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梅丸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仲景乌梅丸方(以下亦称乌梅汤),为苦辛、酸苦合用,寒热并调,气血兼顾,扶正泄邪,调肝和脾之剂。蛔虫得酸苦则安伏,苦辛、酸苦合用为治虫之法,且治脏寒。先师蒲辅周老大夫认为:“肝藏血,内寄相火,体阴而用阳,乃春生之脏,用药既不可纯寒,苦寒太过则伤中阳,克伐生发之气;亦不可用纯热之药,乙癸同源,温热太过则灼血耗阴。”厥阴  相似文献   

2.
休息痢治验     
徐某,女,50岁,常州七中教师。1979年8月10日初诊。休息痢频发,经治不愈已五年余。症见便艰如栗,外包冻垢,有时夹血,腹痛偏左。苔黄带腻,脉滑。脾有积湿,肠有燥气。治宜化脾湿,润肠燥,并参苦辛通降之法。小川朴5克、肥知母10克、焦苍术6克、瓜萎仁15克、炒川连2克、炒黄芩6克、炒防风6克、左秦艽10克、煨木香3克、焦  相似文献   

3.
湿热胃痞,医者一般习惯应用王孟英连朴饮、雷丰辛苦甘淡法等温病学派先贤的经验。在仲景五泻心汤的启发下,笔者认为,本病核心治疗原则即是苦辛开降。苦辛是指药物之味而言,苦能降能泻,常与寒合;辛能散能行,每与温配,两者相伍,苦辛并用,寒温不悖。有利于气机的升降,从而达到调畅  相似文献   

4.
从枳实、枳壳品种的变迁论其性味的改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正> 枳实、枳壳是常用理气药,功能行气消积,化痰消痞。枳实力较猛而枳壳稍缓。其性味或日苦辛微寒,或日苦辛微温,尚无统一之见。本文欲从古今枳实、枳壳品种变迁的角度对此争议谈一些不成熟的意见。  相似文献   

5.
痞满治验     
陆××,男,47岁,教师,1987年5月6日初诊。中脘痞满,食后难化,已延二年,诸治无效,舌质淡红苔厚腻,脉细滑,脾虚不运,湿痰中阻,气机升降失常,经旨:“太阴所至,为积饮痞膈”,但健运之品,迂缓无功,宣苦辛通降以开其结,枳实消痞丸主之。处方:炒党参12克,焦苍白术各6克,制半夏9克,制川朴6克,炒枳实12克,川连6克,干姜6克,炒莱菔子9克,生甘草3克。7帖。复诊:前方使气展运健,脘痞已开,纳谷有加,但苔仍白腻,脾为柔脏,非温阳不能宣清化浊,内  相似文献   

6.
<正> (三)升降对药 1.下气散结消痞满健脾燥湿补中气——枳实白术枳实苦辛,白术苦甘,两药皆燥,枳实降泄,逐痰散结,白术升补,健脾燥湿.两药合用,降中有升,泄中有补,补不留滞,消不伤正,使结于心下之痰饮,水气、宿食、痞结消散运化,正气升降自复. 用量及适应证:枳实10克白术10克入汤药或两药等量为水丸或面丸,每服10克.用于脾虚不运,痰食停滞所致的胃脘痞满.其辨证  相似文献   

7.
胃痛治验     
毛××,男,46岁。1972年6月22日诊。患者嗜酒,素有“胃痛”宿疾,常反复发作,服辛香温胃散寒之品,仅能暂得缓解。昨日因饮酒,进食生冷后,剑突下呈阵发性剧痛,有烧灼感,拒按,口苦,喜冷饮,食欲不振,噫气不除,大便稀溏,苔黄白浊腻,舌质淡红,脉沉滑。证属脾虚湿热内郁,堵滞胃脘。宜从苦辛开泄,补气健脾论治。处方:黄连10克、蒌壳15克、清夏12克、枳实12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干姜10克、玄胡10克、砂仁10克、木香10克、甘草6克。  相似文献   

8.
<正> 方药:盘肠草60克,夏枯草20克,百部10克,银柴胡15克,黄芩15克,地骨皮12克,川百合15克,石斛15克,女贞子15克,甘草15克加减:伴感染加鱼腥草、公英、银花;高热烦渴加石膏、知母;咳嗽加杏仁、前胡、紫苑、痰中带血加仙鹤草、阿胶;胸腔积液加葶苈子、大枣;气虚加党参、黄芪;血虚加当归、熟地;链霉素中毒引起的耳鸣眩晕加半边莲、双钩;淋巴结核加猫爪草。本方有退骨蒸,清虚热之效。方中盘肠草系南瓜藤,为治结核热之主药;夏枯草苦辛寒、百部甘苦微温,合用能抑制结核杆菌;银柴胡、地骨皮退虚热;黄芩除骨蒸,清肺热;百合养心肺之阴,石斛养胃阴;女贞子滋肾阴。五脏之阴得养,肺火得清,结核热则自退。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苦辛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苦辛合化,斡旋气机,散痞泄热,运化中州是其主要涵义;善解中焦湿热郁聚之邪,开郁泻火以泄肝郁,调和升降气机是其主要作用.指出苦辛法是治疗胃肠、肝胆热郁气滞及湿热中阻的主要治法,论述了苦辛法的配伍特点和证治,提出了临床上苦辛法的13种变通,以扩大其使用范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用药琐谈     
<正> 辨证为论治之前提,论治乃用药之准则;辨证正确,论治必当,然而用药不精,则收效迥异。兹不揣愚庸,略谈某些中药之应用琐事,以为引玉。1.秦艽:苦辛平,入肝胃胆经,能舒肝胆清湿热、解邪毒,因具油质而性滑润。秦艽不仅能退黄疸,治湿热性肝炎,而且对邪毒深入营血之乙型肝炎亦有效,其效不在于退黄,而主要是用其降转氨酶,但剂量非同一般,须20克至25克。低于此,效不显;高于此,徒增胃肠反应,使用时伍以半夏,可缓胃之不适。2.苁蓉:甘酸咸温,入肝脾肾心包大肠  相似文献   

11.
验案三则     
去年,随同本善老师临证,见分析病证精确,擅用验方而不泥,深得仲景要旨:兹选所录验案三例,整理如下:一、胃脘痛顾××,女,25岁,本县莫城公社人,1981年8月18日初诊.胃脘隐痛,时作时止,已经数月,甚则呕恶,食入倾吐而出,脘部按之作痛.刻下脘痞,腹胀,纳呆,苔希薄腻微黄,脉细弦带滑,此水饮阻格,气滞不宣,胃失和降.先予苦辛通降,方用半夏泻心汤出入.处方:制半夏10克,炒黄苓5克,淡干姜2克,炒黄连3克,金铃子10克,淡吴萸2克,青陈皮5克,枳术  相似文献   

12.
论《金匮》苦辛法的组方用药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苦辛法是将苦味药与辛味药结合,具有辛开苦降作用,以调理气机、驱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它由仲景据《内经》的理论,首创于《伤寒杂病论》。统观《金匮》全书,运用苦辛法的方剂之多,达32方,占《金匮》实有方剂总数140个的22.86%;运用苦辛药味之多达32味,占《金匮》共用药物总数147味的21.77%;而苦辛法运用范围之广,涉及《金匮》大部分篇章。在苦辛法指导下组合的方剂,方与证紧密配合,组织严谨、用药精细、配伍有度、加减有法、疗效卓著,定有规律可循,堪称经方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应用范围颇广。认真探讨《金匮》苦辛法的组方用药规律,对于发展仲景学说以及正确地指  相似文献   

13.
乙酉九月十八日陶五十八岁伏暑遇新凉而发,舌苔(白光)白,上加灰黑,六脉不浮不沉而数,误与发表,胸瘩不食,此危症也。何以云危?盖四气杂感,又加一层肾虚,又加一层肝郁,又加一层误治,又加一层酒客中虚,何以克当!勉与河间苦辛寒法,一以通宣三焦,而以肺气为主,望其气化而湿热俱化也。  相似文献   

14.
<正> 芩连半夏枳实汤是我自拟的一个方剂。据我五十多年的临床估会,此方运用广泛,收效显著。方剂组成及意义芩连半夏枳实汤由黄芩9克,黄连6克,半夏9克,枳实9克,厚朴9克,杏仁9克,陈皮9克,郁金9克,共八味药组成。方中半夏辛开散结,降逆止呕;黄芩、黄连苦降,开气分之热结;枳实、杏仁、陈皮、郁金、厚朴苦辛化气,气化则湿化,以开气分之湿结。全方具有清热降逆、理气除湿、开痞散结之功,用于治疗湿热互结、痰浊内阻中焦之呕痞证。临床应用凡外感湿热和肝胆胃肠方面的病变,只要显示湿热内蕴、郁阻气机、胃失和降而出现上述证候者,均可选用本方治疗。由于同一疾病在病变过程的各个阶段有不同的证候,同一疾病在不同的个体上也有不同的证候。所以,临床应用当根据不同的病情加  相似文献   

15.
苦辛通降法临床应用心得薛智谷(江苏省高邮市界首中医院界首225611)关键词苦辛通降法临床运用苦辛通降法是苦寒药与辛温药配合在一起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十分广泛,以其药味与作用合称,故称苦辛通降法。苦寒药主要是选用黄连,常助之以黄芩;辛温药常取厚朴、干...  相似文献   

16.
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疾病是吴鞠通的主要临床经验之一。吴氏在《温病条辨》一书中,以辛开苦降为主的方剂有78首,占全书方剂总数的23.5%,其治法有苦辛温法、苦辛寒法、苦辛淡法、苦辛甘法、苦辛通降法等37种。纵览《吴鞠通医案》,其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内科疾病达32种之多,所治疾病遍及上、中、下、三焦及五脏六腑。辛开苦降法的运用范围是如此广泛,笔者在此试作粗略的概括。一、辛开苦降法在温病临床上的运用辛开苦降法是治疗温病的一大法则,辛散可祛邪,苦降可燥湿,病在上焦者以苦辛宜发之,病在  相似文献   

17.
湿热病邪处在上焦,若中阳不虚者,必始终在上焦,断不内陷;或因中阳本虚,或因误伤于药,其势必致内陷。湿温传之中焦,因土为杂气,兼证甚多,皆以苦辛寒、苦辛淡立法,因“辛能胜湿而升脾阳,苦能燥湿清热,寒能清热,淡能渗湿也”。笔者拟就湿热病邪从上焦传至中焦的不同形式,对其在中焦的治法方药作以下探究。  相似文献   

18.
试论苦辛法     
魏道祥 《天津中医》2002,19(6):36-37
本文对苦辛法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苦辛合化,翰旋气机,散痞泄热,运化中州是其主要涵义;善解中焦湿热郁聚之邪,开郁泻火烃泄肝郁,调和升降气机是其主要作用。指出苦辛法是治疗胃肠,肝胆热郁气滞及湿热中阻的主要治法,论述了苦辛法的配伍特点和证治,提出了临床上苦辛法的13种变通,以扩大其使用范围,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9.
苦辛法源于《伤寒论》诸泻心汤、乌梅丸等。后世对此法的运用范围有所扩大,兹将笔者运用此法体会举案介绍如下。1 病例1.1 苦泄为主辛通为辅例:李××,男,46岁。1990年10月16日初诊。牙龈肿痛出血1周,头痛心烦,口臭舌破,胃脘嘈杂,渴喜饮水,溲黄便秘。舌苔薄黄而腻,舌质偏红,脉弦滑数。证属心火胃热两炽,治拟苦泄心胃之火,佐以辛通。方用黄芩6克,黄连2克,生军3克,生石膏20克,生地12克,生蒲黄6克,木通5克,淡竹叶6克,青黛2克,升麻3克,细辛2克,甘草3克,生姜2片。3剂后衄止肿消,再以养阴之剂清解余热而获愈。按:患者素嗜肥甘,湿热内生,蕴久化火,循经上攻。本方溶大队苦寒、辛寒于一体,有较强的  相似文献   

20.
苦辛之法是苦寒药与辛温药同用,共起除祛湿热的一种治法。苦辛并用能达到和其阴阳,顺其升降,平其湿热,正其虚实的功效。临床有医者对于温热之用苦辛,多恐其苦寒冰伏湿邪,辛散助其热邪.故慎之又慎。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