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胆汤源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之功。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笔者以本方随证化裁,治疗精冲分裂症、顽固性头痛及甲状腺  相似文献   

2.
温胆汤一方出自《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本方具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专为胆虚痰热上扰之虚烦不得眠而设。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此为基本方,随证化裁,治呕吐、心悸、胃痛等证,亦获良效,兹报道如下: 一、呕吐患者赵某,男,44岁,农民。1984年10月17日初诊。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行胃切除手术3月,嗣后,常于食后吐出食物及白色粘液,纳谷不馨,胃脘胀痛,暖气泛酸,口苦而干,  相似文献   

3.
温胆汤出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茯苓、枳实、竹茹、炙甘草、生姜、大枣等八味药组成。方中,二陈汤和胃化痰,通治一切痰饮;枳实涤三焦痰壅,伍半夏化痰降逆之功尤佳;竹茹清膈上之热,配陈皮理气和胃之效更强,竹、枳寒凉配半夏、陈皮辛温,以“清热而不寒”、“化痰而不燥”。为涤痰化浊、清静胆气之良方,主治“热呕吐苦虚烦惊悸不眠痰气上逆”(《医宗金鉴)》之证。笔者在临床常用此方加郁金以增疏肝解郁,加菖蒲以芳香悦脾,治疗一些急、危、重、难病症,凡辨证具有“痰”、“热”、“郁”,症见呕恶、胸闷、心烦、惊悸、失眠、头晕目眩、口苦粘腻、纳呆、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滑或濡者恒多取效,现小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黄连温胆汤出自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方由半夏、陈皮、茯苓、甘草、枳实、竹茹、黄连、大枣 8味药物所组成 ,具有清热化痰、和胃止呕的功能 ,主要用于肝脾不和 ,脾失健运 ,水湿停滞 ,湿聚成痰 ,郁而化热 ,痰热内扰之证 ,症见虚烦不眠、惊悸不安 ,或呕吐呃逆、口苦、舌苔黄腻、脉滑数等。方中半夏性味辛温燥湿化痰 ,降逆止呕 ,消痞散结 ;黄连苦寒清热燥湿 ,合而用之 ,辛开苦降 ,为方中之君药 ;陈皮理气健脾 ,化痰燥湿 ,枳实破气消积 ,化痰散结 ,共为方中之臣药 ;茯苓健脾渗湿 ,湿去则无生痰之源 ,竹茹清热化痰 ,除烦止呕 ,合为方中佐药 ;…  相似文献   

5.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萍  翟佳滨 《中国中医急症》2004,13(10):703-703
温胆汤功效为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笔者近年运用本方治疗眩晕、胃痛、癫狂等疾病,疗效较好.现举验案如下.  相似文献   

6.
付伟  余海保 《国医论坛》2004,19(3):33-34
温胆汤首见于孙思邈之《备急千金要方》,用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临床多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其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生姜、大枣组成,较《备急千金要方》原方多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主治肝胃不和、痰热内扰致虚烦不眠、呕吐、呃逆、惊悸不宁等症。笔者近年来用本方治疗脑血栓形成、耳源性眩晕、精神分裂症收效良好,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7.
温胆汤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孝怀 《河南中医》2003,23(4):61-62
温胆汤一方 ,最早见于唐·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论述 :“治大病虚烦不能眠 ,此胆虚故也 ,宜服温胆汤”。它由七味药物组成 :半夏、陈皮、甘草、枳实、竹茹、生姜、茯苓 ,方中半夏燥湿化痰 ;竹茹清热化痰 ;枳实行气消痰 ;陈皮理气燥湿 ;茯苓健脾渗湿以消痰 ;以生姜、甘草和胃益脾而协调诸药。临证时随证加减 ,可治疗以痰热为主要病机的多种疾病 ,本人临床上用之多年 ,每获良效 ,举例如下。1 精神分裂症张某 ,男 ,5 0岁 ,农民。因受精神刺激后 ,神志不清 ,语无伦次 ,喜登高而歌 ,有时狂躁 ,打人骂人。患者体格健壮 ,人多畏之。在当…  相似文献   

8.
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言其“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其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陈言《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之温胆汤在此方基础上增茯苓、大枣,而减生姜之量。其主治“虚烦不得眠”与之同。目前,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方剂学》之温胆汤(许济群主编),系选自《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述其功用为“理气化痰,清胆和胃”。“主治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虚烦不眠,或呕吐呃逆,以及惊悸不宁,癫痫等证。”《医方集解》释义:温胆汤“乃以凉肺经之热,非以温胆经之寒也,以胆欲不寒不燥常温为侯耳。”并且,《方剂学》  相似文献   

9.
半夏能治夜不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版《中药学》教材“半夏”条云:“本品能燥湿和胃,与和胃安神之秫米配伍,可用于胃不和而卧不安,如半夏秫米汤。”其意思很显然,半夏本身并无安神助眠之能,而用治不寐,是与秫米相配之散。其实,半夏本身确有安眠作用,除了《内经》半夏秫米汤外,历代用半夏治不寐的方剂不乏其例。如《小品》流水汤,以半夏配茯苓、粳米,治疗虚烦不得眠。《千金》温胆汤是著名的治不寐效方,其用半夏配合降气清热化痰药,治疗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外台》在“伤寒门”亦收有半夏茯苓汤,用治伤寒不得眠。《古今医鉴》中有张小有名气、治“心  相似文献   

10.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原用于“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证,组方升降清和,温凉相伍,化痰而无太燥,清热而不过寒,多年来,笔者用于治疗痰热上扰之妇科疾患,每获显效,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温胆汤临床应用举隅河南濮阳市人民医院(457000)李书元温胆汤首见于《备急千金要方》,由陈皮、半夏、生姜、枳实、竹茹、甘草组成。原方无茯苓,后世医家沿二陈汤之制,加入茯苓。诸药共凑清热化痰,和中止呕之功。该方是治疗胆虚疾热上扰而致虚烦不得眠症的有效...  相似文献   

12.
诊余话温胆     
温胆汤首载于《千金要方》卷12胆虚实门,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生姜、甘草六药组成,功能清热化痰、和胃止呕,孙思邈用治胆虚痰热上扰之“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方名温胆,实是清胆,曰治胆虚,实疗胆实,是清胆和胃的著名方剂。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如宋·陈言的《三因  相似文献   

13.
温胆汤出自《千金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云苓、大枣、甘草组成,具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主治胆虚痰热上扰,虚烦不得眠之证.笔者运用此方治疗心悸、耳聋等病,取得满意疗效.举案如下.心悸案王某,男,43岁,工人,1989年7月3日初诊.阵发性心悸,气短,头昏1年.入院时诉心悸,气短,时  相似文献   

14.
温胆汤为唐·孙思邈所创,载《备急千金要方》。书中言其主治证为:“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后世方书亦有论述,如《医方集解》曰:“胆虚痰热不眠,虚烦惊  相似文献   

15.
“温胆汤”源于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所著《千金要方》一书。其功能清胆和胃,祛痰止呕。治胆虚痰热上扰的虚烦不眠之症。“温胆汤……,温之者,实凉之也”。此为世医所皆知,但笔者将此方应用于临床其它疾病的治疗屡收效验。1冠心病例1:支××,女,68岁。形体肥胖,...  相似文献   

16.
温胆汤源于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一书。该方由半夏、生姜、橘皮、枳实、竹茹、甘草六味药组成,具有温养胆气、和胃化痰功能,主治胆虚痰热上扰引起的虚烦不得眠等证。近年来,有些人论及温胆汤不查出处,以讹传讹,常把温胆汤释为二陈汤加减作以论述,殊不知温胆汤是唐代之方剂,而二陈汤则  相似文献   

17.
温胆汤出自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方: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生姜四两,甘草一两。”而《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温胆汤载药为半夏、竹茹、枳实各二两,橘皮三两,炙甘草二两,白茯苓一两半,姜五片,枣一个,较《备急干金要方》增白茯苓、大枣,减生姜用量而成,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黄连温胆汤是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载温胆汤基础上加黄连而成,具有清热化痰、开窍醒神、活血化瘀之功效。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以黄连温胆汤为主加减化裁治疗痰热内扰诸证,取得了较好疗效,兹介绍几例如下。  相似文献   

18.
温胆汤出自《备急千金要方》,由半夏、竹茹、枳实、橘皮、生姜、甘草组成,具有燥湿化痰,清热除烦之功效,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得眠,现为治疗胆胃不和、痰热内扰的良方。  相似文献   

19.
温胆汤首见于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卷十二·胆虚寒篇》,用以治疗大病后虚烦不眠所致的疾患。后世有人认为本方由“二陈汤”衍化而来,但二陈汤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故温胆汤从二陈汤衍化而来之说不妥。《温胆汤》  相似文献   

20.
温胆汤异病同治脾胃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明  颜勤 《陕西中医》2003,24(7):657-658
温胆汤源自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虚实第二》[1 ] ,原用治 :“大病后 ,虚烦不得眠 ,此胆寒故也”。方中生姜四两 ,半夏二两 ,枳实二枚 ,竹茹二两 ,橘皮三两 ,甘草一两炙。后世医家减生姜用量 ,加减用治心胆虚怯 ,触事易惊 ,气郁生涎而变生的诸证 ,继而发展到治疗胆郁痰热 ,胆胃不和诸疾。方名虽然仍称温胆 ,但其功用实为清胆 ,从而扩展了温胆汤的主治范围 ,使之成为了一首清热化痰 ,理气和胃 ,调理肝胆脾胃的名方。笔者根据异病同治的原则以及气滞血瘀的病理变化 ,多用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病 ,疗效满意。现将临床体会略述于下。1 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