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王亮 《中外医疗》2014,(21):120-12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手术娩出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82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采用全身麻醉,对照组采用椎管内麻醉,比较两组手术时间及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神经行为评分、脐动、静脉血气分析结果。结果两组产妇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及术后生命体征平稳,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102,P=0.1934〉0.05),两组新生儿脐动、静脉血pH值、PCO2和PO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娩出后1 min、5 min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1、3、5 d神经行为评分均在正常范围,且逐渐增加,各时间点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出生后无呼吸暂停、病理性黄疸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剖宫产手术无论采用全身麻醉还是椎管麻醉,均不会对新生儿产生不良影响,剖宫采用全身麻醉是安全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喉罩通气下吸人七氟烷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剖宫产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2年1月在我院采用剖宫产方式进行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比较喉罩通气下吸人七氟烷全身麻醉组与硬膜外麻醉组产妇术后肠道恢复时间,产妇开始哺乳的时间,新生儿神经行为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上的差异。结果两组产妇在术后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及开始哺乳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的神经行为评分,新生儿Apgar评分,新生儿脐动脉血气分析等指标比较,也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各项指标均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在剖宫产术中,与硬膜外麻醉相比,喉罩通气下全身麻醉与硬膜外麻醉在影响新生儿呼吸生理功能及产妇术后恢复方面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因而喉罩通气下吸人七氟烷全身麻醉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适用于剖宫产术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4月~2009年5月收治的足月单胎妊娠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100例。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A组),全身麻醉组(B组),两组各50例。两组产妇均在胎儿娩出时抽取脐动、静脉血,进行血气分析。分别记录两组胎儿娩出时间、手术时间、1、5 min Apgar评分,并比较两组各指标。结果:全麻组和硬膜外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分别为(9.60±1.22)、(9.10±0.92)分,5 min Apgar评分为(10.20±0.90)、(9.00±0.30)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手术开始→胎儿娩出时间、切开子宫→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NBNA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式均可安全用于剖宫产,但应注意根据产妇的手术前即时状况选择麻醉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西宁地区剖宫产术中开展的快速诱导全身麻醉方法进行相关研究,为低氧环境下应用该麻醉方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50例足月妊娠产妇在快速诱导全身麻醉下行剖宫产术,应用丙泊酚(1.5~2mg/kg)、瑞芬太尼(1恤g/kg)、维库溴铵(0.05~0.1mg/kg)静脉滴注行快速诱导。胎儿娩出后静脉输注瑞芬太尼(0.1~0.5μg/kg·min)、丙泊酚(4—12mg/kg·h)维持麻醉,根据麻醉深度调节药物用量。持续监测产妇的呼吸和循环参数。比较诱导前、后及插管后1min、5min即刻产妇的BP、HR、SpO2。新生儿娩出后1、5min进行Apgar评分,统计麻醉开始至手术的时间,并与椎管内麻醉下行剖宫产术的相关参数进行比较。结果全身麻醉产妇在诱导和插管过程中血压(BP)和心率(HR)有一定的波动:麻醉诱导后血压低于诱导前,插管后有所回升,且于插管后1min时收缩压稍高于诱导前(P〈0.01),HR于诱导后及插管后1min时有所增加(P〈0.01),但插管后5min时BP和HR均恢复到诱导前水平(P〉0.05)。然而,SpO:在诱导和插管过程中无明显变化。全身麻醉组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I—D)均≤10min,I—D〉5min与≤5min者比较,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及5min Apgar评分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全身麻醉组麻醉开始至手术时间比椎管内麻醉组短(P〈0.01),两组间手术开始至新生儿娩出时间、新生儿1min Apgar评分和5min Apgar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西宁地区低氧环境下应用快速诱导全身麻醉施行剖宫产术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5.
吴水良 《中外医疗》2014,(14):35-36
目的研究分析采用全身麻醉对剖宫产术中孕妇循环以及新生儿的影响情况。方法选择该院在全身麻醉下进行剖宫产的60例孕妇(观察组)以及椎管内麻醉失败之后进行全身麻醉下剖宫产的孕妇60例(对照组)。对两组孕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对比两组孕妇在麻醉前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手术时间以及新生儿情况。结果观察组孕妇在麻醉前后心率、血压以及血氧饱和度情况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在1 min Apgar评分、新生儿插管率以及新生儿脐动脉pH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孕妇新生儿出生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孕妇,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全身麻醉运用于剖宫产术能够有效减少新生儿的出生时间,缩短手术时间,改善新生儿身体状况,临床应用价值显著。  相似文献   

6.
目的为保障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及其出生新生儿的安全,寻求剖宫产术中有效的麻醉方法及管理。方法选择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45例,根据血小板计数分全麻组15例和椎管内麻醉组30例,其中椎管内麻醉组又分为脊硬联合麻醉组17例和脊麻组13例,分析各组产妇在剖宫产术中的麻醉情况。结果所有产妇剖宫产术后均未出现严重麻醉并发症,新生儿未出现重度窒息;椎管内麻醉组和全麻组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产后1、5min新生儿Apgar评分,椎管内麻醉组与全麻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症产妇应根据血小板计数情况合理选择麻醉方式,术式之间差别不大,麻醉用药必须谨慎恰当,且应充分估计病情及做好术前准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适合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下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的麻醉方式。方法选取40例凶险型前置胎盘产妇,以随机数表法分为腰硬联合麻醉组(26例)和全身麻醉组(14例)。观察两组产妇术中情况和新生儿情况。结果两组产妇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手术时间、子宫切除率和产妇Ⅰ级舒适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新生儿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 min Apgar评分、脐动脉血pH值和体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均适合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下凶险型前置胎盘剖宫产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腰硬联合麻醉(combined spinal and epidural anesthesia,CSEA)和硬膜外麻醉(epidural anesthesia,EA)在巨大儿剖宫产中的优劣。方法 选取2015年7月至2020年6月于句容市人民医院住院且产前评估为巨大儿并行剖宫产术的产妇64例,根据麻醉方法不同将其分为EA组和CSEA组,每组各32例。比较两组研究对象的麻醉效果、Apgar评分和脐动脉血气分析。结果 EA组产妇的麻醉优良率显著低于CSEA组(χ2=4.267,P=0.039);两组新生儿的乳糖、血糖、p 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未出现新生儿酸中毒和低血糖;CSEA组新生儿出生后1min、5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EA组(P<0.05)。结论 两种麻醉方式均可满足巨大儿剖宫产手术要求,但CSEA的麻醉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9.
李国艳  甘蓉辉  周晖 《四川医学》2007,28(11):1281-1282
目的 探讨对产科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产妇实施剖宫产时应用腰麻的可行性。方法 30例合并血小板减少拟施剖宫产的产妇随机分为2组,每组15例。麻醉方法分为腰麻组和全身麻醉组。记录产妇术前、麻醉后2、5、10、20、30min血压以及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 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腰麻组血压下降与术前及全麻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腰麻应用于合并血小板减少的产妇实施剖宫产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任三姐  汪萍  陈界石  骆宏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9,44(9):1244-1246, 1250
目的观察舒芬太尼联合罗哌卡因用于二次剖宫产硬膜外麻醉的使用效果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选择产科二次剖宫产产妇40例,随机分为舒芬太尼+罗哌卡因组(S组)和罗哌卡因组(R组),各20例。S组硬膜外注入0.75%甲磺酸罗哌卡因10 mL混合舒芬太尼10 μg;R组硬膜外注入0.75%甲磺酸罗哌卡因10 mL。比较2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麻醉不良反应及新生儿出生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并采集新生儿出生即刻脐静脉、脐动脉血进行血气分析,比较新生儿出生后1、2、3、4、5 min右桡动脉处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S组产妇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R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组(P < 0.01),麻醉效果优于R组(P < 0.05)。2组产妇麻醉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娩出后1 min、5 min Apgar评分和1、2、3、4、5 min右桡动脉处脉搏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新生儿出生即刻脐静脉、脐动脉血气分析指标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妇使用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下行二次剖宫产术,可增强麻醉效果,提高产妇麻醉质量,且对胎儿呼吸氧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预防性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对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及胎儿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子宫下段剖宫产术的单胎、足月产妇100例,ASAⅠ或Ⅱ级,随机分为两组(n=50):麻黄碱组(E组)和去氧肾上腺素组(P组)。E组椎管内注射局麻药同时静脉注射麻黄碱5 mg,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麻黄碱0.83 mg.min-1至胎儿娩出;P组椎管内注射局麻药同时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60μg,用微量泵持续静脉输注去氧肾上腺素16.7μg.min-1至胎儿娩出。采集脐动脉和脐静脉血样行血气分析。记录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分娩时间)、新生儿1、5min Apger评分。记录产妇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如高血压、低血压、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心动过速、恶心呕吐)。结果两组麻醉诱导至胎儿娩出时间,切皮至胎儿娩出时间,子宫切开至胎儿娩出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P组胎儿脐动脉和脐静脉血pH值和BE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低血压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E组比较,P组恶心、呕吐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预防性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和麻黄碱可有效降低腰硬联合麻醉剖宫产产妇低血压发生率,且对胎儿无明显影响。预防性静脉注射去氧肾上腺素可以降低产妇恶心和呕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体重正常产妇与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开始前麻醉感觉平面阻滞范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特点.方法:ASA I 或域级择期剖宫产手术的产妇60 例,均在L2~L3 腰硬联合麻醉下行剖宫产手术,根据体重指数将产妇分为正常组(A 组, BMI〈30kg/ m^2 )和肥胖组(B 组, BMI〉30kg/ m^2 ),每组30 例.测量产妇BMI、麻醉感觉平面阻滞范围及麻醉开始前5min(T0 )和麻醉开始后5min (T1 )血流动力学参数[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心率(HR)].结果:在相同剂量的麻醉药物下,B 组产妇感觉平面阻滞范围高于A 组产妇(P〈0. 05);在T0 时间点,A 组产妇与B 组间比较,SBP、DBP 及HR 无明显差异(P〉0. 05);在T1 时间点,A 组与B 组产妇间比较,SBP、DBP 及H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组内比较T1 与T0 比较,A 组产妇SBP、DBP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HR 无明显差异(P〉0. 05),B 组产妇BP、DBP 及HR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1).结论:与正常体重的产妇相比较,肥胖产妇剖宫产手术行腰硬联合麻醉时更应关注麻醉阻滞范围及血流动力学变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局部浸润麻醉时加入麻黄碱预防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麻醉时仰卧位低血压的效果.方法 选取120例择期剖宫产的产妇,均采用腰硬联合麻醉,根据皮下局部浸润麻醉时用药的不同,随机分为3组(n=40):A组(普鲁卡因100 mg组)、B组(普鲁卡因100 mg+麻黄碱15 mg组)和C组(普鲁卡因100 mg+麻黄碱30mg组),记录入室,蛛网膜下腔注药后1、3、5、10和15 min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和呼吸频率(RR).新生儿出生1 min和5 min时的Apgar评分.结果 ①麻醉后5 min MAP达到最低值,A组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B组和C组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后3 minA组和C组的HR开始增快,与麻醉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15 min左右恢复至麻醉前水平,B组的HR与麻醉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新生儿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各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局部浸润麻醉时加入15 mg麻黄碱可有效地预防剖宫产蛛网膜下腔麻醉时仰卧位低血压,且无副反应.  相似文献   

14.
全身麻醉和腰麻在择期剖宫产手术中应用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晓岗  李华  张义长 《陕西医学杂志》2009,38(10):1309-1311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腰麻对择期剖宫产手术母婴安全的影响。方法:对247例择期剖宫产手术全麻和腰麻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组(n=135)和腰麻组(n=112),比较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的最低峰值、新生儿Apgar评分、麻黄素用量等指标。结果:平均动脉压的最低峰值腰麻组低于全麻组(P<0.05),麻黄素的应用比例及用量大于全麻组(P<0.01)。Apgar评分两组相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虽然全身麻醉和腰麻均可用于择期剖宫产手术,但对于非急诊剖宫产患者,宜首选椎管内麻醉。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蛛网膜下腔阻滞能否安全有效的应用于择期剖宫产术。【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的方法,选择60例单胎足月准备行择期剖宫产的产妇,ASAI—Ⅱ级,随机分成两组: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组(RF组,/1:30,罗哌卡因12mg+芬太尼25μg)和单纯罗哌卡因组(R组,n=30,罗哌卡因15mg)。两组均由L2~3间隙穿刺行蛛网膜下腔阻滞。连续记录两组产妇循环(血压、心率)、呼吸情况;分别记录两组蛛网膜下腔注药后感觉平面阻滞达到T6的时间、下肢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情况、感觉平面消退至T10的时间,镇痛持续的时间(第1次要求使用止痛药的时间);产妇对于麻醉的满意度;麻醉后不良反应(低血压、心动过缓、呼吸抑制、恶心呕吐、皮肤瘙痒等)的例数和发生率;记录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min时Apgar-s评分及新生儿脐带血气分析结果。【结果】RF组产妇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R组;产妇麻醉满意度明显优于R组;而感觉平面消退至T10的时间明显短于R组;麻醉后低血压和恶心呕吐发生率,RF组明显低于R组(P〈0.05)。两组产妇感觉阻滞达到T6的时间和运动阻滞达到Bromage3级时间;两组新生儿娩出后的Apgar’s评分(胎儿娩出后1、5rain)、新生儿脐带血气分析结果(pH值、PCO2、PO2、乳酸浓度、SaO2、BE)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两组产妇未发现任何神经并发症。【结论】小剂量罗哌卡因复合芬太尼用于择期剖宫产术蛛网膜下腔阻滞,具有麻醉效果更加确切、镇痛持续时间更长、产妇血流动力学更加平稳、对新生儿影响小、利于产妇早期下床活动、术后恢复更快及对麻醉满意度更高等优点,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和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外科手术治疗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0例。观察组患者采取硬膜外麻醉方法,对照组采取全身麻醉方法。记录两组患者麻醉前、术后6h、24h、72h和5d的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POCD)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6h、24h和72h的MoCA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的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6h和24h的MoCA评分均低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h和5d的MoCA评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术后6h、24h和72h的MoCA评分均低于麻醉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的MoCA评分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6h、24h和72h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5d的POCD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麻醉对老年患者术后短期认知功能影响较全身麻醉轻,POCD发生率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持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防治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年龄20~32岁的剖宫产术患者60例,全部患者入室后输入复方乳酸钠注射液,输液速度为15~20ml/(kg·h)。将60例患者随机等分两组,A组为对照组,行腰硬联合麻醉,腰麻成功后调整患者体位为15°~20°的左倾斜位至切皮前;B组为观察组,腰麻成功后立即按100μg/ml的速率静脉输注去氧肾上腺素2min,然后按0.3~0.5μg/(kg·min)的速率持续输入至胎儿娩出,余方法同A组。观察两组患者麻醉前及麻醉后2、5、8、10、15、20、25min的SBP,记录低血压的发生率、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新生儿1min和5min的Apgar评分。结果:A组麻醉后SBP5min及20min下降剧烈,组内与麻醉前比较,P〈0.01,组间比较,P〈0.01;B组麻醉后血压平稳,组内与麻醉前比较,P〉0.05;低血压的发生率及恶心、呕吐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P〈0.01;两组新生儿1min和5minApgar评分均在正常范围,组间比较,P〉0.05。结论:持续输注去氧肾上腺素防治剖宫产腰麻后低血压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剖宫产手术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将60例择期ASAⅠ~Ⅱ级、单胎、足月妊娠,拟在持续硬膜外麻醉行剖宫产手术的产妇,随机分为Ⅰ组,切皮前静脉注射氯胺酮0.3 mg/kg(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ml) Ⅱ组,切皮前静脉注射生理盐水10 ml,每组各30例.记录两组用药前及用药后5、10、15、30min产妇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 观察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 min的Apgar评分 记录两组产妇术后2、6、24 h的视觉模拟评分(VAS)、对麻醉的满意度及精神症状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用药前后HR、SpO2变化,新生儿出生后1、5 min的Apgar评分,术后各时间点VAS评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用药后5、10 min的MAPⅡ组低于Ⅰ组(P<0.05),产妇对麻醉的满意度优良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5).结论 小剂量氯胺酮用于剖宫产手术可以提高产妇对麻醉的满意度,对产妇及新生儿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用于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剖宫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60例ASA I~II级,孕≥36周、轻、中度妊高征患者,实施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后,测定患者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平面固定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消退时间、运动恢复时间及阻滞平面;观察术中有无恶心、呕吐、头晕、心律失常等不良反应;术后72h内麻醉并发症;监测麻醉前、麻醉后5、10、20、30min患者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脉搏氧饱合度(SpO2);新生儿Apgar评分,记录手术时间.结果 感觉阻滞起效时间:(2.1±0.73) min、感觉平面固定时间:(12±1.59) min、感觉阻滞消退时间:(83.42±17.16) min、运动阻滞起效时间:(9.4±2.10) min,运动恢复时间:(94.50±14.60) min;阻滞平面最高达T10;新生儿Apgar评分:(8.65±0.97)分;手术时间:(39.37±5.10) min;麻醉后5、10、20、30min的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血氧饱合度与麻醉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无恶心、呕吐、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发生;术后72h内随访,无头痛及神经系统并发症,新生儿母乳喂养安全.结论 0.3%甲磺酸罗哌卡因3ml(9mg)重比重腰麻药用于轻、中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孕妇剖宫术腰-硬联合麻醉,血流动力学稳定,无心脏及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新生儿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预注7.5%高渗氯化钠联合聚明胶肽注射液对腰麻后剖宫产产妇心血管系统的稳定作用.方法 63例拟行剖宫产的足月产妇,ASA I-II级,随机分为高渗氯化钠联合聚明胶肽(实验,E)组(n=22)、聚明胶肽(P)组(n=26)、乳酸钠林格氏液(RL)组(n=15).三组产妇在腰麻前15~20 min内静脉输入液体,E组为7.5%氯化钠2.5 ml/Kg+聚明胶肽2.5 ml/Kg,P组为聚明胶肽5 ml/Kg,RL组为RL 10 ml/Kg.选腰3~4椎间隙穿刺注入0.5%布比卡因2ml腰麻.观察腰麻后5 min、10 min时收缩压变化量(ΔSBP)、脉搏氧饱和度(SpO2)、心率(HR);产妇麻醉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各组产妇间羟用量.结果麻醉后5、10 min RL组SBP下降较E、P组明显(P〈0.05),而HR增加较麻醉前明显(P〈0.05).麻醉后5 min P组SBP下降较E组明显(P〈0.05).麻醉后低血压和心动过缓发生率以RL组最高,E组最低;RL组间羟胺用量最多,E组最少(P〈0.05);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预注7.5%高渗氯化钠联合聚明胶肽对腰麻后产妇心血管系统稳定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