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心房起搏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年研究提示心房起搏可以达到预防和治疗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目的。本文就房颤发生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生理性起搏、双房起搏及右房多部位起搏、抗心律失常起搏等在房颤预防和治疗方面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
心房起搏治疗心房颤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近年来起搏器新功能如自动频率夺获心房起搏方式 ,频率平稳功能 ,频率适应性功能的出现 ,以及双心房同步或心房多部位起搏技术的临床应用 ,明显提高了心房起搏的抗心律失常作用 ,使心房起搏已成为治疗心房颤动 (房颤 )的重要、有效的方法。  一、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的心房起搏方式  按照心房起搏部位 ,治疗和预防房颤的心房起搏可分为两种 1单部位心房起搏 [1] :单部位心房起搏的位置可在右心耳、高位右房、右侧房间隔、界嵴、冠状静脉窦开口附近等部位。右心耳是目前最常采用的部位 ,仅需被动固定方式的心房导线电极则可。而高位右房或…  相似文献   

3.
本文综述了起搏治疗和预防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主要临床试验和研究进展,包括生理性起搏、双房起搏、右心房多部位起搏、心房特殊位点起搏、起搏预防程序、心腔内电复律等。  相似文献   

4.
双房同步起搏消除房间阻滞,防治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和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短期随访结果比起单纯心房起搏有明显的益处,但是长期疗效还不清楚.笔者对心房同步起搏预防房颤进行追踪随访,评价双房同步起搏治疗药物难治性房颤的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5.
多部位起搏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的几个基本概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一、双心房起搏预防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机制  心房起搏能通过多种机制预防心房颤动(房颤)的发生。如在慢快综合征患者预防房颤的发作是通过抑制房性早搏和降低心房肌复极化的离散度。双心房起搏预防房颤是基于心房内有功能和/或结构上的传导阻滞区,后者是折返性心律失常的产生机制。在阻滞区的两侧同时起搏心房可消除这种折返机制[1](图1)。房内阻滞区是在Koch三角的后边和/或左、右心房之间,而诱发房颤的房性早搏常起源于界嵴(cirstaterminal)。因此同步起搏右心耳和低位右心房(双部位起搏,dual-sitepacing)是基于阻滞区在Koch三角的后方,…  相似文献   

6.
动态心房超速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动态心房超速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病态窦房结综合症伴阵发性房颤,并需植入永久起搏器的患者8例,分别植入具有动态心房起搏功能的起搏器,PacessetterTrilogy23643例,VitatronSelectionTM900E5例;随访6个月,前3个月不打开动态心房起搏功能,后3个月打开动态心房起搏功能,根据起搏器记录到的模式转换次数和持续时间来判断其预防房颤发作的疗效。结果打开动态心房起搏功能前后,患者房颤发作的次数分别为2437±956次/月和472±135次/月(P<0.05);模式转换持续时间分别为173±105小时/月和48±25小时/月(P<0.05);房颤负荷分别为33±8%和10±7%(P<0.05)。结论动态心房超速起搏,是阵发性房颤预防治疗的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7.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快速心律失常之一,脉冲发生器对房颤的识别安全、可靠;心房起搏可减少房颤复发;心室起搏增加房颤发生率,DDD起搏器术后开启最小化右室起搏程序算法,可减少房颤发生率。起搏器内置的预防房颤的算法及心房双部位、间隔部起搏对预防阵发性房颤有一定作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术后新发房颤屡有报道,对于合并房颤植入CRT的心力衰竭患者,基线心室舒张未径≤65 mm,术后QRS波时限≤150 ms,左房内径≤50 mm,或行房室结消融,恢复窦性节律的可能性大。房颤是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术后误识别及误治疗的重要危险因素,术后应适当加强对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功能。  相似文献   

8.
为观察三腔双房起搏联合预防心房颤动 (简称房颤 )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效果。研究 3例房间传导阻滞合并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 ,并置入三腔双房同步起搏器的患者。起搏器具有房颤预防治疗功能。左房起搏通过冠状静脉窦置入 2 188电极导线 ,左右心房电极导线通过Y形转接器与双腔起搏器连接。DDTA起搏模式 ,随访 6个月 ,观察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性早搏 (简称房早 )后加速起搏功能关闭和开启时 ,患者的临床症状、统计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平均 2 4h房早记数。结果 :双房同步起搏后 ,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明显减少。超驱动起搏、长间期抑制、房早后加速起搏功能开启时 ,模式转换发生的次数减少、第一次至第二次房颤发作的间期延长、平均 2 4h房早记数明显减少。结论 :初步临床应用提示 :三腔双心房起搏联合预防房颤的起搏治疗模式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可行且有效。  相似文献   

9.
起搏器预防和治疗心房纤颤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心房纤颤 (AF)是临床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 ,作者综述了房颤的发生 ,发展及终止机制 ,起搏器预防 ,治疗房颤的机制 ,并介绍了起搏电极放置部位 ,起搏方式及临床应用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何种心脏起搏模式能有效预防病态窦房结 (病窦 )综合征心房颤动 (房颤 )的发作。方法 :对 4 5例安置心房按需起搏器 (AAI)及房室顺序起搏器 (DDD)的病窦综合征房颤患者进行了平均 3.3年的随访观察。结果 :4 5例病窦患者仅 1例出现房颤 (2 .2 % )。对 5个典型病例进行分析的结果提示 ,超速持续心房起搏可以抑制病窦患者房颤的发生。结论 :心脏起搏抑制房颤发生的机制可能与快频率起搏加速心房内传导、抑制了房性期前收缩、消除了窦性心动过缓和心脏长 短间歇有关。双心房或AA起搏方式可能是一种比较理想的预防房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脉冲发生器对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识别可靠、全面、可信;心房起搏本身可减少慢鄄快综合征患者的术后房颤的复发;起搏器的内置程序及心房起搏部位对预防阵发性房颤有一定作用;心脏再同步化起搏(CRT)术后尽量维持节律治疗,房颤后双室起搏比例降低,脉冲发生器的算法对提高真正双室起搏比例效果有限,房室结消融可以确保双心室起搏;埋藏式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及CRT+除颤(CRTD)术后尽量维持节律控制,降低房颤时心室率,给予负荷量茁受体阻滞剂,开启鉴别房颤的程序;CRTD患者如发生持续房颤,应行房室结消融以保证双室起搏并避免误治疗。  相似文献   

12.
心房颤动(房颤)和缓慢性心律失常都常见于老年人。流行病学资料显示,植入起搏器后房颤的累积发生率高达30~40%,显著高于无起搏器植入的普通人群。不同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对术后房颤发病的影响可能不同。本文讨论了心房起博部位,房室同步起博和右室心尖部起博对房颤发生的影响,以及起博与房颤的病理生理机制。起搏后房颤的发生机制与心脏起搏诱发的心房电重构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导致的心房结构重构有关。预防起搏器术后房颤,保持房室同步最重要,还需注意避免频繁右室心尖部起搏。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比较病窦综合征患者经心室按需起搏 (VVI)和心房起搏 [包括单心房起搏(AAI)、房室双腔起搏 (DDD)和双房起搏 ]治疗术后前 5年房颤的发生率。方法 对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 5年以上、资料完整的 117例病窦综合征患者进行连续随访 ,平均随访时间(69.3± 6.7)个月 ,其中VVI起搏 83例 ,心房起搏 3 4例。随访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心电图和起搏器参数等 ,部分患者有Holter检查资料 ,分析 5年内两组病例房颤的发生率。结果 病窦综合征患者心脏起搏治疗前 5年内总的房颤发生率为 17.0 9% (2 0 /117) ,其中经VVI起搏的 83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2 .89% (19/83 ) ,经心房起搏的 3 4例患者房颤发生率为 2 .94% (1/3 4) ,后者房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前者 (P <0 .0 1)。结论 在起搏治疗的病窦综合征患者中 ,术后前 5年心房起搏比心室起搏治疗有较低的房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查观测心房电生理改变与房颤(AF)发生和持续的关系,探讨心房电重构与房颤的内在联系。方法健康成年杂种犬14只(雌雄不拘,体重10.0~12.5kg),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A组)和起搏组(B组)。右侧开胸将电极置于右心房,以400次/min的频率快速起搏右心房(A组只手术不起搏),分别于实验开始及起搏6h后对每只犬进行电生理检查,测定心房有效不应期(AERP)。起搏开始及起搏后测定burst刺激诱发房颤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结果A组在整个时间内AERP无变化,B组心房快速起搏后,AERP明显缩短。A、B两组起搏前房颤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起搏前、后房颤的频率和持续时间无变化,B组心房快速起搏后房颤的频率增多,持续时间延长。结论快速心房起搏可以引起心房有效不应期缩短,即心房电重构。心房电重构造成的心房有效不应期等电生理变化促进了房颤的发生和维持,是心房电重构与房颤关系的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心脏起搏技术的发展也表现在对心房颤动(房颤)的预防和治疗方面,包括采用单部位心房起搏,双心房(左、右)起搏,双部位(右心房的不同部位)起搏及不同工作程序等方法。传统的观点认为房颤是由心房内持续性折返激动引起。1920年Lewis提出了折返激动是房颤的发生机制。1959年Moe在计算机程控刺激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多个小折返环”学说。1977年Allesie在兔的急性房颤模型中标测到多个直径小于1cm的小折返环,并提出核心折返环的概念,认为环中心组织可自动形成一个功能性传导屏障,不需特定的解剖结构就可以发生折返。1981年Hoffman提出了…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心房程序起搏预防和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对1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置入Selection 900E(AF2.0)型起搏器,调查分析术前2个月和术后2个月及4个月阵发性房颤事件各指标. 结果患者术后2个月及4个月较术前2个月在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有明显地降低(34.2±18.01,19.73±7.79对66.30±26.06);术后4个月较术后2个月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阵发性房颤事件总数、房颤总持续时间、房颤负荷均降低(P<0.05),而心房起搏比率无明显改变.结论生理性心房程序起搏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并可以明显减少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种类和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观察无心房颤动(房颤)病史的老年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患者在双腔起搏器植入后房颤负荷的变化,探讨心房起搏比例对老年患者起搏器植入后房颤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06年1月至2012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心脏中心植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301例,进行常规随访(3.9±1.8)年,纳入最后统计的共283例患者。随访时读取起搏器内存储信息,记录心房早搏(房早)次数、最长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负荷;同时获取心房、心室起搏占总心搏的比例。评价心脏结构和功能。将心房起搏比例>66%(66%为心房起搏比例中位数)设为高心房起搏比例组(141例),心房起搏比例≤66%设为低心房起搏比例组(142例)。结果 与低心房起搏比例组相比,高心房起搏比例组患者房颤负荷(最长房颤持续时间和房颤负荷中位数)更低(P<0.05);且房早数量要少于低心房起搏比例组(P<0.05);但心室起搏比例在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术前和术后两组患者的心脏结构和功能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起搏器植入后的房颤易患人群,高心房起搏比例可减少房颤事件。  相似文献   

18.
双心房同步起搏治疗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病窦综合征)伴有房间阻滞的药物难治性阵发性房性心律失常如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国内从1998年开始陆续有部分病例报道,取得了一定的临床效果,但随访的时间都较短。本文报道了自1998年10月到2000年11月间在我院13例植入了双心房同步起搏器患者随访至今的结果,对双心房起搏预防阵发性房颤的长期疗效及冠状静脉窦起搏左心房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进行探讨和评估。[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回心草活性成分胡椒碱对心房快速起搏诱发的兔心房急性电重构的预防作用。方法选择新西兰白兔18只,随机分成对照组、心房快速起搏组和胡椒碱+心房快速起搏组(胡椒碱组),每组6只。对照组和心房快速起搏组术前生理盐水3ml/(kg.d)灌胃3d,胡椒碱组术前给予胡椒碱20mg/(kg.d)药物灌胃3d。对照组术中不行心房快速起搏,心房快速起搏组和胡椒碱组术中以最快能维持心房11起搏频率(500~600/min)行快速心房刺激3h,分别于起搏前和起搏后0.5、1.0、1.5、2.0、2.5和3.0h时,测定基础刺激周长分别为200ms和150ms的右心房有效不应期(atrial 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AERP),分析AERP频率适应性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和胡椒碱组AERP200和AERP150随时间无明显变化。心房快速起搏组AERP200和AERP150与心房快速起搏持续时间呈负相关(r=-0.674,P<0.01;r=-0.543,P<0.01),分别在2.0h和2.5h达到最低值(P<0.05)。心房快速起搏组AERP频率适应性与心房快速起搏时间呈负相关(r=-0.307,P<0.05),对照组和胡椒碱组AERP频率适应性均无明显变化。仅在心房快速起搏组可诱发出阵发性心房颤动(房颤),房颤诱发率为50%,平均房颤持续时间为9.3min。结论胡椒碱能够预防心房快速起搏引起的心房电重构。  相似文献   

20.
具有多种抗心房颤动模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评价心房程序起搏预防和治疗阵发性房颤的效果。方法:对15例阵发性房颤患者置入Selection 900E(AF2.0)型起搏器,调查分析术前2个月和术后2个月及4个月阵发性房颤事件各指标。 结果:患者术后2个月及4个月较术前2个月在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有明显地降低(34.2±18.01,19.73±7.79对66.30±26.06);术后4个月较术后2个月有症状阵发性房颤事件数、阵发性房颤事件总数、房颤总持续时间、房颤负荷均降低(P<0.05),而心房起搏比率无明显改变。 结论:生理性心房程序起搏减少阵发性房颤事件的发生,降低房颤负荷,并可以明显减少临床抗心律失常药物使用的种类和剂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