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温病的病因是温邪,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1]。中医对温病病因的认识经历了历代医家经验总结-理论研究-临床应用-实验研究-复归临床应用的历程。现就温病病因学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试论温病病因学说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病因是疾病发生的原因。温病的致病原因总体而言是温邪,具体地讲是指外界致病之邪中具有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这类病邪主要包括“六淫”外邪中的风热病邪、暑热病邪、湿热病邪、燥热病邪以及“伏寒化温”的温热病邪、温毒病邪、疠气等。温病病因学说是前人长期与外感热病...  相似文献   

3.
曹云 《四川中医》1999,17(10):9-10
温病作为外感病中的一大类别,其致病主因总不离乎外感六淫,正如《索问·至真要大论》所云:“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古代医家根据“外感不外六淫,民病当分四气”的理论,认为温病的致病原因亦主要是四时“六淫”为患,只是在性质上具有属热的特点。作为六淫之一的寒邪,虽然本身不具温热之性,但是可有伏寒化温之变,继而出现以温热性质为著的临床特点;寒邪亦可作为一种诱因而导致某些温病的发生;有时尚可作为一种兼挟之邪而与其它温邪相兼为病。总之,寒邪对温病的发病有一定的和不可忽视的影响。所以在…  相似文献   

4.
中医病因学说有两个特点 :一是整体观念 ;二是辨证求因。故中医的病因常是结合人体病理反应的综合名称 ,与证很难划分 ,临床上常按“治证即是治因”来行事。中医病因学说有关术语的英译必须忠实于此。1 六淫的英译 六淫是六气变化与体质差异所引起的外感病之致病因素。六气指  相似文献   

5.
第三章温病的病因和发病本章内容: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其实际意义;温热病邪致病特点;温病发病因素;温病发病类型及特点。现将重点问题归纳如下: 一、温病病因学说的内容及意义温病病因学说内容——温病的致病原因是外感温热病邪(简称温邪)。所谓温邪,是指外邪中属于温热性质的一类病邪,如风热、暑热、湿热、燥热等病邪。它具有性质属热,从外感受,致病迅速等特点。温病病因学说实际意义——温病病因学  相似文献   

6.
马健 《浙江中医杂志》1997,32(6):267-268
古代医家在大量的临床实践中,对温病病因的认识,经历了艰苦而漫长的探索,从(黄帝内经》至张仲景的(伤寒论)对温病的病因都作了探索,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后世巢元方、孙思邈刘河间等医家对温病的病因说进一步进行了发展,但总体仍在“六淫’”病因的范畴中变化,至明代吴又可的“戾气”病原说的提出,扩大了温病病因学。清代温病学大成,但有关病因学方面的研究则无大的进展。归纳历代的病因学说,相继出现了如下几种,即“六气”过则为灾、伏寒化温、“伏阳”致温、非时之气、戾气、外感六淫等学说。但从临床运用来看,仍以风热、暑…  相似文献   

7.
病因病机学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领域。2020—2022年中医病因学说外因方面研究主要集中在风、湿等六淫概念,寒邪、湿邪等六淫模型,寒邪、热邪等邪气伤人致病机理、六淫与疫毒毒邪的联系与区别;内伤病因研究侧重于怒、恐等情志内伤的生物学内涵,过食辛辣偏嗜甜食等饮食内伤致病临床机理等;病理产物性病因研究则多集中于浊毒、毒邪、痰湿、瘀血、伏邪等方面;中医病机学说研究则对病机分类、病机与辨证论治体系的关系、常见疾病的创新性病机理论如毒损脉络、虚气留滞等进行了重点研究。  相似文献   

8.
本文总结国医大师刘祖贻基于"伏气温病"辨治带状疱疹经验。刘教授用伏气温病学说阐述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等,认为带状疱疹属于伏气温病范畴,多由肾虚感受寒邪或寒邪夹他邪,伏于少阴,久伏化温,蕴结不解,化为火(热)毒,灼伤肌肤所致,其病机特点为正虚邪伏,提倡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分期辨治,以卫气营血辨证为主,治以透邪为主,治法关键在于透热解毒。文中并列举验案予以说明。  相似文献   

9.
<正> 一、病因病因是指导致人体发生疾病的原因。疾病发生的原因,不出内、外两个方面。外感急性热病——温病,其致病的外在因素是“温病毒邪”,内在因素是正气不足。现就此分述如下:(一)外因温病外因——温病毒邪,是从“六淫”到“杂气”的认识发展而来的。下面从三个部分加以论述。1.六淫说外感病发生的外因,《素问·刺法篇》虽有“毒气”为“五疫”发生的原因之说,但在明以前,一般是以“天地之气,内淫而病”(《素问·至真要大论篇》)为主。即指“六气”的偏盛、偏衰化为淫邪,入侵人体而发病的意思。因为在不同的季节里,气候发生异常变化,在人体就有一种特殊感觉,由此而出现不同证候——疾病发生后的症状、体征,古人把这种因素称之为“六淫”。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说:“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之化、之变。”《阴阳应象大论篇》也说:“天有四  相似文献   

10.
魏文浩  焦扬 《环球中医药》2010,3(5):371-373
热病是指以发热为特征的急性外感性疾病或传染病,是由于人体感受了六淫之邪或疫疠之气所引起的多种急性发热性疾病,包括伤寒、温病、温毒、湿温、瘟疫等。姜老师在辨治外感热病中,特别强调祛邪。由于疾病是患者感受外来邪气所致,一般发病急,病情重,传变快,病程短,多属正盛邪实。因此,只有将所感受的邪气尽快驱除于体外,  相似文献   

11.
温病医家吴有性著《温疫论》首次提出杂气病因论,突破了中医六淫病因范畴。杂气既可外来,亦可内生,是包括传染病在内的诸多内科疾病的病因。外来的杂气与现代病因学中的外源性致病因素相对应,内生的杂气则与内源性致病因素对应,体现了现代微生物病原学思想萌芽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曲建中  周益新 《光明中医》2008,23(12):1881-1884
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外感六淫、非时之气及戾气致病之说,但六淫、啡时之邪,乃从临床证候推求而得,不能拘泥于四时六淫主病来认定病因。戾气学说虽最接近现代病原微生物之说,但限于历史条件及自然科学技术的缺位,未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不能有效地指导辨证论治。体质内涵、地理环境等是重要的发病因素,病因辨证时宜当参究。而“审证求因”为中医病因学最大的特点,“受本难知,发则可辨,因发知受”,具有永远的指导作用。充分认识外感热病的病因,有利于对各类热病的防治和研究。  相似文献   

13.
温邪与“毒”致病学说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温病病因的认识,历代医家有分别从温邪和毒邪立说。但温、毒两邪有何联系?有何区别?长期以来论述者甚少。现今,不少医家已开始从本质上对温病病因进行客观的研究分析,初步阐述了温邪与毒的关系,论证了温病毒邪致病学说的正确性,从而充实、发展了温病病因学说。临床研究与应用温邪与毒邪致病的共同特点为起病急骤,传变较快,多以发热为主症,易出现险恶证候,病程中易耗伤阴津等。但因温邪与毒邪之不同,可显示出程度上的差别及证侯上各自固有的特性。一、致病机理的研究温邪与毒邪作为病因,现代医学所说的致病微生物应当包括在…  相似文献   

14.
研究任何疾病,明确病因都是首要环节,温病自不例外。中医学自《内经》始,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的认识可谓是众说纷呈,见解各异,引发激烈的学术争鸣。从《内经》、《难经》时代开始,两汉、晋唐、金元直至明清的各医术典籍对温病病因的认识不断发展变化,使得今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中医温病病因学呈现出以“伏气说”、“伤寒说(寒邪说)”、“六淫说”、“疠气说”为主的不同认识。除此之外,还有“毒”、“瘴”、“疰”等致病因素的论述。综合来看,中医对温病病因的认识方法概括起来有“审证求因”、“天人相应”、“特殊邪气”3个方面。1以“审证…  相似文献   

15.
《辽宁中医杂志》2016,(12):2541-2542
雾霾是一种危害人体健康的新型致病因素,通过对其含义、基本特征及与传统病因关系的探究发现:雾霾多伤肺系,具有地域性、季节性,与传统病因的寒邪、湿邪、燥邪关系密切,具备六淫和疫疠之气部分特征。  相似文献   

16.
<正>乌蛇荣皮汤是山西名医李可老中医治疗皮肤病的经验方。皮肤病的病因,首先是气血失调,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后又感受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或长期接触有害物质,诸多外邪趁虚侵入而致病。根据皮肤病的病因,其治则首当着眼整体,从调  相似文献   

17.
温病营热证病理实质探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翟玉祥  王灿晖 《中医杂志》1997,38(6):328-331
营分证是温病病程发展的重要阶段,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动物实验证实,营热炽盛是营分证的基本病理变化,它不仅能劫夺营阴,窜络致瘀,还能扰乱心神。由此可见,热炽、阴伤、血瘀及神扰是营分证形成过程中重要的病理改变,它们之间相互影响,互为因果,从而引起营分证复杂的病理变化。1 热毒是营热炽盛的首要致病因素温邪是导致温病的重要因素,它包括具有温热性质的“六淫”之邪和疠气、温毒等。不同温邪侵犯人体,在温病的卫分和气分阶段,往往可以表现出各不相同的证候。但是,当病程发展到营分阶段时,则不论初期感受何种病邪,均必化  相似文献   

18.
湿温是感受“湿热病邪”所引起的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的雨湿季节。薛生白在(湿热病篇)概括了湿热致病的多种类型,是湿温病病因、病理及证治的综合论述。现代医学中“伤寒”“肠伤寒”,“钧体”等疾病,都属于中医湿温的范畴。薛生白说;“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他又说:“湿土之气,同类相合,故湿热之邪,始虽外受,终归脾胃”。由此可见湿温病的病变中心在脾胃。薛生自还说:“中气实病在阳明,中气虚病在太阴”,其证候可因患者体质的不同而反映出两种不同的病变,即中气实则病在阳明胃而热化,表现…  相似文献   

19.
<正> 泄泻是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以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如水样为特征,并伴有腹部不适感。泄泻有暴泻、久泄之分,病因有外感、内伤之别,其病之本在于脾胃。暴泄之成因,多由感受暑、湿、寒、热等六淫之邪,或饮食七情内伤所致;久泄之成因,决非体虚一途,或木  相似文献   

20.
吴又可是中医西医一致葆扬之人,原因是他所提倡之”疬气说“在病因学上有其创见。然若就其对病因的探索而言,吴氏更有理由得到西医的葆扬,因他在当时的条件下,突破了中医传统的六淫说,天才的推测另有某些不同于六淫的致病物质,从宏观层次较为准确地描述了微生物致病的特点。早于西医发现致病微生物数百年,实在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