.  相似文献   

2.
魏长河 《吉林医学》2013,34(21):4250
目的:研究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在临床上的诊断以及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诊断以及治疗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所有患者根据随机分配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75例,治疗组采用抽气排压法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吸氧机进行治疗。结果:通过治疗,治疗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症状得到了明显的好转,在治愈率方面也高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及时诊断以及治疗在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病情方面具有显著作用,应当引起患者以及临床医师的注意。  相似文献   

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是一种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疾病,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点.由于吸入有害颗粒或气体(主要是吸烟),患者肺部产生异常的炎症反应,进而导致气流受限,常呈进行性加重.GOPD不仅影响肺部,也可以引起显著的全身反应.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临床诊断方法与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方法:选取COPD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2例,均展开全面检查,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展开全面检查予以有效诊断,采取中西医结合治疗时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检测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肺部感染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3月本院患有COPD且经病原学确诊有肺部感染的老年住院患者8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PCT组(n=52)和经验治疗组(n=34)。PCT组采用免疫发光法检测患者血清PCT水平,并根据PCT水平应用抗生素治疗;经验治疗组根据临床经验和临床症状应用抗生素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临床有效率、功能状态评分、二重感染率、加重及死亡率等指标的差异。结果:PCT组的抗生素使用天数、住院天数和二重感染率均明显少于经验治疗组(P<0.05)。两组的临床有效率、功能状态评分、加重及死亡例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CT水平可指导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肺部感染患者应用抗生素,有利于减少抗生素的应用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二重感染率,避免抗生素使用过多而产生细菌耐药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肺康复治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肺康复治疗前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76例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56例,女性20例,分为康复组和对照组.临床特征采用性别、年龄、身高、体重、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深吸...  相似文献   

7.
孙春娟 《中外医疗》2021,40(3):70-72
目的 嗜酸性粒细胞水平变化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 方便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2月在该院诊治的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患者为对象,根据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水平分组:≤2%为对照组,>2%为观察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及预后相关指标.结果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血浆甲状腺素水平的含量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40例COPD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患者为研究对象,35例年龄匹配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检测3组血浆甲状腺激素(TT3、FT3、FT4、TT4)及超敏促甲状腺激素(hTSH)水平。同时检测COPD急性加重期患者动脉血氧分压水平,并分析其与PaO2的相关性。结果: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及稳定期血清TT3、FT3、FT4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COPD急性加重期血浆TT3、FT3、FT4水平显著低于稳定期(P<0.05)。COPD患者急性加重期PaO2与血浆TT3、FT3、FT4水平呈正相关。结论:COPD急性加重期血浆TT3、FT3、FT4水平显著低于同龄健康对照组,血浆甲状腺素水平测定及动态观察有利于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及预后估计。  相似文献   

9.
张震宇 《当代医学》2014,(1):119-120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在临床上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择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68例,随机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对患者进行祛痰和抗感染等常规治疗,患者不规范地使用降糖药物和控制饮食等。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对患者使用降糖药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治疗后,试验组:显效28例,占82.4%;有效4例,占11.7%;无效2例,占5.9%;治疗有效率为94.1%。对照组:显效18例,占52.9%;有效6例,占17.6%;无效10例,占29.5%;治疗有效率为7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有效率上对比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临床上的症状和生命体征改善情况进行对比,试验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空腹时的血糖控制情况进行比较,试验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进行有效地控制,并对其血糖进行及时的监测,能够使得患者的病情得到缓解,减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急性发作情况,进而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提高。  相似文献   

10.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呼吸锻炼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呼吸锻炼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指导52例中度阻塞性肺功能障碍的COPD稳定期患者进行呼吸功能锻炼,4周后观察肺功能改善状况。[结果]呼吸锻炼后,用力肺活量(FVC)明显改善(P〈0.01),呼气流速峰值(PEF)、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l)明显改善(P〈0.05);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前后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呼吸锻炼能明显改善COPD稳定期患者肺功能。  相似文献   

11.
刘芳 《大家健康》2016,(4):57-58
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诊断要点。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收治的3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间质纤维化患者为实验组,37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对象组,对两组研究对象的患病时间、肺功能情况、吸烟情况和用力呼吸容积等临床特征和检查结果进行对比。结果:实验组吸烟人群的时间、比例和患病时间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 Velcro 啰音和杵状指低于对照组,实验组叩诊清音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单位时间内呼气容积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当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出现叩诊清音高、Velcro 啰音和杵状指低和每秒用力呼吸容积低时,医生应该注意患者出现合并肺间质纤维化的可能,并及时的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12.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血清铁水平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缓解期铁水平。方法测定COPD评估测试(CAT)评分小于20分及大于等于20分各3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缓解期患者的血清铁,并与30例健康对照比较。数据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CAT评分小于20分COPD患者血清铁水平与健康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此两组患者血清铁水平均高于CAT评分大于等于20分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表明CAT评分高的COPD患者血清铁水平显著下降,对这部分患者进行补铁治疗,可能可以改善CAT评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4月到2014年4月所收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38例作为研究对象,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该疾病的临床特点。结果:有33例康复出院,5例死亡,其中4例患者是由于双侧高度气胸合并纵隔气肿,进而引发心肺功能衰竭,最终死亡,1例患者是由于重度肺部感染而最终导致死亡。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其发病原因较为复杂,且临床体征极易被忽视,所以极易出现误诊、漏诊的情况;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发自发性气胸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如胸腔闭式引流、胸穿抽气等,是极为关键的。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临床表型的分型方法及表型特征。方法收集231例COPD患者的临床变量,采用主成分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法,确定COPD的临床表型,总结各表型特征。结果主成分因子分析方法从231例COPD患者的16个临床变量中提取出5个公因子,以公因子为聚类变量,两步聚类法分成5个聚类,结合临床,总结出5个COPD表型,分别是老年人重度、老年人中度、年轻老人轻度、年轻老人中度、年轻老人重度。其中老年人中度表型,不吸烟、70岁以上才出现症状,但合并症较多,急性加重频率高;而年轻老人重度表型,小于55岁起病,大量吸烟,肺功能损害重,频发急性加重,营养差。结论主成分因子分析联合聚类分析法可用于中国COPD临床表型分析。初步总结出5个COPD临床表型,其中老年人中度和年轻老人重度表型值得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5.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临床观察与护理。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Ⅰ组40例(无创正压通气+特殊护理),Ⅱ组40例(常规氧疗+特殊护理)和Ⅲ组40例(无创正压通气+常规护理),对比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后,Ⅰ组患者的,PaCO2为(53.87±4.53)mm Hg,PaO2为(83.24±2.45)mm Hg,pH(7.41±0.03);Ⅱ组PaCO2为(62.86±4.51)mm Hg,PaO2为(69.02±3.41)mm Hg,pH(7.28±0.04),Ⅰ组改善明显好于Ⅱ组(P〈0.05);Ⅰ组的总有效率为95%,明显高于Ⅲ组的总有效率80%(χ2=4.114 3,P〈0.05)。结论:无创正压通气配合特殊护理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具有显著成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6.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期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主要的慢性致残和致死性疾病,近年来全球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1] 。根据全球疾病负担的研究,到2 1世纪的上半叶,COPD将成为全球第5位致残和第3位致死性疾病。对COPD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理想的情况是及早发现COPD危险人群,对其进行密切随访,早期干预,以预防疾病发生或至少延缓疾病的发展。然而,实际上COPD的早期诊断常常被忽视。一、是否存在COPD的诊断不足?COPD的患病人数在不断增加,其中已确诊的患者数和未确诊的患者数都在增加[2 ] ,未确诊因而没有得到治疗的COPD患者是导致COPD…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变化.方法 严格挑选84例COPD稳定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2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每年进行肺功能检查.两组之间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吸烟指数均无显著性差异.观察肺活量(VC)、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钟用力呼气容积(FEV1)、呼气峰流速(PEF)、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最大通气量(MVV)的变化.结果 COPD患者3年后FEV1、PEF、MMEF、MVV的测量值与初始测量值相比均有明显下降,下降率最大的为MVV.而VC、FVC测量值及对照组3年后的各项指标测量值与初始测量值相比均无显著性变化.与对照组相比,COPD患者3年后FEV1、PEF、MMEF的测量值有显著性下降.结论 反映COPD患者病情进展最敏感的肺功能指标是MVV,但测量中受患者主观因素影响较大,而FEV1、PEF与用力有关,故在临床应用中受到限制.MMEF的测试结果与受试者的用力无关,反映肺功能的变化则更为客观.  相似文献   

18.
塔晓红 《吉林医学》2012,33(11):2310
目的:观察舒利迭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治疗效果。方法:将确诊为中重度COPD稳定期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吸入舒利迭。结果:治疗组临床症状及肺功能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复发率显著降低。结论:吸入舒利迭能明显改善COPD患者的肺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  相似文献   

19.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COPD)是一种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可以预防和治疗的疾病,其气流受限多呈进行性发展,与气道和肺组织对烟草烟雾等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慢性炎症反应增强有关[1,2]。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病率为8.2%,在我国的死因顺位中占据第3位[3],全球每年有300万人死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占疾病死因的第3位[4,5],因此,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是一种发病率、死亡率非常高的疾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实施护理干预的效果,探讨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诊治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两组各60例,对照组实施内科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有针对性的护理干预:心理护理、呼吸道护理、吸氧指导、肺功能锻炼指导、营养指导。结果:观察组患者掌握疾病知识93.33%、治疗护理依从性96.67%、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98.33%高于对照组的55.50%、83.33%、85.00%(P<0.05);住院时间(17.85±3.23)d低于对照组的(21.03±3.4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护理措施能够提高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程度、治疗护理依从性高、患者及家属对护理满意程度高于,缩短住院时间,促进患者尽快康复,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