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糖尿病 (DM )是一种常见的代谢内分泌病 ,其基本病理生理为绝对或相对胰岛素 (Ins)分泌不足和胰升糖素 (IRG)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紊乱。它是以高血糖、糖尿、葡萄糖耐量减低及Ins释放试验异常为特征的全身性疾病 ,属中医学“消渴病”范畴。随着对其病机认识的不断深入及现代实验动物科学的引入和发展 ,通过动物实验 ,探讨中医药的药理作用及机制的研究 ,已成为中医药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现就近几年有关中医药治疗实验性糖尿病及其慢性并发症的文献 ,综述如下。1 降糖机理的研究1 1 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Ins及促使损伤的…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糖尿病骨质疏松的中医病机,认为与脾肾亏虚和血瘀关系最为密切。查阅了近十余年中医药防治本病的动物实验研究文献,从"虚、瘀"角度探讨了防治糖尿病骨质疏松的择药规律及所用方剂的现代医学内涵。提出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方药研究应依据其主要病机遣药组方,从药效和作用机制方面深入开展实验研究,注意要探查针对不同病机环节所用中药之间的相互影响的关系,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发病机理未完全阐明,目前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西医多采用饮食控制、运动、调整糖脂代谢、透析、移植等措施,而中医药在预防及治疗DN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病因病机糖尿病肾病属于中医学“消渴”、“水肿”、“虚劳”等  相似文献   

4.
糖尿病肾病主要指糖尿病性肾小球硬化症(DN),是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丧失劳动能力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医药防治DN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尤其近年来,国内运用中医药治疗DN方面做了大量探索,对DN中医病名、病因病机、临床及实验研究等多方面进行了广泛探讨:  相似文献   

5.
TGF-β1与糖尿病肾病关系及中医药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是多种致病因子作用的最终途径,它通过促进系膜细胞、小管细胞肥大,促进细胞外基质的产生,抑制细胞外基质的降解参与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因此就近年来在细胞培养、动物实验、人体研究中有关TGF—β1与DN关系及中医药拮抗TGF—β1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张森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14):98-99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最为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研究表明,中医药在防治DN的发生和发展、延缓肾功能恶化方面具有一定优势,疗效肯定,且无明显毒副作用。该文对近年来中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在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动物实验研究方面取得的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近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近况王开峰糖尿病属祖国医学消渴病范畴,是内科常见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近年来,中医研究糖尿病在病因,病机,辩证分型,治则及方药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和进展,现就1986~1992年全国各地应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现状作一综述。1按病机立法组方治...  相似文献   

8.
中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实验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近年来国内外有关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病理形态改变及中医中药对本病的干预研究的文献资料进行分析整理、归纳和总结,以综述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实验研究进展情况。结果提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病机理复杂多变,中医药在探寻其发病机理及药物的作用机理方面取得较大进展。由此得出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除高血糖作为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外,血管、代谢、自身免疫障碍、基因表达异常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均参与了本病的发生发展,并且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中医药重视整体调节,宏观的辨证论治,其作用于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多个环节,其前景是可喜的,今后应进一步开发中医药的优势,为临床提供疗效更佳的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9.
综述近年来对糖尿病肾病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以便为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治疗依据。通过收集近五年来对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报道,对其进行归纳、分析和总结。从病因病机、治法、分期治疗、方药等方面阐述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研究进展。中医药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胰岛素抵抗的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胰岛素抵抗 (Insulinresistance ,IR)是指靶组织对胰岛素 (Ins)的敏感性和 (或 )反应性降低 ,使正常或超过正常水平的Ins只能产生低于正常的生理效应 ,临床上常出现继发性高胰岛素血症。IR一直是近年医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 ,现已证实 ,它不仅与糖尿病密切相关 ,而且还是糖耐量减低 (IGT)、肥胖症、高血压病、动脉粥样硬化 (AS)、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等多种疾病的共同危险因素 ,但迄今为止 ,IR产生的机理仍未完全阐明 ,一般认为系遗传因素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按其产生环节可人为地分为受体前抵抗、受体…  相似文献   

11.
陈靖  梁喜才  王卉 《河北中医》2023,(3):478-482
目前研究认为,阿尔茨海默病(AD)与糖尿病(DM)关系密切,DM有可能增加患AD的风险,甚至认为AD是一种大脑糖尿病,称之为3型糖尿病,与2型糖尿病(T2DM)关系密切,二者存在一致的疾病生理机制。本文从中医药病机和临床科研角度出发,探讨AD与DM在中医病机及临床方药应用、实验研究的共性,指出随着对二者发病机制和中医理论应用研究的深入,可挖掘出更多AD与DM两者共同的机制和有效方药,为多元化研究治疗AD和DM,并为异病同治、早期干预提供新的方向和思路。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是以长期高血糖为主要临床特点的全身慢性代谢疾病。蛋白质组学从整体蛋白质的水平,更深入地发现和探讨糖尿病的发病机制,现在在中医药研究中已有较多应用。本文对蛋白质组学在中医药干预糖尿病及其并发症中的研究应用进行综述,包括糖尿病及并发症的中医证候蛋白质组学筛选验证,以及相关中药药理机制的蛋白质组学分析,并进行了展望,以期为中医有关糖尿病的病机理论以及中药作用靶点提供新的线索和依据,深化中医药干预糖尿病研究。  相似文献   

13.
陈臻 《山西中医》2010,26(6):55-57
糖尿病是常见的全身性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retinopathy,DR)是糖尿病的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是致盲的重要原因,其发病率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增高而呈逐渐增加的趋势,早期发现、及早防治显得非常必要。中医药治疗糖尿病有着悠久的历史,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并发症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索,并初步显示了优势。仅就近年来中医药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研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即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目前尚无理想的药物治疗早中期DN,以及预防其进一步向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转化。近年来,运用中医药治疗DN所取得的进展,为其防治拓宽了思路与手段。现结合临床及实验文献资料,就DN中医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加以综合论述。 1 辨证的逐步完善 DN的发生发展是多因素作用的结果,在临床上很难把握。刘氏认为[1],糖尿病肾病的病位在肾,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影响到心、肝、脾等脏腑;分早、晚期施治,气虚血瘀贯穿病的始末。时氏提出[2],本病以脾肾亏虚为本,痰瘀…  相似文献   

15.
中药及其复方制剂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梅芳  竺叶青 《中成药》2001,23(4):281-285
糖尿病又称消渴病 ,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的慢性疾病 ,临床上分为胰岛素依赖型和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即Ⅱ型糖尿病Non InsulinDepeudentDia betesMeuitus ,NIDDM )。糖尿病在世界范围内的发病率为 1% - 5% ,与癌症、心血管疾病并称为世界三大疾病。目前尚缺乏根治的药物。临床上治疗多以西药为主 ,但存在低血糖症、胃肠道反应等副作用。随着治疗时间的延长 ,降糖效果呈降低趋势[1] 。本文对近两年来应用单味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研究进行综述。1 单味中药1.1 螺旋藻 螺旋藻可明显抑制…  相似文献   

16.
中医药治疗糖尿病动物实验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实验动物科学的发展,通过动物实验对药物疗效进行验证及筛选方药,已成为中医药研究及新药开发中的一个主要依据。诸多实验表明,中医药治疗糖尿病不仅仅是降糖,而且具有综合疗效。现综述如下。1对血糖、血脂的影响程氏[1]的动物实验表明,健脾降糖饮能降低四氧...  相似文献   

17.
足细胞损伤是糖尿病肾病主要发病机制,中医药治疗具有独特优势。动物实验可操作性强、可重复性高,故其取效机制是目前中医药实验研究的重点。中医药可上调足细胞相关蛋白Nephrin、Podocin和Podocaylxin的表达,维持肾小球基底膜及结构完整性,保护足细胞,减少尿蛋白,发挥肾保护作用;中医药可通过下调转化生长因子-β、核因子-κB等信号通路的表达减轻肾脏纤维化、肾间质纤维化、肾小球肥大,减轻免疫和炎症反应,减轻肾脏足细胞损伤,延缓疾病进程;中医药可通过调控Bax、Bcl-2基因的表达调节足细胞凋亡,保护足细胞,改善肾功能。本文就近年来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实验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药食同源中药干预糖尿病的药理作用机制主要有改善胰岛素抵抗、抑制炎症反应、抗氧化应激、调节糖脂代谢紊乱等。药食同源中药可以改善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糖尿病心肌病、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中被广泛应用。基于降血糖药食同源中药的作用特点,在临床治疗和日常食疗保健中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目前,药食同源性降糖中药治疗糖尿病的研究大多处于动物实验阶段,而实验研究时动物模型的制备方法以及模型的判定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且临床试验较少。未来的研究应使用现代科学方法,深入开展系统性的药理作用机制研究,为药食同源中药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机制研究提供更多依据。(2)应明确各类药食同源中药的降血糖活性成分作用以及其对应治疗的中医证型,为临床辨证分型和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由于现有研究质量的局限,药食同源中药降糖产品目前处于缓慢发展阶段,今后,需要在辨证论治和辨证施食的基础上,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的试验,探索药食同源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19.
现代研究认为,2型糖尿病是由环境和遗传等因素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慢性代谢性疾病,是继心血管、癌症之后威胁人类健康的第三大疾患,也是血管损害的主要基础疾病。中医认为五脏禀赋不足或后天功能失调是2型糖尿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其发病机制与气血阴阳以及痰湿、瘀血等病理产物息息相关。近年来,中医药在改善糖尿病症状,延缓病情发展方面不断探索,中医名家在诊疗糖尿病中各抒己见,百家争鸣,各有特色。此文将2型糖尿病病机分析与名家经验进行了总结归纳,提出了2型糖尿病中医患病基础、不同阶段病机及名家防治特点,以期为该病中医药研究及临床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杨坤宝  庞宗然 《中草药》2017,48(8):1682-1686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以胰岛素抵抗和β细胞功能的渐进性衰竭为特征表现的代谢紊乱性疾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及高致死率成为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关注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大疑难疾病。传统中医药和民族医药可通过调脂减肥、改善胰岛素抵抗状态、降低低血糖症发生风险治疗2型糖尿病,同时在以血管病变为基础的并发症治疗中具有明显优势。多项研究显示藏药灰兜巴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尿病动物血糖、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代谢情况,并能提高其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降低丙二醛(MDA)水平。其调节糖脂代谢作用机制主要涉及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激动作用及肾组织氧化应激相关酶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ADPH)氧化酶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