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医眼科学的辨证方法,根据我个人的实践体会,较常用者有“八纲辨证”、“病因辨证”、“脏腑辨证”、“五轮辨证”等。但各有特点,且因病情复杂,往往需要综合运用。兹就以上各种辨证方法的运用,谈一  相似文献   

2.
樊岚岚 《中医学报》2011,(7):787-789
目的:总结国医大师唐由之在中医眼科的成就.方法:列举唐由之在推广“白内障针拔术”为群众及领导人做手术并将改进后的“金针拨内障术”带到了广西和福建农村,建立中西医眼科医院及治疗其他眼疾的事迹和例,探讨分析其学术观点及其所取得的成就.结果:率先开创睫状体平坦部作内眼手术,在临床实践中重视眼与脏腑和其他组织器官的联系.结论:...  相似文献   

3.
视疲劳是现代社会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西医治疗不理想,中医眼科对这类疾病的治疗方面具有一定优势。该文从中医辨证,病因病机,中药内服治疗,中药外治法包括外熏、针刺、经络调理、直流电等多方面综述了近五年国内该病的治疗及其机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陈达夫教授眼科六经辨证10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经络循行、脏腑生理病理、五轮、八廓、视觉变化、内眼组织结构,六经营卫循行交会等方面提出10种常用眼科六经辨证方法。旨在继承和发扬陈达夫教授眼科六经辨证的学术理论。  相似文献   

5.
简要介绍岭南现存3种清代中医眼科专著《眼科约编》、《眼科纂要》、《眼科启明》的作者、主要内容和版本,总结岭南医家在治疗眼病方面的学术特点,即重视五轮学说、强调虚实辨证、外障从肝内障从肾(或肝肾)、分经用药等.岭南气候湿热,易发天行眼病,医家在此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黄岩贡献较大,创制了除湿汤、新制柴连汤等治疗天行眼病的方剂,这些方剂至今在临床上仍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6.
中医眼科学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眼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历史悠久,内容丰富,道路广阔,值得很好研究和发掘,现从史学的角度,将它的发展规律探讨于下: 一、悠久的历史中医眼科学按其发展过程,个人认为大体上可分为萌芽、成长、初熟三个阶段: 1.萌芽阶段: 从远古到汉代,历时甚久。早在殷商时代的甲骨卜辞里,就有“眊”(眼疲痨)“(目咸)”(目下陷)“盲”“瞽”等眼病的记  相似文献   

7.
急性细菌性结膜炎是由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性结膜疾病.发病急,具有较强的传染性,是眼科的常见病.我科在2012年5-12月期间,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采用结膜囊冲洗加中药配方颗粒雾化剂超声雾化治疗急性细菌性结膜炎8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80例患者为我院眼科门诊病人,共159只眼.男性34例68眼,女性46例91眼;年龄5~78岁,平均年龄34岁;病程1~3天.纳入病例均符合《中西医结合眼科学》[1]急性细菌性结膜炎诊断.根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眼科学》第六版(人民卫生出版社)诊断,排除其他结膜充血性病变.  相似文献   

8.
中医眼科学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部分.早在北宋元丰年间,太医局设九科.其中眼科即为独立的专科。其教学工作亦受到重视。当时学生300人.专业眼科者20人。古医籍中的眼科专著《龙树眼论》为当时讲授的主要课程之一。解放后.随着中医教学事业的兴旺.各中医高等院校除设立眼科专业教研室外.在78年全国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时.我院开始了中医眼科研究生.我院即开始了中医眼科硕士研究生的培养工作。对硕士研究生应达到的学术水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中明确的规定即要求  相似文献   

9.
回顾5年来针对湿疹的中医辨证思路与观点,包括国家颁布的行业标准和现代医家临床中总结归纳的辨证论治方案.重点以病期辨证、脏腑辨证、皮损辨证以及经络部位辨证为主,治疗以清热化湿、祛风止痒、活血化瘀为主,同时重视情志因素在湿疹诊疗当中的重要地位,探讨湿疹辨证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甲状腺囊肿归属中医瘿瘤、囊瘿范畴。近年来,中医中药治疗甲状腺囊肿有较多论述,笔者通过临床观察,在辨证上采用以中医学基础理论为指导,并结合“B超”、“囊内物”等现代检查手段进行辨证;在治疗上,以破瘀散结为主,根据辨证’清况,分别以中医辨证治疗,现将甲状腺囊肿的辨证方法、治疗手段以及典型病例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论辨证论治的缺陷及与辨病论治相结合的必要性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的核心,在现代医学高速发展的今天,已逐渐暴露出许多不足.诸如临床存在无症可辨现象、缺乏客观标准与针对性、四诊手段存在局限性等等.而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不仅可弥补辨证论治的不足,还有利于扩大中医药治疗疾病的范畴,有利于实现中医药现代化,使整个辨证体系更臻完善.  相似文献   

12.
现实需求和学术发展决定了中西医结合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中医“辨证论治”也迎接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在中西医结合背景下,中医“辨证论治”必须坚持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发展思路,详细剖析了中医“辨证”和“论治”的传承和创新发展路径,为更好实现“辨证论治”的传承创新发展,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呼吁中医人砥砺奋发,为中医药传承创新做出自己的贡献。  相似文献   

13.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多属中医的"眩晕"、"头痛"、"中风"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研究较为广泛。近年来中医在脏腑辨证方面对高血压病的的认识进行阐述,以肝、肾两脏入手,从阴、阳、虚、实的角度,具体分为以肝论治、以肾论治、以肝肾论治3个方面对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的中医证治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疾病,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命名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该病虽然是一种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但中医药防治瘟疫、热病的经验和理论,对其防治仍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2003年4月~5月间,在上海发现了8例SARS患者,有6例接受了中医药辨证治疗,患者症情均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生1例死亡.其中1例是中医早期参与并全程治疗的,亦是唯一未用激素治疗的病例.实践证明,中医温病三焦辨证与卫气营血辨证治疗SARS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微观辨证"的产生及其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观辨证"概念的提出是中医临床诊治、循证医学发展和中医证候学发展的需要."微观辨证"产生的可能性是由于中西医结合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微观辨证"有其优越性和局限性,"微观辨证"的发展尚存在一些问题,诸如:中医证候尚未规范化、微观指标单一性与整体性的矛盾、微观指标与证候对应的非特异性、疾病对"微观辨证"产生的影响、"证"本质研究与临床治疗脱节等.并提出"证"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过程,由若干相关的主、客观指标组成,这些客观指标应包括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相似文献   

16.
抑郁症中医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抑郁症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常见疾病,患病率高达20%,世界卫生组织宣布至2020年抑郁症将成为仅次于癌症的第二大致残原因。该病有发病率高、复发率高、自杀率高等特点,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我国传统医学中虽无抑郁症病名。但对其认识有着悠久的历史,在治疗上也有许多相关记载。因抑郁症临床表现多样,在中医文献中则有多种病名.如“郁证”、“梅核气”、“脏躁”、“百合病”等。中医对抑郁症的认识亦不断发展.本文就近年来中医对抑郁症的研究情况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建立中风病急性期计算机辨证系统。方法:基于“与”、“或”、“非”等逻辑关系,应用Mi-crosoftVisualBasic语言,自主开发中风病急性期计算机辨证系统;采用Kappa分析,评价计算机与人工对159例中风急性期病例辨证分型结果的一致性。结果:Kappa分析表明,Kappa值为0.888(Kappa值检验,P<0.05),提示计算机辨证与人工辨证的结果有极好的一致性。结论:中风病急性期计算机辨证系统对急性中风病辨证分型的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正>中医所谓霍乱是指以突发性的呕吐、腹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发病急骤、突然,曰"霍",升降失序、吐泻交作,为"乱"。《伤寒论》云:"并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此名霍乱"[1]。西医概念中的急性胃肠炎和细菌性食物中毒,以及由霍乱弧菌感染导致的强烈肠道传染病,都可归属于中医的霍乱[2]。《黄帝内经》中的《灵枢·五乱》最先提出"霍乱",并指出病位在脾胃。笔者结合对《丹溪心法》、《脉因证治》的学习体会,现将朱氏辨治霍乱之法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9.
就如何提高中医的临床疗效及临床疗效在中医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等采访了金实教授,金实教授认为,注重整体观念,正确辨证施治,确保临床疗效是中医学是以延续的保证;辨证与辨互参是提高临床疗效,促进中医学发展的重要方法;中西医结合方法给传统中医学注入了新的活力,明显地提高了临床疗效,现代自然科学的渗透使中医疗效的评判走向客观和微观化,促进了中医学现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20.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疾病,中医病名为"肠郁"。郭朋教授根据IBS生理、病理特点,以疏肝健脾法调和肝脾,辨证施治,取得良好疗效。文章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经典案例介绍等几个方面对郭教授治疗IBS经验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中医药治疗IBS提供理论和方法学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