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考察宁夏生态移民儿童中退缩行为的发生特点,进一步研究与其相关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宁夏生态移民聚集区2653名6~16岁的生态移民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量表法和家长评定法评价其退缩行为的发生特点,同时分析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与其退缩行为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不同年龄的移民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移民儿童的社会退缩行为比较,男性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庭环境中的组织性、娱乐性对社会退缩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班级环境中的竞争对社会退缩行为有正向预测作用。结论:不同年龄和性别的生态移民儿童间退缩行为比较差异明显,且家庭环境和班级环境共同影响退缩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农村地区儿童行为问题现况及影响因素,为农村儿童行为的早期干预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贵州省黔西县定新乡4所小学和1所中学914例儿童为调查对象,应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中国标准化版家长用表进行儿童行为问题调查.结果: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0.85%,6~11岁与12 ~ 16岁2个年龄段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亲受教育程度、母亲性格是否开朗、婚姻关系是否融洽、是否了解孩子、孩子是否长时间看电视、孩子性格、对孩子学习状况是否满意、是否积极参加家长会与行为问题有关(P<0.05);不同年龄段留守与非留守儿童行为问题表现不同,12~16岁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行为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农村儿童心理行为问题与家庭环境、家长对待孩子态度及教育方式等有关,关注农村青春期儿童及留守儿童心理行为卫生状况并予以早期干预措施是降低农村儿童行为问题工作重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宁夏回族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永宁县6所小学和2所初中6 ~15岁学生共1394名.其中回族282名,回族留守儿童112名.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hild Behavior Checklist CBCL)和自编儿童一般资料调查问卷进行调查,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行为问题相关因素.结果 6~15岁回族留守儿童的行为问题检出率为31.25%,高于汉族留守儿童的17.84%(x2=11.556,P=0.001),亦高于回族非留守儿童的14.12%(x2=14.904,P=0.00l).回族留守儿童中,6~11岁年龄段、留守起始年龄在5~7岁年龄段、父母与老师交流<1次/月者行为问题检出率高(x2=14.904,6.327,7.904,P<0.05).回族少年儿童中,6-11岁的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均高于非留守儿童(均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2 ~ 15岁的回族留守儿童(0R=0.179)及父母与老师联系频繁的回族留守儿童(OR =0.362)不容易出现行为问题.结论 宁夏留守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较高,影响因素复杂.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分析家庭环境对学龄前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的影响及其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愿意配合研究的3~6岁的儿童400人及其父母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成试验组和对照组(n=200),对照组儿童家庭环境、父母关系正常;试验组儿童的家庭父母离异、2地分居、单亲等。对2组儿童的心理行为及表现追踪观察3个月,并采用儿童心理行为量表CBCL、自制问卷及访谈、家庭环境量表对其分析。结果经过调查对其进行专业分析研究后可知,对照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2.00%)显著低于试验组发生率(28.00%),试验组(49.00%)综合影响率显著高于对照组(18.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家庭环境尤其是父母关系对儿童心理行为有重大影响,家庭关系融洽父母和睦环境下的儿童心理问题较不正常的家庭环境成长下的儿童心理行为问题发生率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炎症因子(IL-6、IL-10和IL-12)及趋化因子(CXCL16和CXCL11)在乙型病毒 性肝炎(乙肝)患者体内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选取乙肝患者93例,其中轻度乙肝患者37例,中度乙肝 患者30例,重度乙肝患者26例,同时选取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检测各组炎症因子(IL-6、IL-10 和IL-12)、趋化因子(CXCL16和CXCL11)和生化指标(AST、ALT、TC、TG和DBIL)。结果:轻度、中度 和重度组CXCL16和CXCL11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重度组IL-6、IL-10和IL-12明显高于轻度组、 中度组和对照组(P <0.05);中度组IL-6、IL-10和IL-12明显高于轻度组和对照组(P <0.05);轻 度、中度和重度组AST、ALT和DBIL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而TC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 重度组HBV DNA明显高于中度和轻度组(P<0.05);中度组HBV DNA明显高于轻度组(P <0.05);IL-6 和IL-12与ALT成正相关(r =0.404和0.434,P <0.05),而IL-10与ALT成负相关(r =-0.341,P < 0.05);CXCL16与生化指标无相关性(P >0.05);IL-6、IL-12和IL-10与CXCL16、CXCL11无相关性(P >0.05);HBV DNA与ALT、AST、CXCL16呈正相关(r =0.302、0.305和0.413,P <0.05)。结论:乙肝 患者IL-6、IL-10、IL-12以及CXCL16和CXCL11表达上调,其中IL-6、IL-10、IL-12和CXCL11可一定程度 反映肝功能损害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父亲参与与学龄前儿童的社会适应能力的相关关系.方法 应用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以及自编调查问卷,对1246名16~72月龄的正常儿童进行调查,应用多因素回归分析方法分析社会适应能力与父亲参与的相关关系.结果 在控制母亲、儿童、家庭因素外,发现社会适应能力标准分与父亲参与时间正相关(β=0.05,P=0.03),父亲参与时间解释12%的社会适应能力变异;亲子活动中游戏与作业能力(β=0.09,P<0.01)、集体活动能力(β=0.06,P<0.05)相关,讲故事与交流能力(β=0.07,P<0.05)、自我管理能力(β=0.06,P<0.05)相关,其他活动与独立能力(β=0.07,P<0.05)、作业能力(β=0.06,P<0.05)相关.结论 父亲参与的时间和活动方式与学前儿童社会适应性行为相关,父亲的积极参与对儿童早期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市6~11岁儿童行为问题发生情况,探讨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方法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应用家长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调查结果。结果6~11岁儿童行为问题检出率为6.2%,无性别、年龄差异。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的主要因素为:父母对子女的了解程度、城乡、父母婚姻状况及父母对子女的管教方法等。结论家庭环境因素对6~11岁儿童行为问题的发生具有重要影响,改善家庭环境对降低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了解深圳市0~3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的月龄分布特点,为0~3岁儿童的健康管理提供指导。方法 选取截至2014-12-31在深圳市妇幼保健院保健部、北京大学深圳医院儿童保健门诊、福田区龙尾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及福田区梅山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建档的0~3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结合婴幼儿发育阶段及健康管理监测月龄时间点,从"深圳市妇幼保健信息系统"导出0~、3~、6~、9~、12~、18~、24~、30~36月龄儿童维生素D缺乏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12 329例研究对象,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为19.47%(2 400/12 329),常住儿童、暂住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分别为19.38%(1 755/9 056)、19.71%(645/3 27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6,P>0.05)。常住儿童<3月龄及<6月龄者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分别为10.74%(48/447)、14.77%(167/1 131),均低于暂住儿童的16.81%(40/238)、18.80%(91/4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1、4.11,P<0.05)。0岁~、1岁~、2~3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分别为20.85%(851/4 082)、20.29%(838/4 131)和17.27%(711/4 116),呈下降趋势(χ2趋势=16.72,P<0.01)。<6月龄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为15.98%(258/1 615),低于6~<12月龄儿童的24.04%(593/2 4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45,P<0.01)。0~3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出现2个高峰,暂住儿童和流动儿童第1个高峰分别在6~<9月龄和9~<12月龄,第2个高峰均在18~<24月龄。结论 深圳市0~3岁儿童维生素D缺乏阳性率仍处于较高水平;维生素D缺乏病的监测中,应重点关注6~<12月龄及18~<24月龄儿童,同时,对暂住儿的监测时间应比常住儿童提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学龄期弱视患儿的数字距离效应。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98例学龄期弱视患儿为观察组,其中31例患者为7岁组(6~8岁),29例患者为9岁组(9~10岁),38例患者为12岁组(11~13岁)。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健康检查的98例健康学龄期儿童为对照组,将其分为7岁组(n=29)、9岁组(n=32)和12岁组(n=37)。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不同年龄组对不同数字的反应时、反应时差值,比较不同弱视儿童对不同数字的反应时。结果:数字≥5时观察组7岁组儿童对数字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7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7岁组儿童对数字1、2、3、4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岁组患儿对数字1、2、8、9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9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9岁组儿童对数字3、4、5、6、7的反应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12岁组儿童对数字1~9的反应时均长于对照组12岁组患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7岁组、9岁组和12岁组的反应时差值均低于对照组儿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98例患者中轻度弱视患儿对数字的反应时短于中度和重度患儿,中度患儿短于重度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学龄期弱视患儿对不同数字(尤其是≥5的数字)的反应时较正常儿童均较长,较正常儿童的数字加工能力发展缓慢。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本实验室儿童促甲状腺激素(TSH)、甲状腺素(T4)、三碘甲状腺素(T3)、游离甲状腺素(FT4)、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黄体生成素(LH)、促卵泡生成素(FSH)、孕酮(PROG)、泌乳素(PRL)、雌二醇(E2)和睾酮(T)的性别、年龄分布规律,探索其生物参考区间。方法:从2018年8月至2021年12月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儿童保健科体检的人群中筛选出1~18岁的健康个体,按幼儿前男、女组(1~3 岁),幼儿女组(4~8 岁)、幼儿男组(4~10 岁),青少年女组(9~18 岁)、青少年男组(11~18 岁)分成6组;剔除离群值,获合格例数783例。采用SIEMENS ADVIA Centaur XP System化学发光分析仪测定其血清激素水平,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近似t 检验或Kruskal-Wallis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分析。结果:FT3、LH、FSH、PRL、E2、T水平在不同年龄组男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男童T3、T4与年龄呈负相关(r =-0.419、-0.347,P <0.05),LH、FSH、PROG、T与年龄表现出较强正相关(r =0.768、0.678、0.535、0.703,P <0.05);女童T3、T4、FT3 与年龄呈负相关(r =-0.486、-0.318、-0.424,P <0.05),LH、FSH、PROG、E2、T与年龄呈正相关性(r =0.811、0.335、0.574、0.584、0.744,P <0.05)。青少年男、女组中Tanner分期与LH、FSH、PRL、PROG、E2、T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641、0.204、0.308、0.479、0.604、0.686和0.664、0.399、0.436、0.485、0.621、0.649,均呈正相关(P <0.01)。基于各年龄组不同性别儿童的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水平,初步拟定温州地区1~18岁儿童11项激素的参考区间。结论:本研究对儿童甲状腺激素和性激素11项水平的初步调查结果和目前本科室所使用的欧洲参考区间之间存在差异,建立本地区的参考区间具有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ycoplasma pneumoniae pneumonia,MPP)合并心肌损害在婴幼儿年龄上的差别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在2011年1月—2012年3月间,对同济大学第十人民医院儿科住院的143名肺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儿童进行统计分析,其中MPIgM(+)70例,MPIgM(-)70例。并按年龄段分组如下:婴儿期(1~12个月):共29例,MgIgM(+)12例,MgIgM(-)17例;幼儿期(13~36个月):共53例,MgIgM(+)26例,M gIgM(-)27例;学龄前期(37月~6岁):共36例,M gIgM(+)20例,M gIgM(-)16例;学龄期(6~12岁):共25例,MgIgM(+)12例,MgIgM(-)13例。结果 MPP患儿血清CK-MB水平高于非MPP患儿(32.5(15.5)μ/L-1 vs 30(7)μ/L-1,Z=2.225,P=0.028);其中13~36个月组(37(17)μ/L-1vs 30(6)μ/L-1,Z=2.226,P=0.02)和6~12岁组(41(21)μ/L-1 vs 30(5)μ/L-1,Z=2.047,P=0.041)这两个年龄段中,MPP所引起的心肌损害程度要比非MPP引起的心肌损害程度严重(P均〈0.05)。结论 13~36个月和6~12岁两组年龄段中,MPP引起心肌损害程度严重,提示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于支原体感染存在不同的免疫应答,应该引起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2.
董斌  朱幼玲  周农  尹世杰 《安徽医学》2009,30(11):1294-1296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12~16岁原发性癫癎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家长用)和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ES-CV)对48例原发性癫癎儿童的行为和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并分别与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中国标准和家庭环境量表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癫癎儿童行为异常检出率为58.33%,明显高于CBCL中国常模(P〈0.01);癫癎儿童家庭的亲密度(6.1±2.5)、文化性(4.0±1.8)、娱乐性(3.4±1.9)和组织性(5.3±1.7)比正常家庭明显为低,而矛盾性(3.3±2.1)和道德宗教观(6.1±1.5)明显为高;回归分析影响行为问题的因素,亲密度是造成癫癎儿童行为问题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性癫癎儿童存在一定的精神行为问题,家庭环境是造成其发生行为问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学龄前儿童多动-冲动行为的发生率及其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关系。方法对深圳市龙华新区幼儿园进行整群抽样,以抽取儿童为对象,采用Conners父母问卷( PSQ)、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 FES-CV)和一般情况问卷分别调查儿童多动-冲动行为和家庭环境因素。结果被筛儿童中有18.5%存在多动-冲动问题,且多动-冲动组儿童家庭的亲密度、情感表达、知识性、组织性、娱乐性、道德宗教观和控制性要明显低于正常儿童家庭(P<0.05);而矛盾性和成功性显著高于正常儿童(P<0.05);独立性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情感表达、矛盾性、成功性、文化性、道德宗教观、组织性对儿童的多动-冲动行为有影响。结论多动-冲动儿童的家庭环境存在不良因素,可能是造成其多动-冲动行为高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4.
对132名6个月~7岁维生素A缺乏及临界缺乏儿童进行了3个月的补充β-胡萝卜素及维生素A试验,结果发现:补充β-胡萝卜素组,维生素A缺乏儿童及临界缺乏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均明显提高(P均<0.01),还能促进儿童生长,体重平均多增加0.3kg(P∠0.05),3个月内平均发病天数比对照组减少了7d(P<O.05),暗适应时间平均缩短了8s(P<0.01)。且补充β-胡萝卜素组与补充维生素A组之间各项指标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均>O.05)。本研究说明,在我国农村增加儿童摄入富含β-胡萝卜素的深色蔬菜可作为防治儿童维生素A缺乏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与父母养育方式、家庭环境、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儿童行为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家庭环境量表、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对181名小学六年级学生(其中男生79名、女生102名)进行测评.结果 儿童行为量表中男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道德宗教观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22,r=-0.224,P<0.05),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M1)、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F5)呈显著正相关(r=0.228,r=0.219,P<0.05);女生的攻击性因子与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呈显著负相关(r=-0.286,r=-0.212,r=-0.216,P<0.01或P<0.05),与父亲的惩罚严厉因子呈显著正相关(r=0.223,P<0.05);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父亲的拒绝否认因子、自我意识量表的幸福与满足因子对男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家庭环境量表的亲密度因子、父母养育方式量表母亲的情感温暖与理解因子对女生的攻击性具有预测作用.结论 良好家庭氛围和教养方式及培养积极的自我意识有助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预防和干预.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调节训练对近视儿童屈光度发展的影响.方法 选择6 ~12岁近视儿童患者62例(117眼),根据近视程度分为3组:Ⅰ组(<-3.00D)48眼;Ⅱ组(-3.00D~-6.00D)37眼;Ⅲ组(>-6.00D)32眼,分析进行调节训练1年后的屈光状态、年近视增长幅度的变化.结果 同原近视增长幅度比较,调节训练后,年近视增幅显著减缓(P<0.05);不同近视程度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调节训练能有效延缓近视儿童屈光度的发展,尤其对低中度近视患者控制的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生态移民儿童季节性情感障碍(SAD)现况,探讨移民儿童情绪和行为的季节性变化规律。方法采用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对宁夏生态移民区内的862名生态移民儿童和青少年进行季节性评估模式调查问卷儿童版(SPAQ-CA)和艾森克人格问卷(儿童版)(EPQ-C)评定,比较生态移民儿童不同性别、年龄的情绪和行为的季节性变化。结果 862名生态移民儿童中,SAD发生率为7.8%。男性儿童的季节性敏感总分(mean global seasonality score,GSS)高于女性(t=2.144,P<0.05);低年龄组的儿童GSS总分高于高年龄组(t=-2.051,P<0.05);人格因素中的神经质维度对生态移民儿童的情绪和行为的季节性变化有一定影响(β=0.367,P<0.05)。结论不同性别和年龄的生态移民儿童的情绪和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季节性变化,人格因素可影响情绪和行为的季节性变化。  相似文献   

18.
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方法采用家庭环境表中文版(FES-CV)和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358名6~11岁儿童的行为问题及其家庭环境进行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影响男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包括矛盾性、成功性、知识性、娱乐性和组织性,而影响女性儿童行为问题的家庭特征为矛盾性、知识性和娱乐性。家庭环境对学龄儿童行为问题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结论为了降低学龄儿童行为问题发生率,必须重视家庭环境的作用,并且要注意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惠州市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共患病的发病情况。方法对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 -Ⅳ)诊断的 ADHD 儿童及青少年采用韦氏智力测定、Achenbach 儿童行为量表、Conner′s 儿童行为量表、对立违抗诊断量表、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学习障碍筛查量表进行 ADHD 共患病调查。结果ADHD 共患其他精神障碍性疾病152例,共患率61.3%,男女比例6.6∶1。其中共患对立违抗性障碍79例(31.9%),品行障碍14例(5.6%),焦虑障碍22例(8.9%),心境障碍23例(9.3%),抽动障碍38例(15.3%),学习困难98例(39.5%)。共患焦虑障碍女童多于男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共患其他精神障碍疾病男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学习困难共患率6~11岁组明显低于12~16岁组(P <0.05)。结论对立违抗性障碍和学习困难的共病率最高,应该重点防治。 ADHD 共患学习困难的儿童应该及早控制核心症状。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受虐待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及其与各种儿童虐待形式的关系.方法 对179例小学生进行了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和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PHCSS)测试.结果 受虐待组小学生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低于无虐待组:PHCSS总分[(53.56±13.12)分vs(63.11±8.68)分,P<0.01],女生在行为和合群两个因子的得分高于男生[行为(11.68±3.34)分vs(13.13±2.23)分,P<0.01;合群(8.05±2.16)分vs(9.14±1.82)分,P<0.01],9~10岁组在总分和智力与学校表现两个维度的得分高于11~12岁组[总分(58.55±12 .17)分vs(54.68±12.90)分,P<0.05;智力(11.56±3.54)分vs(10.38±3.47)分,P<0.05].PRCA各因子分和总分与PHCSS各因子分和总分均呈负相关(r=-0.165~-0.524,P<0.05或P<0.01).情感虐待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263~-0.402,P<0.01);忽视对行为、智力与学校表现、身体外貌与属性、焦虑、合群、幸福与满足和总自我意识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6~-0.359,P<0.05或P<0.01);性虐待对躯体外貌与属性和合群具有负向预测作用(Beta值=-0.158~-0.170,P<0.05);本研究中未发现躯体虐待有任何预测作用.结论 儿童虐待可对小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造成不良影响,情感虐待、忽视和性虐待均可显著预测个体的自我概念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