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Y  Song S  Jiang Y 《中华外科杂志》1999,37(6):328-330
目的 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诊断和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FAP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本组13例患者,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31.5岁。其中良性5例,平均年龄25岁;癌变8例,平均年龄36岁。8例有家族史者源于6个家系,3代中共发现19例患者其中4个家系中有7例2死于大肠癌。本组患者病史2-20年,每例息肉数均超过100个。最多达3-9个/cm^2。全部病例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  相似文献   

2.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晏仲舒,廖国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外显率达90%以上[1],按出生人口计其发病率约为1/5000~1/17000[1,2],如不治疗,最终100%会发展成大肠癌。虽然由FAP所致的在肠癌仅占1%~5%,...  相似文献   

3.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诊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外科治疗效果,对16例FAP患者的外科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总结。16例中除1例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造口外,其余15例均行全结肠直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贮袋式中J型3例、H型1例,S型11例,术后全部患者获1~5年随访,随访结果表明,病人排便功能均较满意,其中以S型贮袋者为好。笔者认为全结肠直肠切除是治疗FAP唯一彻底有效的方法,而回肠贮袋肛管吻合则是减少术后排便次数、提高术后生活质量的良好术式,并讨论了手术方式的选择、手术操作等  相似文献   

5.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患者的上胃肠道病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处理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时,要注意上胃肠道病变,如90%以上患者可发生十二指肠腺瘤,其中5%将会恶变,应加强监视。  相似文献   

6.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1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总结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诊断治疗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2例FAP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男5例,女7例,平均32岁。良性5例,平均25岁。恶性7例,平均37岁。8例有家族史,其中4个家系中有7人死于大肠癌。病史2~20年,息肉数均>100个,最多达3~7个/cm^2,7例癌变。全部病例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并分别采用回肠造口、回肠储袋及保肛手术。未癌变均存活。癌变有3例术后半年内出现脑、肝或腹腔转移。结论 FAP易癌变,且癌变发生早,应争取在癌变前行结直肠全切除。手术以直肠粘膜剥脱,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术为首选。  相似文献   

7.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外科治疗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大肠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P)的临床特点,探讨其手术治疗方法。 方法 : 回顾性分析近14年多来收治的28例大肠FAP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治疗方法。28例中20例有家族史,6例已发生癌变。结果: 28例均行手术治疗,行全结肠切除直肠黏膜剥除回肠造袋肛门吻合术25例(89.3%),其他术式3例。手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后辅以非甾体类抗炎药,或他莫西酚治疗。28例均得到随访2~14年,4例死亡(14.3%)。余者术后生存质量满意,排便功能良好。未发现回肠粪袋息肉形成。结论 :手术是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主要方法,它可预防肠息肉癌变。术后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他莫西酚治疗对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复发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文献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外科手术方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效果,方法对17例FAP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病人中良性13例,癌变4例。全部病人均施行了全结肠切除,采用回肠造口1例,回直肠吻合2例,直肠切除、回肠肛管吻龠中回肠储袋、回肠肛管吻合7例,部分直肠切除、直肠粘膜剥脱经直肠肌鞘回肠肛管吻合7例。  相似文献   

10.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的手术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1.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发硬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伴发硬纤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1月至2005年1月收治的6例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并发硬纤维瘤患者的手术史、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和随访结果,分析总结诊疗经验.结果5例患者发生硬纤维瘤前有大肠手术史,1例无腹部手术史.腹部无痛性肿块是最常见的临床表现,6例均通过影像学检查确诊.手术治疗4例,术后2例继续服用药物治疗,期待治疗1例.术后复发2例,1例出现短肠综合征.6例患者均存活.结论FAP患者伴发硬纤维瘤并不罕见,应提高警惕,及时发现并治疗.需根据患者全身情况和肿瘤部位,选择合理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采用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与回肠直肠吻合术两种术式的手术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两组在手术结果、术后排便功能和生活质量的差异。结果30例患者中行回肠直肠吻合术12例,贮袋吻合术18例,术后无死亡,无吻合口瘘等严重并发症,均无膀胱和性功能障碍。平均住院时间、手术时间和失血量直接吻合组优于贮袋组(P<0 01),在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排气排便时间和肠蠕动次数两组相似(P>0 05)。随访时间最短6个月,最长16年。3例(25% )直接吻合者术后直肠息肉癌变需切除直肠。两种术式的术后排便功能相似,仅在白天排便次数和肛周刺激方面IRA组优于IPAA组(P<0 05)。结论两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和术后生活质量相似,但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可减少术后残留的直肠黏膜癌变机会,因而是较理想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患者伴发上消化道息肉(胃及十二指肠)的发生率、内镜下的表现特征及其病理学特点.方法 对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2004年1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7例临床诊断为FAP患者采用胃镜、十二指肠侧视镜进行上消化道病变的筛查,并对发现的息肉样病灶进行组织学活检,分析FAP伴胃及十二指肠息肉的发病状况.结果 本组57例FAP患者中发生胃内息肉38例,占67%,息肉多数位于胃体和胃窦部,为增生性息肉;十二指肠息肉12例,占21%,其中7例为腺瘤性息肉.结论 上消化道息肉是FAP最常见的大肠外病变,胃内息肉多为增生性息肉;而十二指肠可能伴发腺瘤性息肉,属癌前病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在家族性腺瘤性结肠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及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9~2012年为12例患者行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FAP患者7例,UC患者5例)及18例传统开腹全结(直)肠切除术(FAP患者7例,UC患者11例)的临床资料。结果:腹腔镜组在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止痛药使用量、术后排气时间、拔除导尿管时间、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优于开腹组,住院总花费明显高于传统开腹手术。结论:腹腔镜全结肠切除术用于FAP及UC安全、可行,与传统开腹手术相比,具有患者创伤小、康复快等优点,手术效果不亚于传统开腹手术,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在治疗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familial adenomatous polyposis,FAP)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2005年45例FAP患者行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的手术方式、并发症以及结肠镜、肛肠测压等随访资料。结果45例中发生吻合口漏1例;术后平均排便频率:3个月内每日9次,6个月后每日5次,12个月后每日4次;术后平均肛管慢波静息压为5 cm H_2O,频率为13次/min,肛管收缩压平均180 cm H_2O。37例术后结肠镜随访发现,14例有贮袋息肉(14/37,38%);4例术后发生小肠系膜硬纤维瘤。结论全大肠切除回肠贮袋肛管吻合术是FAP理想的外科手术方式,回肠"J"型贮袋患者控便功能良好,术后应密切随访,预防发生大肠外肿瘤。  相似文献   

16.
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的诊断和治疗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primary hyperparathyroidism,PHPT)的诊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PHPT的临床资料。结果 血钙大于2.65mmol/L,伴血PTH同步升高为定性诊断PHPT的主要依据。B超定位甲状旁腺腺瘤的特异性为95%,而^99mTc-MIBI的敏感性为100%。经双侧甲状旁腺探查发现下旁腺较上旁腺更易受累。良性病变1次手术成功率99%。结论 PHPT的定性诊断依据血钙和PTH的同步升高,结合颈部B超和MIBI能取得较为准确的术前定位。双侧颈部探查并切除甲状旁腺肿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7.
家族性腺癌性息肉病(FAP)为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如不手术治疗终将发生癌变。现已公认本病的最佳术式为全大肠切除,直肠粘膜剥除,回肠造袋肛门吻合术。作者近9年内施行此手术11例。患者年龄为19~65岁。5例在30岁以内。平均随访1~9年,效果满意。除2例切口感染外无其它并发症。每日大便4~6次,能恢复工作。手术时5例已有恶变,其中1例有单个肝转移灶同时行局部切除。手术要点为:肌鞘宜短,充分止血并放置引流,无张力吻合,保护性回肠造口。作者认为除直肠内仅少数息肉,患者能坚持随访者外,均宜采用本术式。  相似文献   

18.
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的家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家族性幼年性息肉病(familial juvenile polyposis,FJP)的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收集先证者并进行家系调查和临床观察,总结临床病理资料。结果 收集先证者2例,诊治患者5例,肠镜筛检患者一级亲属新发现息肉3例,共10例;男4例,女6例,发病年龄4~34岁,平均26岁。主要临床表现为便血、腹泻和息肉脱出。1个家系的8例患者分别发现结直肠息肉2~89个,2例癌变;另1家系患者结直肠弥漫性息肉,无癌变。息肉直径0.1~2.5cm,多有蒂。行结直肠切除术5例,3例术后再发息肉经电灼处理,随访5~28年无癌变;左半结场切除1例,已随访1年,未发现新息肉;1例行胃与结直肠息肉摘除,12年后发现盲肠癌;姑息性直肠癌切除术1例,术后6个月死亡;1例只发现2个直肠息肉,未治疗,已随访1年无变化。结论 FJP临床特征为多发的结直肠幼年性息肉,也可合并胃与小肠息肉,有癌变倾向。多发的结直肠幼年性息肉及家族史是主要诊断依据。早期息肉或病变肠段切除,预防性结直肠切除可防治息肉癌变。  相似文献   

19.
������Ϣ�ⲡ21�����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家族性息肉病的临床诊断与治疗经验。方法 对1985—2003年21例家族性息肉病病人的诊断与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均行纤维结肠镜检查,诊断全结肠及直肠息肉14例(67%)、直肠及乙状结肠息肉7例(33%)。21例均行手术治疗。结论 家族性息肉病有明显的家族史,临床以血便为主要表现,同时可伴有腹痛、腹泻。纤维结肠镜临床检查可确定诊断。手术是治疗家族性息肉病的首要方法。可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