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北京大学深圳医院2007年1月~2013年5月37例距下关节炎患者行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观察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优良率及融合时间。行X线检查,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情况及有无关节退变。结果37例患者均成功随访,平均(22.0±3.6)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坏死、退行性关节炎、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37例患者X线均提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时间为(12.1±0.4)周;6例(16.22%)患者可见踝关节轻度退变。AOFAS评分由术前的(52.38±4.95)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0.25±4.36)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评分,良11例,优21例,优良率为86.49%。VAS评分由术前的(5.3±1.5)分变为末次随访的(1.1±0.4)分,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关节镜下关节融合术是微创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具有痛苦小、恢复快、对跟骨距骨血管损伤小、骨性融合率高、效果确切、可适当早期负重等优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3年10月本科以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共14例14踝,其中男性12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35.5岁。包括创伤性关节炎11例,类风湿性关节炎3例。术中采用后侧入路,全镜下切除后距下关节软骨面及部分软骨下骨面。在骨面上微骨折后,透视引导下置入2枚直径7.0 mm的空心螺钉进行固定。术前及术后随访AOFA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 14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1个月。术后8周X线片显示后距下关节均已获得骨性融合。AOFAS评分从术前53.8分改善至术后89.2分,VAS评分从术前7.8分降低至术后1.5分。结论全关节镜下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终末期距下关节炎融合率高,并发症少,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ASA)的临床效果。 方法 对21例距下关节炎的患者行单肢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ASA)术。观察汇总患者术前及术后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评分(AOFAS)、视觉模拟评分(VAS)、融合率、优良率、并发症及融合时间。行X线及CT检查观察距下关节融合情况。 结果 21例患者均成功随访。随访12~41个月,平均(22.7±4.2)个月。随访期间无感染、坏死、退行性关节炎、血管神经损伤、螺钉断裂等并发症发生,出现踝外侧撞击疼痛1例、螺钉尾帽刺激1例、胫后神经部分损伤1例。21例患者X线均提示骨性融合,平均融合(8.3±0.5)周。AOFAS评分由术前的(41.73±3.87)分提高至末次随访的(83.24±3.6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末次随访评分较差1例、中1例、良1例、优18例,优良率为90.48%。VAS评分由术前的(6.5±1.2)分变为末次随访的(1.5±0.4)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 外侧入路踝关节镜辅助微创距下关节融合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融合率高、效果确切等优点,是治疗距下关节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的效果。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5月,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5例5足,均为男性,年龄29~50岁,平均39.25岁,跟骨骨折后9~36个月,平均23.4个月。按Zwipp跟骨畸形愈合分型均为Ⅲ型。结果 5例5足皮肤切口一期愈合。随访时间3~10个月,平均7.4个月,完全负重时间为3个月。按美国足踝外科协会Maryland足评分系统评价手术前、后的功能:术前为42分,术后为81分,平均改善39分。结论手术选择合适病例,行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距下关节炎可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皮双螺钉交叉固定技术在距下关节融合术中的应用观察。方法对需行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患者行经皮双螺钉交叉固定距下关节融合术。结果末次随访足踝部功能按AOFAS功能评分,结果优。结论经皮双螺钉交叉固定技术应用于距下关节融合具有创伤较小,稳定性好,融合率高等优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100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每组各50例,实验组给予患者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对照组行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患者切口面积、手术时长以及出血量、融合时间。结果:5~13个月的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骨性融合充分,均达到标准,评分患者足部功能,优良率为94.23%,治疗效果显著;观察两组患者切口面积、术中出血量以及手术时间,实验组时间明显对于对照组(P <0.05);实验组发生率为12.0%,对照组发生率44.0%,实验组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骨骼愈合率高,创伤小、术后无复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在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患者25例,均予以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术后早期适当给予踝关节功能锻炼,观察手术前后患者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及足部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2个月,患者距骨跟骨角、距骨第1跖骨角、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术后随访(19.6±5.7)个月,患者切口均一期愈合,未见切口感染、皮缘坏死、跟骨骨质外露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患者足部功能优13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高达88.0%。结论:改良外侧入路距下关节植骨融合术具有入路安全、显露清晰、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可作为严重跟骨骨折畸形愈合的良好选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距下关节创伤关节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7月至2012年5月期间收治的52例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35例,女17例,年龄21~48岁,平均(34.5±1.2)岁,给予患者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在跟腱后外侧做切口,在距下关节内打入导针,扩开通道,将距下关节两侧关节面破坏,填充关节间隙采用自体骨骼,打入2~3枚螺钉固定。结果:5~13个月的随访发现大部分患者骨性融合充分,均达到标准,评分患者足部功能,优良率为94.23%,治疗效果显著。结论:治疗距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应用微创距下关节融合术,骨骼愈合率高,创伤小、术后无复发,疗效显著,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9.
王玉梅  郑一鸣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11):1530-1531
目的:探讨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治疗跟骨骨折后遗症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对33例37足跟骨骨折严重后遗症患者采用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的方法进行治疗,选择跟骨外后上侧改良"L"形切口行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其中29例33足取全板髂骨块和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植骨,2例2足取全板髂骨块植骨,2例2足取外膨的跟骨外侧壁植骨。全部切除外膨的跟骨外侧壁。结果:全部病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0~20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中采用keer跟骨骨折百分评分系统:平均92.1分,较术前平均升高54.7分。X线片示BOhler角、Gissane角、跟骨轴长、跟骨宽度、距骨倾斜角基本恢复正常。结论:自体植骨后侧距下关节融合术是治疗跟骨骨折后遗症的一种有效方法,可矫正跟骨骨折后遗症,恢复后足外形及功能。  相似文献   

10.
Wang JH  Wu Y  Wang Y  Wang MY  Jiang XY 《中华医学杂志》2007,87(47):3343-3345
目的探讨跟骨骨折畸形愈合治疗的方法。方法对21名男性患者共21例跟骨骨折畸形愈合进行腓骨肌腱松解,跟骨外侧壁骨赘切除及单一距下关节融合或三关节融合手术治疗。结果随访8~47个月,平均随访16个月,对治疗结果进行评定。跟骨畸形有明显改善,患足疼痛消失或明显减轻,患足步态明显改善,患者术后均较满意。根据美国足踝创伤协会评分,自术前平均36.7分(18~56分)升至术后平均71.3分(44~85分)。疼痛评分术前8.2分(7~10分)至术后2.0分(0~4分)。结论跟骨骨折畸形愈合多数表现为跟骨增宽和由此引起的跟腓撞击与腓骨肌腱卡压导致的疼痛,以及不同程度的距下关节炎及后足内外翻畸形。CT扫描可以清楚地了解跟骨畸形及各相关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情况,以利分型和指导治疗。采用单一的距下关节融合术即可以达到比较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中异体骨植骨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11年8月我科行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24例,其中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关节间隙13例,未植骨填充11例。手术前后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和美国足踝关节协会评分系统(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进行评价。结果 24例均获随访。患者步态改善,踝关节疼痛明显缓解。术后1年VAS评分为(1.7±0.5)分,与术前的(7.2±1.2)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AOFAS评分为(80.7±5.2)分,与术前的(49.5±9.8)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植骨组在12周内融合12例,未植骨组在12周内融合8例。结论关节镜辅助下踝关节融合术是踝关节融合的理想方法,术中异体骨植入可以缩短融合所需的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对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终末期复杂性踝关节炎融合术中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5月, 于解放军昆明总医院收的治终末期复杂性踝关节病损患者 (n=19) 为研究对象, 行Ilizarov外固定架踝关节融合术, 术后定期复查X线片.分别于术前及末次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 (VAS) 评价、美国矫形足踝协会 (AOFAS) 的踝与后足评分.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获得830个月 (平均14.7个月) 随访, 术中患者均未发生重要血管、神经损伤.末次随访时踝部疼痛明显缓解、畸形得到改善, X线提示所有患者均获得完全融合, 融合时间1116个周, 平均14.7周.术前静息、负重VAS评分平均分别为4.9分、7.9分, 术后分别为1.2分、1.9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AOFAS术前评分 (58.74±4.00) 分, 术后末次随访为 (93.21±4.47) 分,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 .结论 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在终末期复杂性踝关节炎融合术中疗效满意, 具有持续提供轴向压应力, 软组织创伤小, 融合率高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经皮空心螺钉与保守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0年12月解放军总医院收治52例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患者,其中34例采取经皮空心螺钉手术治疗(空心螺钉组),18例患者采取保守治疗(保守治疗组),比较分析两组患者愈合时间、愈合及预后情况(功能评分及疼痛评分)。结果 52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经皮空心螺钉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0.2±2.3)周,美国足踝协会(AOFAS)中前足功能评分为(92.3±4.2)分,VAS疼痛评分为(0.9±0.4)分;保守治疗组骨折愈合时间为(12.2±1.2)周,AOFAS中前足功能评分为(89.0±3.2)分,视角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为(1.2±0.4)分;经皮空心螺钉组在骨折愈合时间(P=0.012)及AOFAS评分(P=0.005)方面优于保守治疗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经皮空心螺钉治疗第五跖骨基底部撕脱骨折愈合时间短,骨折愈合佳,功能恢复良好.但部分患者存在腓肠神经刺激症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椎管减压所得自体颗粒骨在腰椎间融合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0月至2012年10月间143例接受腰椎椎管减压、应用椎管减压所得自体颗粒骨行椎间植骨融合术的腰椎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运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术前术后腰腿疼痛情况;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标准进行术后疗效评定;同时采用Jorgenson 标准评价术后腰椎融合节段的融合情况.结果 术后143 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0~30.0个月,平均15.6 个月.术后切口有1例出现脂肪液化,1例伤口皮下积液,其余均Ⅰ期愈合,未发生切口红肿、渗出、感染.VAS评分:术前(7.63&#177;1.52)分,末次随访 (2.17&#177;1.09)分;JOA 评分:术前(11.36&#177;4.67)分,末次随访 (24.87&#177;2.23)分;ODI指数评价:术前(79.8&#177;10.8)%,末次随访(17.6&#177;6.4)%.以上三指标随访期间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X 线片示脊柱融合135例,8例未融合,融合率为88.6%,平均融合时间为5.8个月.结论 椎管减压颗粒骨椎间植骨在腰椎间融合术中可获得良好术后疗效和融合率,而且费用低,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单侧椎弓根固定结合改良椎间孔椎间融合术在腰椎翻修术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3月-2010年5月我院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26例腰椎翻修患者,收集分析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对比分析翻修术前、末次随访时腰痛及腿痛VAS评分,临床疗效评估采用29分法(JOA)评分,并计算临床疗效改善率。结果:手术切口长度为(4.1±0.5)cm、手术时间为(119.3±25.8)min、术中出血量为(193.3±14.6)mL,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术前为(4.98±0.65)分和(7.21±0.34)分,末次随访为(0.90±0.69)分和(1.41±0.2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JOA评分术前为(13.8±4.4)分,末次随访为(24.1±2.8)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该法切口小,术中出血少,术后腰背痛缓解快,是腰椎翻修的一种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16.
李日旺 《河北医学》2013,19(5):710-713
目的:评价后路内固定融合术治疗脊柱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67例胸腰段骨折患者均行后路内固定手术,分为植骨融合组37例和非植骨融合组30例。结果:①两组患者术后椎体前缘压缩率、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1),植骨融合组复查结果显著优于非植骨融合组(100.65±3.57)vs.(94.58±3.74),(7.92±2.53)VS.(10.10±4.39),P〈0.05;②植骨融合组术后腰背疼痛VAS评分改善幅度明显优于非植骨融合组(6.7±1.5)VS.(5.6±1.2),P〈0.05。结论:后路内固定融合术可实现骨折满意复位,恢复椎体高度,减少Cobb角丢失,促进骨性愈合,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7月~2012年12月21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采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年龄47~68岁,平均年龄55.3岁;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时对患者脊髓功能进行日本整形外科学会(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评分,以JOA评分改善率评价术后神经功能改善情况;术后对轴性疼痛采用VAS评分;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评价内固定位置及脊髓受压改善情况。结果:21例患者手术后随访12~24个月,平均15.8个月。术后神经功能明显改善,JOA评分由术前的8.3±2.2分提高到末次随访的14.3±1.7分(P<0.01),平均改善率为69.0%;颈部轴性疼痛2例,发生率为9.52%,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平均为2.13±0.33;末次随访时行X线片和MRI检查示微型钛板位置良好,未见松动及断裂,无再关门现象发生。结论: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联合微型钛板固定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满意,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牢靠、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