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巨大血管瘤较少见,容易与原发或转移肝癌混淆。本文报告18例最大直径在7 cm以上的肝巨大血管瘤的动态CT结果。CT平扫见低密度的肿瘤病灶内有多种形态的更低密度区,动态扫描此区始终不强化。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边缘强化及向心性充填,但无1例完全填满。5例表现不典型,强化灶少而小,延迟至15 min 仍有相当部分未成等密度。对不典型病例的诊断及动态 CT技术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方法:对24例经我院手术病理证实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临床表现进行分析研究。结果:CT对于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定位准确,诊断率为90.72%。结论:CT扫描对于海绵状血管瘤能准确定位、特异性很高,对眼眶肿瘤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5例共59个病灶,经手术病理或肝血管造影介入治疗证实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全部病例均行多层螺旋CT平扫,动、静脉双期扫描和延期扫描。结果:59个病灶平扫均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低密度区。病灶动脉期表现为:病灶边缘呈结节状强化32个。病灶边缘呈斑点状强化12个。病灶边缘呈小结节并半环状强化9个。病灶边缘呈小点状强化6个。静脉期全部病灶强化区扩大。延时期55个病灶填满强化,密度等于肝实质或略高于肝实质,4个病灶中央无强化。结论:多层螺旋CT动脉期对肝海绵状血管瘤有重要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1999年10月~2006年5月间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1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对其CT影像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T表现如下:①平扫多呈类圆形稍高密度影,CT值38~46Hu,常伴有钙化。②动态增强扫描显示动、静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8~10min扫描瘤体呈轻、中度均匀或不均匀强化,CT值升高约10~30Hu。③部分瘤体内伴有出血、囊变、血栓或钙化,而呈分叶状混杂密度灶,伴有出血的瘤体周围有不同程度脑水肿。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征像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运用CT动态增强扫描技术可提高本病的诊断率。  相似文献   

5.
报告15例直径超过8cm的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平扫均为低密度改变,内均有星状或裂隙状更低密度区,增强扫描均呈早期边缘性增强和进一步向心性充盈,但裂隙区始终无强化表现,因此最后无一例完全变成等密度,裂隙区可能为囊变或液化所致,而并非纤维化、血栓形成或出血。熟悉其CT特征,有助于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CHL)的MSCT表现及其病理学基础。方法回顾16例非典型CHL的CT表现,从病灶大小、平扫特点、动态增强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 16例病例中位于肝右叶7例,左叶9例。动态增强扫描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种:①动脉期病灶呈快速明显均一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持续强化;②动脉期病灶呈典型的周边结节状强化,门静脉及延迟期有向心性强化趋势;③动脉期强化不明显,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呈轻度的周边强化或不规则强化;④动脉期病灶呈中央点状强化,门静脉期及延迟期增强向周边区延伸。结论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与瘤体的组织学类型及内部组织结构密切相关,认识其非典型表现对CHL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多层螺旋CT表现,分析多层螺旋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肺硬化性血管瘤的CT表现,12例术前均行胸部CT平扫和增强扫描,对增强扫描的图像进行薄层和三维重建处理。结果 CT平扫示肿瘤呈圆形或卵圆形肿块,位于右肺7例,左肺5例;边缘光整8例,有浅分叶4例;肿块密度均匀9例,病灶内见点状钙化3例。增强扫描均明显增强。结论 CT薄层和三维重建处理能清晰显示肿瘤良性表现,增强扫描显示肿瘤明显增强,与邻近血管关系密切是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典型CT表现,多层螺旋CT对肺硬化性血管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肝脏小血管瘤螺旋CT四期表现并进行评价。方法40例经手术和MR检查及病理确诊的肝脏小血管瘤进行回顾分析。结果40例患者共发现48个病灶,67%(32/48)具有公认典型血管瘤强化表现,25%(12/48)通过四期表现分析可以明确诊断,8%(4/48)四期扫描不能确诊。平扫48个病灶均为低密度。增强后动脉期扫描32(67%)个病灶边缘部强化,12(25%)个均匀显著强化,4(8%)个病灶不强化。门脉期32(67%)个病灶均匀强化,12(25%)个病灶强化范围由边缘向中央部扩大,4(8%)个病灶不强化,平衡期和延迟期44(92%)个病灶呈等密度,4(8%)个病灶不强化。结论肝脏小血管瘤的螺旋CT四期增强扫描表现具有典型和非典型改变,认识这些表现,可以与肝脏的其他常见占位性病变鉴别。  相似文献   

9.
10.
报告31例经CT及临床观察证实的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并分析了其CT表现。认为CT动态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最理想的方法。提出了巨大肝血管瘤的CT分型及其表现特征,并简要讨论了它的CT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肝脏大血管的CT表现特征,探讨螺旋CT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1997年1月至2003年12月经手术、病理和随访2年以上证实的肝脏大血管69例,74个病灶。对平扫肿瘤内“更低密度区”和增强边缘“结节样强化”进行分组观察。结果 CT平扫更低密度区在4.1~6cm组,6.1~8cm组和〉8cm组中显示率分别为18/35(51.4%),16/21(76.2%)和18/18(100%),(P〈0.01)。增强边缘结节样强化在4.1~6cm组,6.1~8cm组和〉8cm组中显示率分别为26/35(74.3%),13/21(61.9%)和9/18(50.0%),(P〈0.01)。结论 螺旋CT对肝脏大血管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CT及MRI对脑内海绵状血管瘤(CA)的表现和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资料完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6例脑内CA患者的CT及MRI资料,重点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特征。结果脑内海绵状血管瘤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无占位效应,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钙化占68.7%,增强扫描大都无强化;MR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云絮状低信号环,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结论脑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MRI对脑实质内CA的检出率优于CT检查,可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3.
黄永生  周敬林 《中外医疗》2011,30(18):169-170
目的探讨肝血管瘤的CT征象,评价螺旋CT增强扫描诊的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随访或手术病理检查证实的25例肝血管瘤患者CT资料。结果 25例病人,32个病灶平扫病灶检出率为87.5%,增强扫描有29个表现典型的"快进慢出"CT表现,延迟期22个病灶填充为等密度,10个病灶不规则填充;3个病灶动脉期未见明显强化,门脉期少量强化,延时期扫描病灶为等密度强化。增强扫描病灶检出率为100%。结论肝血管瘤具有较为特征性的CT表现,螺旋CT增强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有效而准确的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颅内硬外型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膜瘤的CT鉴别特点。方法:参考相关文献结合分析我院7例病例特点。结果:2例为海绵状血管瘤,其中1例在鞍旁,另1例发生在大脑镰后部。5例病理诊断为脑膜瘤,其中3例皆发生在大脑镰,2例分别在右侧的额顶部。7例平扫均为高密度,增强后,前者CT值为115-127HU,而后者为70-85HU。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和脑膜瘤的CT表现特点有大部分重叠,CT增强扫描对肿瘤强化者有鉴别意义。  相似文献   

15.
螺旋CT在肝脏检查中的优势非常明显。最突出的优点是利用肝脏双重供血的特点 ,发挥螺旋CT扫描速度快 ,可以控制扫描期相的优势 ,进行动脉期、门静脉期及延迟期扫描 ,从而可以动态观察肝脏肿瘤增强特性。本研究通过对肝血管瘤 (Hep atichemangioma ,HHE)各期的强化特点的观察 ,探讨螺旋CT诊断肝血管瘤的价值。1 资料与方法1 1 一般资料   1999年 2月至 2 0 0 1年 9月 40例B超或其他影像学手段怀疑有HHE的病例 ,经螺旋CT多期扫描并已排除肝脏其他肿瘤。其中男 12例 ,女 2 8例 ,年龄 3 0~ 71岁 ,平均 44…  相似文献   

16.
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与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用CT扫描对15例单独发生在眼眶内海绵状血管瘤作了检查,结果表明其定位及定量诊断可靠,定性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并提出CT诊断要点,以及同眶内神经原性肿瘤和炎性假瘤等的鉴别点。  相似文献   

17.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MRI诊断和鉴别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搜集1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CT和MRI影像资料,全部病例均行头颅MRI平扫及增强扫描,其中5例有cT检查。结果11例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海绵窦区,呈单发病灶,右侧4例,左侧7例。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增强扫描呈明显强化;MRI平扫表现为长T,均匀性或不均匀性低信号,明显长T、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强化8例,中度强化3例,CT和MRI定位诊断正确率为100%,CT定性诊断正确率为20%(1/5),MRI定性诊断正确率为54.5%(6/11)。结论CT表现与其它实体肿瘤相比无特异性,定性诊断困难;MRI表现呈底向外的哑铃型或类园型长T,长T、信号改变较具特征性,增强表现为非常显著的强化,对定性具有决定诊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MRI、MRA和CT对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26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26例中,16例行CT检查,23例行MRI检查,12例行MRA检查。所有病例都属脑内型,可位于脑内任何部位,单发病灶多见,周围无或轻度水肿。脑内型海绵状血管瘤MRI T2WI表现为桑椹状混杂高信号,周围有低信号环绕,增强后病灶大都无强化;MRA检查未见异常血管;CT平扫为稍高密度影。结论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MRI表现较有特异性,综合MRI、MRA和CT表现可明确诊断。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方面MRI优于CT。  相似文献   

19.
肝海绵状血管瘤是肝脏常见的良性肿瘤,国内外学者应用螺旋CT提出不少诊断标准和扫描技术。现结合28例39个病灶,将肝血管瘤的解剖学特征和螺旋CT动态扫描特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巨大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方法 对25例经临床证实的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总结和分析。结果 25例经动态延迟扫描,除2例外均具较典型的表现。结论 CT动态扫描是诊断肝巨大海绵状血管瘤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