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静息心率与老年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相关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静息心率(RHR)与动态血压的关系。方法入选老年高血压患者145例。按RHR水平分为RHR1组(46例):〈65次/min;RHR2组(50例):65次/min≤RHR〈80次/min;2RHR3组(49例):≥80次/min。对入选患者测定静息心率、动态血压、血糖、血脂等。结果三组间动态血压参数比较:RHR3组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24h脉压(24hPP)、白昼脉压(dPP)、夜间脉压(nPP)均高于RHR1、RHR2,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RHR增高与收缩压、脉压增高有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姚素波  彭大庆  叶先平  王雅 《四川医学》2013,(11):1642-1644
目的 探讨静息心率与高血压数值及高血压患者心肌缺血之间的关系,以研究静息心率与高血压并发症的相关性.方法 入选原发性高血压患者60例,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40 例.按静息心率(RHR)水平分为2 组,RHR1 组〈70bpm,RHR2 组≥80bpm,并检测高血压患者的静息心率、心电图心肌缺血、血压.结果①高血压组RHR(80.10±8.02)bpm 显著高于对照组RHR(68.81±9.28)bpm,且高血压组RHR≥80bpm 的患者所占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1);②RHR增加的高血压患者其心肌缺血明显,RHR与心肌缺血呈正相关性(r=0.234,P 〈0.01).结论 静息心率增加可能是高血压疾病发生及其心肌缺血增加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于佳岚  高国伟 《医学综述》2013,(22):4205-4208
目的观察动态血压监测(ABPM)过程中夜间频繁测量血压是否会对老年受查者睡眠产生影响,从而可能干扰夜间血压的真实变化,使血压昼夜节律曲线产生偏移等结果。方法选择解放军第210医院干部病房于2010年3月至2012午3月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0例,患者入院后行两次ABPM检查:第一次行ABPM检查夜眠前不予药物干预睡眠(干预前组),第二次行ABPM检查于睡眠前给予阿普唑仑O.8mg口服(干预后组)以模拟不受夜间ABPM干扰的睡眠情况。记录干预前后两次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干预前后血压昼夜形态(杓型、非杓型、反杓型、深杓型),夜间收缩压下降率(NSBPRR),夜间舒张压下降率(NDBPRR),晨峰血压(MBPS),起床后2h内收缩压平均值,夜间收缩压标准差(nSBP—SD),夜间舒张压标准差(nDBP.SD),夜间收缩压负荷值(nSBPL),舒张压负荷值(nDB.PL)。结果患者两次行ABPM检查,干预前组与干预后组在睡眠时间及觉醒次数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后两组NSBPRR、NDBPRR、晨问收缩压均值、nSBP—SD、nSBPL、nDBPL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BPM检查过程可影响老年高血压患者夜间睡眠质量,从而造成患者夜间血压下降率减少、昼夜血压形态出现偏差、夜间收缩压变异性增大、夜间血压负荷值比例增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的变化。方法:对120例高血压伴鼾症患者同步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及多导睡眠监测(PSG),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轻、中、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组共3组,观察并比较3组基线资料、睡眠监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根据不同的血压昼夜节律状况分组(杓型组、非杓型组),比较睡眠监测指标、动态血压监测各指标。结果:(1)重度OSAS合并高血压患者白昼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高于轻、中度组(P〈0.05),偶测收缩压(cSBP)高于轻度组(P〈0.05)。(2)最低血氧饱和度(minSaO2)同24h平均收缩压(24hSBP)、白昼平均收缩压(dSBP)呈负相关。AHI与偶侧舒张压(cDBP)呈正相关。(3)根据血压昼夜节律状况进行分组,非杓型组占全部患者的68.3%,随着OSAS病情的加重,血压昼夜节律消失者比例增多(P〈0.05)。杓型组minSaO2、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及nDBP明显低于非杓型组患者(P〈0.05)。结论:频繁缺氧在OSAS患者舒张压升高中的作用更为显著;OSAS病情的严重程度与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刘利宏 《四川医学》2010,31(9):1347-1348
目的观察高血压患者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时实际的血压变化。方法对302例高血压病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ABPM),并对血压测量值、昼夜血压变化等进行分析。结果①血压负荷值:〈10%19例(6.29%),10%~40%108例(35.76%),〉40%175例(57.95%);②血压增高主要峰值时间:上、下午均增高173例(57.28%),上午增高100例(33.11%),下午增高10例(3.31%),夜间增高19例(6.29%);③昼夜血压变化率及分型:杓型112例(37.09%),非杓型164例(54.30%),超杓型19例(6.29%),反杓型7例(2.30%)。结论 ABPM能提供丰富的血压数据,反映血压的波动、变异及昼夜节律,利于优化高血压个体化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静息心率(resting heart rate,RHR)对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护理方法。方法选择住院确诊的AMI患者60例,根据RHR分为心率正常组RHR1(RHR〈80次/分)19例和心率增快组RHR2(RHR≥80次/分)41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应用倍他乐克控制心率。结果入院时未应用倍他乐克治疗前,RHR1组的心功能好于RHR2组(P〈0.05);应用倍他乐克后,RHR1组的19例患者及RHR2组的41例患者的心功能均较前明显好转(P〈0.05)。结论降低静息心率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功能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肌供血,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晨峰现象与静息心率和主要靶器官损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24 h动态血压监测仪(ABPM)分析88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确认晨峰组与非晨峰组,均常规检查血脂、空腹血糖、动态心电图(HOLTER),计算体重指数(BMI),左室质量指数(LVMI),取HOLTER记录的早晨6∶ 00的心率为静息心率(RHR).结果 晨峰组的24 h白昼、夜间平均收缩压均显著高于非晨峰组动态血压监测水平(P<0.05),晨峰组的LVMI、RHR均高于非晨峰组(P〈0.05).结论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伴血压晨峰有显著静息心率加快和靶器官损害加重等表现,因此遏制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晨峰反应对降压达标、减少恶性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对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血压的影响。方法将60例1、2级非杓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A组(早上顿服组)、B组(早晚分服组),连续治疗8周。观察治疗前后血压水平、清晨高峰及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结果动态血压监测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24h平均收缩压(24hSBP)、24h平均舒张压(24hDBP)、昼问平均收缩压(dSBP)、昼间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水平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下降(P〈0.05),B组的nSBP、nDBP达标率明显高于A组(P〈0.01)。清晨血压方面,B组患者清晨SBP和DBP显著低于A组(P〈0.05)。在血压昼夜节律纠正方面,A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16.7%,B组将非杓型纠正为杓型的比例为63.3%,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原发性轻中度非杓型高血压患者,联合服用琥珀酸美托洛尔缓释片和盐酸贝那普利片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早晚分次给药可以较好地纠正清晨高血压和夜间血压的高负荷状态,有利于血压昼夜节律由非杓型转变为杓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TOD)的关系。方法ABPM6100监测仪,设定程序为昼20min、夜30min充气测量1次血压,记录并储存结果。结果单纯性高血压组异常节律发生率明显低于合并心、脑、肾TOD组。异常节律中TOD以非杓型改变为主(占41.0%).反杓型及超杓型分别为20.8%、6.5%。在脑血管损害病变中反杓型及超杓型的发生率分别为23.8%、7.5%。各组昼夜血压正常节律发生率与异常节律发生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老年组并发TOD的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发生率高于非老年组,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TOD、年龄与血压昼夜节律变化有关。高血压病患者降压治疗时,应注意纠正昼夜血压节律的紊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药物干预血压及昼夜节律前后mALB的变化。方法选择92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分为杓型组和非杓型组(杓型组62例、非杓型组30例),给予缬沙坦、安氯地平、吲达帕胺治疗4个月,于治疗前后测定mALB,并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两组患者平均mALB均升高,非杓型组较杓型组显著增高(P〈0.01),恢复正常血压及昼夜节律后mALB显著下降。结论血压升高导致mALB升高,而昼夜节律异常进一步增加mALB排出,恢复正常血压及昼夜节律后mALB显著下降,肾损害也随之减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昼夜节律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根据夜间血压下降率将患者分为杓型组(73例)、非杓型组(72例)和反杓型组(34例),检测各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及腔隙性脑梗死的发生情况,分析3组患者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的关系.结果 (1)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的IMT、颈动脉粥样斑块检出率[(1.17±0.18)mm、64.71%,(1.03±0.15)mm、64.38%]均高于杓型组[(0.93±0.19)mm、18.92%](均P<0.05).(2)反杓型组及非杓型组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55.88%、36.99%)均高于杓型组(14.86%)(均P<0.05).(3)反杓型组IMT及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均高于非杓型组(均P<0.05).结论 血压昼夜节律异常可加重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并增加缺血性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其中反杓型节律更加明显.  相似文献   

12.
在目前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过程中,血压昼夜节律的关注度日渐升高。本人通过针刺人迎、曲池、合谷及足三里4组穴位,观察1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变化。根据24h动态血压监测结果,对比发现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由治疗前的非杓型转变成了正常的杓型血压。结果提示:针刺对异常的血压昼夜节律有纠正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采用动态血压监测观察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Lodoz)对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收缩压(SBP)〈180mmHg、舒张压(DBP)95~109mmHg的轻、中度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口服Lodoz共4周,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评价治疗4周后动态血压和血压昼夜节律变化。结果:(1)治疗4周后,“杓型”和“非杓型”组的24hSBP/DBP分别降低9.57/7.75mmHg和12.61/9.88mmHg,日间SBP/DBP分别降低10.59/8.20mmHg和10.91/8.00mmHg,“杓型”和“非杓型”组间的24h和日间SBP/DBP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杓型”组夜间SBP/DBP降低6.12/5.65mmHg,“非杓型”组降低17.33/13.61mmHg,两组间差异显著(P〈0.01)。(3)“杓型”组的夜间SBP/DBP下降百分比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压昼夜曲线仍为“杓型”。“非杓型”组的SBP/DBP夜间下降百分比在治疗后显著增加(P〈0.01),SBP/DBP的夜间下降百分比两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比索洛尔/氢氯噻嗪复方片(2.5mg/6.25mg/d)对“非杓型”组患者的夜间SBP/DBP降低作用较明显,有益于保持正常的血压昼夜节律。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昼夜节律改变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ABPM6100监测仪,设定程序为昼30 min、夜60 min充气测量血压,记录并储存结果.结果 单纯性高血压组异常节律发生率明显低于合并左心室肥厚组.异常节律左心室肥厚以非杓型改变为主(占41.3%),反杓型及超杓型分别为20.3%、7.2%.各组昼夜血压...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老年非杓型高血压患者与ACE I/D基因多态性的相关性。方法选取96例老年高血压患者应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检测其ACE I/D基因多态性,然后对其全部进行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 ABPM),根据ABPM结果分为杓型和非杓型高血压组。结果 D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II型在杓型组比例显著升高,有统计学意义, ID型在非杓型组比例高于杓型组,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老年非杓型高血压与ACE基因DD型相关。  相似文献   

16.
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琳 《黑龙江医学》2009,33(4):255-257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病人昼夜血压节律改变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方法本文对135例年龄≥60岁的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进行动态血压监测,应用超声心动图检测室间隔厚度、左心室后壁厚度,并检测24 h尿蛋白定量。结果动态血压监测显示24 h血压呈非勺型者为59例(43.70%),呈勺型者为76例(56.30%);非勺型组24 h收缩压2、4 h舒张压,夜间收缩压,夜间舒张压均高于勺型组(P<0.05);非勺型组室间隔肥厚、左心室后壁肥厚,24 h尿蛋白定量异常检出率均较勺型组增加(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病患者40%以上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血压昼夜节律异常者左室肥厚,尿蛋白异常的发生率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与左心室肥厚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10月收治的100例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经24 h动态血压监测分为杓型组与非杓型组,其中杓型组54例,非杓型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的24 h动态血压监测的情况以及超声心动图的各项指标。[结果]非杓型组的24h SBP、24h DBP、昼间SBP、夜间SBP均明显高于杓型组,两组患者动态血压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非杓型组的左心室后壁厚度(LVPW)、室间隔厚度(IVS)、左心室重量(LVM )、左心室重量指数(LVMI)均较杓型组有着显著的增加,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 <0.05)。[结论]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昼夜血压节律异常对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发展有着明显的促进作用,显著影响左心室的舒张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肾性高血压患者动态血压变化规律特点及其对心脏的损害。方法选择性别、年龄、平均动脉压相匹配的两组患者共132例(即肾性高血压组88例和原发性高血压组44例),检查患者24h动态血压,并做心脏彩超计算患者心肌重量指数(LVMI),然后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肾性高血压组夜间血压下降不明显,71.59%患者动态血压曲线呈“非勺型”,比原发性高血压组27.27%“非勺型”有显著增高;两组患者均有左室肥厚、心肌重量指数(LVMI)增高,其中肾性高血压组增高更显著(肾性高血压组男性121.1±3.5g/m^2、女性108.6±6.2g/m^2,原发性高血压组男性108.5±2.3g/m^2、女性102.3±3.1g/m^2);在肾性高血压组内动态血压“非勺型”比“勺型”患者LVMI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多数肾性高血压患者昼夜血压变化节律消失;在平均动脉压相同情况下,肾性高血压比原发性高血压对心肌损害大;肾性高血压中动态血压“非勺型”比“勺型”对心肌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动态血压监测(ABPM)评价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的疗效。方法:通过口服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82例,记录用药前、后24h平均压、白昼平均压、收缩压负荷值以及杓型曲线的变化,经统计学处理前、后之间的差异。结果:治疗前、后24h平均压、白昼平均压、收缩压负荷值以及杓型曲线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厄贝沙坦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老年性高血压是有效、安全的,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