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γδT细胞已是当今细胞治疗研究的热点,活化的γδT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活性,具有抗感染、抗肿瘤作用;γδT细胞还可以维持免疫耐受,调节免疫应答,其异常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本文就γδT细胞在这几方面的作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γδ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中具有重要潜力,其识别抗原的特异性和MHC非依赖性使其成为治疗的有力工具。然而,γδT细胞在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复杂多样的双向作用,包括产生促进肿瘤生长的IL-17。近期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γδT细胞的识别机制,包括Vγ9Vδ1 TCR对EphA2的识别机制、Vγ9Vδ2 T细胞激活依赖于磷酸抗原(pAg)介导的BTN2A1-BTN3A1蛋白相互作用,以及TCR链介导的Vδ3亚群识别机制。这些发现为肿瘤免疫治疗提供了新思路,例如通过促进EphA2的表达来增强Vδ1T细胞的杀伤作用,通过干预BTN3A1-BTN2A1相互作用来控制Vγ9Vδ2 T细胞的异常活化等。随着对γδT细胞识别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将为深入理解它们在免疫监视中的角色、优化肿瘤免疫治疗策略提供了新视角和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   

3.
γδT细胞是一类表达γδTCR异源二聚体的特殊固有免疫T细胞。过去,缺乏对其全面系统的基础研究,在其发育、分化、增殖、活化、效应和耗竭等所有环节仍有很多问题尚不清楚。然而,因为成熟的γδT细胞优势定植于皮肤、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等肿瘤高发的黏膜组织,能以MHC非限制性的方式直接识别和杀伤多种肿瘤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近年来其应用异军突起,发展迅速,也因此反过来促进了基础研究的深入,取得了一些亮眼的进展。本文对2023年γδ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重大进展进行述评,主要集中在γδT细胞肿瘤抗原识别机制、肿瘤微环境中γδT细胞的功能调控、γδT细胞抗肿瘤细胞毒活性的机制、新型基于γδT细胞的肿瘤免疫治疗协同增效策略四个方面,以期推动γδT细胞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为临床γδT细胞应用协同增效的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γδT细胞的细胞毒活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高学平  宋秀宇  陈勇  李柏青 《肿瘤》2001,21(2):94-97
目的 探讨选择性扩增人γδT细胞的方法及其细胞毒活性。方法 用耐热性结核杆菌分子多肽抗原(Mtb)刺激正常人PBMC,并用磁珠阳性分选法获得高纯度的γδT细胞,通过MTT试验观察γδ细胞对人红白细胞白血病细胞K562的细胞毒活性。结果 Mtb刺激及磁珠分选后的γδT细胞可达73%和98.05%,效靶细胞比例为10:1时其对K562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59%和78.5%。结论 Mtb刺激及磁珠分选所获得的高纯度γδT细胞可介导对K562细胞的高效细胞毒活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癌患者机体γδT细胞水平及与临床的关系,为γδT细胞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和癌组织中γδT细胞水平,分析其与临床的关系。结果 癌组织中浸润γδ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癌旁组织(P = 0.045);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水平显著低于正常人(P = 0.011);食管癌术后患者外周血中γδT细胞水平显著高于术前患者(P = 0.037)。食管癌T分期、N分期、M分期、大体分型、病变部位、病变长度(3 ~ 5 cm组和5 cm组)、组织学分级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患者外周血中总T细胞,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周血中γδT细胞年龄、性别、病变长度(<3 cm),各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γδT细胞在机体抗食管癌中发挥重要作用,手术切除肿瘤后可使患者γδT细胞恢复正常水平。  相似文献   

6.
γδT细胞是T淋巴细胞中一类数量比较少的细胞,不受MHC I、Ⅱ类分子以及相关抗原肽配体限制,可直接识别抗原,分泌细胞因子溶解靶细胞,具有广泛的抗肿瘤活性.在骨肉瘤患者中,γδT细胞可通过识别骨肉瘤细胞表面相关抗原,溶解杀灭肿瘤细胞.未来以γδT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免疫疗法联合手术、化疗等方法可在较大程度上提高骨肉瘤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7.
γδT细胞与肿瘤免疫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细胞因其表面受体不同分为αβT细胞和γδT细胞两大类。γδT细胞在受体结构,组织分布,抗原识别以及功能等方面都与αβT细胞明显不同。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γδT细胞亦在相当程度上参与了肿瘤免疫。本文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8.
9.
本文利用PCR特异性扩增、Southern Blot及DIG杂交等方法检测TCRγ链、δ链V区基因在SLE患者和正常人PBMC中的表达.结果表明,与正常对照相比,SLE患者在Vγ基因、Vδ基因均表现出限制性取用,特别是VγⅡ,Vδ4,Vδ6在7例SLE患者中均未检测到.Vγ基因取用范围从2个基因(VγⅠ,VγⅢ)到3个基因(VγⅠ,VγⅢ和VγⅣ)Vδ基因则从  相似文献   

10.
过继性免疫治疗是肿瘤生物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80年代后期,开始进行LAK细胞抗肿瘤过继免疫治疗,并取得一定效果.近来,γδT细胞和NK细胞在非恃异性或半特异性免疫治疗中的作用逐渐被重视.我们通过体外分离和增殖培养γδT细胞、NK细胞和LAK细胞,比较研究了3种细胞的抗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结果显示,以MACS分离γδT细胞,培养2周后细胞数扩增600~800倍,CD3,CD8和γδT表达阳性率分别是70.41%,42.69%和40.5%,γδT细胞对NK敏感细胞K562以及NK不敏感细胞Raji,XG-73种不同到细胞均有较高的杀伤率,分别为35.98%,32.27%和49.08%,高于对照组PBMC的19.56%,11.34%和10.58%;NK细胞对此3种细胞的杀伤率分别是45.21%,12.34%和11.94%;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用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激活和扩增γδT细胞的方法。方法分离获取健康人PBMC,用结核杆菌低分子多肽抗原(Mtb—Ag)或CD3mAb刺激PBMC,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总T细胞和佛细胞CD69分子的动态表达(6~72h)及细胞增殖培养10d后78T细胞的比例,用MTT试验检测细胞毒活性。结果对Mtb—Ag的刺激,总T细胞和柙细胞均在活化刺激24h时表达CD69分子达高峰,但总T细胞仅为16.0%,γδT细胞可达75.2%;新鲜分离的PBMC中γδT细胞的比例仅为(5.37±0.64)%(n=5),在刺激培养10d后,CD3mAb组为(1.37±0.38)%(n=5),Mtb—Ag组为(69.67±1.46)%(n=5)。结论Mtb—Ag可特异性激活T细胞,用Mtb—Ag刺激T细胞活化增殖培养,可获得大量的T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建立γδT细胞培养体系,探讨γδT细胞对不同血液肿瘤细胞的杀伤活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4月在解放军第307医院造血于细胞移植科收治的4例B细胞淋巴瘤患者和该院5例体检健康志愿者,分别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用唑来磷酸(zoledronate,Zol)和IL-2体外扩增γδT细胞,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γδT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Jurkat、THP-1、HL-60、K562、Raji、U-937和RPMI-8226的杀伤活性,比较CIK、NK和γδT三种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作用,检测γδT细胞IFN-γ、TNF-α的分泌水平及CD107a分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在体外扩增外周血γδT细胞;γδT细胞对Jurkat、THP-1、HL-60、K562、U-937和RPMI-8226细胞均有明显的杀伤活性(P<0.05);γδT细胞对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与NK细胞无统计学差异,但明显强于CIK细胞(P<0.01);随着与K562细胞共孵育时间的延长,γδT细胞分泌IFN-γ的水平呈现出时间依赖性增加,TNF-α在8h后逐渐增加;与K562细胞或HL-60细胞共孵育后,γδT细胞CD107a分子的表达水平均显著增加(P<0.01).结论:体外扩增的γδT细胞对血液肿瘤细胞具有较高的杀伤活性,为血液肿瘤的细胞免疫治疗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的病因、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兴化市人民医院2021年9月收治的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为24岁男性,因巩膜黄染、尿黄入院,血常规提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计数减少,网织红细胞增多,根据骨髓活组织检查和脾脏切除术后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诊断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予4次化疗后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至截稿前口服西达苯胺维持治疗,病情稳定。结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罕见,好发青年男性,过度抗原刺激和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与该病的发生相关,常浸润肝脏、脾脏,引起肝脾大,而淋巴结肿大少见,同时浸润骨髓,引起血细胞减少,常伴有胆红素和血清乳酸脱氢酶升高,具有高度侵袭性,一般需要综合治疗,中位生存期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人外周血γδT细胞体外诱导过程中CD107a的表达变化及其与γδT细胞细胞毒活性的关系。方法:分离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加入含有IL-2和异戊烯焦磷酸(isopentenyl pyro-phosphate,IPP)的培养基,体外诱导γδT细胞。分别在第7、10、14天以流式细胞仪对培养的γδT细胞进行鉴定,并同时检测其CD107a、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CCK-8试剂盒检测γδT细胞对胰腺癌细胞SW-1990的杀伤效应。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在培养的第7、10、14天,γδTCR阳性细胞分别为(60.31±3.84)%、(66.45±4.25)%、(70.99±4.66)%。CD107a、穿孔素和颗粒酶B的表达在γδT细胞培养第7~10天达到峰值后呈下降趋势,第7天与第0天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66±4.42)%、(70.11±3.34)%、(94.26±4.25)%vs(69.02±5.04)%、(62.31±4.66)%、(53.62±3.69)%,P<0.05]。培养第7天、第10天的γδT细胞对SW-1990细胞杀伤率显著高于第14天的γδT细胞[(58.86±5.12)%、(61.53±4.69)%vs(40.31±4.83)%,P<0.05]。γδT细胞CD107a表达与穿孔素、颗粒酶B、其对SW-1990细胞杀伤效应显著相关(r=0.853,r=0.785,r=0.839,均P<0.01)。结论:人外周血γδT细胞CD107a的表达与其抗肿瘤能力正相关,可能是γδT细胞细胞毒活性的一个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建立一种特异快速地诱导扩增人外周血γδT细胞的方法 ,并比较了γδT细胞 ,NK和LAK细胞的抗肿瘤的生物学特性。方法 :收集用不同单抗分别包被粘附的细胞 ,然后通过MACS细胞分选仪的分选 ,获取的细胞进行细胞增殖动力学、细胞表型、细胞杀伤活性的测定以及单抗阻断效应的分析。结果 :经MACS分离得到的γδT细胞 ,培养 2周后细胞数扩增 6 0 0~ 80 0倍 ,CD3,CD8和γδ细胞表达阳性率分别是 72 .2 9% ,5 8.0 2 %和 6 5 .98%。γδT细胞对NK敏感细胞K5 6 2以及NK不敏感细胞Raji和XG 7这 3种不同靶细胞均有较高的杀伤率 ,分别为 35 .98% ,5 2 .2 7%和 6 9.0 8% ;NK细胞对此 3种细胞的杀伤率分别是 45 2 1% ,12 .34%和 11.94% ;LAK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 44 .0 1% ,2 9.2 7%和 2 5 .6 8%。γδT细胞对经MHC Ⅰ类单抗阻断前后的K5 6 2 ,Raji和XG 73种靶细胞的杀伤率无明显改变。结论 :γδT细胞、NK细胞和LAK细胞都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 ;γδT细胞对MHC Ⅰ类单抗阻断后的肿瘤细胞的杀伤无明显变化。提示γδT细胞较NK细胞和LAK细胞有更广泛的抗瘤谱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伴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治疗及预后。方法 分析1例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伴副肿瘤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 结果 患者为成年男性,以高热、肝脾大、贫血等发病,诊断为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后期治疗过程中出现副肿瘤综合征。结论 肝脾γδT细胞淋巴瘤是较为罕见的外周T细胞淋巴瘤,以肝脾大、发热为主要临床表现,可合并副肿瘤综合征。该疾病进展快,预后差,生存期短,目前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γδT细胞联合半乳糖凝集素1(galectin-1,Gal-1)单抗对人宫颈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方法:从人宫颈癌组织中分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s,TILs),并通过固相单抗包被法在体外扩增获得γδT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其纯度;Western blotting和ELISA法检测宫颈癌SiHa、HeLa细胞及其上清中Gal-1的表达,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释放实验检测γδT细胞联合Gal-1单抗对宫颈癌SiHa、HeLa细胞的杀伤作用。皮下注射SiHa细胞制备荷瘤小鼠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同型对照组(IgG1组)、γδT细胞组(γδT组)、Gal-1单抗组(Gal-1mAb组)及γδT细胞联合Gal-1单抗组(γδT+Gal-1 mAb组),观察各组荷瘤小鼠移植瘤生长的情况。结果:固相单抗包被法体外扩增后TCRγδ阳性γδT细胞比例达(91.2±1.2)%,SiHa、HeLa细胞及其上清中Gal-1高表达。与对照组相比,Gal-1 mAb组能够增强γδT细胞体外杀伤SiHa细胞[(68.1±3.0)%vs(48.7±3.8)%,P<0.05]和HeLa细胞[(79.4±5.6)%vs(48.3±6.5)%,P<0.05]的效率。裸鼠荷瘤30 d,γδT+Gal-1 mAb组的移植瘤体积明显小于Gal-1单抗组[(31.3±9.1)vs(199.6±41.2)mm3,P<0.01]和γδT细胞组[(31.3±9.1)vs(85.6±45.1)mm3,P<0.05]。结论:Gal-1单抗能增强γδT细胞对宫颈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8.
Gamma delta(γδ)T细胞表达Vγ9Vδ2 T细胞受体,占外周血T淋巴细胞的2%~5%左右,主要分布于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是T细胞的亚群之一。其免疫作用介于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之间,为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非限制性细胞, 具有一定的非特异性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并且具有广泛的抗瘤谱。许多研究证实γδ T细胞参与了机体免疫防御系统的第一道防线,未来以γδ T细胞为基础的细胞免疫疗法,将会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战略。本文将对γδ 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及其临床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外周血和癌组织中以及正常胃黏膜的γδT细胞的数量变化和可能的功能改变。[方法]采用胃癌术后和非胃癌的胃溃疡病人(对照)组织样本,并取病人外周血30ml,分离其单核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中γδT细胞数量百分比、正常胃黏膜和胃癌组织中的γδT细胞百分比和胃癌组织中Vδ1γδT细胞NKG2D的表达。[结果]Vγ9γδT细胞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中的百分比显著低于对照组(2.95%±3.71%vs4.31%±3.64%,P=0.041),Vδ2γδT细胞百分比也低于对照组,但没有统计学差异(2.82%±3.63%vs4.02%±3.51%,P=0.115)。Vδ1γδT细胞在胃癌组织中的百分比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41.41%±15.04%vs53.44%±16.32%,P=0.027)。胃癌组织Vδ2、Vγ9γδT细胞的百分比与正常胃黏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胃癌组织中产生γ-IFN的Vδ1γδT细胞数为3.18±1.98,显著低于正常胃黏膜(5.87±3.25,P=0.007)。NKG2D表达与胃癌组织中生产γ-IFN的Vδ1γδT细胞呈显著正相关(r=0.78,P=0.007)。[结论]在胃癌组织中,Vδ1γδT细胞的数量明显下降,其功能受损。NKG2D的表达下降可能是Vδ1γδT细胞受抑制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0.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诱导肿瘤细胞特异性γ δ T细胞的培养体系.方法:从人外周血中分离单个核细胞(PBMCs),用不同浓度的磷酸抗原(IPP)与rhIL-2联合刺激γ δ T细胞增殖,观察并收集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刺激后 CD3+Vγ9+的 γ δ T 细胞数量以及比例,并计算其扩增效率.结果:经15天扩增培养后,高浓度组10μg/ml 的IPP联合500IU/ml rhIL-2刺激得到的γ δ T细胞的扩增效率最高,且扩增培养至第9天的γ δ T细胞对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杀伤活性.结论:适宜浓度磷酸抗原(IPP)联合rhIL-2能有效体外诱导具有较强抗肿瘤活性γ δ T细胞的扩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