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与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121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中52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69例采用DHS内固定。结果人工髋关节置换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开始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上均明显小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除DHS内固定治疗外,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工双极双动半髋关节置换术与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7-01—2012-12诊治的55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23例行人工双极双动半髋关节置换术(关节置换组),32例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钢板内固定(内固定组)。结果关节置换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负重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6周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与内固定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57,P=0.076),但术后5年内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134,P=0.003)。结论人工双极双动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恢复快、下地时间早、术后并发症少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髋动力螺钉(DHS)和经皮加压钢板(PC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分析54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其中25例应用PCCP治疗,29例用DHS治疗。结果术后随访6~28个月。PCCP组、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CCP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可减少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降低固定失败率,同时有利于患者早期下地活动,是理想的固定方式,具有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内固定术和半髋置换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骨折的疗效比较,探求合理的治疗方法.[方法]对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分别进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A组50例)、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固定(B组42例)和半髋置换术(C组32例)治疗.记录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并发症及髋关节功能情况.[结果]随访10 ~ 18个月(平均13.5个月),C组术后卧床时间、下地负重时间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多,与A、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组术后卧床时间、下地负重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与A、C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并发症情况、疗效不全相同,依据Harris评分计算的优良率分别为82.0%、90.48%和90.63%,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组及A、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首选内固定术,PFNA疗效更优;半髋置换疗效好但不主张作为初始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动力髋螺钉(DHS)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PFNA)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90例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或PFNA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下地负重时间、Harris评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住院时间、Harris评分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PFNA组优于DHS组(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手术创伤少、出血少、下地负重时间短,不易引起髋内翻,而DHS内固定仅适合于治疗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解剖型锁定钛板(LCP)内固定和加长柄双极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 454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内固定182例,LCP内固定201例,人工股骨头置换71例。结果 DHS、LCP、人工股骨头置换组手术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组(DHS、LCP组)术中出血量、卧床时间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术中出血量少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卧床时间明显长于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优良率DHS组明显低于LCP、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CP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理想的内固定方式,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也是一种正确的选择,但适用于75岁以上不稳定且合并重度骨质疏松骨折。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人工髋关节置换术(artificial hip replacement)与动力髋螺钉(dynamic hip screw,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6月~2011年2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60例,依据随机对照原则分为关节置换组(30例)与DHS内固定组(30例),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关节评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6 ~ 29个月,平均24.1个月.关节置换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卧床时间低于内固定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6.7% (5/30),内固定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43.3% (13/30),关于置换组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内固定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关节置换组Harris评分差值高于内固定组,其差异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患者,采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较动力髋螺钉治疗疗效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动力加压钢板内固定(DHS)、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及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将130例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DHS组(43例)、PFNA组(44例)、半髋关节置换组(43例)3组。比较各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结果 DHS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患肢负重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明显长于或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关节置换组上述各项指标均优于PFNA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DH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PFN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依据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DHS组优良率低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PFNA组与半髋关节置换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手术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安全性高,术后并发症少,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与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64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DHS内固定41例(A组),组合式外固定架固定23例(B组)。结果 A、B组在术后卧床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和术后5个月Harris评分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B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住院时间少于A组。结论组合式外固定架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比DHS更有优势,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固定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与股骨近端髓内针(PFNA)治疗高龄患者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54例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组(A组)及PFNA固定术组(B组)。对两组患者的出血量、手术时间、负重行走时间、髋关节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的手术出血量及手术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后早期负重活动、Harris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方面,人工股骨头置换组优于PFNA固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PFNA固定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卧床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早负重及关节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股骨近端防旋刀片髓内钉(PFNA)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0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按照不同手术方法分为2组,各30例。PFNA组实施PFNA治疗,DHS组实施DHS治疗,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PFNA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短于DHS组,术中出血量少于DHS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DHS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12~16个月,末次随访依据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PFNA组髋关节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内固定术治疗高龄粗隆间骨折,创伤小、并发症少,愈合时间短,髋关节功能恢复效果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动力髋螺钉( DHS)和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两种内固定治疗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5月至2013年4月间对95例老年股骨粗隆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患者分为DHS组45例与PFNA组50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等数据。结果 PFNA组和DHS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地行走时间有显著差异,而在骨折愈合时间无明显差异,对于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 PFNA组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高于DHS组。结论对于不稳定的股骨粗隆间骨折,PFNA系统具有出血少,手术时间短,恢复快等的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Gamma 3型髓内钉(Gamma 3钉)和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对82例高龄(年龄大于75岁)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手术治疗,其中44例采用Gamma 3钉内固定(Gamma 3钉组),38例采用DHS内固定(DHS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和术后1周肌酸激酶、术后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Gamma 3钉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7 d血清肌酸激酶含量较DHS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Gamma 3钉组术后1周、6个月Harris评分较DHS组高,但术后12个月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Gamma 3钉较DHS在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时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少、创伤小、术后短期恢复快的优点。两种内固定术后都能够获得良好的骨折愈合和远期临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采用动力髋螺钉(DHS)、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01—2010-02采用DHS内固定治疗的47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与自2010-03—2013-05采用InterTan内固定治疗的39例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比较2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X线透视次数、住院时间、开始下地负重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术后6、12个月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结果 86例均获得6~24(16.35±3.15)个月随访。与DHS组相比,InterTan组切口长度较短、术中出血量较少、开始下地负重时间更早,但手术时间更长、X线透视次数更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与DHS组住院时间及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nterTan组术后6、12个月的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均明显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nterTan系统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固定稳定、并发症少、术后功能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比分析不同方法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 对12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分别应用PFNA、DHS、Gamma钉内固定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结果 127例获随访3~24个月,平均16个月.人工股骨头置换组在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等方面与PFNA、Gamma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髓内固定组创伤小、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与DHS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FNA、DHS、Gamma钉内固定术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均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有效方法,对高龄患者行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可早期下地活动,减少严重卧床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人工股骨头置换术与内固定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0-10—2013-10诊治的52例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26例(髋置换组),采用内固定治疗26例(内固定组)。结果 52例均获得32~43(36.25±0.26)个月随访。髋置换组手术时间较内固定组长,且术中出血量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VAS评分明显低于内固定组,而术后12、24个月内固定组VAS评分低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髋置换组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明显高于内固定组,而术后24个月内固定组Harris评分明显高于髋置换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早期能够获得更好的髋关节功能,但是采用内固定治疗能够保证远期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PFNA)内固定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02—2017-02间漯河市郾城区人民医院收治的98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依据不同手术方式分为2组,各49例。对照组行动力髋螺钉内固定(DHS)术,观察组行PFNA内固定术。比较2组的疗效。结果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骨折愈合时间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DHS术比较,PFNA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可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缩短骨折愈合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两种手术方法疗效分析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目的 探讨DHS螺钉内固定手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DHS螺钉内固定手术和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手术方法对我院101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进行治疗,并对其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输血量进行评价.结果 平均随访时间为19.2个月.DHS内固定组56例,优良率92.86%,全髋关节置换组45例,优良率57.78%.DHS内固定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平均出血量、术中平均输血量均显著优于全髋关节置换治疗组,P<0.05.结论 对于老年性股骨粗隆间骨折DHS内固定在疗效、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中输血量方面明显优于全髋关节置换.笔者认为DHS应用于股骨粗隆间骨折具有固定牢靠、动力加压等优点,有利于骨折稳定以及进行早期的功能锻炼,其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全髋关节置换.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比较不同手术方法治疗老年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6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老年患者90例,治疗医师根据手术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半髋组43例,行双极股骨头半髋置换术治疗;髓内钉组47例,行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固定治疗。观察比较半髋组、髓内钉组患者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等术后一般资料。记录两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半年、一年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半髋组的手术操作时间、出血量、切口长度明显大于髓内钉组、而患者住院总体时间、下地负重活动时间显著少于髓内钉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小于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髋组术后半年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略高于髓内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极头股骨头半髋置换术与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术均是治疗老年非稳定性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重要治疗方法,但如果患者为严重骨质疏松或粉碎性骨折者,双极头半髋置换术是较为重要的治疗方法,如果髓内钉内固定术后有内固定松动断裂影响骨折愈合等情况出现时,半髋关节置换术可作为有效的补救方法。  相似文献   

20.
双动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对比双动股骨头置换(BFHR)与动力髋螺钉(DHS)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结果,并分析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行双动股骨头置换术的要点.方法 收治70岁以上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72例,其中采用DHS治疗42例(DHS组),BFHR治疗30例(BFHR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术后出血量、下床活动的时间、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随访11~25个月.BFHR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主动直腿抬高角度与DHS组无明显差异(P>0.05).BFHR组术后下床时间短,术后1、6周Harris评分高,但3个月、6个月的评分两组无显著性差异.术后早期并发症发生率BFHR组低,但远期髋关节疼痛的发生率BFHR组高于DHS组.结论 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是BFHR术的可能适应证,BFHR手术对患者的影响与DHS无明显差异,BFHR优势在于术后近期恢复好,但远期效果不及DH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