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随着外科技术和围手术期处理水平的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和存活率近年来明显提高,但仍有部分病人仅能行姑息性手术。因此,提高肝门胆管癌的根治性切除率在相当时间内仍是该病外科治疗的首要目标。以下我们将结合文献讨论肝门胆管癌的手术方式,尤其是肝门胆管癌切除联合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hepatopancreatoduodenectomy,HPD)。  相似文献   

3.
目的 比较腹腔镜胰十二指肠切除术(laparoscopic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LPD)和开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open pancreaticoduodenectomy, OPD)治疗远端胆管癌的围术期及预后指标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吉林大学第二医院2017年6月至2022年5月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180例远端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LPD组(112例)和OPD组(68例),观察两组病人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R0切除率、淋巴结清扫数目、淋巴结转移比例、淋巴结转移病人阳性淋巴结数目、术后主要并发症的发生率和预后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LP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OPD组[(373.22±80.53) min比(320.86±75.05) min],但术中出血量明显少于OPD组[(325.92±369.33) mL比(510.23±598.30) mL],术后病人住院时间明显短于OPD组[(12.32±4.81) d比(15.30±4.99)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LPD组和OPD组的术后主要并发症发...  相似文献   

4.
<正>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继发胆管癌的发生率较低,目前关于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恶变的报道较少。对于胆总管囊肿癌变,半肝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能够完整切除肿瘤并延长患者生存时间的治疗方案选项。本文介绍1例57岁IVa型先天性胆总管囊肿切除术后继发胆管癌变的患者,行扩大右半肝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门静脉切除重建术的诊疗经验。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的疗效并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 选取2012-01—2016-06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接受肝门部胆管癌切除术的53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对其临床资料、随访结果、预后因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3例患者中,R0切除31例,R1切除22例。中位生存时间22个月,术后1、2、3 a生存率分别为78%、47%、20%。术后发生并发症36例。死亡2例(3.8%),其中1例死于急性肝功能衰竭、1例死于MODS。单因素Log-Rank检测结果显示,RO切除、淋巴结转移、TNM分期、CA19-9、AST、血管侵犯影响预后。多因素分析显示手术切缘阳性、TNM分期、淋巴结转移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TNM分期、淋巴转移、是否根治性切除有关。选择适宜的治疗方式,有望获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超 《临床外科杂志》2020,28(8):704-706
正肝门部胆管癌是一难治性疾病,主要原因包括该病多在进展期被发现,病人已有黄疸和肝功能损害;肿瘤毗邻肝脏(尾状叶)、肝动脉和门静脉,其纵向和辐向生长的特性,导致上述结构、肝内和胰腺段胆管常被肿瘤侵犯,手术切除困难,根治性比例低,围手术期死亡率高,术后复发率高,长期生存率低。但该病生长较缓慢,并且以局部生长为主,对化疗和放疗不敏感,外科治疗仍是延长病人长期生存的重要手段,临床上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提高病人的长期生存率。日本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术后医院感染的预测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的243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出现感染分为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比两组病人的一般临床资料、治疗、手术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观察术后感染病人病原学特点,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  相似文献   

8.
肝外胆管癌的发病率近几年有上升趋势,国外报道约占尸检发现癌的10%∽20%,其中有14%为肝门部肿瘤,其发病率有报道为0.12%,但由于其诊断较困难,而预后较差,所以已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之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肝门部胆管癌(HCCA)术后胆红素的动态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2月至2016年2月我院275例HCCA患者的临床资料,均行HCCA根治术,根据术后血清总胆红素(TBIL)变化趋势分为观察组(胆红素逐渐下降,n=165)、对照组(胆红素一过性升高,n=110),分析两组术后2周内血清,TBIL变化情况,比较其术前白蛋白(Alb)、碱性磷酸酶(ALP)、谷氨酰转肽酶(GGT)、TBIL、甲胎蛋白(AFP)、糖类抗原199(CA199),分析术后1~6d平均TBIL与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对比两组手术资料、预后情况,分析引起术后胆红素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术后2周内胆红素逐渐下降,在术后第13~14d复常,对照组术后第1~6d胆红素升高,第4~6d达高峰后下降,复常时间14d;观察组术前ALP(405.12±1.88)U/L、GGT(654.23±1.35)U/L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P0.05),观察组CA199水平(110.23±1.47)kU/L低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术后1~6d平均TBIL与患者ALP、GGT水平呈负相关(P0.05),与CA199呈正相关(P0.05);观察组术前减黄比例23.64%、输血率38.79%、肝切除率56.36%、肝硬化比例4.85%明显低于对照组70.91%、62.73%、78.18%、14.55%(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25.04±1.23)d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发生率9.05%低于对照组20.91%(P0.05),两组生存时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ALP、GGT、CA199水平及术前减黄、输血、肝切除是导致胆红素一过性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ALP、GGT、CA199水平及术前减黄、输血、肝切除是引起肝门部胆管癌术后胆红素一过性升高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延长住院时间,临床需加以监测。  相似文献   

10.
目的综合分析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分型、病理学特征及不同手术方式,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6月至2013年3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收治的76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采用COX生存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病人预后的危险因素。Kaplan-Meier法分析病人中位生存时间。结果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病人1、2、3年生存率分别为88%、72%和41%,中位生存时间为21个月。COX回归模型分析显示肿瘤分型、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和癌抗原(CA)199水平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门部胆管癌的预后与肿瘤分型、手术方式、CA199水平和淋巴结转移等密切相关。扩大淋巴结清扫及根治性手术方式是提高病人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生存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科接受手术治疗后出院的90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临床资料,对可能影响生存率的17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并用COX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统计生存率。结果:本研究病人的1、2、3年生存率分别为42.6%、30.0%、22.5%,中位生存时间为10个月。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手术方式与淋巴结转移是影响肝门部胆管癌术后生存率的独立因素。结论:早期发现并进行根治性切除是改善肝门部胆管癌病人预后的关键因素,化疗能提高中、晚期肝门部胆管癌病人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腹部外科》2021,34(5)
肝门部胆管癌是一种预后较差的恶性肿瘤,手术是目前被证明唯一有效的治疗方式,但术后肝衰竭是最严重的术后并发症,也是制约病人生存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探究术后肝衰竭的原因以及预防措施是胆道外科的热点问题。作者通过阅读国内外相关文献,从多个方面对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术后出现肝衰竭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肝门部胆管癌(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9月至2019年7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肝胆胰外科收治的连续73例行根治性手术的PHCC病人的临床病理资料。根据国际肝脏外科研究组(ISGLS)术后胆瘘分级,将B、C级胆瘘定义为临床相关胆瘘。将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14例病人作为胆瘘组,未发生胆瘘和发生A级胆瘘的59例病人为无胆瘘组。通过多因素分析确定术后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胆瘘组感染性并发症(85.7% vs. 55.9%)、严重并发症(64.3% vs. 28.8%)及术后住院时间>30 d发生率(64.3% vs. 30.5%)均高于无胆瘘组(P<0.05)。术后第1天γ谷酰转肽酶(GGT)(OR=1.005,95%CI 1.001~1.010,P=0.015,最佳截断值209.4 U/L)、胆肠吻合口数量(OR=3.101,95%CI 1.161~8.288,P=0.024)、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OR=6.791,95%CI 1.254~36.783,P=0.026)和术前胆管炎(OR=4.662,95%CI 1.045~20.804,P=0.044)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预测模型ROC曲线下面积(AUC)=0.822(P=0.000,95%CI 0.678~0.967)。结论 PHCC病人行根治性切除术后第1天GGT、胆肠吻合口数量、术前或术中胆汁培养肺炎克雷伯菌阳性和术前胆管炎是术后发生临床相关胆瘘的独立危险因素,对符合指征的病人应积极行胆道引流并定期监测围手术期胆汁病原学。  相似文献   

14.
1970~1990年,我院共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39例。手术切除28例,切除率72%。其中行根治性切除并肝切除16例,随访3~8年均存活,8例已生存5年;姑息性手术及探查11例,存活均不满100天。本组结果表明,对肝门部胆管癌,应采取积极手术态度。  相似文献   

15.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月127例接受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D)患者的临床资料。PD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为23.6%(30/127),高龄(>65岁)、术后长期低白蛋白血症(<28 g/L)的患者PD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高(P<0.05)。高龄患者要慎重对待、仔细处理,排除禁忌证后可予手术治疗。对于术前、术后存在低白蛋白血症的患者,需要及时纠正并维持在30 g/L以上。  相似文献   

16.
17.
肝门部胆管癌的术式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门部胆管癌因其病变部位位置高,周围血管多,肿瘤经常浸润肝动脉及门静脉,手术难度高,切除率低,仍有相当一部分患者因手术方式选择欠妥,导致术后并发症多,影响了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因此选择正确的手术方式仍是该疾病外科治疗中的重点。肝门部胆管癌手术组成通常包括以下几方面:(1)切除:肿瘤以及附加的肝切除、肝尾叶切除;(2)重建:拼缝多个肝管开口,完成以Roux-Y肝管空肠吻合为主的胆肠重建和肝管支撑引流;(3)骨骼化清扫:保留肝十二指肠韧带内的肝动脉、门静脉,切除其他包括肝外胆管、神经、淋巴结、脂肪、纤维组织等可能被肿瘤侵犯的组织…  相似文献   

18.
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Hepatopancreatoduodenectomy,HPD)是指完整切除整个肝外胆道系统并包括其附属器官(肝脏及胰十二指肠区域)的术式。该手术最早由日本学者Takasaki等在1980年报道,用于治疗局部晚期的胆囊癌患者。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影响远端胆管癌手术预后的因素,为远端胆管癌手术方式的选择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对北京世纪坛医院、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和北京大学第一医院1995-2009年具有完整随访资料的103例远端胆管癌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应用Kaplan-Meier单因素分析法和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法对10个可能对预后产生影响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1、3、5年总体生存率分别为72%、41%和25%,中位生存期为24.13个月;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手术方式、淋巴结转移、TNM分期和切缘情况与远端胆管癌术后生存有关;Cox比例风险模型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切缘情况、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是影响远端胆管癌切除术后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 切缘情况、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为远端胆管癌切除术后有关生存影响的独立因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为远端胆管癌首选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20.
肝门部胆管癌发病隐匿、呈多极化浸润性生长,与肝门区肝动脉、门静脉等重要结构密切相关,当肿瘤沿着近端胆管系统进展时常会累及神经束膜、淋巴结、血管及肝脏。并且,近年来肝门部胆管癌的根治手术有扩大化趋势。为达到R0(边缘阴性)切除,除须行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清扫外,经常需要联合肝叶、半肝、肝门部血管甚至胰十二指肠切除。因此,术前明确肿瘤的整体范围及病灶周围浸润程度,建立准确的临床分期和分型,将有助于合理选择手术方式、规范肝门部胆管癌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