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幽门螺杆菌在胃癌检测中的意义。方法回顾性总结本院收治的胃癌患者19例资料,所有患者临床前均经过胃镜和病理学检查幽门螺旋杆菌情况,检查结果与11例健康志愿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胃癌组19例资料中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17例,阳性检测率为89.5%,健康组11例资料中幽门螺杆菌检查结果为阳性的有4例,阳性检测率为36.4%,两组阳性检测率的组间比较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健康者,这在临床上对胃癌的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检测对胃癌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在我院经胃镜下观察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胃癌的患者40例为观察组,非胃癌患者4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检测。结果:观察组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检测率85.0%、对照组检出率为47.5%,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癌患者存在较高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在胃癌诊断上有着显著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血清胃功能三项联合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胃癌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6~2019-05我院治疗的118例相关胃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内镜及病理学检查结果将其分为萎缩性胃炎组(39例,胃黏膜呈萎缩样病变)、早期胃癌组(40例,仅胃黏膜内或下层可见癌组织)、进展期胃癌组(39例,癌组织浸透黏膜下层).检测并观察3组胃蛋白酶原Ⅰ(PGⅠ)、PGⅡ、PG Ⅰ/PGⅡ(PGR)水平及Hp-IgG抗体阳性率,计算各指标单项及联合诊断敏感度、特异度.结果:3组PGⅡ水平对比,早期胃癌组与萎缩性胃炎组、进展期胃癌组与早期胃癌组Hp-IgG抗体阳性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进展期胃癌组PGⅠ水平、PGR<早期胃癌组<萎缩性胃炎组,进展期胃癌组Hp-IgG抗体阳性率高于萎缩性胃炎组,Hp-IgG抗体阳性组PG Ⅰ、PGR水平低于Hp-IgG抗体阴性组,Hp-IgG抗体阳性组PGⅡ水平高于Hp-IgG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Ⅰ+PGR+Hp-IgG诊断胃癌的敏感度87.34%高于各单项指标(74.68%、70.89%、54.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GⅠ、PGR、Hp-IgG联合诊断可提高胃癌诊断敏感度,可作为胃癌早期筛查重要指标,指导临床诊治.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医学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是导致慢性胃炎的直接病因,临床上证实其与胃、十二指肠溃疡和胃癌发病机制密切相关。目前国内外对Hp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了大量的临床研究。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国际癌症研究机构(LARC)确定Hp为I类致癌因子。Hp之所以对人体消化道造成重大危害,是因为它可以产生很多附带的毒性因子。 相似文献
5.
血清微量元素和幽门螺杆菌与胃癌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胃癌患者体内血清微量元素和幽门螺杆菌的变化关系。方法对胃癌、慢性胃炎患者和正常人(对照组)进行血清6种微量元素和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测定。结果胃癌组镁(Mg)、钙(Ca)、铜(Cu)、锌(Zn)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Mg(0.71±0.15)mmol/L与(0.97±0.26)mmol/L,Ca(1.68±0.28)mmol/L与(2.03±0.31)mmol/L,Cu(12.27±5.91)mmol/L与(16.57±3.55)mmol/L,Zn(16.18±4.77)mmol/L与(21.78±7.37)mmol/L;胃癌患者Hp的感染率为71.4%,对照组的Hp感染率为27.3%,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χ2=6.201,P=0.013)。结论血清微量元素变化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与胃癌的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7.
检测粪便抗原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为了评价检测粪便中幽门螺杆菌抗原 (HpSA)诊断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价值。方法 用ELISA双抗夹心方法 ,对 15 9例因消化不良行胃镜检查患者的粪便进行检测 ,其结果与快速尿素酶试验 (RUT)和细菌培养进行比较。结果 检测 15 9例患者的粪便标本中Hp感染的阳性率为 37 7% ,其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91 9%、96 9%、95 0 %、94 9% ,准确性为 95 0 % ,与快速尿素酶试验和细菌培养结果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χ2 =0 0 5 ,P >0 0 5 )。结论 检测粪便中Hp抗原诊断Hp感染是一种高敏感性、特异性、简便易行的非侵入性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继彬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1,(8):55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观察1 06例胃癌患者及1 0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对照组,两组均作胃镜检查,活检组织常规脱水切片,作HE染色及Warthin-Starry染色.结果胃癌组HP检出率为39.6%,对照组HP检出率为46.2%,二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癌是一种多因素的疾病,HP感染不能作为胃癌发生的唯一因素或必需因素.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指南》2017,(15)
目的了解胃癌患者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外周血中前列腺素E_2(PGE_2)的表达水平以及根除幽门螺杆菌后PGE_2的水平。方法收集50例胃癌患者及5_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采用ELISA法检测外周血中PGE_2的水平,对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给予阿莫西林、雷贝拉唑、呋喃唑酮及胶体果胶铋抗HP治疗,检测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患者外周血中PGE_2的水平,两两比较是否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胃癌患者外周血中PGE_2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层分析,胃癌患者中,有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外周血中PGE_2高于未感染者,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外周血中PGE_2较根除治疗前明显降低,差异有显著性。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中,根除幽门螺杆菌后,患者外周血中PGE_2水平也明显降低,较根除前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HP感染可能促进PGE_2的表达,引起炎性反应。胃癌患者的PGE_2水平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为胃癌的早期筛查提供一定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
11.
胃癌患者幽门螺杆菌L型感染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与幽门螺杆菌L型(Hp—L)感染的关系。方法取186例胃癌患者胃窦和胃体粘膜组织常规切片后经革兰氏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镜检Hp—L型细菌。结果Hp—L型检出率为56-45%(105/186),革兰染色和免疫组化染色法检出率分别为60.22%(112/186)和58.60%(109/186),差异无显著性(x^2=0.1,P〉0.05),男女患者阳性率依次为69.16%(74/107)和39.24%(31,79),前者明显高于后者(x^2=16.55,P〈0.01)。30岁以下、30岁~、40岁~、50岁~患者Hp—L型阳性率分别为33.33%(4/12)、41.38%(12/29)、52.73%(29,55)、66.67%(60,90),差异显著(x^2=9.39,P〈0.05)。Hp—L型阳性率在肠型胃癌患者中为75.42%(89/118),明显高于弥漫型患者为23.53%(x^2=47.26,P〈0.01);胃窦部胃癌患者(64.71%)高于贲门部患者(41.79%)。结论胃癌患者Hp—L型感染率较高,且男性高于女性。Hp—L型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且主要作用于胃窦部,是引起肠型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p53表达与胃癌及胃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聊城市人民医院疑似胃癌患者手术切除的胃黏膜标本及胃镜活检采取的胃黏膜标本140例,分为胃良性病变(BGL)组29例、胃癌前病变(GPL)组47例和胃癌(GC)组64例,采用Warthin—Starry染色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观察不同胃黏膜组织中Hp的感染情况,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p53。结果GC组和GPL组Hp感染率、p53阳性表达率高于BG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Hp阳性患者p53阳性表达率均高于Hp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感染与胃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与细胞凋亡调控蛋白p53可能存在相互协同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幽门螺旋杆菌根除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血清COX-2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传波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6,(18):2792-2796
目的 探讨幽门螺旋杆菌(Hp)根除对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性胃病患者血清COX-2影响.方法 将2014年7月至2016年1月本医院收治的310例Hp相关性胃病患者按照病理学诊断结果分为胃溃疡组117例、十二指肠溃疡组96例和慢性萎缩性胃炎组97例,另选择同期在医院体检的健康人群6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感染Hp患者均行标准四联疗法,记录胃病患者Hp根除率;分别抽取各组受试对象肘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四组血清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水平.结果 310例胃病患者Hp根除273例,总根除成功率88.1% (273/310);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Hp根除成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 2=2.375,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Hp根除成功率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x2=3.996、9.162,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血清COX-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血清COX-2又显著高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P<0.05),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两组间COX-2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成功的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治疗后血清COX-2显著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Hp根除失败的胃溃疡组、十二指肠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COX-2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p相关性胃病患者在成功根除Hp后,血清COX-2会显著降低,血清COX-2可以作为Hp根除疗效评价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4.
《Expert opinion on therapeutic targets》2013,17(6):757-769
Gastric infection by Helicobacter pylori is an important risk factor for the development of gastric cancer. Recent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both bacterial and host factors related to increased gastric cancer risk, including virulence-associated genes located in the cytotoxin-associated gene pathogenicity island and the vacuolating toxin A exotoxin, as well as polymorphisms in key cytokines and cytokine receptors that mediate the host’s gastr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Early randomized trials indicate that eradicating H. pylori with antibiotics may prevent gastric cancer, although the effects so far have been modest, and are probably confined to individuals who had not developed preneoplastic lesions at the time of eradication. Targeting H. pylori to prevent gastric cancer may be best achieved through vaccination,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pathogenesis of H. pylori-associated carcinogenesis and additional chemopreventive strategies.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胶体会技术对幽门螺杆菌(HP)分型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胶体金技术检测86例消化性溃疡患者和22例无症状健康志愿者血清中的HP空泡毒索(VacA)、细胞毒素(CagA)和尿素酶(Ureg8)等HP抗体.结果:慢性胃炎组、消化性溃疡组、胃癌组的HP型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慢性胃炎组HPⅡ型阳性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病变恶性严重程度的增加,CagA,vacA的表达呈上升趋势,尤其是VacA的表达.结论:胶体金技术可应用于对HP感染分型诊断,为临床治疗及判断预后提供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三联疗法治疗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本院门诊就诊的Hp感染相关性胃溃疡患者12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观察组应用三联疗法治疗,对照组应用奥美拉唑治疗,两组患者疗程均为4周,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06%,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5.8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腹胀、嗳气、上腹疼痛、反酸缓解时间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三联疗法治疗Hp感染相关性胃溃疡的临床效果显著,能在较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安全有效,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外周血髓源抑制细胞(MDSC)水平的关联及Hp感染或非感染人群体内免疫功能的变化。方法 129例受试者分为健康组(32例)、慢性胃炎组(48例)、胃上皮内瘤变组(27例)和胃癌组(22例),快速尿素酶检测Hp。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的比例。结果 Hp感染能显著增加外周血MDSC的比例(P<0.01),而T细胞亚群的比例变化与Hp感染无关(P>0.05)。三组外周血MDSC、T细胞亚群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外周血MDSC比例与CD4+/CD8+比值呈显著负相关(r=-0.768),与胃癌TNM分期呈显著正相关(r=0.856)。结论 Hp感染可导致外周血MDSC比例的升高,并引起人体免疫功能紊乱,在慢性胃炎演变至胃癌的肿瘤逃逸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残胃与幽门螺杆菌 (Hp)感染的关系。 方法 选择 12 7例残胃病人行胃镜及Hp检测 ,比较不同残胃病变Hp感染情况。 结果 ①毕Ⅰ式和毕Ⅱ式残胃胆汁反流率分别为 2 5 %、5 4 95 % (P <0 0 5 ) ,毕Ⅰ式和毕Ⅱ式残胃Hp检出率分别为 6 1 11%、38 4 6 % (P <0 0 5 )。②术后 <10年、>10年两个年限Hp检出率分别为 5 7 4 1%、35 6 2 % (P <0 0 5 )。③不同病变的残胃中 ,残胃溃疡、残胃癌的Hp感染率明显高于慢性残胃炎、吻合口炎、残胃糜烂。结论 残胃病变与Hp感染有关 ,根治Hp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依卡倍特钠与泵三联合用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的f临床效果。观察其是否可以提高幽门螺杆菌的根除率。方法:选择200例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患者,随机分为三联疗法加依卡倍特钠组(治疗组,104例)和泵三联组(对照组,96例)两组。治疗组给予依卡倍特钠1.5g,每天2次,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每天2次,连服7d。对照组服用奥美拉唑20mg+克拉霉素500mg+甲硝唑400mg.每天2次,连服7d。所有患者服药时间均为早餐后30min和晚餐后30min。结果:治疗组胃溃疡有效率为89.42%.对照组为79.20%.两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溃疡愈合及Hp转阴三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且在上腹疼痛症状的缓解时间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有良好的耐受性。结论:依卡倍特钠加入到泵三联中治疗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溃疡有显著的疗效,使用安全方便,疗程缩短,提高了溃疡的愈合率,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依卡倍特钠能增强泵三联疗法根除幽门螺杆菌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方法研究头花蓼对幽门螺杆菌胃炎以及胃癌的药理学机制,其中槲皮素、没食子酸和槲皮苷是头花蓼的主要活性成分。方法 通过PubChem、STITCH、SEA等8个数据库获取相关数据,并使用Cytoscape软件绘制蛋白-蛋白相互作用及头花蓼-化合物-预测靶点网络图。利用DAVID数据库对相关靶点进行GO和KEGG的富集分析,并应用AutoDock软件进行分子对接,以分析hub基因与其对应小分子的结合能。结果 网络药理学分析结果表明头花蓼对幽门螺杆菌胃炎以及胃癌的作用靶点共有27个,其中degree值前6的核心靶点和其相对应的化合物分子对接的结合能均小于0,且80%的最低结合能结果≤-5.0 kJ/mol。GO和KEGG的富集结果表明头花蓼可以调控炎症反应、细胞凋亡信号通路、TNF信号通路等生物学过程,能通过影响受体复合物、蛋白质异二聚体活性发挥作用。结论 头花蓼多靶点、多途径地作用于幽门螺杆菌胃炎以及胃癌,为头花蓼老药新用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