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合成膀胱癌特异性探针用于近红外(near-infrared,NIR)引导下的膀胱肿瘤术中导航切除。方法 将吲哚菁绿(indocyanine green,ICG)与精氨酸-甘氨酸-天冬氨酸(arginine-glycine-aspartic acid,RGD)通过化学偶合以制备膀胱癌特异性探针ICG-RGD。通过MTT法测定ICG-RGD的细胞毒性。体内、体外实验检测ICG-RGD的特异性。通过近红外(near-infrared,NIR)荧光成像指导手术切除病灶并检测残留肿瘤。结果 在体内实验中,与NIR探针偶合的以整合素αvβ3为靶点的可快速清除的RGD肽可高度特异且敏感地检测膀胱癌、肿瘤残留量并限定肿瘤边界。膀胱癌特异性探针ICG-RGD具有良好的光学稳定性和生物兼容性,可被膀胱癌细胞特异性摄取。在肿瘤内滞留时间可达48h,最大肿瘤背景比为9.8。通过NIR成像下的术中导航技术可清晰显示肿瘤边缘并发现和切除<0.5mm的微小肿瘤灶。结论 本研究所构建的肿瘤特异性探针ICG-RGD在动物模型中可有效地协助外科医生在NIR荧光成像引导下对膀胱肿瘤的精确切除。  相似文献   

2.
目的制备一种苯乙烯类菁染料用于细胞活体荧光成像。方法将1,1,2-三甲基-1氢-苯并吲哚和4-吡啶苯甲醛反应得到
苯乙烯类菁探针,考察pH对苯乙烯类菁探针荧光性能的影响,检测探针对细胞活性的影响,最后将苯乙烯类菁探针作为探针应
用于活细胞成像。结果制备的苯乙烯类菁探针在中性和碱性条件下显示绿色荧光,在酸性条件下荧光发生由绿色变成橙色。
该探针用于细胞活体成像荧光信号清晰可见。结论研制出了一种用pH敏感的苯乙烯类菁探针,该探针表现出了较好的细胞
穿透性和细胞活体成像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法尼基硫代水杨酸(farnesylthiosalicylic Acid,FTS)与七甲川菁(heptamethine carbocyanine)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荧光染料共轭化合物的肿瘤靶向性及其在活体成像中的应用,明确该化合物对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方法 将人乳腺癌细胞MCF-7、胶质瘤细胞U251和前列腺癌细胞PC3培养至对数生长期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FTS和FTS-IR783,观察两种化合物对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培养的三种肿瘤细胞中加入FTS-IR783(20 μmol/L),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染料在肿瘤细胞中的聚集;将三种肿瘤细胞(每只1×106个)皮下移植裸鼠,两周后荷瘤鼠腹腔注射FTS-IR783(每只10 nmol/L),活体成像分别测定肿瘤部位近红外荧光信号和肿瘤体积的相关性。结果 与FTS相比较,FTS-IR783可显著抑制MCF-7、U251和PC3的生长;三种肿瘤细胞可特异性识别FTS-IR783,呈现近红外荧光集聚;皮下荷瘤模型注射FTS-IR783后,活体成像显示肿瘤部位荧光强度与生物发光强度相关性分别达到0.987,0.998和0.971。结论 FTS与近红外荧光染料IR-783共轭结合后可特异性识别肿瘤细胞,用于肿瘤模型的活体成像,同时该化合物具有的肿瘤靶向性可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有望成为新型的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七甲川菁近红外荧光(NIRF)染料在胃癌原位移植模型活体成像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标记荧光酶素的人胃癌细胞系HepG2原位移植裸鼠建立肿瘤模型,同时诱发制备胃溃疡模型;对上述模型分别采用生物发光成像和NIRF成像,观察胃癌组织对近红外荧光染料的吸收;探索缺氧和阴离子转运肽(OATP)对胃癌组织吸收NIRF染料的影响,明确NIRF染料靶向识别肿瘤细胞的特异性。结果 NIRF信号与生物发光信号在胃癌原位移植模型活体成像中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胃癌组织部位可获得较强的NIRF荧光信号,而胃溃疡部位未检测到荧光信号。缺氧能够增强胃癌细胞对NIRF染料的吸收,而阴离子转运肽特异性抑制剂磺溴酞钠(BSP)能够显著降低肿瘤细胞对NIRF染料的吸收。结论 七甲川菁近红外荧光染料能够靶向识别胃癌原位移植模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 自杀基因/前体药物系统抗肿瘤作用效果显著,但自杀基因肿瘤靶向识别性差而限制其临床应用。基于叶酸偶联脂质体(FL)的生物相容性及靶向性、量子点(QD)荧光标记的高灵敏性及光稳定性、HSV-tk自杀基因独特的旁观者效应,本研究拟开发多功能纳米载体-叶酸靶向量子点标记的HSV-TK基因脂质体(FL/QD-TK),并检测此载体系统在肝癌诊治一体化中作用。 【方法】 构筑FL/QD-TK并进行表征后,利用MTT法、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活体荧光成像仪及裸鼠移植瘤模型等方法对其体内外靶向性成像和治疗肝癌的作用及生物安全性进行研究。 【结果】 多功能纳米载体FL/QD-TK合成方法稳定,形貌均一,对叶酸受体高表达的Bel-7402肝癌细胞表现出较强的选择性杀伤作用,而对叶酸受体低表达的HepG2细胞靶向杀伤作用较弱。FL/QD-TK可实时示踪TK基因在Bel-7402荷瘤裸鼠体内的运输与分布,实现了在肿瘤部位的靶向富集,系统性给药并联合GCV取得了良好的抗肿瘤效果,同时对各脏器组织形态学和血清学指标无影响。 【结论】 新型多功能纳米载体FL/QD-TK可在体外靶向和选择性杀伤叶酸受体高表达肝癌细胞,在体内可视化示踪TK基因治疗肿瘤并具备了较好的生物安全性,FL/QD-TK作为一种潜在的高效低毒的纳米药物有望应用于肝癌的诊治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为了发现新型选择性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以偏苯酸酐和吲哚为原料,合成了16个新的5H-苯并[b]咔唑类化合物。探讨了C-9位上了不同取代基对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的影响。采用磺酰罗丹明B蛋白染色法检测了16个化合物对4种肿瘤细胞(SMMC-7721、S1、HCT116和HeLa)的增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其中4个化合物对4种不同的肿瘤细胞株具有明显的增殖抑制活性。其中化合物10e对4种肿瘤细胞株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IC50分别为:5.06,4.50,5.29和6.32 μmol/L)。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药水蛭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等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纯化,依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药水蛭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吲哚-3-甲酸-β-D-吡喃葡萄糖苷(1)、3-吲哚-甲醛(2)、腺苷(3)、2-羟基嘌呤核苷(4)、尿嘧啶核苷(5)、腺嘌呤(6)、尿嘧啶(7)、黄嘌呤(8)和2-哌啶酮(9)。[结论]首次从该药材中分离得到9种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合成靶向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MPO)的次氯酸(hypochloric acid,HClO)荧光探针并评估其HClO示踪活性。方法:以硅罗丹明为荧光团合成SiRho-GABA-KYC,紫外分光光度计和荧光分光光度计检测其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以及pH稳定性和选择性,CCK-8法检测细胞毒性,用共聚焦显微镜进行细胞荧光成像。结果:合成了SiRho-GABA-KYC,对 HClO响应高,选择性好,细胞毒性小,可示踪HeLa细胞中HClO浓度的变化。结论:探针SiRho-GABA-KYC可用于检测HClO 浓度进而反映MPO催化活性。  相似文献   

9.
刘艳丽  刘良发  郭维维 《医学研究杂志》2017,46(10):158-161,170
目的 研究Ras同源类似物C (ras homology C,RhoC)对喉鳞状细胞癌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 通过脂质体转染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喉鳞状细胞癌细胞-Hep2肿瘤细胞,抑制/增强肿瘤细胞中RhoC表达,TUNEL法检测RhoC对Hep2肿瘤细胞凋亡的影响,罗丹明标记的鬼笔环肽染色细胞骨架观察Hep2肿瘤细胞形态变化,实时荧光定量核酸扩增检测(real-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detecting system,QPCR)方法检测RhoC对Hep2肿瘤细胞肿瘤干细胞标志物乙醛脱氢酶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1 family,member A1,ALDH1A1)的表达的影响。结果 抑制RhoC表达可使Hep2肿瘤细胞凋亡增强,肿瘤细胞群中肿瘤干细胞标志物ALDH1A1 mRNA表达水平降低;改变RhoC表达后,肿瘤细胞形态发生了不同的改变。结论 RhoC在喉鳞癌的转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以RhoC为治疗靶点在控制肿瘤转移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Sauropunol A-D是从中药龙脷叶中分离出的具有2-脱氧-3,6脱水呋喃己糖(苷)结构的化学成分,具有潜在抗炎、抗菌等生物活性。以2-脱氧-D-阿拉伯己糖为起始原料,经多步反应获得3,5-位以对甲氧基苄基保护的伯醇中间体,对其进行三氟甲磺酰化所得的三氟甲磺酸酯中间体会自动引发分子内关环反应从而构建2-脱氧-3,6-脱水-D-葡萄糖呋喃糖苷骨架结构。经脱保护反应,最终合成了sauropunol A,B和C/D,总产率分别为21%,5%和17%(互变异构体sauropunol C/D)。基于前期文献报道,对这4个化合物(sauropunol A-D)的结构进行了确证。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采用细菌人工染色体(BAC)克隆分别建立21和13号染色体的直标型荧光原位杂交(FISH)探针,并分析其在产前快速诊断21/13号染色体数目异常的可行性&#65377;【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网站挑选位于21q22.2(DSCR)和13q14(RB基因)的BAC克隆,培养并提取DNA后采用切口平移法进行红/绿色(21/13)荧光的直接标记&#65377;取上述探针与中期细胞进行杂交,鉴定探针的杂交位置&#65377;取10例羊水标本分别采用标记的FISH探针(实验组)与商品化探针(对照组)进行检测,分别计算探针的杂交率与准确率,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分析两种探针杂交效能的差异&#65377;取2008年10月至2010年4月期间,来我院行羊膜腔穿刺术的453例羊水标本作为实验组进行上述探针的FISH分析,同时对该453例标本亦进行细胞培养核型分析作为对照,并将两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验证探针灵敏度&#65380;特异度及阴&#65380;阳性预测价值&#65377;【结果】 采用BAC克隆标记的FISH探针荧光信号清晰&#65380;明确,与核型分析对照位置吻合;杂交率及准确率与商品化探针相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对453例羊水标本21/13三体进行检测的灵敏度为83.3%(5/6),特异度为100%(447/447),阳性预测价值为100%(5/5),阴性预测价值为99.8%(447/448)&#65377;【结论】 采用BAC克隆标记建立的21/13号染色体直标型FISH探针荧光信号清晰&#65380;明确,结果准确可靠&#65380;成本低廉,可以用于未培养羊水标本的产前快速诊断21/13三体综合征&#65377;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寻找新的α1-肾上腺素受体(α1-AR)拮抗剂。方法: 以西洛多辛为先导化合物,保留其药效基团吲哚啉母核,依据拼合原理,引入取代苯氧基烷基哌嗪基团,设计合成了12个5-[2-[4-(取代苯氧基烷基)-1-哌嗪基]丙基]吲哚啉类化合物。结果: 目标化合物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质谱和核磁共振氢谱确证,初步药理实验结果表明,6个目标化合物的拮抗参数pA2值大于7.50,具有较好的α1-AR拮抗活性。结论: 5-[2-[4-(取代苯氧基烷基)-1-哌嗪基]丙基]吲哚啉类化合物是一类新型的具有潜在价值的α1-AR拮抗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对岩五加(Tetrastigma obtectum)全植株进行植物化学研究,分离出2种新的吲哚类生物碱。[方法] 通过有机波谱解析鉴定结构,并以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模型进行抗癌转移活性筛选。[结果] 分离得到2种新的吲哚类生物碱,分别为崖爬藤碱A(1)和崖爬藤碱B(2)。[结论] 在以人乳腺癌细胞系MDA-MB-231为模型进行抗癌转移活性筛选过程中,化合物1和2显示出阳性抗癌转移作用。  相似文献   

14.
【立论依据】 丝氨酸对肿瘤细胞增殖具有重要作用。丝氨酸缺乏可导致肿瘤细胞氧化应激,对其增殖产生抑制。肿瘤抑制基因p53在抗氧化代谢中发挥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p53可帮助肿瘤细胞耐受丝氨酸缺乏。这与p53的抑癌功能是一对矛盾,利用此矛盾可为肿瘤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设计思路】 选取p53突变或缺失的三阴性乳腺癌细胞系,给予丝氨酸缺失的培养环境,观察其增殖情况、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情况。以p53阳性的乳腺癌细胞和正常培养基作对照 【实验内容】 MDA-MB-157(P53 null)或HCC1937(P53 mutant)分别用不含丝氨酸的培养基(-SG)、加入丝氨酸的-SG、加入丙酮酸和GSH的-SG,进行72 h培养,每24 h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数量、细胞周期和细胞内ROS水平,酶标仪检测抗氧化能力、GSH和GSSG水平,Real-time PCR检测P53、PHGDH的mRNA转录,蛋白质印迹检测p53、PHGDH的蛋白表达。MCF-7(P53 wildtype)作为P53的阳性对照。 【材料】 MCF-7、MDA-MB-157或HCC1937、MEM培养液(HyClone SH30024)、丝氨酸、丙酮酸、GSH,相关的试剂盒和试剂。 【可行性】 已进行预实验,已实践过实验内容中提及的操作,已观察到MCF-7在丝氨酸缺乏时增殖先受抑制后恢复、细胞内ROS水平上升、PHGDH表达上升 【创新性】 p53对肿瘤细胞代谢的影响已成为研究热点。多数肿瘤中近一半存在p53基因的突变,丝氨酸在肿瘤增殖中的重要地位,使得丝氨酸、p53以及相关的信号调节通路和酶可能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5.
【立论依据及设计思路】 肿瘤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更新能力,与肿瘤的生长、转移和复发具有密切联系。CD133是目前研究最为广泛的肿瘤干细胞表面特异性标志物。前期研究结果已经证实胰腺癌组织与细胞中均存在CD133+肿瘤干细胞。本设计以胰腺癌干细胞为着眼点,以其特异性标志物CD133 为靶点,制备表面耦连抗CD133单克隆抗体, 以稀土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UCNPs)、顺磁氧化铁(SPIO)为显像剂,涵盖MRI和光学两种成像信号的多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并通过体内外实验验证其生物安全性及靶向性。 【实验内容】 (1)改良化学共沉淀法制备SPIO并通过修饰将二羧基PEG连接到表面;(2)热分解及配体交换法制备UCNPs并修饰;(3)通过SPIO表面羧基与UCNPs表面氨基的酰胺化反应,制备SPIO/UCNPs复合纳米材料;(4)MTT,溶血实验、微核实验、半数致死量实验等评价 SPIO/UCNPs的生物安全性;(5)酰胺化反应将抗CD133抗体耦联到SPIO/UCNPs纳米复合物表面,得到最终的双模态探针;(6)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CD133mAb-SPIO/UCNPs)的表征及亲和力、体内代谢、体内分布、体内外靶向实验。 【材料】 氯化钇、氯化镱、氯化铒、正硅酸四乙酯、氟化铵、聚丙烯酸、CD133抗体、二羧基聚乙二醇、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NOD-SCID小鼠。 【可行性】 (1)前期工作:已熟练掌握UCNPs及SPIO的制备与修饰方法,并已完成SPIO/UCNPs复合纳米材料的制备及部分生物安全性评价实验。(2)实验平台:依托教育部分子影像重点实验室。 【创新性】 (1)利用多模态分子影像技术追踪肿瘤干细胞,是一种可以在活体条件下进行的、无创、动态、高分辨率的特异性靶向检测方法,为肿瘤的早期诊断、治疗决策、疗效监测、预后评估等问题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2)经文献查新检索,表面耦连抗CD133单克隆抗体, 以SPIO、UCNPs为显像剂,涵盖MRI和光学两种成像信号的双模态分子影像探针,国内外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体外实验证实细胞外组蛋白(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现象,并探明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死亡方式。 【方法】 (1)用EHs以不同时间和浓度梯度刺激前列腺癌骨转移细胞系(PC-3)、肺癌细胞系(A549)和肝癌细胞系(HepG2),利用MTT染色测量肿瘤细胞存活率,得到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时间和剂量关系,并验证EHs对肿瘤细胞杀伤作用的普遍性。(2) 选择杀伤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某几种肿瘤细胞,进行探明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方式的实验。我们计划向实验体系中引入各种细胞死亡方式的抑制剂:如细胞凋亡抑制剂——Z-VAD-fmk,程序性坏死抑制剂——Necrostatin-1,细胞自噬抑制剂——Chloroquine。即添加针对某种细胞死亡方式的抑制剂对肿瘤细胞进行保护,在同等条件下检测其与未添加抑制剂的肿瘤细胞的存活率的差异。若添加抑制剂后肿瘤细胞存活率升高,表明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与该方式有关。再通过与EHs刺激肿瘤细胞后的总存活率进行比较,明确该种死亡方式所占比率。(3) 确定细胞死亡方式后,对该方式进行深入探究。例如当验证为细胞以凋亡方式死亡时,则分别用caspase 8(死亡受体通路)抑制剂Z-IETD-FMK和caspase 9(线粒体介导通路)抑制剂证明EHs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具体途径。 【结果】 (1) 体外实验证实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并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已完成);(2) 明确EHs诱导肿瘤细胞死亡的方式及其比率(部分完成);(3) 明确主要死亡方式的具体途径。 【结论】 EHs通过死亡受体和线粒体双途径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7.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两种示踪方法的优缺点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荧光染料CM-DiI直接标记和慢病毒感染法EGFP标记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MSC)用于体内示踪的优缺点&#65377;【方法】 利用FUGW质粒构建携带EGFP基因的慢病毒载体,并感染P3代hMSC,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感染效果及传代前后细胞EGFP表达情况的变化;CM-DiI直接标记P3代hMSC,观察CM-DiI 标记对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传代前后细胞标记效果的变化&#65377;分别将CM-DiI和EGFP标记的P3代hMSC移植入新生大鼠左侧脑室,2周后取大鼠脑组织行冰冻切片,比较两种标记方法用于体内示踪的效果&#65377;【结果】 慢病毒感染hMSC 48 h后,约40%细胞表达绿色荧光,体外培养1个月,EGFP阳性细胞数增至50%左右,荧光强度基本保持不变,细胞生长不受病毒转染的影响&#65377;CM-DiI标记hMSC 12 h后,95%以上细胞呈现很强的红色荧光,1个月后,阳性细胞减少至50%左右,荧光强度也有一定程度降低,未见染料对细胞形态和生长产生明显影响&#65377;CM-DiI标记的hMSC移植后2周脑冰冻切片可以找到红色荧光的标记细胞, EGFP标记的hMSC移植后2周脑冰冻切片未找到绿色荧光细胞&#65377; 【结论】 CM-DiI和EGFP均可在体外高效标记hMSC,但CM-DiI 标记的hMSC体内示踪效果优于EGFP标记&#65377;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应用羟基荧光素二醋酸盐琥珀酰亚胺脂(5,6-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succinimidyl ester,CFSE)荧光探针及流式分选的方法追踪胰腺癌细胞增殖情况。方法 应用低血清培养法(0.5%)对细胞进行细胞周期同步化;利用CFSE染色追踪胰腺癌全基因组突变文库细胞增殖;并于一定的时间点,应用流式分选法分选增殖速度减慢细胞群;通过CCK-8法检测分选前后的细胞增殖曲线。结果 CFSE探针可均匀染色胰腺癌细胞,呈现较强的绿色荧光;在CFSE荧光探针染色后的不同时间点(0、48、96及144h),胰腺癌细胞荧光强度呈现逐级衰减趋势;应用细胞饥饿法对细胞进行同步化后,细胞呈现更好的同步化衰减趋势;在一定的荧光衰减时间点(144h),通过流式分选从细胞突变文库中获得了胰腺癌增殖减慢细胞群;CCK-8实验显示,相对于分选前的细胞,分选出的荧光强度强的胰腺癌细胞群增殖速度明显减慢(P=0.006)。结论 CFSE荧光探针可很好追踪胰腺癌细胞增殖,结合流式分选法可获得肿瘤突变文库中的增殖减慢细胞群。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改进2,5-脱水-3,4,6-O-三苄基-D-葡萄糖醇的合成方法。方法: 以D-甘露醇为原料构建2,5-脱水-3,4,6-O-三苄基-D-葡萄糖醇的手性分子骨架,通过选择性地对多羟基的保护和脱保护达到对产物分离的目的。结果: 本合成路线通过对已知路线的改进,以D-甘露醇为原料,通过7步反应制备了2,5-脱水-3,4,6-O-三苄基-葡萄糖醇,总收率8.3%。结论: 该合成方法反应条件温和后处理简单,是一条经济的合成路线。  相似文献   

20.
儿童哮喘患者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研究儿童哮喘患者尿液中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方法 取50例儿童哮喘患者尿样及49例年龄、性别匹配的正常儿童尿样,用GC/MS技术检测尿液中的小分子代谢物,应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OPLSA)的方法,观察正常儿童对照组和儿童哮喘组的代谢轮廓差异。结果 正常儿童对照组和儿童哮喘组的代谢谱能明显的区分,利用商业化的代谢物谱库(如Wiley和NIST质谱库)及本实验室建立的标准品代谢物谱库鉴定了18个差异代谢物。与正常儿童对照组比较,儿童哮喘患者磷酸盐、L-苏氨酸含量降低;丁二酸、L-脯氨酸、β-D-呋喃木糖、肌酐、2,3-二羟基丁酸、苯乙酸、D-阿拉伯糖、1H-吲哚、木糖醇、α-L-吡喃甘露糖、苯乙酸、α-L-吡喃甘露糖、甘氨酸、D-葡萄糖、肌醇、尿酸、马尿酸、1H-吲哚-3-乙酸含量升高。结合代谢途径分析发现,儿童哮喘患者体内存在能量代谢、肠道菌群代谢、氨基酸代谢等代谢异常。结论 基于GC/MS的代谢组学技术能全面客观地反映儿童哮喘患者体内尿液中的代谢物变化,潜在的代谢标志物分析及代谢途径探讨将为儿童哮喘的诊断和发病机制研究提供一个可借鉴的思路和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