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探讨弥漫增殖性狼疮肾炎Ⅳ型两亚型Ⅳ-S与Ⅳ-G的临床病理特点及对药物治疗的反应。 方法 78例经肾穿刺证实的Ⅳ型狼疮肾炎,按2003年国际肾脏病学会联合肾脏病理学会(ISN/RPS)狼疮肾炎分型标准,分为Ⅳ-S亚型22例、Ⅳ-G亚型56例两组。比较两组的临床表现、肾脏病理及对药物治疗反应。 结果 两组在发病年龄、性别、病程、平均动脉压、血红蛋白、补体C4和Scr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Ⅳ-G组尿蛋白量(24 h)[(4.34±2.67) g比(3.52±3.46) g, P < 0.05]、临床活动指数(SLEDAI)(14.39±4.07比11.53±4.15, P < 0.05)高于Ⅳ-S组;补体C3低于Ⅳ-S组[(0.41±0.17) 比(0.46±0.16)g/L, P < 0.05]。肾脏病理方面,Ⅳ-G组免疫复合物沉积、单核巨噬细胞浸润多于Ⅳ-S组(2.11±0.54比0.35±0.39, 1.75±0.87比0.86±0.76, P均<0.05);而纤维素样坏死少于Ⅳ-S组(11.66±17.26比13.61±20.01, P < 0.05);病理活动指数Ⅳ-G 组明显高于Ⅳ-S组(9.56±3.17比6.59±2.12, P < 0.05);慢性指数低于Ⅳ-S组(4.93±1.59比5.88±2.15, P < 0.05)。14例Ⅳ-S和35例Ⅳ-G患者均应用免疫抑制剂治疗。随访1年以上,两组在尿蛋白转阴、补体达正常值、SLEDAI分值下降、Scr翻倍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Ⅳ-S与Ⅳ-G两亚型在临床、病理某些方面存在差异,预后需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肾间质血管病变在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经临床及肾活检证实为LN的患者51例,根据光镜下有无血管病变将患者分为血管病变组和无血管病变组。比较两组临床、实验室检查及病理特点。结果 51例患者中男性9例(17.6%),女性42例(82.4%),平均年龄(33.9±11.0)岁,平均发病年龄(31.3±11.3)岁,系统性红斑狼疮病程23(0.5~156)个月,LN病程3(0.1~144)个月。与无血管病变组相比,血管病变组慢性肾衰竭比例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01),贫血更明显(P=0.003),血清肌酐更高(P=0.003),估算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无血管病变组(P=0.001);抗双链DNA抗体阳性率较高(P=0.047);肾活检见白金耳比例明显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0.001);肾间质浸润细胞评分(P=0.037)及慢性病变评分(P=0.037)、肾组织慢性指数(P=0.014)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结论有肾间质血管病变的LN患者肾脏损害较重,肾活检见狼疮活动性较高,同时慢性病变亦较重,远期肾脏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狼疮肾炎(LN)肾组织中CD134(OX40)的表达并探讨其与LN肾脏病理改变和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40例LN患肾组织CD134的表达进行检测,并对其与LN的肾脏病理改变和肾功能损害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LN患肾组织中,CD134表达显上调,尤其以WHO Ⅳ型LN更为明显。除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和远曲小管CD134表达明显增强外,肾间质毛细血管和大血管内皮细胞亦有CD134表达阳性的浸润细胞。LN肾组织加以表达与LN肾脏病理活动指数和肾功能损害显相关。结论:LN患确实存在CD134共刺激分子的异常表达,这在LN的发生和发展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终末期肾病患者行肾移植术治疗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统计我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间,原发病为终末期狼疮肾病的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和手术后随访情况进行分析。结果:4例患者均为女性,行移植手术时全身病情稳定,无狼疮活动;手术后均使用免疫抑制剂抗排斥反应;术后平均随访时间41.5个月;至今其中3例移植肾功能良好,未发生排异反应,1例移植肾功能异常者经移植肾病理活检证实为慢性排斥反应,4例均无狼疮肾病复发。结论:终末期狼疮肾病患者肾移植效果良好,肾移植治疗终末期狼疮肾病是有效和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血管病变与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狼疮肾炎患者肾组织血管病变与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 总结1998年1月至2006年2月间,在北京协和医院接受B超引导下肾脏穿刺的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的肾脏病理及临床资料。根据肾脏血管病变性质,将患者分为无血管病变型 (NVL)、免疫复合物沉积型(ICD)、狼疮血管病型(LV)、血栓性微血管病型(TMA)、血管炎型(VAS)和动脉硬化型(AS)6类。比较各型血管病变的病理特点、临床表现及预后。回顾性分析肾脏血管病变与患者临床表现及预后的关系。 结果 (1)451例病理资料中,247例(54.8%)存在不同类型的血管病变,其中AS型132例(29.3%),LV型44例(9.8%),ICD型38例(8.4%),TMA型30例(6.7%),VAS型3例(0.7%)。(2)Ⅳ型狼疮肾炎中血管病变的发生率高于其他各型,达69.7%。(3)除ICD型外,其他各型血管病变中高血压的发生率均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 < 0.05);平均Scr水平也高于无血管病变组(P < 0.05),其中TMA型高血压发生率(76.7%)、平均Scr水平[(195.4±180.3) μmol/L]最高,与LV型、AS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MA型贫血和血小板下降的发生率也高于其他各组。(4)TMA型的预后最差,2年肾脏生存率为50%,其他各组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血管病变在狼疮肾炎患者中常见,其中TMA型病情重,预后差;除ICD型外,其他血管病变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血压和Scr水平的升高,但各组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6.
7.
152例V型狼疮肾炎的临床病理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V型狼疮肾炎(LN)两种病理亚型的临床特点及其转归。方法 152例经肾穿刺活检确诊的V型LN,根据是否伴有肾小球系膜增生性病变。分为Va(61例),Vb(91例)两种亚型,分析其临床病理特点,并与同期的488例Ⅳ型LN作比较。结果 Vb型高血压,贫血,肾功能减退的发生率及低补体血症,抗dsDN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Va型,与Ⅳ型接近。肾活检病理Vb型肾小球节段襻坏死,微血栓比例高于Va型,免疫复合物沉积强于Va 型。在行重复肾活检的11例Va型,13例Vb型中分别有2例(18.2%)和8例(61.5%)转为Ⅳ型LN(P<0.05)。随访1年以上的47例Va型,66例Vb型中分别有3例(6.4%)和10例(15.2%)出现血肌酐倍培。结论 Va型患者不仅肾组织损害轻,而且肾外表现较少。与之相比,Vb型临床特征更接近于Ⅳ型,部分患者可以转化为Ⅳ型,预后比Va型差。 相似文献
8.
狼疮肾炎的病理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狼疮性肾炎(LN)的病理类型与临床及实验室检查的关系。方法对34例狼疮性肾炎患者进行肾活检及病理分型,分析各病理类型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特点、临床活动性及肾脏病理活动性。结果病理类型Ⅳ型最多见(占55.9%),Ⅳ型LN肾功能不全及血尿发生率高,肾脏病理活动性明显;Ⅳ型、Ⅴ型、Ⅴ+Ⅳ、Ⅴ+ⅢLN肾病综合征、大量蛋白尿发生率高。肾脏病理活动指数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临床活动性及抗dsDNA抗体阳性率无相关性。结论狼疮性肾炎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一定联系;但二者之间关系不确定。 相似文献
9.
10.
狼疮肾炎临床与病理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狼疮肾炎(LN)的临床表现与病理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近5年来收治的159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的病例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重点对已经在B超或彩超引导下行经皮肾穿刺活检术,光镜、免疫组化及电镜检查,取得病理检查结果的48例LN进行统计分析。结果:48例中,男5例,女43例,男女比例为1:9;临床类型:亚临床型2例,肾炎综合征22例及肾病综合征24例;病理类型:Ⅱ型9例,Ⅲ型5例,Ⅳ型19例,V型13例,Ⅵ型2例;肾小管间质轻度损害35例,中度损害10例,重度损害3例。LN的病理类型与临床表现有一定的相关性,临床活动性(SLEDAI)与病理类型无相关性。结论:肾活检有助于对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进行明确诊断,有助于了解其病理活动性、慢性指数及肾小管间质损害程度,有助于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可初步推测病理类型,但临床活动性与病理活动性存在不一致性;病理活动性及慢性评分能更准确了解肾损害情况。 相似文献
11.
重复肾活检检测Ⅳ型狼疮肾炎的病理转型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弥漫增殖型狼疮肾炎(Ⅳ型)的病理转型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经肾活检确诊的Ⅳ型狼疮肾炎32例,平均间隔686天后行重复肾活检,观察其病理转型特点与临床表现的关系。结果病理转型为Ⅱ型者12例、Ⅲ型者3例、Ⅳ型者13例、Ⅴ型者2例、Ⅵ型者1例。临床病理分析显示病理转型为Ⅲ型及Ⅳ型者舒张压、24h尿蛋白定量、血清BUN与SCr明显升高。单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首次肾活检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升高、尿红细胞数较多、肾脏血管病变的发生比率高、重复肾活检间隔时间长、未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多转型为Ⅲ型和Ⅳ型;多因素分析显示重复肾活检间隔时间、未用免疫抑制剂治疗与肾脏血管病变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Ⅳ型狼疮肾炎可有各种病理转型。恰当地治疗可以缓解病情,有助于改善病理类型与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2.
13.
14.
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浓度与狼疮肾炎肾组织损害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观察狼疮肾炎(LN)患者尿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浓度是否升高及其与LN肾组织MIF表达、肾脏病理及功能损害的关系,试图寻找一种反映狼疮肾损害的非创伤性指标。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LN患者血、尿MIF浓度。用免疫组织化学双染技术观察肾组织MIF表达及巨噬细胞浸润情况。了解尿MIF水平与狼疮肾组织MIF表达、巨噬细胞浸润、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脏功能及组织学损害的关系。结果LN患者肾组织MIF表达及尿MIF浓度较正常人明显增高,尤以增生及炎症明显的Ⅲ、Ⅳ型LN为明显,尿MIF浓度与肾组织MIF表达、巨噬细胞浸润、狼疮肾组织活动指数、肾小管损害显著相关,但与血MIF水平、蛋白尿程度及肾功能损害无显著相关。结论LN患者尿MIF浓度明显增高,并与肾组织MIF表达及狼疮肾组织活动情况显著相关,可作为一种监测狼疮肾活动及肾损害的非创伤性指标。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 探讨抗核小体抗体(AnuA)阳性的狼疮肾炎(LN)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2004至2011年我院肾穿刺活检确诊的481例LN患者的临床表现及肾脏病理.用免疫印迹法测定患者血清中的AnuA,分为阳性组(n=76)和阴性组(n=405),比较两组的流行病学、临床表现、肾脏病理、疾病活动度之间的差异.结果 阳性组男15例,女61例,男性占19.74%,年龄(27.99±10.88)岁.阴性组男45例,女360例,男性占11.11%,年龄(31.15±12.15)岁.阳性组发病年龄早且男性多见(P<0.05);口腔溃疡、发热、贫血、低补体血症发生率、dsDNA抗体阳性率高于阴性组(P<0.05).阳性组弥漫增生性狼疮肾炎(Ⅳ型)比例及病理活动指数(AI)评分均显著高于阴性组(均P< 0.05);其他病理类型比例、慢性指数(CI)评分、SLEDAI评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AnuA阳性的LN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征,可作为增生性狼疮肾炎的生物学标记.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尿足细胞与狼疮肾炎( LN)的关系,探讨尿足细胞评估 LN 肾损伤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例行肾活检的LN患者,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光镜观察肾组织病理改变;电镜观察足细胞超微结构变化;免疫组化检测肾足细胞蛋白 Nephrin 的表达;免疫荧光技术检测 Podocalyxin 表达来计数尿足细胞数量。结果20例LN病理显示Ⅲ型2例、Ⅳ型12例、Ⅳ型+Ⅴ型4例、Ⅴ型2例,足细胞标志蛋白Nephrin 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减低,且Ⅳ型、Ⅴ型降低更明显。尿足细胞阳性检出率约80%,尿足细胞数量与肾
足细胞相关蛋白 Nephrin 的表达呈负相关(r=-0.627, P <0.01),与狼疮活动性呈正相关(r=0.571, P <0.05),与24h蛋白定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5, P >0.05)。结论尿足细胞数量可监测狼疮活动及肾小球损伤程度,为LN病理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足细胞相关蛋白 Nephrin 的表达呈负相关(r=-0.627, P <0.01),与狼疮活动性呈正相关(r=0.571, P <0.05),与24h蛋白定量无明显相关性(r=0.215, P >0.05)。结论尿足细胞数量可监测狼疮活动及肾小球损伤程度,为LN病理分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利用生物信息学和机器学习方法寻找狼疮肾炎(LN)的诊断基因,并分析可能的免疫浸润机制,为狼疮肾炎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方向。方法:从GEO数据库下载LN基因表达谱芯片数据集,其中GSE32591作为训练集,GSE112943作为独立验证数据集。使用R软件进行差异基因的筛选,并对这些差异基因进行基因本体论(GO)及基因通路富集(KEGG)分析。进一步利用LASSO回归和SVM-RFE机器学习算法筛选诊断基因,同时进行外部验证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再利用肾脏病Nephroseq数据库对诊断基因进行双重验证,最后通过CIBERSORT反卷积法计算22种免疫细胞在LN中的浸润情况及相关性。结果:筛选出LN差异基因共计367个,富集分析发现LN主要涉及对病毒的反应、免疫反应调节信号、细胞因子产生的正向调节、病毒过程的调节等免疫相关功能,以及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COVID-19、甲型流感、补体和凝血级联等炎症通路。通过机器学习筛选出ISG20、PKP4、IFI44和LPL为诊断基因,均具有良好的诊断与预测效能。最后利用CIBERSORT反卷积法免疫浸润显示,在LN中记忆B细胞、单核细胞...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