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口服给药既方便,又安全,是临床最常选用的给药方法。口服给药主要是为了发挥药物的吸收作用;有的是为了发挥药物对胃肠道的局部作用,如抗酸药、泻药、止泻药、肠道抗菌药及驱肠虫药等,它们分别直接作用于消化道本身或肠道病原体。由于口服给药法受消化道中某些因素(如食物、胃酸、肠液及药物作用的特点等)的影响,因此,掌握服药时间,选用正确  相似文献   

2.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容易被患者接受的给药途径。药物口服后经胃肠道吸收而作用于全身,或直接作用于胃肠道局部,因而最易发生不良反应,引起药源性胃肠道疾病。药源性胃肠道疾病的发病机制可分为中毒性机制及变态反应(过敏)性机制两类。中毒性机制与长期或大量用药有关,变态反应性机制与用药剂量无关。治疗非消化道疾病及消化道本身疾病的药物,尤其对消化道有刺激性或毒性作用的口服药物,可直接引起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3.
口服给药法是应用最普遍的给药方法,要想使数以万计的药物合理地应用于千差万别的病人身上,达到最佳疗效,药剂工作者和护理人员必须根据药物性质,病人疾病情况和心理状态,正确指导病人,其中正确地掌握给药时间,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笔者认为:要做到合理掌握口服给药时间,应掌握以下知识。1口服药在体内的过程总之,药物以各种剂型进入消化道,经药剂学过程后,吸收入血;药物随血流分布全身各部组织,当药物到达作用部位或具有相应受体部位时,便发生药理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一部分药物经新陈代谢失去活性,一部分排出体外,药物…  相似文献   

4.
人体许多部位的黏膜可用于传递药物,如直肠黏膜、鼻腔黏膜、口腔黏膜、阴道黏膜及眼黏膜等,其中直肠黏膜给药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全身用药途径之一。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直肠内给药的优点有:①通过适当直肠给药,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②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③直肠给药可起到局部和绒全身作用。对特殊患者,如儿童或胃肠病患者,  相似文献   

5.
根据传统医学的经络学说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出了经络定向给药的方法,定向给药是使药物不经全身血循环而直接输送到病变局部的给药方法。本课题以中医经络学说和“天人合一”理论为指导,吸收了现代科学技术的精华,使用特定的器械,实现经络定向给药。 1 中药给药方式的回顾 中医治疗有内治法和外治法两类,内治常以煎剂为主,膏、丹、丸、散等剂型为辅,近代还有片剂、合剂、胶囊剂、冲服剂等。主要通过口服给药,经消化道吸收进入血循环,或经肌肉注射、血管给药直接进入血循环。 中药外治法是将药物外涂、外敷于体表,使其作用于皮…  相似文献   

6.
经静脉注射进入体内,通过血液循环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全身麻醉作用的药物,称为静脉麻醉药(intravenous anesthetics).广义的静脉麻醉药包括了所有经静脉注人体内产生麻醉作用的药物如镇静催眠药、镇痛药和肌肉松弛药.目前所用的静脉麻醉药都存在不足之处,其中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尤其受到临床医生关注.本文就静脉麻醉药对心血管功能及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进行综述,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人体许多部位的黏膜可用于传递药物,如直肠黏膜、鼻腔黏膜、口腔黏膜、阴道黏膜及眼黏膜等,其中直肠黏膜给药是目前研究较多的全身用药途径之一.与其他给药途径相比,直肠内给药的优点有: ①通过适当直肠给药,可避免肝脏首过效应;②直肠吸收比口服吸收慢,可以延长药物作用时间;③直肠给药可起到局部和/或全身作用.对特殊患者,如儿童或胃肠病患者,可作为常规用药的替代剂型.此外,随着给药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通过直肠给药发挥全身性治疗作用的药物制剂逐步为人们所重视,也有越来越多的专家把注意力转向直肠给药系统的研究.直肠给药使用方便,不良反应小,不易口服及注射给药的婴幼儿和对胃肠有刺激性,在胃中不稳定或有明显的肝脏首过效应的药物尤其适用.直肠给药制剂除通常的栓剂外,还有直肠保留灌肠液、乳剂、洗剂等.本文将对以上领域研究的一些进展进行简单的概括、综述.  相似文献   

8.
合理掌握口服药的给药时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安全的给药方法。据统计内科用药处方中有80%是口服药。药物治疗要正确地选用药物,通过正确的给药途径,合理的给药方案,如剂量,给药次数和间隔时间,如饭前、饭后服用等,以达到应有的  相似文献   

9.
透皮吸收的药物--水杨酸乙酯贴皮剂的药理与临床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黄守坚 《新医学》2003,34(5):324-325
1引言药物必须通过吸收,利用血循环到达它的作用部位后才有可能结合受体发挥药理作用。常用的给药方法有口服给药和注射给药。消化道有广阔的吸收表面,血流丰富,有利于药物的吸收,但药物进入体循环以前,部分药物经肝脏降解,令到达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被称为首过效应。因此,口服药物受到胃肠道功能的影响,其吸收的药量有明显的个体差异。注射给药无须通过消化道吸收,药物能迅速到达血循环,起效较快,但血药浓度波动较大,对药物制剂的质量和无菌要求较高。当药物发挥局部作用时,不可避免对其它部位产生作用而表现为药物的不良反应。通过皮肤表面…  相似文献   

10.
口服给药是最方便,最易被患者接受的途径,近年来发现某些药物经口服给药可引起消化道不良反应。据报道,因口服药物引起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占全部不良反应的20%~40%。不良反应可累及消化系统各部分,导致消化腺粘膜受损,消化管运动、腺体分泌功能障碍,影响营养物质的吸收。因此作为一名药师,我们有责任根据药物性质,指导病人服药,积极预防不良反应的发生,最大程度地减少药物对病人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疼痛     
陆悦 《护士进修杂志》2010,25(17):1539-1540
<正>癌性疼痛4癌症痛的治疗4.1药物治疗对癌症痛患者的药物止痛措施,应遵循以下原则:(1)口服给药:首选口服及无创途径给药(如经皮给药、直肠给药等);(2)按阶梯给药:遵循WHO推荐的癌症疼痛控制的三阶梯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疼痛的不同程度分别选择不同阶梯的  相似文献   

12.
《新医学》2006,37(6):383-383
据2006—03—12《中华医学信息导报》报道,2月15日美国食品及药物监督管理局要求拜耳公司在尼莫地平的说明书上增加关于用药方法不当的警告内容。尼莫地平被批准口服用于改善蛛网膜下隙出血的神经症状。但如尼莫地平通过静脉注射或其他注射途径给药,会引起严重不良反应或死亡。尼莫地平是钙通道阻断药,能降血压;当被给药途径为静脉注射而不是口服使用时,由于降压作用过于强烈,会导致虚脱而死亡。因此,尼莫地平不得静脉注射或通过其他注射途径给药。  相似文献   

13.
药物代谢动力学简称药物动力学或药动学,是研究药物作用于机体后,机体对药物的影响过程,包括药物的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代谢)和排泄。这些过程能影响药物在体内的浓度,以及药物浓度随时间变化的动态规律。了解药动学对于临床制定合理的给药方案,达到预期的治疗效果,提高用药的目的性,减  相似文献   

14.
霍红 《护理研究》2005,19(4):719-719
在静脉输液过程中,根据病人病情随时需要静脉注入各种药物,以达到消炎、止血、抢救等目的。静脉注射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给药途径,往往在注射药物以后,头皮针与输液导管衔接处容易产生气泡,如果处理不当,气泡会随液体注入体内。现介绍两种方法可避免空气经头皮针处进入体内。  相似文献   

15.
口服吸收促进剂研究进展概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药物的吸收是指药物从给药部位向血液循环系统转运的过程,主要是通过胃肠道以及肺泡、皮肤、鼻粘膜和角膜等部位的上皮细胞进行的。除血管内给药,药物应用后都要经过此过程,该过程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药物的溶解性、解离度、溶出度、粘膜透过性、首过效应,以及胃肠道的生理因素等,对于一些极性大、脂溶性差、分子量大的药物,由于其不易通过生物膜,口服生物利用度通常较低。目前,提高药物口服生物利用度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改变药物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其透膜能力或改善其溶解特性,如微粉化技术、固体分散体技术、包合技术、前体药物制备技术等;另一途径是改善膜的特性以提高药物的膜透过性,或外排泵的抑制,以阻止机体对吸收药物的外排,即口服吸收促进剂(absorption enhancers)的使用。本文拟就吸收促进剂的促进机制、种类及其安全性进行综述介绍。1吸收促进剂的促进机制为提高口服药物的生物利用度而进行的吸收促进剂研究,是药物制剂研究的热点。实验表明,吸收促进剂的作用机制是非特异性的[1,2],主要包括:①增强细胞膜的流动性、促进细胞膜孔形成、降低粘膜层黏度、提高膜通透性;②抑制水解酶作用,增强药物药效发挥能力;③暂时改变用药部位上皮细...  相似文献   

16.
蛇毒素通常分为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神经毒素和作用于血液与循环系统的出血毒素(或称血循毒素)。前者又分为选择地阻遏神经肌肉接头前或后传递的β- 型或α-型神经毒素。神经毒素(Cobratoxin,NT)是从云南眼镜蛇(Najanajaatra)毒液中分离得到的多肽类药物,具有良好的中枢镇痛作用,是一种新型的替代性镇痛药物。蛇毒突触前磷脂酶A2神经毒素(Snake presynaptic phospholipase A2 neurotoxins,SPANs)是蛇毒中毒性最大的成分之一,通过阻断神经递质乙酰胆碱的释放致使动物肌肉麻痹、呼吸衰竭直至死亡。研究表明,NT的中枢作用部位为下丘脑、尾状核、第三脑室、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海马和皮质等脑区,主要是通过影响脑中枢内乙酰胆碱(Ach)能系统的活动而产生的。但由于NT分子量较大,注射给药方式不易透过血脑屏障(blood brain barrier,BBB)进入脑靶部位,而口服给药因为存在首关效应以及会受到胃肠酶的破坏而失效,因此如何使药物有效透过BBB进入脑内发挥作用成为近年来的研究重点,为了克服BBB,目前主要通过改变给药途径及利用相关载体帮助药物运载入脑等方法。鼻腔给药是目前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药物转运系统,可促使药物直接有效进入脑靶部位,并且还可能增加药物向脑内的递释。因此,本文主要从NT鼻腔给药直接入脑途径的机制,中药透黏膜吸收促进剂在鼻腔给药研究中的作用以及鼻腔给药对NT药效的影响等三个方面作简要综述,为NT的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气管给药法     
如果你不能迅速确定急症患者的静脉输液线时,可能必须采用气管给药法给予某个药物。本文确切指导你迅速而正确应用本法的护理措施。气管可作为抢救生命的一条途径。当你由此给予第一线急救药物如肾上腺素、阿托品或利多卡因时,这些药物到达肺迅速经肺泡进入循环。这种途径给药较心内注射有特殊的优越性,它不存在阻力和危险的并发症如:划破冠状动脉、急性心压塞或气胸。为此,心内注射只在无法实施静脉注射或气管内给药时应用。气管给药后药物作用的起始取决于患者的血液动力学状态。因为药物在肺泡中持续地吸收〈称为贮存效应〉,所以作用持续时间通常比静脉给药长得多。为防止发生不良反应,你必须调整好重复剂量和持续的输  相似文献   

18.
化疗药物操作中的防护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多数抗肿瘤药物属于细胞毒性药物[1],具有致癌、致畸、生殖毒性,低剂量时即可致多器官损伤.肿瘤科病房的护士每天接触各类的化疗药物,可通过配药、给药等途径由呼吸道吸入,药物与皮肤直接接触吸收,食物污染经消化道吸收,每天不慎摄入的剂量虽小,但长期频繁的接触,可因蓄积作用产生远期影响[Z].……  相似文献   

19.
《护士进修杂志》2006,21(7):621-621
答:药物经口服后被胃肠黏膜吸收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口服给药法是方便、经济及较安全的给药途径。发药时除认真核对外,应看服到口,病人不在时应将药物带回并交班。  相似文献   

20.
快速心肺复苏(CPR)过程中同时要进行药物复苏,并且要求在最短时间内以最有效的方式使药物迅速作用于心脏。进行同期复苏,静脉注射药物是最常用的给药途径,尤其对无心跳无呼吸患者在CPR同时必须快速简便、可靠有效建立静脉通道。气管给药方便但药效起作用慢,外周静脉给药虽有效,但对休克病人穿刺不易进行,只有中心静脉给药途径快而准,但需穿刺技术高,难以在基层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