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研究颅脑外伤后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与凝血机制异常之间的临床关系。方法选取在2016年1月-2017年5月入住我院并将医生确诊为颅脑外伤的76例患者进行回顾性调查研究,其中有23例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观察组),53例患者没有发生迟发型颅内出血(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迟发性颅内出血的相关危险因素以及各项临床凝血功能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经比较,观察组的凝血酶时间(T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均较对照组延长,而观察组的血小板计数(PLT)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经过单因素分析后患者的年龄、合并症、GCS评分以及凝血功能是造成迟发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数据代入Logistic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发现凝血功能、合并症以及GCS评分是迟发颅内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后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与凝血机制异常之间具有紧密的相关性,同时,临床还应密切关注年龄、合并症、GCS评分的各因素,预防颅脑外伤后发生迟发性颅内出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发生的密切因素.方法:收集710例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对其年龄、格拉斯哥昏迷(Glasgow coma scale,GCS)评分、蛛网膜下腔出血范围、挫伤及血肿范围、脑室积血范围、去骨瓣减压情况、颅内感染、腰穿情况等因素与迟发性脑积水之间的关系进行统计学分析,总结与脑积水发生有关系的因素.结果: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率为6.34%.蛛网膜下腔出血是首要危险因素,尤其对弥漫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早期腰穿可以明显减少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迟发性脑积水.去骨瓣减压术、脑室积血、颅内感染及高龄也是迟发性脑积水的重要相关因素,而颅内血肿量及GCS评分与外伤迟发性脑积水的相关度较低.结论:外伤后迟发性脑积水的发生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早期腰穿及防治颅内感染可以有效地降低其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CT预警征象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早期CT的预警征象。方法搜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2006年1月~2008年12月75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患者的头部CT图像资料,并对其进行回顾性的分析总结。结果75例患者在24小时内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其中36例发生在6~9小时之间。早期CT预警征象表现有:1)颅骨骨折;2)脑挫裂伤;3)蛛网膜下腔出血;4)早期CT检查时脑挫裂伤不明显,扫描未见异常,但仍有发生迟发性血肿可能。结论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多出现在外伤后24小时内,对于早期CT有预警征象的,要密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及时复查CT,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将患者的死亡率及致残率降至最低。  相似文献   

4.
王辉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1Z):107-107,112
目的:探讨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影像学表现是否存在差异。方法:回顾经2次及以上CT复查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病例共200例,其中,男性125例,女性75例。分析统计发病年龄、发病率、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并对全部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外伤引起颅内迟发性血肿的发病率非常高,大面积缺血性梗死病引起迟发性出血性脑梗死较多,医原性手术亦常见。肿瘤引起颅内血肿相对于外伤性等其他因素少见,但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多见。结论:2次及以上CT复查颅内迟发性血肿较首次CT检查检出率高,应引起临床医生的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5.
陈育光 《实用医技》2007,14(36):5025-5026
目的:研究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治疗规律。方法:对近年收治的48例迟发性颅内血肿进行回颐性研究、分析,找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结果:48例中治愈39例,死亡6例。结论:对于颅脑外伤患者,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颅脑外伤,无论是术前或是术后,应该尽可能地复查CT,以避免延误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迟发性颅内血肿的CT诊断及临床表现。方法:搜集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CT资料80例,统计分析迟发性颅内血肿CT复查发现的时间、部位及临床表现。结果:迟发性颅内血肿患多数在治疗后未见明显好转,部分患症状加重出现颅内高压征象。伤后72小时至10天内发生病变占93%,发生在额叶占63%。结论:脑外伤10天内复查CT,首次CT检查提示脑水肿及出现颅内高压症状应及时、多次地复查CT,以防漏诊、误诊。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的临床特征与术后迟发性脑出血发生的相关性,寻找防治措施。方法:回顾分析58例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再出血的临床资料,其中23例患者术后发生迟发性脑出血(DTIH组),35例未发生(NDTIH)组。对2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归纳,分析寻找再出血原因,对迟发性脑出血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并随访行GOS评分。结果:与NDTIH组比较DTIH组有如下特征:术前GCS评分<8分(p<0.05);术前头颅CT提示多有多发脑挫伤,对冲伤,合并颅骨骨折等,并予及时再次手术治疗,术后随访行GOS评估≥4分18例。结论:根据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术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时发现迟发性脑出血,并清除迟发性颅内血肿,是提高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治疗规律。方法:对近年收治的105例迟发性颅内血肿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找出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正确诊断和治疗方法,从而达到较好的治疗效果。结果:105例中治愈75例,好转21例,死亡9例,开颅后复查CT发现血肿92例。结论:对于颅脑外伤病人,尤其是比较复杂的颅脑外伤,无论是术前或是术后,应该尽可能地复查CT,以避免延误患者的病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脑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对2005年3月~2010年8月收治的3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分别行手术治疗,并于术前及术后10天行格拉斯哥昏迷评分,评价患者恢复情况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0天GCS评分明显高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各组均未见明显并发症出现,随访1~3年,存活者均可正常生活.结论:本组30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行CT诊断,及时CT复查易出现DTICH患者,采取不同手术方式治疗,术后10天GCS评分显著高于术前,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0.
9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川  王军 《吉林医学》2007,28(5):653-654
目的:探讨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92年至2002年收治的98例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资料,用Chi—Square统计方法分析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相关因素。结果: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与凝血异常、存在脑挫伤和SAH、颅内压变化及首次CT检查有关。结论:了解导致外伤性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相关因素对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王磊  张文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12):1-2,5
目的对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方法本组患者均为2006年7月到2012年7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62例DTICH患者,采用统计学方法对患者入院时的GCS评分、年龄、DTICH确诊时间、确诊时GCS评分、DTICH出血量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入院时GCS评分为13-15分、年龄在≤60岁患者、确诊时GCS评分为13-15分、及DTICH出血量小的患者预后良好,与其他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预后影响因素为年龄及确诊时GCS评分(3-8分)。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能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方法,其影响因素为年龄及确诊时GCS评分。  相似文献   

12.
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非手术创伤性脑损伤患者103例,根据颅内出血进展情况分为进展组(n=46)和非进展组(n=57).比较两组患者的年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受伤至首次CT检查时间(HCT1)、受伤至第二次CT检查时间(HCT2)、入院时凝血功能指标、首次及复查CT血肿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的年龄、GCS、HCT1、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率(IN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血小板(PLT)计数及复查CT血肿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OR>1,P<0.05);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发生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可能性较大(OR<1,P<0.05).结论 对于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年龄、FDP、INR和D-D为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对GCS、HCT1和PLT计数值较低的患者应加强监护.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创伤性脑损伤后颅内进展性出血危险因素进行调查分析。方法选取来我院就诊的798例创伤性脑损伤患者,对患者颅内出血有无进展及其进展的程度进行判断,并以此为依据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进展组为355例,非进展组为443例。结果进展组患者与非进展组比较,其年龄明显较大,入院时的GCS评分、HCT1、PLT计数均明显较低,复查CT血肿量、PT、INR、D—D及FDP均明显较高,以上各观察指标在两组间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方面:年龄、FDP、INR及其D—D。结论年龄、D—D、FDP及其INR为创伤性脑损伤患者颅内进展性出血的危险因素,如果患者的GCS、HCT1及其PLT具有较低的数值,则应该提高重视程度,对其监护应该加强。  相似文献   

15.
张施远  龙勇  曾春  石海平  蒋永明 《西部医学》2014,(12):1617-1619
目的 探讨创伤性进展性颅内血肿(PHI)的发病机制、相关危险因素以及早期诊治措施.方法 对476例颅脑外伤患者发生PHI的危险因素(性别、年龄、入院时GCS评分、血糖、凝血功能、血压、血肿部位、血肿类型、血肿体积、是否合并SAH)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本组资料中发生PHI 68例,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患者年龄(P=0.019)以及是否合并蛛网膜下腔出血(SAH,P=0.008)为影响创伤后颅内血肿扩大的独立危险因素,且与PHI的发生率呈显著正相关(P<0.01).预后按照GOS评分,恢复良好47例,轻残7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4例,死亡5例.结论 进展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是否合并SAH密切相关;伤后严密观察意识状态、动态复查CT、使用无创颅内压监护有助于早期发现PHI,首次CT扫描后4小时内复查CT是早期发现PHI的关键时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迟发颅内出血的发病率和危险因素。方法 224例颅脑外伤患者分为观察组(迟发颅内出血)和对照组(无迟发颅内出血),比较两组相关指标的差异,并对迟发颅内出血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60岁和男性患者迟发颅内出血发生率高(P<0.05);观察组GCS评分、Plt及Hgb降低值均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P<0.05);年龄、△Hgb、Plt1、Plt2和GCS评分均为迟发性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GCS评分、是否有活动性出血、Plt值是颅脑外伤患者迟发颅内出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016年在本院脑外科行开颅手术的5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是否出现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照组患者20例,研究组患者30例.对两组患者的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对比分析,同时通过回顾性分析的方式探究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相关因素.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以及收缩压等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发病至手术时间、GCS评分、Babinski征阳性、舒张压、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颅骨骨折等方面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另外,经过多因素回顾性分析,颅骨骨折、发病至手术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Babinski征阳性是诱发患者出现迟发性颅内血肿的独立因素.结论:在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的影响因素中,颅骨骨折、发病至手术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以及Babinski征阳性是独立影响因素,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了较大的隐患,医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合理的进行干预,以便可以降低患者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影响急性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DTICH)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我院2010年3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98例急性颅脑损伤后DTICH患者,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回顾性分析其入院时GCS评分、受伤性质、合并伤、合并慢性病、血肿类型、合并并发症、DTICH出血量、伴慢性病史及年龄等因素.结果 98例患者中,恢复良好42例,中残21例,重残10例,植物生存8例,死亡17例;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受伤性质、血肿类型、GCS评分、合并并发症、DTICH出血量、伴慢性病史、年龄等因素与DTICH预后有关(P<0.05);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多发性血肿、年龄>60岁、GCS评分(3~8分)和合并并发症是导致DTICH预后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急性颅脑损伤迟发性颅内血肿预后与血肿数量、患者年龄、入院时GCS评分及并发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恢复期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51例恢复期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与预后的关系。结果年龄、治疗前dOS(dl&sgow)评分、颅内血肿、脑干损伤以及并发症与预后有关,其中年龄和OOS评分与预后关系最为密切。结论恢复期颅脑损伤患者的年龄、治疗前Gcs评分、颅内血肿、脑干损伤以及并发症评估依旧是影响预后的重要指标,综合评估以及中西医结合治疗是需采取措施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变,及与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外伤性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患者100例,其中迟发血肿51例,非迟发血肿49例;依据GCS评分,分为轻型组:13~15分58例;中型组:9~12分32例;重型组:3~8分1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双抗体夹心法(ELISA)检测患者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D-二聚体(D-D)、凝血酶时间(TT)、血小板(PLT)水平变化,并设同期体检正常者30例为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颅脑损伤轻、中重型患者PT、APTT、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水平均较对照组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T、APTT、D—D、FDP水平与损伤程度呈正相关;PLT、Fg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损伤程度呈负相关。结论:颅内血肿开颅血肿清除术后迟发血肿患者体内存在明显的凝血与纤溶异常,异常程度与颅脑损伤程度密切相关,临床检测凝血与纤溶指标可作为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的重要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