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目的:探讨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防。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118例患者,均采取手术彻底切除,经病理确诊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全部病例均有剖宫产史,表现为腹壁肿块伴周期性疼痛,平均就诊年龄27.25±2.45岁,首次发病在术后6个月~3年,平均15.75±2.45个月,与母乳喂养时间长短相关,病灶累及皮下脂肪层74例(62.71%),累及肌层20例(16.95%),累及筋膜层18例(15.25%),累及腹膜6例(5.08%)。均行病灶切除,切缘至病灶外1cm的正常组织,术后随访2~6年,无1例复发。结论:手术彻底切除病灶是治疗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有效方法,是预防其术后复发的关键措施,坚持母乳喂养可以减少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范蓉 《中国医药导报》2007,4(10X):122-123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简称内异症)的病因、诊断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1995~2005年期间,我科收治的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19例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病主要的发病原因,切口部位有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手术切除病灶均有效。结论: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手术切除病灶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朱红丽  仝进毅 《浙江医学》2014,(22):1867-1869
目的:检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病灶组织中Ki67的表达和血清CA125水平,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住院手术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38例(研究组),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57例(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两组患者病灶组织中Ki67的表达,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CA125水平,分析其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结果研究组患者Ki67阳性率(52.6%)显著高于对照组(24.6%)(P<0.05),两组Ki67阳性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均P<0.05)。研究组无复发病例,而对照组复发率为21.4%(P<0.05)。结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可能与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不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Ki67的表达与CA125水平存在一定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4.
腹壁、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确诊的12例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切口部位月经期周期性发作性包块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治疗首选手术切除病灶。结论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5.
腹壁、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2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病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本院确诊的12例腹壁、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病的主要发病原因;切口部位月经期周期性发作性包块为其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治疗首选手术切除病灶.结论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手术切除病灶是治疗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6.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7年本院收治的3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的临床资料,足月剖宫产史26例,就诊年龄(28.8±9.2)岁,发病时间为术后3个月~6年,均有程度不同的经期切口瘢痕处胀痛症状。行手术切除26例,药物保守治疗5例。结果:行手术切除病灶的26例患者术后无一例复发,切除病灶直径平均4.0 cm,显著大于术前扪诊和超声测量的1.0~2.0cm(P<0.01)。医源性内膜种植引起切口异位症占0.05%。31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后随访,药物保守治疗者停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反复。结论:手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手术引起的医源性内膜种植有关,治疗首选手术,B超用于术前测量病灶大小及病灶的浸润范围。复发后可再次手术。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治疗最重要的在于预防。  相似文献   

7.
资料与方法 我院妇产科1996年1月-2006年1月共做妇产科手术8380例,其中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23例(1.27%),同期共收治子宫内膜异位症122例(18.8%)。年龄:20—30岁10例,36—43岁6例。部位: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4例,盆腔腹膜子宫内膜异位症14例,卵巢巧克力囊肿5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正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有活性的子宫内膜异位于腹壁切口而形成的异位病灶。近7年来,我院随着剖宫产率增加,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也逐渐增多。我院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16例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般资料:我院妇科2011年5月至2013年7月共收治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6例,年龄22~39岁,平均(29.2±6.4)岁。16例均发生在剖宫产术后,术后7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剖宫产术后腹壁切口及分娩时会阴侧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本院确诊的10例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子宫内膜异位种植是本病主要的发病原因;切口部位与月经相关的周期性疼痛性肿块为主要临床特点及诊断依据;手术切除病灶有效.结论 尽量避免和减少子宫内膜组织散落和遗留在手术切口处是预防本病的关键,手术切除病灶是其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0.
章兴凤 《河北医学》2010,16(8):965-966
目的:探讨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方法:对10例腹壁及会阴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腹壁切口内异症7例,会阴切口内异症3例。结果:全部病例行病灶切除后随访2年无复发。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属良性疾病,发生在与子宫内膜有接触的手术切口部位,切除病灶为主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在各年龄段女性中的发病率,分析发病的相关因素。方法研究组患者260例,均为2011年6月~2013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对照组为随机选取的同期来本院就诊的非子宫内膜异位症妇科患者260例。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25~50岁年龄段为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好发年龄,40~44岁时患者的发病率高达24.62%。个体因素:职业为干部及技术人员、学历在大学以上、血型为A型及O型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P<0.05)。月经状况:初潮年龄≤13岁、月经周期<27d、经期≥8d及原发性或继发性痛经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性(P<0.05)。生殖活动:产次为1次、人流次数不低于2次、原发或继发不孕、避孕方式为IUD患者具有较高的发病危险度(P<0.05)。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月经周期、经期、人流次数及初潮年龄(P<0.05);保护因素包括孕次及产次(P<0.05)。结论多种因素均会对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造成影响,临床应采取相应措施对相关因素进行预防及干预。  相似文献   

12.
4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和预防。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至2007年两院收治的46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病例。结果: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生于剖宫产之后,表现为切口部位出现疼痛肿块并随月经周期变化,有较为典型的病史及临床表现,术前均诊断正确。手术彻底切除,随访2~5年无复发。结论:AWE治疗首选手术,范围应达病灶外1cm。  相似文献   

13.
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特点与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AWE)的发病特点及其彩色多普勒超声表现,提高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经手术病理证实为AWE的2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着重分析发病年龄、临床症状与月经的关系,发病时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特点。结果 27例发病年龄为2443岁,平均32.2岁,中位年龄32岁;3043岁,平均32.2岁,中位年龄32岁;3039岁年龄段发病患者最多,为66.67%(18/27),与其他年龄段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7例均有剖宫产史且均以切口区疼痛性包块就诊,其中临床症状及包块大小变化与月经关系密切者21例(77.78%),关系不明显者6例(22.22%),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WE发病时间为术后3个月至7年,但以术后2年发病率最高(55.56%)。AWE彩超表现为肿块均位于切口区皮下(100%);肿块形态多不规则(86.68%),但边界清楚者占半数以上(56.67%),包块均无包膜,肿块内部多数表现为低回声不均质包块(83.33%),少数可表现为低回声均质肿块(16.67%),肿块内多无明显血流信号(80%)。结论多数AWE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结合彩超检查术前多可作出准确诊断。  相似文献   

14.
王芳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6):50-50,52
目的:探讨行经子宫手术中清洗腹壁切口、规范使用可吸收线对预防切口内膜异位症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05年11月~2009年12月剖宫产和子宫肌瘤剔除术中使用清洗腹壁切口、丢弃缝合子宫后的可吸收线的患者3000例作为观察组,2000年10月~2005年10月行剖宫产和子宫肌瘤剔除术中未使用清洗腹壁切口、丢弃缝合子宫后的可吸收线患者2100例作为对照组。分析两组发生切口内膜异位症的相关因素。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经子宫手术后发生腹壁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几率分别为0.10%(3/3000)及0.86%(18/21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子宫手术中清洗腹壁切口、丢弃缝合子宫后的可吸收线可达到预防切口内膜异位症的作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程芙蓉 《吉林医学》2014,(19):17-18
目的:探讨手术治疗联合药物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剖宫产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40例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治疗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手术治疗联合药物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手术治疗组)20例。结果:观察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治疗后CA125均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治疗联合药物治疗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疗效明显,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癸源方治疗不同年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64例,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研究方法,将患者分为中药组34例和西药组30例。中药组采用癸源方治疗,西药组采用性激素替代疗法,疗程均为3个月。按年龄分层观察比较两组血清性激素水平、中医症候疗效、月经周期的变化及妊娠情况。结果:治疗后,年龄〉30岁的患者中,中药组的FSH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E2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两组治疗前后FSH差值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中药组和西药组中年龄〉30岁患者的中医症候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80.00%和42.85%,中药组的疗效优于西药组(P〈0.05)。治疗后随访3个月时,西药组中年龄≤30岁患者的月经周期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中药组中年龄〉30岁患者的月经周期情况较治疗前亦明显改善(P〈0.01)。两组中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其妊娠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癸源方能显著改善卵巢储备功能下降患者的相关临床症候、月经周期情况和血清性激素水平,尤其对年龄〉30岁患者的疗效较激素替代疗法更具临床优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资料,探讨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3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资料,应用t检验、字2检验、多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临床资料。结果:233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均为腹部术后腹壁瘢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年龄≥35岁的潜伏期长于年龄<35岁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膜型结节大小大于筋膜型以及肌肉型(P<0.05)。血清CA125值有助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分型:筋膜型>前鞘肌肉型>腹膜型,术后是否追加GnRHa治疗对于术后复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和CA125值有助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与分型,手术治疗中广泛的局部切除和切缘阴性是预防复发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致聋的患者其发病年龄及病程长短与听力损失是否有相关性,为临床上预测其病情发展提供依据。方法:将154例线粒体DNA A1555G突变致聋的患者,按其发病年龄分为三组(〈1岁,〉1岁且〈3岁,〉3岁),分别对各组耳聋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将156例患者按其病程长短分为三组(〈10年,〉10年且〈20年,〉20年),分别对各组耳聋患者的听力损失程度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病年龄〈1岁和〉1岁且〈3岁的患者,其听力损失为极重度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85.7篇和72.2%)(P=0.000);病程长短为〉10年且〈20年及〉20年的患者,其听力损失为极重度的所占比例较高(分别为74.1%和70.3%)(P=0.000)。结论:线柱体DNA A1555G突变致聋的患者,其听力损失与发病年龄、病程长短有关,发病越早,病程越长,其听力损失越重,发病越晚,病程越短,其听力损失越轻。  相似文献   

19.
康美霞  游丽雅 《河北医学》2011,17(3):326-328
目的: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处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防治措施.方法:对我院2005年6月至2010年3月收治的21例剖宫产术后于腹壁切口处发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患者腹壁肿块均经手术切除,术中发现内膜异位结节多见于皮下,占80.9%,切除病灶肉眼观为紫蓝色、深褐色结节...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腹腔镜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ic hysterectomy,LH)与经腹子宫切除术(abdominal hysterectomy,AH)治疗Ⅲ~Ⅳ期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0月1日-2013年10月1日因重度子宫内膜异位症而行子宫切除术的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腹腔镜手术组161例,年龄(43.50±4.65)岁,经腹手术组95例,年龄(42.61±4.84)岁,对两组的术前一般情况、临床表现、手术结局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比较.结果 腹腔镜手术组和开腹手术组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58.44±43.13) min和(210.56±31.48)min;估计出血量分别是(288.75±202.64) ml与(841.67±516.28) ml;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6.15±2.02)d与(9.28±3.18)d;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2.42%与55.79%.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腹腔镜子宫切除术治疗Ⅲ~Ⅳ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创伤小、并发症发生率低、术后恢复快,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