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卵巢切除后大鼠垂体前叶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数量变化及其与腺细胞的关系。方法:大鼠经双侧卵巢切除,分别于术后4d和15d取垂体,应用免疫荧光双重标记技术,进行GAP-43和卵泡刺激素(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FSH),GAP-43和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荧光双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垂体前叶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数量变化、与促性腺激素细胞及SP免疫反应神经纤维的关系。结果:正常大鼠垂体前叶很少有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卵巢切除后4d垂体前叶出现了数量较多的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术后15d神经纤维明显增多,多走行于腺细胞间,少量神经纤维与FSH细胞密切接触。GAP-43免疫反应神经纤维与SP共存。结论:外周内分泌干预后,垂体前叶的神经纤维可通过芽生增加纤维数量,以对机体内分泌状态改变作出积极的应答。神经纤维可能直接作用于腺细胞,但更大的可能性是通过旁分泌方式实现对腺细胞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研究大鼠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其脑下垂体前叶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SD大鼠按其出生后年龄分为5个实验组:P1~2,P8,P15,P30,P4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垂体前叶SP阳性神经纤维的发育变化.P1~2期,大鼠垂体前叶中央分布有少量SP阳性神经纤维,膨体呈长梭形.P8期,阳性神经纤维可分为短粗类纤维和屈曲样膨体型纤维,前者主要分布于垂体前叶的浅表,后者主要分布于前叶的吻侧部及中央部,数量比P1~2期多,且膨体较P1~2期大,呈串珠状.P15期,阳性神经纤维分布较P8期广泛,呈片状,短粗类纤维较P8期长,屈曲样膨体型纤维分布于前叶中央.P30期,阳性神经纤维以屈曲样膨体型纤维为主,数量较P15期增多.P45期,垂体前叶SP纤维类型、分布同成年大鼠,其屈曲样膨体型纤维广泛分布于整个前叶.结果表明随出生后年龄的增长,大鼠垂体前叶SP阳性纤维的类型、数量、分布逐渐由少到多,由分布于周边部到广泛分布于整个垂体前叶,呈现一种动态变化,说明出生后大鼠垂体前叶中SP阳性纤维发育迅速.  相似文献   

3.
γ—氨基丁酸,谷氨酸能神经纤维在大鼠垂体前叶的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大鼠垂体前叶γ-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能神经纤维的直接支配。GABA和Glu免疫反应神经纤维呈斑片状分布在大鼠垂体前叶远侧部,虽然部分沿血管走行,但大部分神经纤维迂曲于腺细胞周,并与腺细胞接触。神经纤维可见膨体型、细和中等粗细三种类型,其上有大量的膨体。在垂体前叶也发现有GABA、Glu免疫反应细胞分布。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垂体前叶接受SP、CGRP等肽能神经支配。免疫电镜研究发现 ,在SP、CGRP阳性末梢中 ,除了含有阳性的大致密芯囊泡外 ,还含有大量的清亮小泡 ,提示经典递质的存在 ,其性质目前尚不清楚。GABA参与垂体前叶腺细胞分泌活动的调节 ,是可能的递质候选者之一。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发现 ,在大鼠垂体前叶两翼的外侧部及浅表部位 ,分布有GABA免疫阳性末梢。应用包埋前免疫电镜技术 ,发现 85%的GABA免疫阳性末梢与前叶腺细胞直接接触 ,由多到少依次为生长激素细胞、泌乳素细胞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 ,并且与上述细胞形成典型的突触结构。GABA免疫阳性末梢与生长激素细胞形成非对称型突触结构 ,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形成对称型突触结构 ,而与泌乳素细胞间则既有对称型突触结构 ,又有非对称型突触结构。GABA免疫阳性末梢极少与促性腺激素细胞接触。结果表明大鼠垂体前叶接受GABA能神经纤维的支配 ,GABA能末梢可直接调控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分泌。大鼠垂体前叶GABA能纤维的来源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哺乳动物的垂体前叶接受SP、CGRP等肽能神经支配。免疫电镜研究发现,在SP、CGRP阳性末梢中,除了含有阳性的大致密芯囊泡外,还含有大理的清亮小泡,提示经典递质的存在,其性质目前尚不清楚。GABA参与垂体前叶腺细胞分泌活动的调节,是可能的递质候选者之一。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发现,在大鼠垂体前叶两翼的外侧部及浅表部位,分布有GABA免疫阳性末梢。应用包埋前免疫电镜技术,发现85%的GABA免疫阳性末梢与前叶腺细胞直接接触,由多到少依次为生长激素细胞、泌乳素细胞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并且与上述细胞形成典型的突触结构。GABA免疫阳性末梢与生长激素细胞形成非对称型突触结构,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形成对称型突触结构,而与泌乳素细胞间则既有对称型突触结构,又有非对称型突触结构。GABA免疫阳性末梢极少与促性腺激素细胞接触。结果表明大鼠垂体前叶接受GABA能神经纤维的支配,GABA能末梢可直接调控垂体前叶腺细胞的分泌。大鼠垂体前叶GABA能纤维的来源则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在大鼠杏仁核电刺激癫痫持续状态后颞叶癫痫(SE)模型海马区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健康雄性Wistar大鼠60只,分成4组:空白对照组、未刺激组、未发作组和发作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电极;未刺激组:植入电极未行电刺激;发作组:植入电极电刺激后15d内、30 d内能观察到稳定的自发性反复发作(SRS)的大鼠归为发作组,其余归为未发作组.分别在15d、30 d时,将标本应用RT-PCR及免疫荧光检测方法检测大鼠海马GAP-43的表达.结果 致痫15d,发作组、未发作组和未刺激组的GAP-43表达高于空白对照组,并依次降低(P<0.05).致痫30 d,发作组和未发作组GAP-43表达仍高于空白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刺激组与空白对照组水平相当,二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GAP-43参与了神经元损伤修复和突触重塑,其可能是颞叶癫痫的病理基础——突触重塑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7.
研究大鼠出生后不同发育阶段,其脑下垂体前叶P物质(substance P,S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的变化,SD大鼠按其出生后年龄分为5个实验组:P1-2,P8,P15,P30,P45。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垂体前叶SP阳性神经纤维的发育变化。P1-2期,大鼠垂丛前叶中央分布有少量SP阳性性神经纤维,膨体呈长投形。P8期,阳性神经纤维可分为短粗类纤维和屈曲样膨体型纤维,前者主要分布于垂体前叶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 associated protein-43,GAP-43)与G蛋白对神经细胞分裂方向的调控,探讨GAP-43参与神经发生的机制。方法 6只C57BL/6J GAP-43高表达的转基因孕鼠(E13.5 d和E17.5 d的胎鼠均为24只)为实验组,6只野生型孕鼠(E13.5 d和E17.5 d的胎鼠均为24只)为对照组。分别取E13.5 d的3只实验组及对照组胎鼠,脑室区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测定GAP-43的表达位置;再分别取E13.5 d的12只实验组及对照组胎鼠,向脑中加入裂解液分别提取膜蛋白和细胞质蛋白,通过Western blot测定GAP-43的表达位置及表达量;取E17.5 d的3只GAP-43高表达的转基因胎鼠的鼠脑进行GAP-43和G蛋白的免疫荧光共染色,观察二者的共定位情况;取E17.5 d的9只GAP-43高表达的转基因胎鼠的鼠脑进行免疫共沉淀(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检测GAP-43与Gαi间的相互作用。取E13.5 d和E17.5 d的9只实验组胎鼠计数转基因胚胎鼠脑中神经前体细胞(neuro progenitor cell,NPC)中沿水平和垂直不同方向分裂的细胞数量,并与对照组小鼠进行对照。结果 E13.5 d实验组胎鼠的GAP-43蛋白的表达量高于对照组(P0.05);GAP-43特异性表达于细胞膜上;免疫荧光共染色结果表明GAP-43与Gαi共定位于细胞膜上,进一步通过co-IP证明GAP-43和Gαi相互结合;E13.5 d时,转基因组与对照组相比,细胞沿水平、中间和垂直角度分裂的细胞数量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GAP-43可调控神经细胞分裂方向,这可能是GAP-43参与神经发生的机制。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GAP-43对卒中后神经损伤修复的作用机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梗死颈髓水平皮质脊髓束重塑的启动机制及复健片的脑外作用靶点。方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闭塞(MACO)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化自由漂片染色法进行颈髓切片BDA染色;横木行走实验(BWT)评估大鼠运动功能; Western blot法检测颈髓GAP-43蛋白表达;免疫荧光法检测颈髓Nogo-A、NgR蛋白表达; RT-qPCR检测颈髓GAP-43 m RNA。结果术后1 w末3组大鼠GAP-43蛋白表达并无差异,但术后2 w末模型组与药物组GAP-43表达及梗死侧阳性CST神经纤维数均高于假手术组;术后1 w、2 w末,较之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药物组大鼠Nogo-A、NgR蛋白表达均减少,且BWT评分也有显著改善,其中药物组趋势均更为明显。结论脑梗死后颈髓由于失神经支配自发完成一定程度的皮质脊髓束重塑,而复健片可更大程度地促进CST重塑,从而促进缺损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经咽旁入路选择性的切除大鼠垂体前叶,以制备大鼠垂体前叶激素缺乏模型如生长激素(GH)缺乏模型。方法经腹侧咽旁入路,运用显微神经外科技术经基蝶骨底选择性地切除垂体前叶。然后采用竞争免疫沉淀法检测大鼠生长激素的含量,术后统计死亡率、成功率。结果切除垂体前叶后大鼠的死亡率为26.7%,成活率为73.3%,全切率为91%;成功制备大鼠模型的GH显著低于假手术组和对照组。结论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可以成功的选择性的切除大鼠垂体前叶,制备出垂体前叶激素如生长激素缺乏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