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评价应用锁定钢板结合生物活性陶瓷(BAM)骨诱导人工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6例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均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并植入BAM骨诱导人工骨填充骨折复位后的骨缺损。结果本组均获随访9~12个月,术后疗效按Rasmussen评分标准评价优良率达92.3%。结论锁定钢板结合BAM骨诱导人工骨植骨治疗胫骨平台粉碎性骨折可获得满意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总结生物人工材料(BAM)骨诱导人工骨填充修复良性骨瘤样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BAM骨诱导人工骨填充植骨治疗良性骨瘤样病变34例,根据骨骼强度必要时行内(外)固定以免发生骨折。结果患者获随访12~16个月。至末次随访全部患者骨破坏中止.未出现病灶复发。随访观察X线片示术后2—3个月后人工骨植入区与骨缺损周围的骨组织之间界限模糊,有新生骨形成;术后4~6个月人工骨植入区明显有新骨长人,人工骨材料与骨组织融为一体,骨缺损已基本修复。结论BAM骨诱导人工骨填充修复四肢良性骨瘤样病变的疗效满意,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食管癌血供的DSA研究和介入治疗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食管癌血液供应特点,明确食管癌区域淋巴结转移的DSA征象,指导食管癌的TNM分期和综合治疗。方法采用Seldinger技术对66例经食管钡剂X线造影及病理学证实的上、中胸段食管癌患者予以支气管动脉及其他可能肿瘤供血血管造影,依造影结果在靶血管内化学药物灌注(食管癌介入治疗)。结果食管癌有多支、多源、节段性供血的特点,DSA动脉造影可显示区域淋巴结的转移征象,能明确肿瘤血管及肿瘤染色,食管癌介入治疗效果满意。结论DSA造影能明确食管癌区域淋巴结及肺转移等情况,是预测和指导食管癌外科根治性切除的一个客观指标,介入治疗是食管癌综合治疗的一个重要方法,术前应用更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中心性血管化珊瑚石人工骨的血供和吸收情况,探索人工骨血管化的机理,为珊瑚石人工骨的临床应用提供更新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标准新西兰兔的股动脉埋植入预制珊瑚石人工骨隧道内,建立中心性血管化模型,分别植入骨膜下和皮下。以单纯珊瑚石人工骨同部位植入做对照。术后第1、2、4、8、12周行大体形态学和组织学检查,观察珊瑚石人工骨中心性血管化后的组织结构和血管新生情况并予定性分析。结果:中心性血管化珊瑚石人工骨各处均有大量血管新生,4~8周充满全层,12周血管化程度进一步增加。对照组仅少量血管自周围长入。结论:中心性血管化珊瑚石人工骨可大大提高人工骨的血管化水平,该模型有望成为珊瑚石人工骨的临床应用的新方式。  相似文献   

5.
2D DSA、3D DSA与CTA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比较评价2D DSA、3D DSA(MIP、SSD、VR)及CTA(SVR)几种方法对颅内动脉瘤诊断的价值。方法对34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患者经常规DSA、3D DSA及CTA检查诊断颅内动脉瘤28例,检出动脉瘤33个。回顾性分析对比2D DSA、3D DSA及CTA几种方法对33个动脉瘤的显示情况,分别对动脉瘤的检出率和动脉瘤颈的可见度及与载瘤血管位置关系进行评价。结果就动脉瘤检出情况,2D DSA与CTA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3D DSA的SSD、VR与CTA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对于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的显示,2D DSA与CTA间存在显著性差异。3D DSA的SSD、VR与CTA间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2D DSA与CTA在动脉瘤的检出率方面无显著差异,但在瘤形态、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关系方面,CTA优于2D DSA。3D DSA在瘤的检出率、瘤颈及与载瘤血管的显示方面均较CTA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6.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下肢缺血性疾病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43例下肢缺血性疾病患者采用健侧股动脉穿刺置管,非离子型造影剂常规做腹主动脉下端至双侧胫、腓动脉及足背动脉造影.结果:造影均获成功,DSA表现有动脉狭窄,长段闭塞,血管壁溃疡,血管扭曲、延长,侧支循环建立等.结论:下肢动脉DSA检查对选择治疗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旋转DSA三维重建成像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旋转DSA三维重建数字减影血管成像(3DDSA)对观察血管空间解剖关系的价值。方法69例患者同时进行了常规DSA和3DDSA检查。常规DSA后进行旋转DSA检查,对旋转DSA采集的数据进行容积三维重建。由2位工作经验丰富的阅片者采用双盲法对2DDSA和3DDSA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69例患者中,常规DSA诊断阳性病例65例(阳性率94.20%),3DDSA诊断阳性病例62例(阳性率为89.86%)。在常规DSA和3DDSA中,分别有44例(67.69%)阳性病例和62例(100%)阳性病例病变周围血管关系显示清晰满意。结论3DDSA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血管及其与相邻血管间的关系,尤其对血管性病变具有重要价值,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  相似文献   

8.
动态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静脉系统病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和动态MR数字减影造影术(DSA-MRV)对颅内静脉系统进行成像及评价。方法对31例患者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的DSA-MRV进行颅内静脉系统成像,并与2D-TOF法MR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中,DSA-MRV法显示10例正常、11例静脉窦血栓、9例脑动静脉畸形和1例毛细血管瘤。在正常10例中,6例一侧横窦在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DSA-MRV对静脉窦血栓显示率高于2D-TOF法,在11例静脉窦血栓中,5例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毛细血管瘤1例于2D-TOF法未见显示。结论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技术的DSA-MRV是一种无创伤、高分辨力的颅内静脉血管造影术,对颅内正常静脉及静脉窦解剖显示满意,对脑静脉血栓、脑动静畸形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DSA检查和血管栓塞术在鼻咽及口腔颌面部病变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和血管栓塞术在鼻咽及口腔颌面部病变中应用的临床价值。方法经DSA检查证实的10例鼻咽及口腔颌面部富血供病变患者,8例良性病变施行超选择血管栓塞术,2例恶性病变施行超选择血管内灌注化疗及栓塞术。结果2例上/下颌骨、2例舌及颌下区血管瘤,栓塞后痊愈出院。4例鼻咽部纤维血管瘤及1例恶性病变栓塞后3~5天行手术治疗,术中病灶及范围易于辨认和分离,出血很少,术野请楚,瘤体被完整切除。另1例恶性病变介入术后病灶控制至今仍较好。结论鼻咽及口腔颌面部血管性病变血管栓塞术部分病例可治愈,实体瘤经血管栓塞/灌注化疗及栓塞术后,可有效控制肿瘤生长及术中出血,给彻底切除肿瘤创造了条件,且更具有微创,成功率高,疗效显著,安全,并发症少,可重复操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肝动脉的检出价值.方法 胰腺癌和壶腹周围肿瘤患者术前均行腹部CT血管成像(CTA),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和术中所见的肝动脉解剖为金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8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29例行DSA评估肿瘤可切除性和动脉灌注化疗,66接受了手术治疗.CTA检测到17例(21%)患者有变异的肝动脉,13例(16.0%)为一根动脉变异,4例(4.9%)为两根动脉变异.按Michels分型,Ⅳ型、Ⅶ和Ⅷ型各1例,MichelsⅢ型和Ⅴ型各2例,5例为MichelsⅥ型,4例为MichelsⅪ型,1例为罕见变异,未包括在Michels分型里.MSCTA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对于每根肝动脉的清晰度评分,MSCTA与DS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SCTA可有效评估胰头周围动脉的解剖变异,为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前了解胰周血管结构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采用3D DSA引导子宫动脉栓塞(UAE)的可行性。方法 20例患者因症状性子宫肌瘤(8例)、产后出血(5例)、瘢痕妊娠(3例)、子宫腺肌症(1例)和晚期宫颈癌(3例)接受UAE,其中采用3D DSA (3D组)及传统2D DSA(2D组)引导插管各10例,对比2组相关指标。结果对20例(共40条子宫动脉)均成功行UAE,均未见卵巢动脉参与供血。3D组手术时间、子宫动脉插管时间、透视时间、对比剂用量及辐射剂量均小于2D组(P均0.05)。结论 3D DSA可用于引导UAE,且较传统2D DSA操作时间短、辐射剂量低。  相似文献   

12.
子宫输卵管造影的DSA、X线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比较DSA、胃肠机下X线摄影,在子宫输卵管造影检查中的影像学表现,探讨DSA在子宫输卵管造影中的优越性和价值。方法随机将470例输卵管造影患者分为二组:研究组行DSA、对照组行胃肠机下X线摄影。应用对比剂为76%泛影葡胺或欧乃派克300。研究组,采集40~120幅DSA图像,选取12幅图像保留在1张胶片上。对照组,在胃肠机电视透视下,选择实时拍摄4~5张照片。结果两组在子宫腔、宫腔周围静脉显影及输卵管间质部梗阻、峡部梗阻的显示方面无显著性差异。而在输卵管间质部狭窄,壶腹部梗阻和狭窄、憩室,伞部梗阻等显示方面,研究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尤为重要的是,DSA比胃肠机的X线辐射量更小。结论子宫输卵管造影,应用DSA比胃肠机X线摄影显示图像更具有优越性,对医生、患者更安全。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股骨头供血动脉行超选择性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探导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NFH)的血流动力学改变及其意义。方法对171例(228髋)ANFH及正常对照10例(10髋)作了股骨头供血动脉超选择性血管造影。ARCO分期:Ⅰ期,12髋;Ⅱ期,101髋;Ⅲ期,108髋;Ⅳ期,7髋。经患髋对侧股动脉穿刺插入4~5 F Cobra导管,越过髂总动脉分叉,插至患侧股骨头供血动脉。造影条件为碘必乐(300 mgI/ml)每秒1.5 ml,3幅/s,总量8~10 ml。结果228髋中有223髋有异常血管造影表现,占98%。ANFH的血管造影表现:Ⅰ型,动脉端闭塞,118髋(52%),其中Ⅰa型,动脉主干闭塞,68髋(30%),Ⅰb型,动脉分支闭塞,50髋(22%);Ⅱ型,毛细血管闭塞,21髋(9%);Ⅲ型,静脉端闭塞,19髋(8%);Ⅳ型,混合型,65髋(29%)。结论ANFH股骨头血流动力学改变是复杂的,其发病机制不可能用单一原因,如股骨头供血障碍,微循环的淤滞或静脉流出道阻塞加以解释,可能是多种因素,多阶段发生的疾病。  相似文献   

14.
珊瑚复合人工骨骨诱导活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目的弥补单纯珊瑚无骨诱导活性、骨修复能力弱等缺陷,为临床提供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方法将珊瑚与胶原和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rhBMP2)复合,制备珊瑚/胶原/rhBMP2复合人工骨,将其植入大鼠背部肌肉陷窝,以珊瑚/胶原和珊瑚/rhBMP2复合人工骨植入作对照;取材后通过组织学方法和图像分析评价其骨诱导活性。结果珊瑚/胶原/rhBMP2植入后1周,在局部诱导出软骨细胞分化和软骨基质形成;植入后4周,形成含骨髓的板层骨;诱导成骨的量有明显的rhBMP2剂量依赖性(P<0.01);而珊瑚/胶原和珊瑚/rhBMP2植入区均无骨或软骨形成。结论珊瑚/胶原/rhBMP2复合人工骨具有良好的异位诱导成骨活性,是一种较理想的骨移植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利用DSA引导的PICC置管效益及安全性。方法将入选的185例置管患者随机分入常规组80例,DSA组105例。常规组实行在PICC置管室穿刺置管、放射科DR定位、血管外科医生会诊模式;DSA组实行在介入室DSA机下无X线置管、调管,在Cardiac模式下X线透视定位,介入医师会诊、预约集中置管模式。比较两组患者置管成功率、平均耗时、导管尖端准位率、患者接受X线照射有效剂量与面积乘积值(DAP)的差别。结果 DSA置管组的平均耗时显著低于常规组,导管尖端准位率和置管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P0.01)。结论科学利用DSA既不额外增加护患双方的X线摄入,又能明显提高PICC置管效能,在疑难血管(或患者)的置管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和分析了39例(64髋)治疗前后的股骨头坏死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对不同病因,不同分期的股骨头坏死行旋股内动脉持管造影和灌注尿激酶、丹参和川芎嗪。结果①股骨头坏死分期与血管造影上下骺动脉分型关系:股骨头坏死0期、Ⅰ期和Ⅱ期表现为股骨头内Ⅱ型血管为主,Ⅳ型和Ⅴ型血管较少;Ⅲ期则Ⅱ型血管减少,而Ⅳ型和Ⅴ型血管增多;②股骨头坏死不同病因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股骨头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诊断脑动脉瘤:与DSA对比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探讨16层螺旋CT容积再现脑血管成像技术对脑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3例临床怀疑脑动脉瘤患者(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者20例)的16层螺旋CT三维血管后处理图像、DsA图像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CT后重建技术分别采用小视野容积再现技术(shutter volume rendering)、最大密度投影法(M1P)和多曲面重建(MPR),所有CT图像及DSA脑血管造影图像均由两位放射科医生和两位脑外科医生进行双盲法分析评价。结果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共检出动脉瘤25个,其中3例为多发性,1例CT血管成像(CTA)结果为阴性,阳性率95.7%(22/23),与DSA比较符合率95.7%(22/23);16层CTA发现动脉瘤的敏感性为100%(24/24),特异性为100%(1/1),准确性为96.2%(25/26)。CTA对显示瘤体、瘤颈、载瘤动脉与周围血管关系与DSA相比更清晰、确切,并能显示病灶与颅骨结构间的关系,立体感强。结论 16层螺旋CT脑血管成像对脑动脉瘤具有极高的诊断价值,相对无创是诊断脑动脉瘤的最佳影像检查方法,有望替代DSA。  相似文献   

18.
股骨头坏死及融通术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和分析了 39例 (6 4髋 )治疗前后的股骨头坏死的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的影像学表现。方法 对不同病因、不同分期的股骨头坏死行旋股内动脉插管造影和灌注尿激酶、丹参和川芎嗪。结果 ①股骨头坏死分期与血管造影上下骺动脉分型关系 :股骨头坏死 0期、Ⅰ期和Ⅱ期表现为股骨头内Ⅱ型血管为主 ,Ⅳ型和Ⅴ型血管较少 ;Ⅲ期则Ⅱ型血管减少 ,而Ⅳ型和Ⅴ型血管增多 ;②股骨头坏死不同病因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 :股骨头坏死诱因不同 ,其股骨头内的血管分型也不同 ,创伤性股骨头坏死以Ⅳ型和Ⅴ型为多 ,激素性和酒精性股骨头坏死以Ⅱ型和Ⅲ型为多 ;③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后与血管造影上干骺动脉分型关系 :治疗前Ⅱ型血管占 2 2 % ,治疗后Ⅱ型血管占 8% ,且Ⅳ、Ⅴ型血管明显增多 ;④股骨头坏死治疗前后与旋股内动脉 /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关系 :股骨头坏死者旋股内动脉扭曲、变细 ,旋股内动脉 /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为 0 6 0± 0 14,经治疗后旋股内动脉增粗 ,旋股内动脉 /旋股外动脉的血管管径比增大为 0 89± 0 2 1。结论 股骨头坏死的发生、发展和股骨头血循环、股骨头骨血管变化有很大的关系 ,血管融通术治疗股骨头坏死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DSA引导下血管腔内成形术(TA)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LE)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手术治疗的ASO-LE患者93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A组(行TA,=49)和B组[行下肢动脉旁路移植术(LEABG),=44],两组患者均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进行.对比两...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采用两种不同方法建立的急性大鼠后肢动脉缺血动物模型的DSA表现。方法雌性SD大鼠60只,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A、B组,每组30只。A组结扎离断右侧股动脉,B组结扎离断右侧髂总动脉,建立急性大鼠后肢动脉缺血模型。结果术后4周,A组4只大鼠右侧股动脉远端完全未见显影,模型复制成功率14.81%(4/27);14只可见少量至中等量侧支循环建立;9只可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B组3只大鼠右侧髂总动脉结扎离断远端血管未显影,模型复制成功率12.00%(3/25);10只可见少量侧支至中等量侧支循环建立;12只可见大量侧支循环建立和开放。两组大鼠模型复制成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DSA可清晰、准确地了解大鼠后肢动脉缺血模型循环建立开放的情况。结扎单侧股动脉及髂总动脉均可建立后肢动脉缺血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