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探讨阵发性心房颤动的致病原因。方法:对近年来在本院诊治且资料保存完整的71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1例患者中,患高血压35例(49.30%),高血压伴冠心病10例(14.08%),冠心病6例(8.45%),糖尿病9例(12.68%),风湿性心脏病3例(4.23%),肺源性心脏病5例(7.04%),孤立性房颤3例(4.23%)。51例高血压和(或)伴有冠心病的患者,通过降压、控制心率、抗凝治疗等对症治疗,房颤均在短时间内消失。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与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有密切的内在联系,积极寻找病因,并采取有效对症治疗是预防和控制阵发性心房颤动发生、发展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病因诊断价值,以协助临床工作.方法:收集2004年-2009年330 例Af患者,分为中青年组(≤55 岁,A组)和老年组(>55 岁,B组).结果:中青年组中,风湿性心脏病(以下简称风心病)及甲状腺功能亢进(以下简称甲亢)性心脏病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老年组,且女性明显多于男性(P<0.01),其波形以粗f波为主;老年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以下简称冠心病)、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老年退行性变的发生率则明显高于中青年组,冠心病、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男女患病几率相近(P>0.05),肺源性心脏病男性的发病率高于女性(P<0.05),冠心病的心电图波形以细f波为主,高血压及高血压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的波形以粗f波为主.特发性Af以中青年男性居多,其余Af的病因由于例数过少,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对Af病因的分析,有助于临床的诊疗工作. 相似文献
4.
5.
346例心房颤动病人病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随着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病率也逐渐增高,80岁以上的老年人房颤发病率达10%—20%。房颤不但可导致心悸、胸闷、乏力等症状,而且可诱发急性左心衰竭、低血压、栓塞等并发症。总结我院近5年来收住院的房颤患者346例,分析其病因,以及各病因和年龄、性别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住院患者心房颤动(AF)病因及年龄分布特点,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随机收集2008年3月至2009年4月AF住院患者共45例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占首位37.4%,冠心病占28.7%,高血压占13.9%,其他病如心肌病、肺心病也占一定比例;风心病主发年龄段和冠心病、高血压病主发年龄段不同;阵发性AF18.2%,持续性AF26.9%,永久性AF54.8%。结论风心病、冠心病、高血压病是AF的主要病因,重视AF的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8.
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临床常见的一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多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本文旨在探讨体表心电图对Af病因的诊断价值。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113例Af患者系1995年3月至1999年4月在我院住院患者。其中男68例,女45例;年龄33~97岁。Af病史24h至30年。113例中阵发性Af34例,持续 相似文献
9.
心房颤动(以下简称房颤)是临床上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且随着年龄增加其发病率显著增加,致残率和致死率极高。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房颤总患病率为0.61%,估计房颤患者有800多万,给人们健康造成极大威胁^[1]。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61例房颤的病因和治疗情况,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波幅大小对心脏病因的参考价值及与左房大小的关系。方法对112例心房颤动患者的常规心电图,结合多谱勒超声心动图进行分析,通过临床上明确的心房颤动病因,研究其相关性。结果112例心房颤动患者心电图中f 波>2mm 9例,均见于风心病,f 波>1mm超声心动图显示左心房增大常见。结论心房颤动波幅大小对房颤病因的鉴别及推测左心房增大有一定参考价值,f 波>2mm常提示风心病。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心电图改变的性别差异。方法对12家社区2009年5月-2011年2月4600例房颤患者心电图改变按性别作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占96.0%(4416/4600),男性占40.5%(1863/4600),女性占59.5%(2737/4600)(P〈0.01),男、女比为1:1.5;男性低电压5.8%(108/1863)、电轴偏移14.8%(276/1863)和束支传导阻滞25.0%(466/1863)明显多于女性的3.8%(104/2737)、6.6%(180/2737)和15.0%(410/2737)(P〈0.01);女性ST—T改变72.6%(1988/2737)、心室肥大12.5%(342/2737)和QT间期延长5.7%(155/2737)明显多于男性的51.4%(957/1836)、7.3%(136/1836)和2.7%(50/1836)(P〈0.01);心室率〉100次/分、心室率〈60次/分、起搏器、心肌梗死、三度房室阻滞、室性期前收缩和预激综合征性别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社区房颤患者以老年为主,女性多于男性,心电图改变存在各自特征性改变。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分析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部分患者发生房颤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六安市人民医院体表心电图提示典型房扑、电生理检查均证实为三尖瓣环峡部依赖性房扑并成功给予三尖瓣峡部线性消融(CTIA)手术的患者68例,随访6~34个月。根据术后随访是否发生房颤分为两组,其中发生房颤组23例,未发生房颤组45例,比较两组患者年龄、基础疾病、P波宽度及离散度、左房内径(LAD)、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口服药物的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的P波宽度、P波离散度、LAD、LVEDD、LVEF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LAD、P波宽度及离散度是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LAD、P波宽度及离散度是预测典型房扑射频消融术后发生房颤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比较瓣膜性心房颤动和非瓣膜性心房颤动住院患者华法林使用情况及国际标准化比值(INR)达标状况。方法收集969例住院心房颤动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将患者分为瓣膜性心房颤动和非瓣膜性整体的心房颤动2组,分析2组华法林使用率和达标率的差异及应用华法林患者的INR达标水平。结果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161例中使用华法林者93例,占57.8%;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808例中使用华法林者214例,占26.5%。93例使用华法林的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INR值在2.0~3.0者21例,占22.6%;214例使用华法林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INR值在2~3者38例,占17.8%。2组患者华法林的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R达标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使用华法林的307例心房颤动患者的达标率INR在2.0~3.0者59例,占19.2%;INR<2.0者230例,占74.9%;INR>3.0者为18例,占5.9%。结论华法林在心房颤动患者中的使用率低且使用华法林后INR的达标率低。 相似文献
15.
静脉注射伊布利特转复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注射液转复持续时间〈90d的心房颤动(简称房颤)、心房扑动(简称房扑)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心电图确诊为房颤、房扑,心室率≥60次/min且发作在90d以内的患者共52例,随机分为普罗帕酮组和伊布利特组,每组均为26例。伊布利特组:体重≥60kg者,首次静脉推注伊布利特注射液1mg;停用药后10min仍为房颤或房扑,再次静脉推注1mg。体重〈60kg者,首次0.01mg/kg静脉推注;停用药后10min仍为房颤或房扑,再次静脉给予0.01mg/k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普罗帕酮组首次70mg静脉推注普罗帕酮,如无效,10min后再给予35mg,中途转复则立即停用。结果2组均能有效降低房颤或房扑的心室率,伊布利特组房颤、房扑的转复率明显高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对比42%,P〈0.01)。2组平均转复时间相比,伊布利特组明显短于普罗帕酮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伊布利特组3例出现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普罗帕酮组2例出现低血压。结论伊布利特是一种起效快,对房扑、房颤患者转复率高的新型抗心律失常药物,与普罗帕酮比较,伊布利特对房扑、房颤的转复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心房颤动持续时间对左心房内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心房颤动(房颤)持续时间与左心房大小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78例阵发性房颤、48例持续性房颤、22例永久性房颤患者,利用入院后首次超声心动图检测其左心房收缩末内径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结果 阵发性房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24~41(36.3±5.8)mm,增大2例(2.6%);持续性房颤组患者左心房内径29~49(43.7±6.8)mm,增大26例(54.2%);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32~50(49.8:±5.6)mm,增大18例(81.8%).从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到永久性房颤组左心房内径逐渐增大;持续性房颤组与阵发性房颤相比,及永久性与阵发性房颤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房颤组、持续性房颤组及永久性房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8±10)%、(54±25)%、(50±15)%,随房颤持续时间而逐渐下降.持续性房颤组、永久性房颤组分别与阵发性房颤组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房颤是左心房扩大的原因之一,房颤持续时间越长,左心房扩大越显著.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 of three types of atrial fibrillation on left atrial size an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left atrium. Methods Totally 78 patients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48 patients of persistent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22 patients with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 were analyzed by echocardiography. Left atrial end systolic diameter and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were measured.Results Of the three groups of patients, the largest left atrial dimension was found in and the left atrial dimension in group of paroxysmal atrial fibrillation was the lowest ( P < 0.05 ). Meanwhile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was the highest in the group of permanent atrial fibrillation(P <0.05). Conclusions Atrial fibrillation is one of the causes of left atrial enlargement. The longer the duration of atrial fibrillation is, the more significant enlargement left atrium showes.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 观察他汀类药物在心房颤动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2008年1月至2011年1月阿拉善盟中心医院收治的86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完全随机分为他汀组和对照组,各43例.给予体外同步直流电复律后2组均给予胺碘酮200 mg、3次/d口服,1周后改为200 mg、2次/d,再1周后改为200 mg、1次/d维持;他汀组同时给予辛伐他汀20 mg,每晚1次口服.患者复律前后均给予华法林钠正规抗凝治疗,共治疗6个月.患者恢复窦性心律后1、2周及以后每4周分别行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 他汀组维持窦性心律38例(88.4%),未维持窦性心律5例(11.6%);对照组维持窦性心律29例(67.4%),未维持窦性心律14例(32.6%).他汀组维持窦性心律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他汀类药物在预防心房颤动复发上有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慢性心房纤颤患者心房肌钙激活蛋白酶(calpain)系统表达水平改变及其与心房重构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进行人工瓣膜置换术的风湿性心脏病房颤患者28例为研究对象,风湿性心脏病窦性心律患者14例为对照组。两组患者术前均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于手术时取左心耳心肌标本,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和Westernblot技术检测calpain及其抑制剂calpastatin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量。结果房颤组左心房内径和右心房内径均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0.001),房颤组和对照组心房肌calpainⅠ、calpainⅡmRNA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房颤组calpastatin的mRNA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房颤组calpainⅠ、calpainⅡ蛋白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calpastat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alpainⅠ、calpainⅡ蛋白表达水平与左房内径呈显著正相关(r=0.67,r=0.55,P<0.05),calpastatin蛋白表达水平与左房内径呈显著负相关(r=-0.73,P<0.05)。结论房颤所引起calpain系统的蛋白表达改变,使calpain/calpastatin系统相互间作用失衡,造成多种蛋白被降解可能是心房重构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伊布利特联合胺碘酮转复心房扑动(房扑)/心房颤动(房颤)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患者88例,按制定的入选标准与排除标准将88例患者根据是否服用胺碘酮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单用伊布利特;试验组:口服胺碘酮后联合伊布利特。口服胺碘酮组负荷量7~15g(3~4周内达到靶剂量)。伊布利特首剂1.0mg,10min内缓慢静脉注射,如给药10min后仍未转复为窦性心律,行第2次注射,剂量仍为1.0mg,观察开始给药后4h内转复的成功率、转复过程中用药剂量、用药前后的QT间期的差异及4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①试验组房扑转复成功率(92%)高于对照组(56%),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6);而房颤转复成功率试验组(76%)与对照组(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试验组(80%)与对照组(47%)房扑和房颤总的转复成功率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03)。②在转复房扑、房颤成功的患者伊布利特使用剂量房扑[(1.1±0.4)mg]低于房颤[(1.7±0.4)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试验组与对照组使用伊布利特前QT间期(0.49±0.08)、(0.43±0.0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60);2组使用伊布利特后QT间期(0.52±0.06)、(0.45±0.0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150);试验组与对照组各自在注药前后QT间期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P=-0.013;试验组P〈0.01)。④试验组有2例室性心动过速(发生率为2%)。1例在推药过程中发生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Trip),经电复律终止,转为窦性心律、频发室性早搏,再次房颤继之再发Tdp,静脉注射2.5g硫酸镁终止;1例在转复成功5min后发生非持续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自行终止。2组各发生2例窦性停搏,均在2-3s后自行或经胸外按压后恢复窦性心律。结论口服胺碘酮联合伊布利特转复房扑,房颤成功率高于单一用药,并可预防其复发,联合应用未增加不良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