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玉山 《医学信息》2005,18(12):1739-1739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情重、预后差、病死率高,患者对感染的免疫防御机能极为低下,易并发各种感染加重肝功能衰竭,促使病情恶化,甚至死亡。现对我院1年多来收治的重型肝炎患者合并感染的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1年9月-2002年12月我院收治重型肝炎患者180例,其中有35例自动出院,余145例中老年组(年龄≥60岁)17例,非老年组(年龄<60岁)128例。住院过程发生各种感染者91例,男75例,女16例,年龄5-76岁,平均47岁。91例合并感染者老年组14例,非老年组77例。1.2诊断标准各型重型肝炎诊断依据1995年第五次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  相似文献   

2.
甲型肝炎病毒感染引起的儿童重型肝炎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般认为 ,甲型肝炎病毒 (HAV)感染在发展中国家多发生在幼儿和儿童期 ,多为亚临床型 ,不易被发现 ,病死率也较低〔1 ,2〕。现将我科 1990~ 1999年收治的 9例由HAV感染引起的儿童重型肝炎分析如下。1 一般情况1990~ 1999年共收治甲型肝炎 875例 ,其中甲、乙型肝炎病毒双重感染 78例。诊断为重型肝炎 9例 ,5例死亡 ,病死率为 5 5 6 % ,在同期甲型肝炎中病死率为 0 5 7%。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2例(2 2 2 % ) ,全部死亡 ,病死率为 10 0 % ;亚急性重型肝炎 7例 (77 8% ) ,3例死亡 ,病死率为 42 9% ;9例中 1例 (11 1% )重叠HBV感染…  相似文献   

3.
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理、临床和实验室相关性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62例急性重型肝炎(ASH)和72例亚急性重型肝炎(SSH)的病理、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以提高对重型肝炎的诊断正确率,指导临床早期、积极治疗,提高存活率。方法 应用EXCEL2000软件对北京佑安医院24年中收治的有肝组织病理结果的ASH和SSH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ASH和SSH比较,发病年龄分别为40±13岁和44±15岁,P<0.005;肝性脑病的发病率分别为100%和为66.7%。肝性脑病Ⅴ度昏迷的发病率分别为69.3%和33.3%,P<0.01;肝脏重量二组均减轻;腹水的发生率分别为35.5%和76.4%;TBiL、PTA、NH3、WBC二者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胆固醇均降低,且降低的数值与TBiL、PTA、Cho变化,与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结论 肝性脑病是ASH必须指标之一;TBiL、PTA、Cho与疾病变化密切相关,是重型肝炎实验室诊断的必须指标,也是临床病情变化及预后监测的必须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4.
现将 30 2医院近 10年收治的 495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效果分析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一般资料  495例患者系 30 2医院住院病人 ,其中男性 42 8例 ,女性 6 7例 ,平均年龄 43岁 (8~ 73岁 )。1.2 诊断标准 符合 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慢性重型肝炎诊断标准。1.3 治疗方法 治疗分 3组。综合组189例 ,用 6 912 (复方茵陈 )注射液、六合氨基酸、人血白蛋白、血浆 (或鲜血 )、支链氨基酸、强力宁、丹参及门冬氨酸、钾、镁等 ,并按病情使用脱氨、利尿、补钾、脱水、止血和抗感染等药物。促肝细胞生长素组 …  相似文献   

5.
慢性重型肝炎MELD评分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由于国内外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存在差异性 ,故引入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式MELD .通过对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 ,以验证MELD评分系统在国内的适用性 .方法 整理 15 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 ,评估慢性重型肝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 .结果 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组MELD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 (p <0 .0 1) ,MELD评分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 ,MELD分值 >4 0分者 ,3个月死亡率为 10 0 % .结论 MELD评分系统在国内是适用的 ,可引入临床应用 .慢性重型肝炎患者MELD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  相似文献   

6.
凝血因子Ⅴ在重型肝炎患者中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 了解凝血因子Ⅴ (Ⅴ因子 )在重型肝炎预后因素中的作用及其在临床诊断标准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比浊法对 5 8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了 12 9例次Ⅴ因子活性检测 ,并与同期凝血酶原活动度 (PTA)水平进行对比研究 ;以SPSS及SDAS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发生重型肝炎时Ⅴ因子和PTA水平分别为 15 3%± 9 7%及 2 3 5 %± 10 0 % ,随着病情的加重Ⅴ因子或PTA水平逐渐降低 ,病死率均逐渐升高 ,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0 ) ;死亡者Ⅴ因子及PTA水平逐步迅速降低 ,而存活者则逐渐升高。在病情加重或恢复时 ,PTA较Ⅴ因子先下降或先上升 ;在 14例 (2 4 14 % )出现肝性脑病的患者中 ,10例 (92 86 % )在病程终末期出现 ,远晚于Ⅴ因子水平下降的时间 ;通过分析可知 ,Ⅴ因子水平与PTA水平高度相关 (相关系数 0 812 ) ,临床测定值基本一致。结论 Ⅴ因子水平可作为重型肝炎预后的一个重要预后因素 ,较PTA水平更为特异。因此 ,同时测定PTA及Ⅴ因子水平 ,可以更早地、更准确地诊断重型肝炎 ;同时应加强重型肝炎患者Ⅴ因子的检测及重视Ⅴ因子在作为肝衰竭患者行肝移植术时的主要筛选指标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低血糖患者的防治对策和临床治疗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4年2月所收治的肝炎患者150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有重型病毒肝炎患者60例,慢性肝炎患者55例,急性肝炎患者35例,另设40例体检的自愿者,分别对150例肝炎患者以及40例体检的自愿者进行空腹血糖的测定,并对患者在治疗期间的血糖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结果在此150例患者中,重型病毒肝炎患者的空腹血糖要明显低于慢性、急性肝炎患者以及体检的健康人员,其中重型病毒肝炎患者中死亡36例(60.0%)。结论低血糖通常是重型病毒肝炎早期的表现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死率。因此在重型病毒肝炎的临床治疗之中应当重视空腹血糖的检测,并要在个体化原则的基础上采取一定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由于国内外对重型肝炎的诊断存在差异性,故引入终末期肝病评估模式MELD.通过对慢性重型肝炎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以验证MELD评分系统在国内的适用性.方法整理156例慢性重型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进行MELD评分,评估慢性重型肝炎的严重程度和预后.结果慢性重型肝炎死亡组MELD评分分值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MELD评分分值与实际病死率呈正相关,MELD分值>40分者,3个月死亡率为100%.结论 MELD评分系统在国内是适用的,可引入临床应用.慢性重型肝炎患者MELD评分分值与病情严重程度和预后有关.  相似文献   

9.
胸腺肽α1(日达仙)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评价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重型病毒性肝炎由于病情严重,进展迅猛,病死率高,始终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因此人们不断探讨新的疗法。但迄今为止,尚无公认的能有效地阻断重型肝炎病情进展的疗法。我们自1998年2月至今应用化学合成胸腺肽α1(日达仙)治疗重型病毒性肝炎,初步认为有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病例选择 治疗组24例(乙型肝炎22例,乙 丙型2例),其中男20例,女4例;年龄18~62岁,平均40.5±8.2岁;5例为亚急性重型肝炎,19例为慢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者16例(66.7%),自发性腹膜炎(SBP)11例(45.8%),上消化道出血6例(25%),合并细菌感染(胆道感染、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论慢性重型肝炎患并发真菌感染类型,临床表现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观察了我院近3年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患合并真菌感染的情况。结果61例患中真感染22例(36.0%)、慢性重型肝炎并发真菌感染的病死率为72、73%。结论:慢性重型肝炎并发医院真菌感染并不少见,感染后预后差,主要防治措施是合理应用抗生素早期诊治真菌感染。  相似文献   

11.
对96例重型病毒性肝炎并发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MSOF)的患者进行了分析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为67.7%(65/96),亚急性重型肝炎为28.13%(27/96),急性重型肝炎为4.17%(4/96).慢性重型肝炎发生衰竭的系统器官数目最多(平均3.28个),急性重型肝炎最少(平均2.5个).衰竭系统器官越多,病死率越高,衰竭系统器官为1个的病死率是7.69,>4个的病死率是100%,发生衰竭器官的病死率依次为 肺(100%)、心(100%)、胃肠(92.59%)、中枢(89.80%)、肾(81.82%)、凝血(69.51%).MSOF的发生率和病死率与患者的年龄亦有相关.  相似文献   

12.
重型肝炎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 进一步探讨我国重型肝炎的发病时相及临床病理特征。方法 收集 196例临床资料完整、有肝穿刺活检和 (或 )尸检材料的重型肝炎 (SH)病例 ,其中急性重型肝炎 (ASH) 14例 ,亚急性重型肝炎 (SSH) 2 1例 ,慢性重型肝炎 (CSH) 16 1例 ,采用临床与病理观察相结合 ,辅以肝细胞与胆管细胞标志物 (ALB、CK18和CK19)及Ⅰ、Ⅲ型胶原单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 ,研究各型SH的临床 病理发病时相及组织学特点。结果 ASH、SSH和CSH的病理发病时相均值分别为 (13 4± 7 2 )d、(77 4± 6 9 3)d和 (80 5± 6 3 2 )d ,其中仅 1例HBV性ASH病理发病时相为 2 7d ,1例病原未明 ,SSH病理发病时相为 12d ,小儿ASH和SSH病理发病时相较成人相对偏短。SH病理改变为 :ASH呈一次性打击的大块性或亚大块性肝细胞坏死 ,窦壁网架不塌陷或少量非完全性塌陷 ,可出现胆管样或腺泡样肝细胞增生 ;SSH为多次打击引发的亚大块或杂以大块性肝细胞坏死 ,伴较大量小胆管及胆管样肝细胞增生 ,肝窦早期充血 ,中期塌陷 ,晚期闭塞 ,以Ⅲ型胶原为主的细胞外基质增生 ;CSH则在慢性肝病背景下呈现ASH或SSH病变 ,病理上无特殊性。结论 本组资料中ASH与SSH病理发病时相与中国2 0 0 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临床发病时相的划分基本吻合 ,但少数病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对晚期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短期预后的评价作用。方法计算1994年1月至2007年6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广州医学院附属第三医院等住院治疗的54例晚期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患者入院时的MELD分值,同时选取在院内分娩的31例患者分娩前后的MELD分值及其差值(ΔMELD),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并应用c-统计值评价MELD评分对晚期妊娠合并重型肝炎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54例晚期妊娠合并重型肝炎患者入院时MELD分值比较,死亡组(37.27±8.69)高于存活组(23.13±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1例院内分娩的患者,死亡组及存活组分娩前MELD分值分别为19.57±10.64、30.38±5.7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6例行剖宫产术的患者中,术后存活组MELD分值逐渐下降,而死亡组MELD分值逐渐上升,两组间手术前后MELD分值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3d MELD分值同术前的差值(△MELD)在存活组与死亡组间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c-统计值均>0.8。结论 MELD评分对晚期妊娠合并重型肝炎的短期预后显示出非常好的预测价值。MELD分值越高,短期预后越差;剖宫产术的晚期妊娠患者,手术后3d同术前MELD分值的差值(△MELD)也有着非常好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可溶性CD40(solubleCD40,sCD40)在急性肝炎、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与生化指标和疾病预后的关系。方法: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急性肝炎(49例)、重型肝炎(22例)和原发性肝癌(13例)患者入院次日清晨空腹血清标本和健康体检者(44例)血清标本中sCD40浓度,分析其与急性肝炎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关系,并初步探讨sCD40水平与重型肝炎患者疾病预后的关系。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血清sCD40与CD40配体(CD40L)的结合活性。结果:三种肝脏疾病患者血清中sCD40水平(149.70±86.82)pg/mL较健康对照组(47.33±27.49)pg/mL显著升高(P<0.001),但各组患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P=0.475)。重型肝炎死亡患者血清sCD40浓度较存活患者显著升高(P<0.05)。急性肝炎患者血清sCD40浓度与ALT、AST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0,P<0.001;r=0.47,P<0.01)。体外实验显示患者血清sCD40具有与CD40L结合的活性。结论:肝脏疾病患者血清异常高表达sCD40,这是评价急性肝细胞损伤的辅助指标,有助于判断重型肝炎患者的病情和预后。CD40-CD40L作用可能参与了肝细胞损伤和免疫失调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15.
78例重型肝炎合并胆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敏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了解我院近4年重型肝炎患者胆道感染的细菌分布及药敏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对2004年1月~2007年12月我院收治的78例慢性重型肝炎合并胆道感染患者胆汁培养的病原菌分布和药敏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培养分离的95株致病菌中,革兰氏阴性杆菌占40%,其中以大肠埃希菌(26.3%)和肺炎克雷伯菌(23.7%)为主;革兰氏阳性菌占35.8%,以肠球菌(26.5%)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23.5%)为主;真菌占24.2%,以白色念珠菌(39.1%)和热带念珠菌(39.1%)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对亚胺培南敏感率最高(97.1%),其次为阿米卡星(86.1%);革兰氏阳性菌时替考拉宁敏感率最高(97.1%),其次为万古霉素(95.1%);真菌对二性霉素敏感率最高(100~6),其次为氟康唑(95.7%).结论 重型肝炎合并胆道感染病原体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但革兰氏阳性菌、真菌也占有较大比例.根据胆汁培养及药敏结果,合理应用抗菌素是治疗重型肝炎合并胆道感染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并发医院感染的病原菌、感染部位及临床耐药与疾病转归。方法对2006年1月至2009年10月住院的40例重型肝炎及活动性肝硬化患者合并感染培养阳性患者的病原菌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304例患者并发医院感染者40例,感染率为13.16%。细菌感染者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主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真菌感染者以白色念珠菌为主。结论本院重型肝炎及肝硬化并发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与肝脏储备功能下降、有创性操作及预防性应用抗生素有关。  相似文献   

17.
对解放军302医院1980~1992年重型肝炎、肝炎肝硬变118例死亡患者尸检分析,共发现肾小管坏死15例,为了解其临床特点,现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情况 15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例,年龄20~62岁;急性亚急性重型肝炎4例,慢性重型肝炎9例,肝硬变2例。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全国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均经尸检证实。1.2 临床与实验室检查 本组患者均有腹水、少尿、临终前24h尿量不足500ml。所有患者均应用不同剂量(40mg~200mg)的呋喃苯胺酸(速尿)。并发肝性脑病8例,消化道出血5例,原发性腹膜炎7例。腹水量、尿量…  相似文献   

18.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45例重型肝炎,其中急性重型肝炎3例,亚急性重型肝炎2例,慢性重型肝炎40例,病学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水平检测分析。认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北京地区重型肝炎的主要病原,可达97.5%;不同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是重型肝炎发生的关键,占80%,其死亡率达53.3%。不同肝炎病毒重叠感染及TNF水平是影响重型肝炎预后的最重要因素。上述因素的检测分析,对认  相似文献   

19.
肝源性糖尿病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许绿叶  刘小桃 《医学信息》2005,18(11):1528-1529
目的探讨肝源性糖尿病与慢性肝病临床类型的关系。方法对肝源性糖尿病61例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肝源性糖尿病的发生率在乙型肝炎患者中为9.8%(61/623),其中慢性肝炎患者中为7.1%(28/396),慢性重型肝炎中为6.4%(5/78);肝硬化中为22.1%(33/149),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显着(P<0.01)。肝源性糖尿病患者中血糖重度升高的比率,肝硬化与慢性肝炎、慢性重型肝炎相比,差异显着(P<0.01)。结论糖尿病是慢性肝病的常见并发症,多发生于肝硬化患者,糖尿病轻重与肝损害程度成正比。在控制饮食、保肝、抗病毒和胰岛素治疗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乙肝病毒(HBV)是一种嗜肝病毒,血清标志物(HBV-M)检测是乙型肝炎感染的重要依据.隐匿性HBV感染是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阳性,可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可表现为无症状携带者,其临床症状表现缺如,隐匿性发展,可发生肝炎后肝硬化及肝细胞癌.如果诱因出现,体内病毒可大量复制,激活体内的免疫功能,HbsAg阳转,可以出现急性重型肝炎的表现,易被误诊为急性重肝炎诊断,不能及时诊断,失去治疗时机,延误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