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张文选 《陕西中医》1990,11(3):119-121
本文指出:现阶段学术界普遍将温病邪入血分的病机症候称为“血分证”的认识有一定的局限性,认为“卫气营血”的本质意义在于划分温病的病程阶段;邪入血分应称为“血分期”而不是“血分证”。并对“血分期”的概念及确立该概念的依据、意义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
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及治法研究概况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 温病营血分证的病理特点温病营血分证是热邪深入 ,劫灼营阴 ,扰乱心神 ,甚或引起耗血动血之变而产生的一系列证候。临床上营分证以身热夜甚、心烦谵语、舌质红绛为辨证要点 ;血分证以舌质深绛、斑疹显露及出血为辨证要点。营分与血分的温热证都是以身热夜甚、口干反不渴饮、舌绛为共同特征 ,但有程度不同之别。营分证时有谵语 (浅昏迷 )、斑疹隐隐、舌质红绛 ;血分证有时时谵语或昏愦不语 (深昏迷 ) ,斑疹显露 ,咳、吐、衄、便血 ,舌质深绛。营分证的病机是营分热盛 ,热损营阴 ,心神被扰 ,而血分证的病机是热甚迫血 ,热瘀交结 ,由此可以…  相似文献   

3.
热毒血瘀证是温病营(血)分证中常见的一个证候类型,类似于现代医学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或DIC的前期、败血症,是温病发展到营(血)分阶段而出现的火热毒邪与瘀血相搏的病理状态。临床报道指出,许多温热病发生“热瘀”病  相似文献   

4.
周桢  王倩  方荣 《中国中医急症》2023,(9):1560-1563
脓毒症相关肝损伤(SALD)是脓毒症常见的高病死率并发症,中医对此研究较少。笔者基于叶天士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提出SALD属于“血分证,热入血分”辨证范畴,以血热耗血为病机特征,以瘀血为关键病理因素,以此指导中医治疗SALD应在泄热凉血之余,配合破瘀养血,以期恢复肝之生理功能,及时“截断”血分证进一步发展。文章将结合文献查阅及前期临证研究探讨SALD中医病因病机,分析并论证以“凉血破瘀养血法”治疗SALD的中医思路,细化脓毒症相关器官功能障碍的中医内涵,提供中医药治疗SALD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关于“卫气营血辨证”的表述,自有《温病学》教材以来就存在着与叶天士《温热论》原文相悖之处。高等医药院校教材《温病学》(以第五版、六版教材为例)指出:“卫气营血辨证理论是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创立的。叶氏根据温病病机演变的规律性,病程发展的阶段性,以及自己的实践观察,结合《内经》及前辈医家有关营卫气血的论述,将其引申发挥,形成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卫气营血辨证对温病的病理变化及证候类型进行了高度概括,以指导温病的治疗。”继而分别论述了卫分证、气分证、营分证、血分证的概念和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6.
通过反复研读中医经典理论和多年临证经验,针对慢性下肢静脉疾病,主张从毒论治,从"气""血""水"立论,提出了"毒邪久结筋脉、损及气血津液、病分气水血治"的观点。认为临证先辨病属气分、水分、血分,再辨邪属寒毒、火毒、湿毒、热毒、瘀毒,从气分病(寒毒凝筋证)、水分病(湿毒浸筋证)、血分病(瘀毒阻筋证)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7.
温病证候病机学阐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温病基本病机(正邪交争与正气受损、热郁瘀相关病机)、系统病机(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及症状病机(温热与湿热、新感与伏气、温疫与温毒)论述温病证候病机学内容,以丰富和促进温病病机病理学的研究和临床运用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对《温病学》中的若干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三焦辨证的证候范围宜加以扩大,在下焦证中既有虚证,也有实证;热盛动风证宜归入下焦证,所处病程阶段不单是温病的末期阶段,也见于极期阶段.另外下焦证候还有下焦蓄血证、热入血室证等。温病学中所述斑疹每多侧重于斑,斑多出现于营血分证,而疹则多见于卫气分证。温病疫疠病邪和温毒病邪多具有“六淫”温邪特征,是六淫温邪中具有特殊性质的病邪。  相似文献   

9.
温病气分证涉及脏腑较多,证候繁杂,临床辨证有一定的难度,然也有规律可循。本文对气分证的辨证规律进行探讨,以期有助临证准确辨证。在确立病属的前提下,首先要运用排除分析的方法,辨明证在气分阶段,继则辨清温热湿热两大类别,然后根据能反映病机特点的特有定位性症状区分具体的证型。并论及了气分证有外蒸内郁,瘀、痰、食滞兼夹等情况,临证时还要慎观病情的细微变化,谨防传营入血。  相似文献   

10.
凉血散血多为治温病血分证而设,是温病治疗大法之一。“凉血”指用玄参、生地、犀角、麦冬等咸寒、甘寒清泄血分热之品。“散血”则如琥珀、丹参、桃仁、丹皮、赤芍等活血化瘀之品。在杂病上凡因热邪内侵,壅遏血脉,或里热燔煎,血液粘稠而致血行涩滞,皆可使用本法。如肺心病急性发作期出现的 DIC,造成出血和组织坏死,中医辨证多为肺肾阴虚、痰热蕴盛、挟有瘀滞。此时使用凉血化瘀药物,不仅可以清除微血栓,减轻和制止出血倾向,对坏死组织的修复和休克的纠正也有裨益。对于支气管扩张的治疗,临床可见屡用凉血止血而咯血不  相似文献   

11.
脓毒症在中医学中并无对应病名,根据其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可将其归纳为中医学“伤寒”“外感热病”“温毒”“温病”“厥证”“脱证”等范畴,其病因病机较多,临床表现复杂。本文从中医六经辨证、阴阳辨证、卫气营血辨证角度探讨脓毒症病因病机,并对中药治疗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以期为脓毒症中医辨证与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论“凉血散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就温病血分证“凉血散血”治则进行了深入探讨,认为凉血散血的病理基础为血热搏结,留滞经脉而成瘀;热炽津亏,血液粘滞不畅而致瘀;热盛迫血,血溢脉外而成瘀“凉血散血”的基本方法为清热凉血法、活血化瘀法、滋阴养液法、宣郁行滞法的综合配伍应用。  相似文献   

13.
中医药治疗重大型肝炎3法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谌宁生  季晓良 《中医杂志》1998,39(3):165-167
为探讨和总结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方法和经验,按温病卫气营血瘀证、解毒化瘀、凉血化瘀3法治疗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104例,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7.1%、76.5%、72.2%解毒组与凉血组儿差异无显著性,疗效优于辨证组。本病病机关键在于“毒、瘀”二了,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病为之本,故治疗关键应重在解毒,贵在化瘀。  相似文献   

14.
<正> 1、何谓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在临床上有何意义?应用卫气营血对温病的各种症状进行归纳、分析,进而指导治疗的理论,就是卫气营血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的临床意义主要有:①卫气营血是温病过程中所表现的四类不同证候的概括,又标志着温病病变过程中四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四个阶段。温邪入侵,引起人体卫气营血功能失调和实质损害,温病依据其病理变化、临床表现分为卫分证、气分证、营血证、血分证。这四类证候各具不同特征,卫分证是温病的初期,气分证是温病的中期,营分证是温病的深重期,血分证是温病的最深重阶段。②概括温病的传变过程,标明温病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温病的传变大致有两种形式:一是由表入里,如病发于表的多由卫分传入气分,进而深入营分或血分;一是由里达外,如病发于里的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以下简称“乙肝病毒”)携带,似属于祖国医学中的“杂气”、“毒气”、“疫毒”等,属温病范畴,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肝为藏血之脏,乙肝病毒 伏于肝脏,入于血分则成瘀毒,湿热瘀毒互结,阻滞肝络,累及肝脏的阴阳、气血,病程较长,难以尽愈。是目前医学上的疑难病之一,治疗颇为棘手,现将治疗之我见介绍如下: 1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由于乙肝病毒携带,多数病人无临床症状,少数病人可见倦乏、食欲不振,胁肋隐隐作痛等表现。经过辨证治疗,这些症状能很快消失,一经确诊为乙肝病毒携带,又无临床症状,常常是无证可辨,难以施治,因此辨病在这里就显得更重要,应及时给  相似文献   

16.
温病血分证热瘀胶结的病机认识及叶桂提出的“凉血散血”是温病经典理论智慧和中医治疗特色的体现。结合现代研究对经典深入理解,从而将凉血、解毒、养阴、化瘀治法所体现的“凉血散血”恰当的辨证应用,不仅可在急性外感热病治疗中发挥疗效,也可拓展应用于内伤疾病的治疗。对中医经典的准确理解是使其服务于当代临床的根本,也是传承经典,守正创新的本质。  相似文献   

17.
治疗危重性脓毒血症取得非常好的疗效,并以两则医案具体说明瘀热证是中医比较特殊的证候之一,虽然由当代学者周仲瑛教授首先提出,但其类似的内容在《内经》中就可以窥见;而医圣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所提出的太阳蓄血证,阳明蓄血证,肠痈证,阳毒证,瘀热黄疸证都是典型的瘀热证,其中的桃核承气汤,抵当汤,大黄牡丹皮汤,升麻鳖甲汤均为治疗瘀热证的代表方;明清温病学派的兴起,温病卫气营血辨证的确立,使瘀热证的诊断治疗达到高峰;瘀热证为脓毒血症的中医治疗提高了理论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8.
重型肝炎,由于证候变化多端,病机错综复杂,给临床辨证论治带来了诸多困难。但是我们认为,本病证虽然千变万化,其病因病机不外“毒”、“瘀”两字,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而毒与瘀又互为因果,因毒虽为致病之因,若毒盛则必导致瘀盛,而瘀盛必定生毒,从而加重肝脏血瘀病变,形成恶性循环致瘀毒胶结难解的局面。因此其治疗的重要法则是,重在解毒,贵在化瘀。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3法比较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探讨和总结中医药治疗重型肝炎的方法和经验,按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解毒化瘀、凉血化瘀3法治疗亚急性和慢性重型肝炎104例,三组总有效率分别为47.1%、76.5%、72.2%,解毒组与凉血组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辨证组比较,两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疗效优于辨证组。本病病机关键在于“毒、瘀”二字,毒为致病之因,瘀为病变之本,故治疗关键应重在解毒,贵在化瘀。  相似文献   

20.
周燕萍 《光明中医》2010,25(12):2160-2162
络病理论对温病的因机证治均有指导作用。络脉是温邪由卫气分深入营血分的主干道。温邪侵入人体损伤机体导致气血瘀滞、经络不通、郁而化热、火毒壅盛而发温病。卫气分阶段多为正邪相争的功能性病变,以脏腑功能障碍为主,病邪的影响侧重于经而不是络,而营血分阶段则代表温邪伤及脏腑阴络,以脏腑的实质损害为主,络病的病理逐渐突出并随病邪进展由营入血后络病的病理更为显著。通络法贯穿在病程的始终,特别是营血分证阶段,治法多样但各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