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脊椎相关疾病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目的探讨脊椎病和脊椎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及脊椎错位的解剖学因素。方法在16具成人尸体上,在椎间联结完整和人工破坏的情况下,分别观察颈椎各向运动时的错位情况及错位对相关组织的影响。结果椎间联结破坏后,脊椎运动大于30°时可致椎间关节错位,椎间孔变形变窄,椎间孔变窄1/3时,神经根受到刺激,变窄到1/2时,神经根受到压迫。脊椎侧屈大于30°时,钩椎关节发生侧摆式错位,使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到影响。椎体前后滑脱式错位超过2~3mm时,可使已有椎管狭窄的脊髓受到压迫。结论在已有损伤、退变的脊椎运动时可引起错位,错位是引起脊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为临床治疗脊椎相关疾病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相似文献   

2.
脊椎相关疾病的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目的 探讨脊椎病和脊椎相关疾病的发病原因及脊椎错位的解剖学因素。方法 在16具成人尸体上,在椎间联结完整和人工破坏的情况下,分别观察颈椎各向运动时的错位情况及错位对相关组织的影响。结果 椎间联结破坏后,脊椎运动大于300时可致椎间关节错位,椎间孔变形变窄,椎间孔变窄1/3时,神经根受到刺激,变窄到1/2时。神经根受到压迫。脊椎侧屈大于30℃时,钩椎关节发生侧摆式错位。使椎动脉和交感神经受到影响。椎体前后滑脱式错位超过2.0—3.0mm时。可使已有椎管狭窄的脊髓受到压迫。结论 在已有损伤、退变的脊椎运动时可引起错位,错位是引起脊椎病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3.
兔腰神经根慢性压迫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 :制作腰神经根慢性轻度压迫模型。方法 :取纯种新西兰成年兔 16只 ,将 4只做神经定位解剖 ,12只随机分成 3组 :10天组、30天组和 180天组 ,每组 4只。将长 12mm ,内径 1.5mm ,外径 2 .5mm的硅胶管从椎间外孔缓慢塞入兔椎间管内 ,压迫腰 6和腰 7左侧神经根 ,右侧为自身对照侧 ,硅胶管的截面积约为椎间管经关节突关节矢状面面积的 2 0 % ,约为椎间外孔面积的 5 0 %。结果 :10天组与 30天组比较 ,潜伏时明显延长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180天组虽然与对照侧比较潜伏时和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性差异 ,但与 30天组比较已有明显改善。对照侧的潜伏时、神经传导速度各时间点均无明显差异。除 10天组潜伏时、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侧比较无明显差异外 ,30天组和 180天组潜伏时、神经传导速度与对照侧比较均有明显差异 ,潜伏时延长 ,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结论 :将硅胶管从兔的椎间外孔缓慢塞入椎间管内使腰神经根慢性轻度受压 ,更接近于腰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管狭窄对神经根的压迫。慢性压迫后的神经有自行恢复的能力。  相似文献   

4.
屈曲旋转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影响的断面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岳寿伟  刘树伟 《现代康复》1998,2(9):928-929
目的:探讨腰椎前屈旋转牵引对人腰神经通道的影响。方法:青壮年男尸10具.取腰骶段置入-20℃水柜中冰硬,用电动断层带锯制戚脊柱区腰骶段断层标本。矢状断层标本每具切成6片.分别经两侧的推间管外孔、两侧的关节突关节和正中矢状面。冠状断层标本每具切成4片,分别经关节突关节、椎间管和椎弓根。将制作好的断层标本常温下复温,固定于自制牵引器上.使L4~5间隙对准牵引间隙。先进行牵引、再成角,然后骶骨旋转。牵引距离0~50mm,成角度数0~18°.左右旋转角度0~10°。摄片观察矢状面L4~5、L6~S1矢状面关节突关节,椎间孔.冠状面关节突关节、黄韧带、神经根在上述动作下的变化。结果:矢状面断层水平牵引时,椎间隙增宽,椎间管(孔)增大,关节突关节面上下滑动,关节间隙增宽。牵引的同时腰椎前屈椎间隙后部增宽.椎间盘后突、黄韧带拉紧.椎间孔上2/3(神经根所在位置)增大.而下1/3由于椎间盘后突相对变小.此时若再加骶,向同侧旋转.椎间孔相对变小.关节突关节间隙进一步加大;骶,向对侧旋转.椎间孔变大.关节突关节受挤压。冠状面断层牵引时关节突关节增宽.前屈时关节间隙进一步增宽.黄韧带拉紧.神经根在神经通道内牵伸向上滑动,此时骶,向同侧旋转,关节间隙由于上下关节突的旋转运动使间隙变大,黄韧带牵伸.对侧旋转时也出现上述情况.但不如同侧明显。结论:屈曲旋转牵引可通过纠正关节突关节紊乱、松解神经根粘连.解除神经根在腰神经通道内的卡压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 确定兔腰神经根的解剖位置及硅胶管在椎间管内压迫神经根的程度。方法  18只纯种新西兰成年兔 ,雄性 ,随机分为 2组 :A组 6只 ,利用几何作图原理 ,测量脊神经的长度、角度、脊神经在椎间外孔的直径及椎间外孔面积等解剖特点 ;B组 12只 ,采用断层解剖技术 ,6只用于测量冠状面和椎间外孔矢状面上硅胶管的压迫程度 ,6只用于关节突关节矢状面的压迫程度。测量工具主要有 :圆规、量角器和游标卡尺。结果 脊神经长度、与硬脊膜的夹角及椎间外孔面积在不同椎间隙各不相同。L5、L6脊神经长度分别为5 .83± 1.18和 8.94± 1.64mm ,与硬脊膜的夹角分别为 5 5 .2± 11.1和 2 9.6± 4.2°。硅胶管的截面积为椎间管经关节突关节矢状面面积的 2 0 %左右 ,为椎间外孔面积的 5 0 %左右。结论 本模型为脊神经轻度受压实验模型 ,接近于临床椎间盘突出和椎间管狭窄对脊神经的压迫。按照A组实验的结果进行插管 ,实验成功率高 ,不会因硅胶管损伤脊髓和脊神经而影响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6.
通常认为颈椎病的许多不同的疼痛综合征是由颈椎及其周围支持组织结构紊乱所引起,如钩椎关节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导致椎间孔外神经根的压迫,颈神经根受到刺激而导致疼痛.但近年来不少研究认为颈神经后支在椎间孔外压迫是引起头、颈痛及肩、上肢牵涉痛的主要来源之一.我院通过C臂定位下颈神经后内侧支注射治疗颈肩痛3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R及MSCT三维重建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7例临床颈椎病患者采用颈椎正、侧及双斜位CR摄片、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扫描,采用椎间孔内口、外口、轴位显示及斜位重建,观察颈椎骨质增生及神经根走行情况。结果:CR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37例中有36例可见椎体及小关节骨质增生硬化,但仅发现变形狭窄的椎间孔61个,其中83.6%位于C4~5、C5~6。而MS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图像能够多方向立体而又直观地显示各椎间孔的形态特点,37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中发现狭窄的椎间孔97个,其中92.8%位于C4~5、C5~6、C6~7。椎间孔狭窄的原因包括钩突关节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椎体肥大、小关节突骨质增生或错位。结论:MSCT三维重建、多平面重建较CR颈椎正、侧及双斜位片在观察颈椎椎体骨质有无改变方面基本相同,但对于显示各小关节突的改变、椎间盘突出及各椎间孔的大小形态特点等空间关系信息方面具有更重要的诊断价值,能较容易地断定病变的程度和范围,是一种诊断神经根型颈椎病非常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8.
背景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的重要原因,在其众多的发病机制中,颈椎因素是不容忽视的,因此对其椎动脉沟及横突孔角度的测量有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目的探讨寰椎因素致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病机制及为手术切开横突孔减压提供解剖学依据.设计单一样本研究.单位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对象实验于2002-06/2003-06在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完成.标本为郧阳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收集的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50例.方法在5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椎标本上,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主要观察指标①寰椎的角度测量结果.②寰椎横突孔前、后壁厚度测量.结果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左侧为(67.875±5.394)°,右侧为(69.844±4.546)°;椎动脉沟绕寰椎侧块成角左侧为(62.456±4.662)°,右侧为(63.612±2.310)°.寰椎横突孔前壁厚度左侧为(2.959±0.541)mm,右侧为(3.206±0.402)mm;横突孔后壁厚度左侧为(2.280±0.567)mm,右侧为(2.019±0.257)mm.以上数据左、右侧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椎动脉行经在寰椎横突孔与椎动脉沟内时,骨性结构上有明显的两个成角,即横突孔与椎动脉沟的成角和椎动脉沟绕过侧块的成角,椎动脉的这两个成角增加了血液循环的阻力,同时在头颈部旋转运动时,椎动脉与骨性成角间更加贴近,这两个成角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9.
神经根型颈椎病在颈椎病各型中发病率最高,椎间孔狭窄压迫脊神经根是引起本病的主要原因,而引起颈椎间孔狭窄的因素很多.本文就颈椎椎间孔的解剖、在X线上的投影及影响其大小的因素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0.
物理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总结山东省威海市疗养院(威海264200)张建平崔新丽神经根型颈椎病,乃因神经根在穿出椎间孔的过程中,受骨刺压迫或椎间孔孔径狭窄挤压,而致颈神经根炎症所引起。临床表现以颈、肩、臂、手放射性疼痛为主,有时亦可表现为一侧上肢...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前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的临床效果。方法应用前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31例,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17例,腰椎失稳、椎管狭窄14例,观察治疗效果。结果术后29例腰痛消失,下肢麻木、疼痛逐渐好转,腰部稳定有力;2例患者术后患肢麻木感仍存在,残留有疼痛,影响行走功能。疗效评价优74.2%,良22.6%,差3.2%。术后随访腰椎间盘CT平扫,见椎体间相对运动消失,椎间隙较术前增高,椎间融合器与上下椎体融合,滑脱的椎体较术前复位明显,无移位并发症。结论前后路脊柱融合术治疗腰椎退行性变符合脊柱的生理负重,创伤小,近期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12.
Computed tomography (CT) has revolutionized the diagnosis of diseases affecting the vertebral column. CT effectively demonstrates the bony vertebral column with its intervertebral articulations, its soft tissue contents, and the surrounding paravertebral soft tissues. The vertebral column may be the site of involvement of a wide variety of benign diseases. These diseases may be congenital or acquired and may arise from within the spinal canal, from the vertebrae themselves, or from the paravertebral soft tissues. These lesions may be unsuspected clinically and may be detected incidentally in patients undergoing CT of the spine for nonspecific complaints. The axial projection is extremely useful in displaying spinal anatomy and pathology and, combined with sagittal and coronal reformation, provides diagnostic information not possible from any other radiological modality. More invasive radiological procedures, such as myelography, may in many cases be obviated, especially if shorter segments of the vertebral column are to be surveyed. The CT findings in many cases are sufficiently characteristic to enable a specific diagnosis to be made.  相似文献   

13.
背景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神经根能否受累,不仅与所在骨管是否狭窄、周围软组织是否存在炎性病变和肿胀有关,还与神经根外径的相对大小有关.目的通过颈神经在颈椎间孔及脊神经沟处受累的出现率,探讨神经根型颈椎病发生的解剖学因素.设计单一样本观察.单位承德医学院解剖研究室.对象甲醛固定成尸60具(男28,女32)120侧.方法在60具成尸上,用精确度0.02 mm的游标卡尺和直角规测量①脊神经沟外口宽度及其沟内段脊神经前支横径.②颈椎间孔及其脊神经根的前后径、上下径.计算颈神经前支横径与相应颈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比值和脊神经根前后径、上下径与相应椎间孔前后径、上下径的比值.得出颈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出现率和脊神经根各径线大于或等于相应椎间孔各径线的出现率.主要观察指标①C3~6颈神经前支横径大于或等于相应脊神经沟外口宽度的出现率.②C3~6颈神经根上下径、前后径分别大于或等于相应颈椎间孔上下径、前后径的出现率.结果共测量成尸60具120侧(男56侧,女64侧).①颈神经根在椎间孔处可造成嵌压男女合计总出现率为24.6%其中女性明显高于男性(35.2%,10.9%,x2=6.72,P<0.01).②颈神经前支在颈椎脊神经沟处可造成嵌压男女总出现率为6.3%,其中男性明显高于女性(8.9%,3.9%,x2=6.65,P<0.01).结论颈神经受累不仅与骨管狭窄有关,而且与周围软组织损伤有关,通过神经根外径与椎间孔的比值和颈神经前支与脊神经沟外口宽度比值,选其≥1的出现率可直接获得神经受压的出现率.  相似文献   

14.
脊柱骨单发嗜酸性肉芽肿的特殊X线表现(附 7例报道)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脊柱骨单发嗜酸性肉芽肿的特殊X线表现,进一步提高对该疾病的诊断正确率。方法:收集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脊柱骨单发嗜酸性肉芽肿,术前均摄脊椎正、侧位X线片。结果:发生于颈椎3例、胸椎2例、腰椎2例;其特殊X线表现为附件破坏伴软组织肿块、椎体密度增高而体积不变、椎体压缩椎间隙狭窄和椎体囊状破坏而椎体未压缩等。结论:认识它的特殊X线表现有助于诊断与鉴别诊断,同时,对该疾病的正确诊断有赖于临床、病理和X线表现相结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far lateral lumbar disc herniation,FLLDH)的CT、MRI影像表现,提高对该病的影像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研究我院2000年3月至2005年5月经手术证实的FLLDH病人共15例,分析其CT、MRI影像表现。结果15例FLLDH中,根据椎间盘突出物的位置与椎弓根的关系可分为3种类型:椎间孔内侧型3例,占20%;椎间孔外侧型6例,占40%;混合型6例,占40%,包括椎间孔内外侧突出。CT显示FLLDH的特征为突入椎间孔内和椎间孔外的软组织块影,形态多呈丘状、圆形、不规则形或三角形。MRI显示同位节段脊神经受压、移位、增粗;T1加权像突出髓核的信号比脑脊液高,比硬膜外脂肪信号低,界限分明;T2加权像突出髓核可表现为高或低信号,信号强度比脑脊液低,比脊髓高。结论CT及MRI对极外侧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并为外科医师手术入路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发生在脊柱各部位的真空现象,总结其CT特征,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使用GE公司Hispeed双排螺旋CT机,分析76例有脊柱真空现象病人的CT表现。颈椎、胸椎、腰椎的椎体及间盘扫描采取不同的层厚及层间距。结果总结脊柱真空现象发生的部位及各自CT表现:发生真空现象的部位以椎间盘最为多见。其共同点为脊柱相应部位出现低密度气体影。结论脊柱不同部位的真空现象可分别反映椎间盘、椎体及小关节的退变、椎体的骨质疏松及外伤后改变等特征,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余彬  陈勤  邓宁 《华西医学》2009,(7):1673-1675
目的:探讨单侧经椎弓根基底部外侧穿刺进针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14例椎体压缩性骨折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穿刺进针,球囊扩张,骨水泥注入治疗,使用VAS评分法评价患者疼痛变化,测定手术前后椎体前、中柱高度与Cobb角。结果:单侧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穿刺的手术均安全完成。VAs评分由术前平均(8.5±0.3)分改善到术后(2.2±0.2)分,随访三月为(2.1±0.4)分(与术前比较,P〈0.05);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13.6±2.3)mm到术后(24.5±2.2)mm,随访三月为(24.3±2.0)mm(与术前比较,P〈0.05);锥体中部高度由术前(14.2±2.1)mm到术后(25.6±2.4)mm,随访三月为(25.4±2.2)mm(与术前比较,P〈0.05);Cobb角由术前的(22.5±3.6)。到术后(10.5±3.0)。随访三月为(10.3±2.8)。(与术前比较,P〈0.05)。结论:经椎弓根基底外侧的单侧穿刺锥体成形术可有效恢复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椎体高度、缓解疼痛,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背景:对于一些腰椎滑脱患者必需手术治疗,方法包括椎管减压、椎体复位、椎体间融合及内固定等。目的:探讨RF内固定系统与椎间融合器(Cage)联合应用对腰椎滑脱患者复位及改善腰椎功能恢复的作用。设计:以诊断为依据的前后对照实验研究。地点和对象:解放军第一军医大学珠江医院骨科中心。45例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42~65岁,平均45.2岁。干预:所有45例患者均接受了后路RF内固定系统固定和Cage椎间植入手术治疗。术后应用ODI(Oswestrydisabilityindex)方法评价手术前后临床症状缓解率;应用X射线及CT观察滑脱复位和椎间融合情况。结果:术后3个月临床症状缓解率88.8%;术后6个临床症状缓解率为95.5%。术后6个月椎间融合率为92.2%;术后12~24个月融合率为95.5%。椎间融合器塌陷进入椎体1例;有椎间假关节形成1例。结论:应用RF内固定系统与Cage联合治疗能使腰椎滑脱复位、恢复腰椎的正常解剖结构、固定椎体,提高椎体间融合率、保持椎体间高度、恢复神经根管的容积,从而减轻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症状、恢复腰椎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早期脊椎结核的MRI表现,评价MRI显示早期脊结核病理特征的能力。方法回顾分析11例经手术、穿刺活检、临床抗结核治疗证实的早期脊椎结核的MRI表现,结合X线平片,对椎体、椎间盘、椎体周围软组织、椎管硬膜外腔的形态、结构、MR信号变化及Gd-DTPA增强后的强化形式进行分析。结果共26个病椎,其中5个“虫蚀状”骨质破坏,26个椎体骨炎;11例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并椎旁、椎前脓肿4例;T2WI病椎间盘邻近终板裂隙状高信号5个,Gd-DTPA增强表现为裂隙状强化;椎管硬膜外脓肿7例,Gd-DTPA增强后脓肿壁、后纵韧带线样强化。结论椎体骨炎、病椎虫蚀状骨质破坏、多个椎体周围软组织肿胀、T2WI椎间盘邻近终板裂隙状高信号、病椎后硬膜外脓肿、Gd-DTPA增强检查椎间盘裂隙状强化、后纵韧带强化等是早期脊椎结核有特征性的MRI表现,MRI能显示早期脊椎结核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