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3.
延迟Ⅰ期皮瓣移植修复较大皮肤软组织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吻合血管游离皮瓣移植是修复外伤性较大皮肤组织缺损伴深层组织外露的理想方法。急诊修复肢体功能恢复快 ,但由于受到诸多条件的限制 ,术后皮瓣坏死率较高。自 1997年以来 ,我们采用急诊清创延迟Ⅰ期皮瓣移植的方法进行修复 ,未发生皮瓣坏死 ,肢体功能恢复满意。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1例 ,男 8例 ,女 3例 ;年龄最小 16岁 ,最大 48岁。手部损伤 3例 ,小腿及足部 6例 ,其它部位 2例。缺损面积最小 7cm× 11cm ,最大 14cm× 2 3cm。致伤原因均为车祸伤或机器伤 ,伴有肌腱、骨骼及血管神经等深层组织外露或损伤。入院…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软组织扩张器在修复皮肤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方法对15例皮肤缺损患者,一期将软组织扩张器置入病变区附近的皮下进行扩张,达到所需的皮肤面积时,二期取出扩张器,切除病损,设计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创面。结果本组15例术后扩张皮瓣均成活,创面Ⅰ期愈合。扩张时间为6~10周,无血肿、感染、切口裂开、扩张器外露及渗漏等并发症发生。随访5月~2年,平均14月,修复的皮瓣光滑平整,质地柔软,无臃肿,肤色与周围皮肤相近,无色素沉着。结论软组织扩张器是修复皮肤缺损的一种可行有效方法,可获得功能和美学双重修复的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5.
198 9~ 1998年 ,我科收治了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病人 12例 ,用不同方法修复获满意效果 ,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本组 12例 ,男 9例 ,女 3例 ,年龄 2 4~ 56岁 .巨大胼胝 2例 ,黑色素瘤 4例 ,皮肤鳞癌 3例 (合并皮肤溃疡 2例 ) ,增生瘢痕 2例 ,海洛因注射致足跟皮肤溃疡 1例 .全部病例经手术切除病灶后都有足跟皮肤软组织缺损 ,3例还有骨外露 .据缺损面积大小、有无骨外露及周围组织条件等的不同 ,分别采用大张中厚植皮 3例 ,局部皮瓣旋转推进 3例 ,足底内侧动脉岛状皮瓣 3例 ,胫后动脉逆行岛状皮瓣 2例 ,小腿筋膜蒂逆行岛状皮瓣 1例 .术后皮…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负压封闭引流技术在皮肤软组织缺损创面的应用。方法:对30例患者右上肢不同部位皮肤软组织创面,采用负压引流技术结合2期植皮或皮瓣修复术治疗。结果:25例患者伤后10d创面肉芽生长良好,7例行2期皮瓣修复,18例行2期游离植皮修复,皮片、皮瓣成活良好;5例伤后17d肉芽生长良好,2期游离植皮修复创面,皮片成活良好。结论:和传统的换药方法相比,负压引流技术可以促创面进肉芽加速生长,缩短病程,减轻病人痛苦,但有些方面仍需改进。  相似文献   

7.
王敏 《中外医疗》2011,30(36):94-94
目的 观察疗贝复剂加珍珠粉联合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方法 选择25例不同年龄,不同原因所致的皮肤软组织缺损为研究对象联合应用贝复剂加珍珠粉,配合TDP照射观察其疗效.结果 25例患者经应用贝复剂加珍珠粉联合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好.结论 应用贝复剂加珍珠粉,配合TDP照射治疗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好,价格低廉,特别适用于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食指背岛状皮瓣治疗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与疗效。方法采用食指背岛状皮瓣治疗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12例,治疗采用皮瓣转移。结果全部病人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2~6月,平均4月,其中无1例发生皮瓣感染及坏死。结论应用食指背岛状皮瓣治疗拇指皮肤软组织缺损,手术创伤小,一次手术可以解决问题,治愈率高,并发症少,术后手的功能恢复好,不用长期制动,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9.
10.
因各种原因引起的踝关节周围皮肤软组织缺损在临床上常见,但治疗却比较棘手.我院2003年8月至2005年6月应用皮肤牵张带(external tissue extender,ETE)治疗7例踝关节皮肤软组织缺损,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33例脑外伤患者分为两组,按GCS评分、影像学表现、凝血指标等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2例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的患者年龄大,GCS评分低,发生时间多在伤后24 h内,院前经甘露醇治疗及CT表现为挫裂伤、颅骨骨折的患者易发生迟发性颅内血肿。外伤凝血障碍患者是引起迟发性颅内血肿的重要因素。结论:颅脑外伤后迟发性颅内血肿的发生与诸多危险因素相关,动态复查CT能早期发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科室2004年5月至2008年7月收治的52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手术36例,其中硬膜外血肿6例,硬膜下血肿10例,脑内血肿17例,多发性血肿3例。结果手术清除血肿36例,随访半年GOS良好20例,中残4例,重残5例,死亡7例。结论迟发外伤性颅内血肿早期临床表现较首次CT图像显示脑损伤严重的多,对有明显占位的迟发性颅内血肿尽早手术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13.
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临床实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外伤性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病规律、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结合国内外资料及本组12例病例进行回顾分析。[结果]明确诊断10例,误诊为肝破裂1例,脾肿瘤1例。12例均手术治疗。行脾切除术2例,脾切除加自体脾组织网膜内移植术9例,脾缝合修补加脾动脉结扎1例。12例均治愈。[结论]本病由于腹腔内出血与受伤时间间隔长,容易误诊。诊断除依靠病史、临床表现外,应及时进行腹腔穿刺、B超及CT检查。治疗以脾切除为主,可根据病情、脾破裂的程度以及是否有合并伤等情况采取保脾手术。  相似文献   

14.
胸外伤致迟发性血气胸42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广敬  陈庆福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6,16(10):1558-1559,1563
目的探讨胸外伤迟发性血气胸临床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胸外伤迟发性血气胸患者的发生原因及诊治经过。结果42例患者中,19例采取保守治疗,3例行胸腔穿刺治疗,20例行胸腔闭式引流术,剖胸探查术2例。其中41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胸部受创伤后3周内应定期行胸部X线检查,警惕迟发性血气胸的发生,确诊后应根据病情予对症观察治疗或采取胸穿术、胸腔闭式引流术或剖胸术。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是减少对其漏诊、误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硬脑膜开放前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颅脑损伤后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延迟性颅内血肿(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DTIH)发生率的影响。 方法197例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根据是否发生术后DTIH分为DTIH组和非术后延迟性颅内血肿(non-delayed traumatic intracranial hematoma,NDTIH)组。收集两组患者人口统计学特征(性别、年龄、体重指数)、生命体征(术前平均动脉压、心率)、初始损伤评分、液体输注种类和输注量、血制品输注种类和输注量、新鲜冰冻血浆输注时机及实验室检查等指标,记录术后30 d内的DTIH及死亡情况,将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二元逻辑回归分析,筛选增加术后DTIH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果32例患者发生术后DTIH,发生率为16.2%。与NDTIH组比较,DTIH组患者的格拉斯哥昏迷评分显著降低,血肿量明显增加,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的比例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格拉斯哥昏迷评分(OR=4.23,95%CI=1.62~8.72,P<0.001)、血肿量≥100 mL(OR=5.39,95%CI=1.75~9.38,P<0.001)以及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OR=1.54,95%CI=1.27~4.29,P=0.016)是术后DTIH发生的危险因素。 结论颅脑损伤后硬膜下血肿患者术后DTIH的发生可能与早期输注新鲜冰冻血浆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术后,对侧迟发性血肿发生的预见性因素、早期CT征象、临床表现及早期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7月~2009年7月期间43例在术中及术后继发对侧迟发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就其致伤原因,致伤部位与迟发血肿部位,原发血肿清除与迟发血肿形成的关系,临床特点与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本组43例患者,手术治疗38例,保守治疗5例。痊愈21例,轻残5例,中残3例,植物生存2例,自动转院3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20.9%。结论:急性颅脑外伤血肿清除术中及术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形成有可预见性因素和明显临床特点,术前作出预测并能早诊、早治,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如何及时发现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及其发病原因、诊断治疗和预防措施。方法: 23例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患者,血肿清除加去骨瓣减压12例,显微镜下小骨窗清除血肿5例,保守治疗6例。结果: 23例中,恢复良好7例,仅能生活自理9例,植物生存状态1例,病死6例。结论: 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发生同外伤部位、脑挫裂伤、颅骨骨折等因素有关,过量脱水、手术减压、凝血功能异常是诱因。及时诊断和治疗是降低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的病死率和致残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迟发性颅内血肿的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分析72例迟发性颅内血肿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良好59例,重残5例,死亡8例。结论对迟发性外伤性颅内血肿高危患者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做出诊断和处理,是降低致残率和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普鲁卡因对迟发性变态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研究普鲁卡因对10%和SRBC诱发小鼠迟发性变态反应的影响,方法:采用10%SRBC注射小鼠跖部皮下诱发迟发性变态反应,实验组腹腔注射普鲁卡因。以生理盐水,氢化考的松分别为空白及阳性对照组,比较足跖肿胀程度,重量及病理差异,结果:普鲁卡因组两中产肿胀度差值,两足重量差值及真皮炎性细胞浸润数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减轻(P〈0.01),结论:普鲁卡因能减轻10%SRBC诱发的迟发变态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骨髓源内皮祖细胞分泌的外泌体(EPCs-Exos)对血管新生和胶原沉积的作用,阐明其促进皮肤伤口愈合的可能机制。方法:分离、培养并鉴定内皮祖细胞(EPCs),同时分离并鉴定EPCs-Exos。观察分析EPCs摄取EPCs-Exos。16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建立皮肤缺损模型,分别将等量的PBS,50、100和150 mg·L-1EPCs-Exos分别注射至4组大鼠的皮肤缺损周围区域。在0、3、7和14d测量各组大鼠伤口闭合区域的范围;14d时取愈合区组织进行Masson三色染色及CD31免疫荧光染色,评估EPCs-Exos的治疗效果。在体外,将含有PBS,50、100和150 mg·L-1EPCs-Exos培养基和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共培养,利用划痕实验和成管实验检测HUVECs的迁移和毛细血管网的形成。应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HUVECs中促血管生成相关基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分离并鉴定原代EPCs,EPCs的CD31免疫荧光染色、DiL-ac-LDL和FITC-UEA-I双染均呈阳性。电镜观察EPCs-Exos形态为近圆形,直径为40~100 nm。在注射EPCs-Exos的大鼠皮肤损伤模型中,随着注射剂量增大,皮肤缺损疤痕直径逐渐缩小,疤痕愈合度逐渐增加,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PCs-Exos呈剂量依赖性促进愈合皮肤组织胶原的成熟,14d时150 mg·L-1EPCs-Exos注射组最明显。在体外实验中,EPCs-Exos呈剂量依赖性刺激内皮祖细胞促进其迁移和毛细血管网的形成及上调VEGFA表达水平,150 mg·L-1EPCs-Exos组的迁移速率、网分支数目和VEGFA表达水平均高于50 mg·L-1EPCs-Exos组和PBS组(P<0.05)。结论:EPCs-Exos可以通过正向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而促进大鼠创伤性皮肤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