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乙型肝炎(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发生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的相关因素,以及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联合乙肝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长期效果,将624名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随机分组,一组是0、1、6月龄单用乙肝疫苗免疫,每次20μg;另一组是出生时先注射HBIG100IU,然后在1、2、7月龄再接种乙肝疫苗,每次20μg。两组婴儿分别于1、3、6、12、18、24月龄及以后每岁静脉采血用酶免疫法检测HBsAg,同时随访,平均随访6.34±1.71年。结果显示有89例儿童发生慢性HBV感染,其中82%在6月龄前初次出现HBsAg阳性,主要是宫内感染。HBsAg和乙肝e抗原(HBeAg)双阳性母亲的婴儿,其慢性HBV感染率高于单阳性母亲的婴儿(单用疫苗,24.5%和10.7%,P<0.005;HBIG+疫苗,10.6%和3.8%,P<0.05),而且在6月龄内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中,双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高于单阳性母亲所生婴儿(单用疫苗,68%和40%,P<0.025)。同单用疫苗相比较,HBIG联合免疫组使1岁时的慢性HBV感染率由17.6%降为5.0%;总慢性HBV感染率双阳性组由24.5%降至10.6%(P<0.005),单阳性组由10.7%降至3.8%(P<0.025)。双阳性母亲婴儿中初现HBsAg阳性婴儿的慢性化率也降低了,而出生时HBsAg阴性、1~6月初现HBsAg阳性的婴儿,慢性化率由40.9%降至0(P=0.0315)。出生时HBsAg阳性的婴儿,1月龄HBsAg阴转率由26.4%提高至58.8%(P<0.025)。说明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仍呈慢性HBV感染者,主要始于宫内感染;双阳性母亲的婴儿更易形成慢性HBV感染。单用疫苗对产时感染的阻断不完全,HBIG联合乙肝疫苗可明显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对宫内感染的慢性化也有一定阻断作用。  相似文献   

2.
用国产转基因细胞及重组酵母生产的乙肝基因疫苗免疫HBV携瞳妇的新生儿83例。以自愿为原则,婴儿分为母乳喂养和非母乳喂养两组,定期采血检 测HBV感染状况,追踪24个月。结果36例母乳喂养及47例非母乳喂养婴儿HBV感染率分别为8.33%、6.38%、P〉0.05。  相似文献   

3.
为观察我国研制开发的乙型肝炎(乙肝)基因重组(CHO)疫苗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选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肝e抗原(HBeAg)和乙肝核心抗体(抗-HBc)3项均阳性的母亲所生婴儿,用乙肝CHO疫苗免疫,并随访观察3年。婴儿随机分为A组(52例)和B组(50例),A组为单纯疫苗组,注射3次乙肝CHO疫苗(0、1、6个月,10μg/次);B组为疫苗加50IU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组,同A组一样注射3次乙肝CHO疫苗,但在0月时同时注射HBIG(50IU)。全程免疫后2~12个月、13~24个月、25~36个月分别采血,以固相放射免疫(RI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体(抗-HBs)、HBsAg和抗-HBc。综合3次随访结果,单独及时全程接种乙肝CHO疫苗组,婴儿抗-HBs阳性率为82.69%,无应答率为3.85%,HBsAg阳性率为13.46%,保护率为83.17%;乙肝CHO疫苗加HBIG组,抗-HBs阳性率为90.00%,无应答率为2.00%,HBsAg阳性率为8.00%,保护率为90.00%。A、B两组的保护率虽不同,但差异无显著统计学意义(χ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告80名HBsAg阳性母亲所生婴儿的HBV感染的10年观察结果。80名婴儿在6个月时HBsAg阳性率为51.34%,HBV感染率为52.5%,75%婴儿呈HBsAg持续携带状态。出生后6个月时HBsAg阴性的婴儿至10年时HBsAg阳性率为19.3%,HBV感染率为46.7%,80名婴儿在10年中HBsAg累积阳性率为65.1%,HBV总感染率为77.7%,表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除母婴传播外,水平传播也不容忽视,强调对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及乙肝高发区普遍对新生儿进行预防免疫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情况及其影响因素,为乙肝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在上海市浦东新区妇幼保健院招募234名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开展流行病学问卷调查,分别采集母亲外周血和新生儿脐带血检测乙肝血清学指标及HBV DNA水平。新生儿脐带血HBsAg阳性且HBV DNA阳性者定义为新生儿HBV阳性。对65名新生儿出生后随访到7月龄,采集血样进行乙肝血清学与HBV DNA水平检测。【结果】HBsAg阳性产妇所生新生儿HBV阳性率为7.7%。产妇乙肝病毒e抗原(HBeAg)阳性和HBV DNA高浓度是HBV母婴传播的影响因素。产后7个月婴儿HBV阳性率为1.5%。【结论】应加强HBsAg、HBeAg均为阳性以及HBV DNA浓度较高孕产妇的孕期管理,开展HBV感染的治疗与干预;对HBsAg阳性孕产妇的新生儿进行24 h内的主、被动联合免疫,减少婴儿的HBV感染风险。  相似文献   

6.
HBsAg阳性孕妇免疫阻断后母乳喂养安全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秦瑞英  申保生 《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1):4468-4469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免疫阻断后母乳喂养的安全性。方法:将HBsAg阳性孕妇132例分为血清HBV-DNA(+)和HBV-DNA(-)两组,74例血清HBV-DNA(+)孕妇于孕晚期每月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200IU,共3次,新生儿出生后注射HBIG200IU,生后1、2和7月龄接种乙肝疫苗。HBV-DNA(-)组58例,仅新生儿生后按0、1、6月方案接种乙肝疫苗。母乳喂养根据个人意愿,婴儿均于生后和12月采静脉血查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和HBV-DNA。结果:血清HBV-DNA(+)组婴儿12月龄时母乳喂养和人工喂养HBV感染率与出生时一致,分别为67.00%和6.82%,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HBV-DNA(-)组宫内感染1例。两组母乳喂养后均无1例新感染HBV。结论:HBsAg阳性孕妇经免疫后母乳喂养不增加婴儿HBV感染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联合免疫后乙肝病毒(HBV)携带者母乳喂养的安全性问题。方法:对在该院孕早期检查出的180例HBV携带者于孕中、晚期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其所生婴儿注射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并将产妇及其新生儿随机分成母乳喂养组和人工喂养组,随访婴儿血乙肝三系及HBV-DNA,对比分析两组婴儿、新生儿的HBV感染情况。结果:母乳喂养组无婴儿及新生儿新增感染病例;人工喂养组有1例婴儿新增乙肝病毒感染。两组新生儿、婴儿感染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联合免疫后的HBV携带母亲是可以安全哺乳的。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阻断现况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3岁人群中HBsAg阳性率约占9.09%[1].宫内感染是HBV母婴传播的主要途径,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母婴传播的产时(后)感染,但采用主被动联合免疫后HBsAg阳性母亲的婴儿免疫失败率仍然有20%~30%[2].本研究对近年武汉市江岸区HBsAg阳性孕妇采取的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状况及干预后婴幼儿HBV感染情况进行调查.  相似文献   

9.
国产重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人体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了进一步了解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对219名HBV感染阴性卫校学生按0、1、6方案接种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接种后7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48个月不同时间取静脉血,采用RIA法、ELISA法分别检测抗-HBs和HBsAg.同时与162名HBV感染阴性学生比较HBV感染率.[结果]全程免疫后,219人中200人抗-HBs>10mlU/ml,接种疫苗后4年中219人HBV感染率为1.37%(3/219).未接种疫苗组162人HBV感染率为6.17%(10/162).[结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有较好的免疫效果,抗-HBs阳转率可达91.32%.与对照组比较,接种疫苗组HBV感染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有差异显著性.因此,认为国产重组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免疫源性和保护性免疫效果,可用于替代乙肝血源疫苗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乙肝孕妇的宫内感染率,减少新生儿产前受HBV的感染,提高接种疫苗后的免疫效果.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妊娠4月的孕妇乙肝标记物阳性者(HBsAg阳性、HBeAg阳性)共61例,随机分为两组,在孕28周、32周、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联合乙肝疫苗和单用乙肝疫苗进行对照,以评价HBV阻断效果.结果联合免疫组宫内感染率为6.67%,单纯免疫组宫内感染率为19.33%,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对宫内感染的8例婴幼儿实行乙肝疫苗和HBIG联合免疫,1年后HBsAg的阳性率为50.00%.结论妊娠晚期多次注射HBIG确实能降低宫内感染率,对已发生宫内感染的婴幼儿采用联合免疫也具有一定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初步观察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monocyt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GM-CSF)作为酵母重组乙型肝炎疫苗(rHBvac)的佐剂对HBV宫内感染婴儿治疗临床作用及对血清Thl/ Th2细胞因子的影响。 【方法】 新生儿出生时及1个月龄检查乙肝五项HBsAg(+)和HBV DNA>1 000 copy/mL者分为两组:治疗组 20例,新生儿出生后给予乙肝疫苗10 μg三角肌肉注射(疫苗注射时间按0、1、6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臀部肌肉注射,20 d 1次,共3次,注射乙肝疫苗后3 d同一部位皮内注射GM-CSF 10 μg/kg。对照组20例,乙肝疫苗10 μg三角肌肉注射(0、1、6方案),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U臀部肌肉注射,20 d 1次,共3次。1岁时抽外周静脉血检测乙肝五项、HBV DNA的变化及血清IL-4和IFN-γ水平。 【结果】 治疗组7个月婴儿HBsAg转阴率25%(5/20),对照组7个月婴儿转阴率为5%(1/2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IFN-γ水平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L-4水平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GM-CSF 联合乙肝疫苗及乙肝免疫球蛋白可提高HBV宫内感染儿HBsAg转阴率,并调节Th1/Th2细胞因子平衡,对HBV宫内感染儿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孕妇经被动免疫阻断乙肝病毒(HBV)宫内感染的疗效及胎盘感染与新生儿感染的关系. 方法 100例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的孕妇于妊娠28、32、36周各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者,为免疫组,42例HBsAg阳性的孕妇因各种原因妊娠期未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者,为非免疫组.对所有分娩的新生儿用荧光定量(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中HBV-DNA含量及乙肝两对半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s)、-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同时对胎盘采用免疫组化法测定乙肝感染标志物HBsAg和HBcAg. 结果 免疫组新生儿HBV的感染率为5.0%(5/100),非免疫组的感染率为16.7%(7/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被动免疫组胎盘HBV感染率为35.0%(35/100),非免疫组为59.5%(25/4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29,P<0.01)结论 被动免疫可以降低HBV官内感染的发生率,HBV官内感染与胎盘感染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的母亲对新生儿乙型肝炎(简称乙肝)基因疫苗免疫接种效果的影响.方法按母亲是否有HBV感染,将新生儿分为暴露组和非暴露组各76名,追踪观察两组新生儿接种乙肝基因疫苗后1、2和7个月龄时的免疫效果,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和测定吞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液检测.结果在两组新生儿系列血清中均未检出HBV DNA和血清HBV感染标志物,暴露组乙肝疫苗无应答率为19.74%(15/76),而非暴露组乙肝疫苗免疫无应答率为6.58%(5/76),两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χ2=21.56,P<0.01).疫苗接种后2个月和7个月时,暴露组外周血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明显下降.结论母亲感染HBV后对新生儿的吞噬细胞活性和抗-HBs的阳转率都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 (乙肝 )表面抗原 (HBs Ag)阳性母亲产前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HBIG)及其婴儿 HBIG联合乙型肝炎疫苗阻断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 对 2 4 3名 HBs Ag阳性孕妇孕晚期每月注射 HBIG 2 0 0 IU ,新生儿出生后采股静脉血 ,同时在出生后 2 4 h内注射 HBIG 2 0 0 IU ,然后在 0、1、6月龄接种基因重组型乙肝疫苗 ,每次 5μg。并和 4 0 2例产前未注射 HBIG的 HBs Ag阳性孕妇比较 ,其所生新生儿在 0、1、6 (30 μg、10 μg、10 μg)月龄只用血源型乙肝疫苗免疫 ;两组婴儿都分别在 1、3、6、12、2 4月龄静脉采血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 ISA)检测 HBV标志物 ,同时随访。结果 孕妇注射 HBIG组的宫内感染率为 2 .4 7% ,低于未注射 HBIG组 3.73% ,差异无显著性(χ2 =0 .77,P >0 .0 5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疫苗组没有发生慢性 HBV感染的婴儿 ,而未注射 HBIG孕妇所生的 4 0 2例婴儿中 ,有 9例婴儿发生慢性 HBV感染 ,其母亲都是 HBs Ag和乙肝 e抗原 (HBe Ag)均阳性 ,主要是宫内感染。结论 产前用 HBIG和新生儿 HBIG联合免疫可降低慢性 HBV感染率 ,阻断宫内感染的慢性化 ,提高产时感染的阻断效果  相似文献   

15.
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乙肝病毒母婴垂直感染状况,指导母乳喂养。方法检测378例乙肝病毒携带的孕妇及初生婴儿血液以及产妇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母亲HBsAg(+)、HBeAg(+)、抗-HBc(+)者婴儿感染HBV占8.97%(258/2875),母亲HBsAg(+)、抗-HBe(+)、抗-HBc(+)者婴儿感染HBV占1.17%(36/2875);母亲HBsAg(+)、抗-HBc(+)者婴儿感染HBV占0.35%(10/2875)。结论①“大三阳”、“小三阳”及HBsAg(+)、抗-HBc(+)产妇都有可能发生垂直传播,使婴儿感染HBV,对这部分孕产妇和婴儿应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以减少HBV在母婴之间的传播;②对HBVM全部阴性的孕妇应加强乙肝疫苗的免疫接种。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影响上海市15岁以下儿童感染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的危险因素,为提高儿童乙肝免疫预防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以2006年全国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上海现场的599名1~15岁儿童为研究对象,按是否感染HBV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并拟合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讨影响儿童感染HBV的危险因素.结果 全部调查对象中感染HBV的儿童共有15例,感染率为2.50%.经综合考虑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母亲怀孕时HBsAg状况、乙肝疫苗接种史、出生地点是影响儿童感染HBV的危险因素(P<0.05),OR值分别为母亲HBsAg阳性者5.338,未接种乙肝疫苗者42.118,在家出生者12.239.结论 进一步降低上海市儿童HBV感染率,免疫预防的干预重点应为外来流动孕产妇和HBsAg阳性孕产妇,并应改进乡镇级医院新生儿乙肝免疫预防条件.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孕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状态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5年1月-2017年1月医院收治的HBV感染的单胎妊娠孕妇680例的临床资料,所有孕妇均取外周静脉血进行乙肝两对半、HBV-DNA定量测定,待分娩后取新生儿脐带血行HBV-DNA定量测定,按HBV感染情况进行分组,其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E抗原(HBeAg)、乙型肝炎核心抗原(HBcAg)阳性者165例(A组),HBsAg、乙型肝炎E抗体(HBeAb)、HBcAb阳性者455例(B组),HBsAg、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BcAb)阳性者53例(C组),HBsAg、HBeAg阳性者7例(D组),分析孕妇乙肝感染情况与新生儿宫内感染的关系。结果 680例携带乙肝病毒单胎妊娠孕妇共发生新生儿感染64例,感染率为9.41%,A、B、C、D四组感染率分别为14.55%、6.15%、22.64%、0,其中C组感染率最高(P0.05),但四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80例携带乙型肝炎病毒孕妇新生儿HBV-DNA阳性56例,阳性率为8.24%,A组阳性率为18.18%高于B组5.71%、C组1.87%、D组0(P0.05);HBV-DNA病毒载量≥105 copies/ml孕妇的新生儿HBsAg和HBV-DNA的阳性率分别为25.74%、24.75%高于病毒载量103~105 copies/ml和103 copies/ml的孕妇的新生儿(P0.05);孕妇HBV-DNA病毒载量与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呈正相关(P0.05)。结论 HBV感染孕妇新生儿宫内感染发生率较高,且HBV病毒载量越高,新生儿宫内感染风险越大。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HBsAg阳性孕妇HBV复制状态与新生儿HBV感染的关系. [方法]以117例HBsAg阳性孕妇及其所生的118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检测孕妇分娩前、0月新生儿、1月新生儿血清的主要乙肝标志物. [结果]出生时,母亲HBeAg阳性组新生儿HBV感染率(15.3%)高于母亲HBeAg阴性组(0%),母亲HBV-DNA≥104(copies/ml)组新生儿HBV感染率(18.0%)高于HBV-DNA<104(copies/ml)组(3.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月随访时,母亲HBeAg阳性组新生儿HBV感染率(9.7%)高于母亲HBeAg阴性组(4.3%),母亲HBV-DNA≥104(copies/ml)组新生儿HBV感染率(10%)高于HBV-DNA<104(copies/ml)组(7.4%),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母亲HBeAg阳性、HBV-DNA≥104(copies/ml)是新生儿出生时发生HBV感染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OR=1.180、OR=5.707).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母婴阻断的最佳方案。方法通过总结68例HBsAg阳性母亲分娩新生儿实施阻断后的血清乙肝病毒际志物资料,根据阻断方法不同分成两组:第1组基因联合组,第2组宫内阻断组。随访至12个月龄。观察、比较两组婴儿出生时及(1、6、12)个月龄时的HBsAg、HBsAb(乙肝表面抗体)的阳性率。结果第2组12个月龄时HBsAg阳性率仅为3.3%,保护率为96.7%,与第1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第1、2组出生时HBsAb检出率分别为7.9%、80.0%,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宫内感染率分别为52.6%、20.0%,差异有显著性性意义(P<0.05),免疫失败率分别为16.7%、20.0%。大三阳组、小三阳组母亲分娩新生儿12个月龄时HBsAg的阳性率分别为14.3%、2.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两种阻断方法中,宫内阻断组的保护率最高,HBV宫内感染率最低,产前多次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可减少HBV宫内感染。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父亲单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所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经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与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的阻断效果。方法:对66例脐带血HBV-DNA阳性的新生儿(由父亲HBsAg阳性,母亲血清HBVM及HBVDNA均为阴性的306个家庭)随访其经乙肝疫苗或乙肝疫苗与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联合免疫后的阻断效果,随访时间为出生后7、9、12个月跟踪检测乙肝表面标志物的情况。结果:父亲单方为乙肝病毒感染者的新生儿HBV阳性率为21.6%;随访到12个月时,其新生儿HBV阳性者中HBsAg阳性率为9.1%;父亲HBVM不同结果与不同免疫干预的子代产生保护抗体的起始时间基本上均在婴儿出生后9个月,仅父亲为小三阳的这一组有27.3%在生后12个月产生保护性抗体。结论:母亲HBV标志物及HBV-DNA均为阴性,父亲为大三阳或小三阳所生的新生儿要按母亲HBV感染一样提供24 h内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免费接种;对生后9个月内的婴儿应加强防护,避免在保护性抗体未出现前过多地接触各种可能的血液体液暴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