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评价胺碘酮对我院房颤患者QTc间期的影响及其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研究纳入2013年1月—2014年5月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房颤住院患者共l56例,记录患者一般资料及合用药物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胺碘酮用药期间是否发生与用药相关的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房颤患者的平均心率显著减慢(79.2±21.6)bpm比(72.9±13.1)bpm(P<0.01),QT间期(386.5±45.7)ms比(415.8±53.1)ms(P<0.01)、QTc间期均显著延长(413.9±32.1)ms比(438.0±44.4)ms(P<0.01)。有16例患者用药后QTc>500ms,17例患者用药后QTc<500ms,但△QTc>50ms。共有22例患者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氟哌噻吨美利曲辛片(10例),多塞平(7例),左氧氟沙星(6例)等。心动过缓、2型糖尿病、合用其他影响QT间期药物为延长QTc间期的因素(P<0.05)。44例患者使用胺碘酮注射液中有5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结论:胺碘酮应用后QT间期、QTc间期均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ms、△QTc>50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需调整胺碘酮剂量并严密监测心电图,警惕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摘 要 目的:评估胺碘酮对住院患者QT/ QTc间期的影响及药品不良反应。方法:纳入2014年1~6月上海浦东新区公利医院心内科使用胺碘酮的住院患者共59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和合并用药等信息,观察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或胺碘酮片剂后心率、QT间期、QTc间期的变化,以及在用药期间发生药品不良反应。结果:用药后患者的平均心率、QT间期和QTc间期较用药前显著减慢(P<0.01)。59例患者中,12例用药后QTc>500 ms,5例患者用药后△QTc>50 ms且 QTc<500 ms。研究中,共有8例合并使用一种或多种可延长QT间期的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4例),阿奇霉素(3例),氟哌噻吨美利曲辛(1例),多潘立酮(1例)。32例应用胺碘酮注射液患者中有3例发生注射部位反应,用药中未出现与胺碘酮相关的心律失常[包括尖端扭转性室速(Tdp)]。结论:住院患者应用胺碘酮后QT间期、QTc间期均会不同程度延长,对于用药后QTc>500 ms、△QTc>50 ms或合并使用其他可延长QT间期药物的患者,Tdp发生风险增加,应及时调整胺碘酮用药方案并严密监测心电图,避免恶性心律失常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QTc延长并发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原因,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参考。方法:临床药师参与1例胺碘酮合用莫西沙星致QTc间期延长并发尖端扭转型室速的治疗,分析不良反应发生的原因及处理方法。结果:此次不良反应可能与胺碘酮和莫西沙星有关,该患者危险因素较多,临床用药时应加强用药安全的监督。结论:临床使用胺碘酮联用莫西沙星时,临床药师应掌握药物相互作用,加强药学监护,提高用药安全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抗心律失常药物)对健康人及房颤与房扑患者用药后心电图QTc间期变化的比较研究.方法 40例健康男性随机分为6组(每组分别为4,10,6,6,6,8人),分别静脉注射伊布利特5,10,20μg·kg-1及单次给药0.5,0.75,1.0mg.房颤、房扑患者各100例应用伊布利特(1 mg iv;体质量小于60 kg者,按0.01 mg·kg-1)转复心律治疗,必要时重复给药1次.结果 健康受试者药后QTc间期明显延长,峰值出现于给药完成后.5,10,20μg·kg-1组R QTc均值最大值分别为(469±7),(592±35)及(678±14)ms;0.5,0.75,1.0 mg组的最大值分别为(605±39),(616±8)及(683±9)ms.100例房颤、房扑患者的药后QTc间期延长,峰值出现于静脉注射结束即刻;1次给药者QTc峰值为(476±9)ms;2次给药者QTc峰值为(510±8)ms,于4 h恢复基线水平.相同给药方式,健康受试者较患者的QTc间期延长更为显著(P<0.05).有43%接受2次给药的患者,QTc可延长至500~600 ms;9%可延长至600 ms以上.发生1例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1%)、2例室性心动过速(2%).结论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后,中国健康受试者和房颤、房扑患者QTc间期均明显延长,最大可达600 ms以上;但健康人QTc延长较房颤、房扑患者更显著.要严密监测QTc间期至少应到药后4 h.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应用胺碘酮的同时应用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的现状,对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的重视程度及对QT间期的关注情况。以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确保用药安全。方法筛选我院近10年心律失常患者住院期间可能应用胺碘酮的病例,依据与胺碘酮同时应用致QT间期异常延长的相关报道,记录应用胺碘酮的病历医嘱中是否存在合并用药,合并用药种类,合并用药前后QT间期及QTc间期延长情况,统计单独应用胺碘酮病例数,合并应用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病例数,合并用药占相关疾病的比例,有无尖端扭转室速及死亡事件发生。病程中提及胺碘酮合并用药致QT间期延长相关内容的例数。结果共收集83份应用胺碘酮治疗的住院患者的病例。合并应用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有4种,分别为非洛地平(9例,11%)、硝苯地平(7例,8%)、左氧氟沙星(3例,4%)及多潘立酮(4例,5%)。其中单独应用胺碘酮者62例,合并应用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者共21例,包括合并应用一种药物者(19例,23%),两种药物者(2例,2%)。应用胺碘酮病例无死亡事件。所研究病例的病程记录中均未提及应用胺碘酮及合并用药时要注意观察QT间期的相关内容。结论我院住院患者中应用胺碘酮时,对合用其他致QT间期延长药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应重视心电图QT间期及QTc间期的变化,避免尖端扭转室速等致命性心律失常的发生,以确保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胺碘酮和普罗帕酮分别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前后Q-Tc间期的变化及对复发的影响。方法:测定2组病人用药前后2周的Q-Tcd。结果:①胺碘酮用药后Q-Tc明显延长,但Q-Tcd反而降低(44.3±14.9)mg与(33.9±16.1)ms,(P<0.05),普罗帕酮组用药前后Q-Tc及Q-Tcd无显著变化(P均>0.05)。②碘胺酮组和普罗帕酮组的有效率分别为85.2%和82.4%(P>0.05),停药后1月内的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分别为18.5%和50%(P>0.05)普罗帕酮组复发者较未复者的Q-Tcd明显延长(48.7±15.3)ms与(39.8±12.5)ms,(P<0.01)。结论:Q-Tcd的降低可能是胺碘酮治疗室性心律失常复发率较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体表心电图各导联间QT间期的差异反映了心室肌复极不一致性和电不稳定性区域性变化程序,这种差异命名为QT间期离散度(QT interval dispersion,QTd),多年研究显示QTd增加可作为增加估测先天性QT间期延长综合征、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并发室性心律失常时敏感的无创性方法。近年来我们观察胺碘酮对室性心律失常QTcd的影响,并与索他洛尔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本院心内科住院或门诊患者52例。均经心电图(ECG)和Holter确诊,主要是警报性室性心律失常[连发室性早搏(室早)、频发多源室早、RonT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胺碘酮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收治的30例因使用胺碘酮导致尖端扭转型室速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针对致尖端扭转型室速的常规急救方案包括稳定循环功能、改善心肌缺血、注意酸碱平衡和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同时予以硫酸镁和钾盐,必要时予以电除颤;试验组在常规急救方案的基础上,加以特殊护理措施如监测生命体征及血电解质、防止坠床、维持有效呼吸等。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3d后的血钾、心电图QT间期及治疗后3d内平均发作次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d后的血钾浓度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QT间期均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试验组治疗3d后的血钾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QT间期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于老年患者胺碘酮导致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应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以针对尖端扭转性室性心动过速的护理措施,可在早期达到治疗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胺碘酮在治疗老年性室性心动过速中的疗效及安全性分析.方法 86例室性心动过速的老年性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分别给予胺碘酮(治疗组44例)及利多卡因(对照组42例)治疗.结果 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胺碘酮在治疗老年性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中的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其临床效果明显好于利多卡因,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胺碘酮是广谱、安全抗心律失常药物,临床使用广泛,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极其少见,现就1例胺碘酮引起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鱼腥草注射液临床引用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发生类型及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KD期刊全文数据库》、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1979~2010年),以“鱼腥草注射液”and“不良反应”or“治疗”or“病例报道”为检索式,下载全文.收录中国期刊文献全文97篇,包含54篇不良反应发生类型和43篇不良反应发生率的文献.结果 鱼腥草注射液不良反应可累及多个器官、系统,以皮肤损害、过敏反应、胃肠道损害最为常见,以速发型(30min)为主兼具迟发型,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结论 加强鱼腥草注射液的不良反应监测,完善药品说明书及规范临床的合理用药,防止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189例静脉注射胺碘酮不良反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致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相关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筛选有效ADR报告表,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性别、年龄、胺碘酮给药方式、剂量对胺碘酮所致ADR严重程度的影响,分析静脉注射胺碘酮ADR的临床表现,同时分析对ADR的处理情况和预后转归。结果共收集ADR报告189例,其中男性116例,平均年龄(67±15)岁;女性73例,平均年龄(60±15)岁。原患疾病主要为循环系统疾病174例,呼吸系统疾病4例,肿瘤4例,外科疾病2例,其他5例。给药方式包括负荷给药37例,无负荷给药152例。严重不良反应共30例,肝损害最多,占74.19%,其次为过敏性休克和血压下降,分别占6.45%,尖端扭转型室速、肾功能不全、心悸、神经系统损害分别占3.23%。对ADR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减量、停用、积极临床治疗。共对183例进行随访(6例未能随访),其中67例治愈,106例好转,7例有后遗症,3例死亡(原有疾病死亡)。静脉应用胺碘酮的严重ADR比例为15.87%, ADR的发生与性别(P=0.061,〉0.05)、年龄(P=0.140,〉0.05)、剂量(P=0.857,〉0.05)、有无使用负荷剂量(P=0.572,〉0.05)无明显相关性。结论胺碘酮在临床应用中是相对比较安全的抗心律失常药,但其ADR多样,但经及早对症处理,均获得良好转归,在临床工作中应加强临床医生对药品ADR的重视,注意个体化应用,严密监测ADR情况,减少严重不良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丹参川芎嗪注射液在基层医院临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嵌入式病例对照研究的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并采用调查表收集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临床使用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为5.95‰;不良反应/事件均为轻度到中度,没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属于偶见。  相似文献   

14.
目的考察香丹注射液、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方法用随机、对照的方法观察两药的临床不良反应。结果香丹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在临床上约30%-40%左右的病例为循环系统疾病,10%~20%病例为损伤疾病。香丹注射液38.78%的不良反应症状为皮疹,丹参注射液43.24%不良反应症状为心悸、气短;不良反应发生时间主要在用药第2~12天用药过程中;临床约60%不良反应病例的症状较重且需对症处理。结论此临床不良反应观察显示,香丹注射液、丹参注射液安全性表现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15.
170例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文献分析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及相关因素,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收集中山市人民医院2008年至2009年上报省ADR监测中心的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的病例,以及检索1994年至2009年间国内公开发行的医学期刊报道应用参麦注射液不良反应病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不良反应多发生于40a以上年龄组,女性多于男性,其ADR出现时间多在用药过程中30min内发生。不良反应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以过敏反应居多,可出现皮疹,发热,胸闷等过敏反应。结论:临床医师、药师应了解参麦注射液所致不良反应的规律和特点,加强其应用的监测,严格按照说明书使用,谨慎用药。  相似文献   

16.
腰痛宁胶囊的安全性评价及合理使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痛宁胶囊是治疗骨关节疾病的常用中成药,发挥疗效的同时其安全性也备受关注。通过对与腰痛宁胶囊有关的文献和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的相关病例报告进行分析,提出其安全性影响因素及风险管理建议,为积极推进合理使用药物,保证公众用药安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105例因静脉滴注引起的新的、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为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对临邑县2009年收集的105例经静脉滴注引起的新的、严重的病例报告进行分类汇总及分析评价。结果中老年人不良反应所占比例最高,引起药品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是抗微生物药物,累及17个系统-器官,涉及国家基本药物35个。结论临床必须重视静脉滴注不良反应的监测,以减少或避免严重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莲必治注射液致不良反应/事件(ADR/AE)发生的发生类型、特点及相关风险因素,为临床安全用药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维普医药信息资源系统等期刊数据库(1978年1月~2012年3月),以"莲必治注射液"、"不良反应"、"治疗"、"病例报道"等为检索词,检索文献全文136篇,纳入分析的文献36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该药不良反应可累积多个系统-器官,以皮肤损害、过敏反应、胃肠道损害最为常见,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男女比例各占53.23%、41.94%,19~60岁占比为43.48%,不良反应发生在30分钟以内的占45.05%,1小时内占51.37%,联合用药时占70.36%,结论莲必治注射液的不良反应以速发型为主兼具迟发型,多发于青壮年,并且联合用药时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