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一、五味先走其所喜《灵枢·五味》曰:“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酸,先走肝;谷味苦,先走心;谷味甘,先走脾;谷味辛,先走肺;谷味成,先走肾。”五味入胃先走其所喜之脏,说明某味时某脏有一定的亲和性。对于这一亲和性的产生,《内经》以天人相应、同气相求的观点予以解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东方  相似文献   

3.
粟栗 《辽宁中医杂志》2010,(7):1255-1256
《内经》中五脏五味理论对后世方剂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文章从五味所入、五脏苦欲补泻的方面阐述了《内经》药物性味组方原则,并列举了后世在此指导下的配伍严谨,适用有效的方剂,剖析其配伍理论。  相似文献   

4.
5.
<正>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对五味已有广泛的实践认识记载,如《左传》的"昭公元年"、"二十年"、"二十五年"均记载有"天有六气,降生五味"、"先王之济五味"、"气为五味"、"以奉五味"等,《周礼·天官》载有"以五味、五谷、五药养其病",为《内经》五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内经》五味理论是在阴阳五行学说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6.
7.
《内经》在阴阳及五行学说的指导下,建构起比较系统的五味理论。《金匮要略》继承了《内经》的五味理论。本文择《金匮要略·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的历节病中五味理论的运用,主要涉及到历节病病因病机及组方原则两个方面,强调《内经》丰富的五味理论,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地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中药五味药性理论疑难辨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核心内容之一,是阐述中药传统功效及其作用机制,用以指导临床用药的重要理论工具[1]。五味理论历史悠久,在中医药学理论发展中有着积极的意义,但五味学说在理论上和实际运用中出现不少分歧和混乱,也存在诸多问题。针对五味药性理论经常产生的一些相关疑难与困惑加以阐释分析,以图对学习者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9.
姜开运 《北京中医》2008,(9):722-724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五味理论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性三个方面探讨五昧理论,分析药物真实滋味与作用标志——“五味”的关系,五味对五脏调节作用及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为完善五味理论,探讨五昧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从“河图生成数”的数理中揭示出“天地合气,万物化生”,阴阳相摩相荡而成百物。五行也是阴阳相互作用的结果,提示以阴阳推论五味较五行推论五味更符合临床实际。气为阳,味为阴,气味阴阳“制中有生,生中有制,生化不息”,才能维持隶属于五行的各脏腑正常的功能活动。但一阴一阳之谓道,偏阴偏阳之谓疾。若制化失常,则会出现太过或不及的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11.
五味的理论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姜开运 《北京中医药》2008,27(9):722-724
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中重要的一部分,本文从五昧理论的产生、作用及其局限性三个方面探讨五味理论,分析药物真实滋味与作用标志--"五味"的关系,五味对五脏调节作用及作用的规律,正确认识五味理论的局限性.为完善五味理论,探讨五味的本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五味,系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长期以来,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用以概括药物的某些功能特点,解释药物的奏效原理,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一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而,关于五味的记载和论述,历来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状态,不利于中医药学术的发展。中药五味的实质究竟是什么?迄今尚无一致的认识。笔者在复习古今文献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略陈管见,以就教于同仁。  相似文献   

13.
五味是指酸、甘、苦、辛、咸五种味道。五味的文字记载首见于《礼记·礼运》:“五味、六和、十二食,还相为质也。”《吕氏春秋·本味》也提到了五味,曰:“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相似文献   

14.
15.
《黄帝内经》对五味理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 《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它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成为中国医药学发展的基础。《黄帝内经》的内容极为丰富,它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并阐述若干药性理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的  相似文献   

16.
王敬珍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7):1767-1768
“人以食为天”。饮食五味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保证,人体必须从饮食五味中不断摄取营养物质以维持生命活动;但反过来说,饮食五味的不当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的因素。因此,研究饮食五味与人体的关系,对于防病和治病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析《内经》有关的“五味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云 《江西中医药》1997,28(2):39-40
试析《内经》有关的“五味学说”邓云指导:谢文光(江西中医学院94级研究生南昌330006)关键词《内经》五味学说五欲五过五伤五宜基本概念临床运用《内经》中有关五味学说的论述颇多,特别是在五味的产生、性质、生理病理作用以及在治疗中的应用等方面都有整套的...  相似文献   

18.
中药五味实质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五味,系指酸、苦、甘、辛、咸五种基本的味道。长期以来,五味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用以概括药物的某些功能特点,解释药物的奏效原理,指导临床正确用药,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向为历代医家所重视。然而,关于五味的记载和论述,历来存在着相当混乱的状态,不...  相似文献   

19.
《内经》对于五味功效有较为全面的认识,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曰:“辛散,酸收,甘缓,苦坚,咸耎……此五者,有辛酸甘苦咸,各有所利,或散或收,或缓或急,或坚或奥,四时五藏,病随五味所宜也。”归纳《内经》所述,辛味有发散、散郁、润燥的作用,所谓“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  相似文献   

20.
“五味”理论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国后,中药药性理论的研究层出不穷,1977-1985年是中药药性理论研究蓬勃发展期,其后药性理论一直成为科研工作者密切关注的课题.“五味”理论经多个时代医家的不断深化,已具有一定的成型体系和医疗方法.另外,明代之前的“五味”理论在当时已发展得非常健全,为后世留下了诸多重要信息.研究明代之前中药“五味”理论系统及其溯源,对现阶段的中医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