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电子支气管镜下氩气刀冷冻联合治疗儿童气管插管后严重气管狭窄的近期效果.方法 患儿男,3岁,因“头胸腹部复合外伤37 d,呼吸困难28 d,加重1d”人院.诊断为:气管狭窄,喉梗阻Ⅲ度,头胸腹部复合外伤手术后.采用全身麻醉,电子支气管镜经喉罩到达气管狭窄处,用氩气刀切割狭窄部,活检钳清理坏死组织,冷冻切割部黏膜.术后即刻、1d、10 d、1个月、6个月观察患儿临床症状、体征及行电子支气管镜检查,了解近期疗效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患儿经氩气刀联合冷冻治疗后即刻气管增生组织消失,喉鸣及呼吸困难表现明显减轻,发绀消失;手术10 d后,患儿一般情况好,无喉鸣及呼吸困难表现;术后1、6个月,患儿行电子支气管镜复查示氩气刀切割部黏膜光滑,无气管狭窄.结论 电子支气管镜下氩气刀冷冻联合治疗儿童气管插管后严重气管狭窄有很好效果,可进一步探索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成形术配合冷冻治疗婴幼儿声门下狭窄,并探讨这类新技术的疗效、治疗时机以及安全性。方法 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自2009年7月至2014年5月对28例1个月至3岁的SGS患儿进行气管镜下球囊扩张成形术配合二氧化碳(CO2)治疗,并对不同类型声门下狭窄微创治疗的疗效、并发症及转归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将婴幼儿声门下狭窄按严重程度分为Ⅰ~Ⅲ度,按照狭窄成因分为蹼样狭窄和疤痕狭窄。其中Ⅰ度狭窄病例16例,其中蹼样狭窄球囊扩张有效8例,综合治疗后有效9例,疤痕狭窄球囊扩张有效1例,综合治疗后有效4例;Ⅱ度狭窄病例8例,蹼样狭窄球囊扩张有效2例,综合治疗后有效4例,疤痕狭窄球囊扩张有效1例,综合治疗后有效2例;Ⅲ度狭窄病例4例,蹼样狭窄综合治疗后有效1例,疤痕狭窄综合治疗后有效1例。结论 通过MSCT和气管镜评估,对于婴幼儿声门下狭窄程度和成因进行分级分层,再选择合适治疗方案,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声门下狭窄患儿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3.
4.
儿童气管性支气管3例报道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提高对气管性支气管的认识和诊治水平.方法 对3例儿童气管性支气管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其临床特征及纤维支气管镜检查在诊断和治疗方面的作用.结果 3例患儿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反复发生肺炎、喘鸣和喘息,初次发病年龄均在1岁前,并均有2次以上的住院治疗经历;2例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直接诊断为气管性支气管,1例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怀疑该病后经CT三维重建证实;3例气管性支气管均发生在气管右侧壁;3例患儿经过非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 气管性支气管是一种罕见的先天性气管支气管畸形,支气管镜检查有助于提高该病的检出率,可明确反复发生肺炎、喘鸣和喘息的病因,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6.
自 1998年以来 ,我们应用输尿管镜碎石术 (ureterorenoscopiclithotripsy,URL)治疗儿童膀胱结石 19例 ,均获成功。资料与方法本组 19例 ,男 13例 ,女 6例。年龄 3~ 12岁 ,平均 5 .7岁。病程 1~ 2年 ,其中排尿困难、尿痛 14例 ,间歇血尿、发热 6例。多发结石 5例 ,合并上尿路结石 2例 ,结石径线 1.0cm× 0 .6cm~2 .8cm× 1.8cm。所有病例均无泌尿系畸形。采取静脉全麻 11例 ,硬膜外麻醉8例。截石位 ,8FStorz输尿管镜经尿道插入膀胱 ,发现结石后将直径 0 .8mm的碎石探针从输尿管镜工作隧道… 相似文献
7.
刘风昌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2003,2(4):313-314
腹裂是一种少见的畸形,约50%为死胎或生后不久死亡,我国有关报道较少。我院自1995年以来收治5例,家长放弃2例,手术治疗3例,均在未开展静脉营养时期,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3例全部为男性,年龄均在4h之内,例1为足月顺产第2胎,体重为2.2kg;例2为早产儿,3kg,双胞胎,其同胞姊妹未见畸形;例3为足月顺产第一胎,2kg,并发新生儿吸入性肺炎。患儿均为右侧纵向腹裂,腹裂长度例1和例2为2cm,例3为3cm。例1和例2脱出物为大部分小肠和部分结肠,长度依次为50cm、70cm,例3除小肠和结肠外,还可见脱出的胃肠壁肥厚、水肿,呈暗红色,肠管粗大、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在不适于应用气管镜时的诊断和救治方法。方法总结我院2011年9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6例儿童塑型性支气管炎病例。结果入院时主要诊断:支气管肺炎,气管异物,肺不张,胸腔积液,重症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收治时6例均有呼吸困难,病情危重,均需机械通气治疗。经肺CT及支气管腔内塑型性异物病理组织学切片明确诊断,气道内雾化、震荡排痰治疗排出树枝状痰栓后病情迅速好转。结论塑型性支气管炎是儿科急危重症,肺CT气道重建对早期诊断有重要意义,急诊做支气管镜取出痰栓是最佳选择,但在不适于应用气管镜或就诊医院小具备气管镜时,应用气管内雾化及震荡排痰治疗也能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小儿心肺复苏中的几个问题:附243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报道儿科急诊室243例心肺复苏(CPR)结果112例(46%)心跳恢复并送入住院。门诊心跳停止组CPR成功率高于院前停跳组(DOA);新生儿组和1~5mo婴儿组复苏成功率高于>5mo小儿组;气管内插管组高于未插管组。入院病儿最终治愈好转出院14例。结果表明:复苏时气管插管和正确使用肾上腺素是提高CPR成功率的有效措施。加强对新生儿和婴幼儿的抢救有重要意义,提出了DOA病儿的抢救指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纤维支气管镜(简称纤支镜)术在肺不张患儿诊断和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10年5月入住我科的104例行纤支镜检查的肺不张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支气管镜检查,104例中,痰液堵塞引起肺不张76例(73%),支气管肺发育异常13例(13%),其中1岁以内的婴幼儿占9例;支气管异物12例(12%),其中3岁以内婴幼儿占8例.经纤支镜治疗后104例中有100例肺叶复张.痰液堵塞导致肺不张的76例中,65例接受1次纤支镜术后肺叶复张,8例接受2次后复张,2例接受3次后复张;肺不张病程在3周以内的患儿1次纤支镜术后的肺叶复张率明显高于病程在3周或3周以上的患儿.结论 不同年龄儿童肺不张的病因构成不同,支气管肺发育异常在1岁以内患儿多见;1到3岁患儿异物吸入占比例较大,3岁以上患儿中痰液堵塞是常见原因.大多数痰堵导致肺不张患儿经一次纤支镜治疗就能够复张,肺不张病程越短,一次复张率越高.纤支镜术在肺不张患儿的病因诊断及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ALL)采用左旋门冬酰胺酶(L-Asp)治疗期间凝血功能检测的必要性及干预治疗的效果。方法将采用L-Asp治疗的196例ALL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分析应用L-Asp前后凝血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定量(FIB)、抗凝血酶Ⅲ(AT)及D-二聚体的变化;血凝异常与肝转氨酶及血清蛋白质水平的关系;血凝异常的相关并发症及预防性输注新鲜冰冻血浆对血凝和出血倾向的影响。结果①L-Asp应用2次后,两组均有少数患儿出现APTT延长;L-Asp应用4次后,干预组APTT、FIB、及AT异常率分别为11.2%、11.2%和7.5%,而对照组分别为25.8%、43.8%和23.6%。②对照组与干预组在L-Asp应用前血清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在正常水平,L-Asp应用6次时,两组白蛋白及球蛋白水平均明显下降,以对照组下降明显。对照组FIB及AT含量与血清蛋白质总量呈高度正相关。③血凝异常的程度与转氨酶升高程度无相关性。④对照组1例出现血凝异常的同时伴有颅内出血。而干预组无1例血栓形成或出血等并发症。结论ALL患儿应用L-Asp后APTT延长,FIB及AT显著下降,而与D-二聚体水平、肝转氨酶升高程度无关,与血清蛋白质水平密切相关。预防性新鲜冰冻血浆可以减少血栓/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感染患儿病情严重度与凝血功能紊乱的关系.方法 将收住人ICU的88例急性感染患儿进行危重病例评分后分为极危重组、危重组和非危重组,所有患儿检测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分析比较三组患儿主要凝血指标的差异.结果 危重组PT、APlT较非危重组延长,极危重组PT、APTT延长更明显(P<0.01).极危重组PLT较非危重组低,而危重组PLT较非危重组高(P<0.01).结论 急性感染患儿危重病例评分与凝血功能紊乱密切相关,随着病情加重,凝血功能紊乱更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儿的总体出凝血紊乱状态,探讨SLE患儿不同疾病状态与出凝血的关系,监测SLE患儿临床出血或血栓事件。方法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于北京协和医院住院的连续SLE患儿为SLE组,无血液系统疾病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健康成人为正常对照组。根据SLEDAI评分对SLE患儿进行病情状态分组。分析SLE组与正常对照组,以及不同疾病活动状态下SLE患儿TEG结果的差异。结果 SLE组纳入39例,年龄(11.3±2.6)岁,平均病程12.1个月;行58例次TEG检查,其中重度活动15例次,中度活动15例次,轻度活动11例次,基本无活动17例次。正常对照组10名,年龄(27.7±3.7)岁。①SLE组1例发生出血,3例发生血栓事件,其TEG图形显著不同。②与正常对照组相比,SLE组TEG中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缩短,30 min内血凝块消融的百分比(LY30)减小,凝血指数(CI)增大(P均<0.05),凝血功能整体呈高凝状态。③重度活动与基本无活动和轻度活动病情状态相比,R明显缩短,α角和CI增大(P均<0.01);与中度活动病情状态相比,R缩短,CI增大(P均<0.05)。④SLEDAI评分与R、K及LY30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429、-0.402和-0.316,P分别为0.001、0.002和0.016),与α角、CI均呈正相关(r分别为0.458和0.445,P均为0.000),与最大振幅无相关性(r=0.152,P=0.256)。结论 SLE患儿出凝血功能可呈紊乱状态,既可表现为高凝和血栓,亦可表现为出血,通过TEG可清晰地检测。SLE患儿凝血功能总体呈高凝状态。SLE患儿活动度高者高凝状态更明显。TEG评估SLE出凝血紊乱状态方便易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对DIC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及乳胶凝集法(Latex)法对42例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进行检测,用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DIC患儿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血浆D二聚体是诊断DIC的早期、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足月危重新生儿凝血功能和D-二聚体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危重新生儿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活性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19例极危重、22例危重、21例非危重疾病和10例正常新生儿作前瞻性研究,检测血浆D-二聚体(D-D)、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正常化比率(PT-INR)、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计数外周血血小板(PLT),比较各组间凝血、纤溶活性变化,及其与疾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血浆D-D、PT水平极危重、危重疾病组明显高于正常新生儿,极危重高于非危重疾病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APTT极危重疾病组高于正常新生儿,差异有显著性(P〈0.05)。正常新生儿D-D超过参考值范围占70%。疾病严重程度与D.D水平呈高度正相关(r=0.828,P〈0.01),与PT、APTT水平呈中度正相关(r=0.375、0.440,P均〈0.01)。结论 新生儿D-D水平可能处于较高水平,并不一定代表异常。但危重、极危重病患儿D-D水平明显升高,存在凝血系统被激活和继发纤溶亢进,凝血、纤溶活性与疾病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Infantile subglottic hemangioma (SH) can cause biphasic stridor, respiratory distress and even life‐threatening airway compromise. Treatment of SH in infants has traditionally been characterized as a challenging situation with multiple therapeutic options without consensus as to which one is the best and with risks of severe side‐effects. Four infants with SH were treated with propranolol. Treatment with oral propranolol resulted in resolution of symptoms within 2 days, followed by complete recovery. Propranolol appears to be an effective treatment for SH and should be used as a first‐line treatment for SH when intervention is required.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危重患儿凝血功能障碍及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患病率及病死率,总结DIC诊断及临床应用肝素预防和治疗的体会。方法对所有PICU住院患儿进行小儿危重评分或美国PICU入出院指南评估及凝血功能监测,确诊DIC者根据临床出血情况应用不同剂量肝素。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用小剂量肝素。结果PICU危重患儿病死率为8.6%。凝血功能异常发生率28.6%,病死率25.7%。其中DIC发生率10.6%,病死率45.2%。凝血功能障碍发生率18.0%,病死率14.1%。原发病为脓毒症者73.8%。在DIC早、中期阶段,使用肝素200~240U/(kg·d),有较好疗效。凝血功能障碍者应用肝素60~120/(kg·d),极少发展为DIC。结论DIC是导致危重患儿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病因是严重感染性疾病。早期合理应用肝素治疗有效,晚期治疗非常困难。小剂量肝素用于危重患儿可能具有预防DIC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