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婴幼儿血管瘤(IH)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之一,60%发生于头颈部。IH具有自限性,但是仍有10%的婴幼儿需要治疗。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治疗方法包括激素治疗、干扰素治疗、硬化治疗、激光治疗等,但均存在一定不足或不良反应。近来,普萘洛尔被证明对增生期血管瘤具有明显的消退作用。本文就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分子机制、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P16蛋白在人血管瘤发生、发展及消退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生物学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人血管瘤增生期、消退期及正常组织中P16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消退期,消退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组织,各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①P16蛋白的表达水平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及消退有关。②P16蛋白通过抑制血管瘤内皮细胞的增殖和血管生成在血管瘤的消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婴幼儿血管瘤“等待观察”的治疗策略应予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婴幼儿血管瘤(infantile hemangioma,IH)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约60%发生于头颈部[1],其典型临床表现是出生后12~18个月内快速增殖,以后缓慢消退。根据病变发展的过程,血管瘤可分为增殖期、消退期和消退完成期3期。由于血管瘤具有自行消退的特点,因此,过去一直主张对血管瘤采取"等待观察(wait and see)"的治  相似文献   

4.
婴幼儿血管瘤49例的诊断与处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观察与记录婴幼儿血管瘤自然消退完成的年龄与美容结果。方法回顾研究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1986至2004年49例婴幼儿血管瘤的发病年龄、初诊年龄、性别。用照片记录血管瘤的部位与体积,每隔3~12个月随访1次,直到血管瘤完全消退为止。49例中用泼尼松治疗16例,修整手术5例,其余33例未经任何治疗,观察并用照片记录直到自然消退为止。结果49例婴幼儿血管瘤中的33例(67%)完全自然消退,完全消退的年龄最早9个月,最晚10岁,平均5.4岁。消退后不留过多的皮肤、纤维脂肪、瘢痕,无血管扩张,有很好的美容结果。结论除具有严重并发症的婴幼儿血管瘤,例如扩张、破坏、阻塞或充血性心力衰竭时需即刻积极治疗以外,绝大多数患儿(观察随访到5~6岁)可完全消退,获得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血管瘤是婴儿和青少年常见的肿瘤,通常情况下血管瘤的生长可分为增殖期、消退期以及消退完成期。目前多种因素都被证实可以导致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的异常增殖,本文从非内皮细胞的角度,总结了近年的研究成果,探讨血管瘤发生发展的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Cosmc、T抗原和VEGFR/KDR在婴儿血管瘤不同分期中表达的变化,探讨其在婴儿血管瘤病程发展演化中的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smc和T抗原和VEGFR/KDR在45例手术切除的婴儿血管瘤与10例正常皮肤组织的表达情况。所有标本经术后病理报告证实为婴儿血管瘤,根据Mulliken标准分为增生组、消退组和消退完成组。结果:①Cosmc、T抗原和VEGFR/KDR在增生组中高表达,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消退组,统计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增生组与消退组的表达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②Cosmc在婴儿血管瘤中的表达与T抗原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0,P<0.01)。③VEGFR/KDR在婴儿血管瘤中的表达与T抗原的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53,P<0.01)。结论:Cosmc、T抗原和VEGFR/KDR可能在婴儿血管瘤增生、消退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相似文献   

7.
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良性肿瘤,以出生后第1年的快速增殖和随后的缓慢消退为特点。在组织学上,增殖期血管瘤由大量的幼稚血管内皮细胞组成,而消退期含有内皮细胞衬里的血管腔隙和凋亡的内皮,消退完成期则以疏松的纤维脂肪组织环绕少量残存毛细血管为特点。对血管瘤自发消退过程中脂肪形成的机制仍不清楚,该文推测,血管瘤组织内存在间充质干细胞(MSCs),并有分化成脂肪细胞  相似文献   

8.
在裸鼠体内建立血管瘤模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血管瘤是儿童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大部分可自发消退,但其发病及消退机制仍不清楚。本文旨在建立人类血管瘤动物模型,为血管瘤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取6个月大儿童的血管瘤组织,证实肿瘤细胞雌激素受体阳性后,将肿瘤切成薄片,接种到16只裸鼠皮下,并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正常进食,实验组在进食同时给予雌二醇.每周测量移植物的大小。实验小鼠在术后90d处死.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组织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的表达差异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图像分析,检测49例血管瘤和29例血管畸形组织中NOS1、2、3蛋白的表达。分别采用秩和检验的Mann-Whitney test和Kruskal-Wallis test法,比较两组和多组等级变量间的差异;使用标准正态分布统计量Z、X2确定P值,或直接用精确概率法计算P值,P<0.05为有显著性差异。全部资料的统计分析均使用SPSS8.0统汁软件包完成。结果:49例血管瘤组织中,NOS1、2、3蛋白的阳性率为分别为2%、38.8%和38.8%;29例血管畸形组织中,NOS1、2、3蛋白的阳性率分别为0、3.5%和3.5%;血管瘤组织中NOS2、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P<0.001)。增生期血管瘤组,NOS2、NOS3蛋白的阳性率及消退期血管瘤组NOS3蛋白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血管畸形组(P值分别为0.000、0.000和0.007)。年龄<13个月组和<13-24个月组,血管瘤的NOS2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24个月组(p分别为0.009和0.003)。结论:血管瘤与血管畸形中NOS蛋白的表达不同,提示两者在病理生理方面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0.
血管瘤与脉管畸形的药物治疗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8 2年Mulliken和Glowacki根据脉管病变 (vas cularanomalies)的临床表现、血管内皮细胞的组织病理学特点及生物学特性 ,将其分为血管瘤 (heman gioma)和脉管畸形 (vascullarmalformations) ,该分类系统有利于这类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 ,以及预后的评估 ,1 996年被国际脉管病变研究协会 (ISSVA )所采纳。血管瘤 (hemangioma)是儿童中常见的良性肿瘤 ,绝大多数在出生后不久发现 ,根据病变发展过程可分为增生期、消退期、消退完成期。增生期病变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活跃 ,肿瘤的快速生长可引起弱视、呼吸道梗阻、外耳道阻塞致听力障碍、充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TGF-β在血管瘤自然消退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其与肥大细胞的相关性。方法:收集血管瘤标本56例,按发病年龄,结合血管瘤组织学特征,将其分为增生早期、中期、晚期和退化早期、中期、晚期。分别采用甲苯胺蓝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肥大细胞数量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的表达;采用显微图像分析软件测定TGF-β在不同时期血管瘤中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平均阳性面积率,同时测定各期肥大细胞的平均计数值;采用SPSS11.0软件包对结果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随着血管瘤的自然演变过程,肥大细胞数目从增生早期至增生晚期逐渐增多,从退化早期至退化晚期又逐渐减少;增生晚期肥大细胞计数与增生早、中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退化早期肥大细胞计数与退化中、晚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TGF-β从增生早期至增生晚期的表达逐渐增强,从退化早期至退化晚期的表达又逐渐减弱,并且在增生晚期的表达与增生早、中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在退化早期的表达与退化中、晚期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不同时期血管瘤中TGF-β表达的平均阳性面积率与肥大细胞数目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肥大细胞随着血管瘤的自然消退,其数量呈规律性变化,肥大细胞可能对血管瘤的消退进程起促进作用;TGF-β可能具有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凋亡,从而发挥促血管瘤消退的作用;肥大细胞可能通过分泌TGF-β而发挥促血管瘤自然消退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p19在血管瘤发生、发展及退化过程中的表达状况及其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SABC法)检测人皮肤血管瘤增生期、退化期及正常皮肤组织中p19的表达水平.利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测量不同时期血管瘤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p19表达的积分光密度和面积.结果:增生期血管瘤内皮细胞p19表达水平低于退化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19的表达水平与血管瘤的发生、发展与消退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c-Myc在血管瘤不同时期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56例血管瘤标本(增殖期30例,消退期26例)中VEGF和c-Myc的表达。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结果:VEGF在增殖期血管瘤组织中均呈阳性表达,阳性率为100%;而在消退期血管瘤中阳性率为61.54%;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c-Myc在增殖期血管瘤中阳性率为76.67%,在消退期血管瘤组织中的阳性率为100%,两组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VEGF在增殖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促进血管瘤增殖;在消退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上低表达,有利于血管瘤消退。c-Myc在增殖期血管瘤血管内皮细胞上低表达,有利于血管瘤增殖;在消退期血管瘤的血管内皮细胞上高表达,促进血管瘤消退。增殖期血管瘤中c-Myc和VEGF协同作用,可能促进血管瘤的增殖;血管瘤消退期中,VEGF低表达时,高表达的c-Myc可能加速血管瘤消退。  相似文献   

14.
国际文摘     
1婴幼儿血管瘤:消退期及治疗并发症的临床评估 婴幼儿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复杂的疾病,肿瘤消退时体积减小,颜色变浅。手术修整往往要等到病变消退期停止。该文旨在探讨婴幼儿血管瘤消退期结束的年龄及影响其消退的因素。  相似文献   

15.
血管瘤是婴幼儿常见的肿瘤,虽然可以自行消退,但其发展结果不可预测。类固醇激素治疗是促进其消退的有效方法。该文旨在总结应用此种方法治疗血管瘤的经验并提供借鉴。20年来共治疗血管瘤患者2398例,方法为类固醇激素口服或瘤体注射或2种方法联合应用。治疗效果分为优、良、差和无效4级。结果:患者男女比例为1:2.3,81%的患者在出生后1个月内发病.57%发生在头颈部。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颜色异常及肿胀。患者平均年龄为8.43个月,肿瘤平均大小为23.64cm^2。  相似文献   

16.
Incidence and treatment of infantile haeman- gioma in preterm infants.Goelz R, Poets CF.Arch Dis Child Fetal Neonatal Ed, 2014 Oct 28. 婴幼儿血管瘤(IH)是血管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生物学行为,大部分在出生后第一个月内被发现,1岁内快速增殖,随后进入缓慢消退的过程。不能完全消退的血管瘤常常会遗留色素沉着、面部畸形等。免疫组织化学证实,葡萄糖转运蛋白1(Glut-1)在增殖期血管瘤标本中呈强阳性表达。  相似文献   

17.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肿瘤,虽然85%。90%的血管瘤可自发消退,但仍有部分患者存在生命危险或功能障碍,需要积极治疗。先前的治疗方法包括激光、冷冻、激素、干扰素、环磷酰胺等,所有这些方法都有其严重副反应。口服普萘洛尔是治疗复杂血管瘤的最新方法,疗效确定且患者耐受性好。但普萘洛尔治疗血管瘤的机制知之甚少。该文总结普萘洛尔对血管内皮细胞、血管生成及细胞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血管瘤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良性肿瘤。多数是毛细血管型,通常称为“草莓状血管瘤”,具有自行退缩的倾向。在婴儿期的最初几个月血管瘤开始迅速生长,并延续达4至6个月,随后就退缩,但缓慢而且速度变化不定,这过程通常到儿童七岁才完成。  相似文献   

19.
Ѫ����������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管瘤是婴幼儿最常见的先天性良性血管肿瘤,约60%发生于头颈部。通常在1岁以内快速增殖,大多数血管瘤可自行消退。血管瘤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迄今尚无一种方法适用于所有类型血管瘤的治疗。根据血管瘤部位、大小、范围、深度、分期、功能影响以及对患儿的心理影响等因素的不同,其治疗方法的选择也不相同。较小的、处于稳定期或消退期的血管瘤可以等待观察;浅表血管瘤可采用咪喹莫特软膏局涂、激光或激光+激素治疗;深部血管瘤可采用激素、平阳霉素瘤内注射治疗;多发性血管瘤、重症血管瘤或生长迅速的血管瘤首选口服激素或普萘洛尔治疗,治疗无效时可采用干扰素皮下注射治疗;手术治疗一般不作为早期血管瘤的首选治疗方案。增殖期血管瘤需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治疗,避免过度治疗。  相似文献   

20.
婴幼儿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鉴别诊断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研究探讨血管瘤和血管畸形的临床鉴别要点。方法 以Mulliken和Waner分类为基础,选择1997年3月至1999年2月在山东省临沂市肿瘤医院初诊,初步诊断为血管瘤未行任何治疗、8个月以内的婴幼儿患者81例。81例中,38例说服家长,随访观察,43例接受糖皮质激素治疗。结果 全组病例随访5—7年。38例病变外观呈红色草莓样、仅局限于皮肤的病变,均于2岁以内开始消退。30例病变外观草莓状并伴明显皮下肿物病变,20例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消退;10例皮下肿物逐渐长大,无消退迹象,其中4例组织活检,3例病理证实为血管瘤伴静脉畸形,1例为血管瘤伴动静脉畸形。13例病变表面皮肤淡蓝色或正常,均伴有皮下肿物者,7例有不同程度的消退;6例持续长大,无消退,其中2例活检,病理证实为静脉畸形。结论 婴幼儿血管瘤均在2岁以内开始消退,血管畸形或血管瘤合并深部血管畸形(混合性病变)时,则病变持续长大,无消退。发病时间、病变的生长速度、病变表面皮肤温度、加压后的变化、病变周围皮肤是否有扩张显露的浅静脉、病变区能否扪及动脉搏动以及瘤内造影是否有明显增粗的回流静脉等指标是临床区别血管瘤和血管畸形或混合性病变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