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时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时间及安全性。方法 对 41例急性荨麻疹患者采用咪唑斯汀 10mg ,1次 /d ,对患者首次服药后 3 0min、60min、90min、12 0min自觉症状及体征减轻开始的时间进行记录。对首次服药后 60min及 12 0min起效时间进行观察并评估疗效。结果 患者首次服药后 60min以内起效 12例 ( 2 9.2 6% ) ;12 0min总起效 2 4例 ( 5 8.5 4% ) ;12 0min起效为 3 6例 ( 87.80 % )。结论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时间快并且有良好的安全性和药物耐受性。  相似文献   

2.
咪唑斯汀在国内使用2年来已证实对慢性荨麻疹患者具有疗效确切、起效迅速和安全性高的特点。为进一步观察咪唑斯汀对急性荨麻疹的疗效,进一步明确其起效时间,2002年2~5月在全国28个省市357家医院开展了一项重点观察起效时间的开放性临床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时间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对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疗效进行观察 ,并与氯雷他定进行对照。方法 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试验 ,以咪唑斯汀 10 0mg、氯雷他定 10mg ,1次 /d口服 ,对 3 0 0例门诊急性荨麻疹患者进行治疗 ,治疗前及治疗后 1h、2h观察皮损 ,7天后随访 1次。结果 咪唑斯汀和氯雷他定治疗急性荨麻疹均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咪唑斯汀起效时间要快于氯雷他定。结论 。  相似文献   

4.
采用咪唑斯汀治疗 3 5例急性荨麻疹患者 ,结果给药后 1h ,重度瘙痒、风团、红晕明显缓解达 50 %以上 ;服药后 2h ,10 0 %患者自觉症状、体征减轻  相似文献   

5.
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时间及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皿治林)治疗急性荨麻疹的起效时间及疗效。方法:62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单次口服咪唑斯汀10 mg,每日1次,分别记录受试者治疗前、治疗后1小时、治疗后2小时各项症状指标积分变化情况及起效时间。结果:药物起效时间在治疗后1小时的患者占70.97%,2小时达95.16%。治疗前后总积分为:治疗前为7.11±0.10,治疗后1 h为3.59±0.18(与治疗前比P<0.001),治疗后2 h为1.65±0.19(与治疗前比P<0.001,与治疗后1小时比P<0.001)。患者瘙痒,风团数量及红晕程度多在1小时内减轻,2小时内消退。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快,疗效好,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6.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起效时间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起效时间及安全性。方法 38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采用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对服药后0.5h、4h、12h自觉症状及体征开始减轻的时间进行记录并分析评估疗效。结果 患者首次服药后自觉症状及体征减轻的总有效率:瘙痒93.7%,风团94.7%,红斑100%。结论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起效快并有良好的安全性及药物耐受性。  相似文献   

7.
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临床试验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目的:评价咪唑斯汀(mizolastine,皿治林)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用多中心、开放性的方法对患者服用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连续服用14天,进行疗效评价。结果:可分析病例1390例,男性594例,女性796例。治疗第7天,疾病总积分由治疗前的7.7259±0.0379下降为3.1388±0.0605,差异有显著性(P<0.001)。21.7%获痊愈,23.2%获显效,有效率44.8%。治疗第14天时,总积分进一步下降为1.3813±0.0517,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1)。54.7%获痊愈,27.2%获显效,有效率81.9%。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3%,均为轻微和可逆性反应。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肯定,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急性荨麻疹患者口服咪唑斯汀10mg/d,连服2周,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1周、2周时对其瘙痒程度、风团大小、风团数目进行评分,以评价疗效。结果治疗后1天、1周、2周其有效率分别为89.5%、94.0%、98.5%。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快、作用强、毒副作用小,是强效而安全的新型抗组胺药。  相似文献   

9.
咪唑斯汀治疗6970例慢性荨麻疹临床研究   总被引:9,自引:4,他引:9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口服咪唑斯汀10mg,每日1次,连服14d为1个疗程。结果用咪唑斯汀治疗697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总有效率治疗7d为49.0%,14d达85.0%。治疗后患者的瘙痒、风团大小和数量均有明显改善,治疗7d和14d时分别与治疗前比较,治疗14d时与治疗7d时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治疗1d后半数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开始缓解,3d后80%以上出现改善。不良反应少,主要表现为困倦(6.8%,与一般安慰剂的发生率相同)和头晕(1.4%)。结论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而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多中心、开放、临床研究方法,人选病例每日日服一片咪唑斯汀(每片10mg),疗程为14d。结果:共治疗858例,其中男400例,女458例。用药后第7 d的有效率为 85.1%,第 14 d的有效率为 95.0%。药物不良反应较轻,发生率为4.1%。结论:咪唑斯汀是一种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的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咪唑斯汀缓释片两种服药方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及控制复发的效果。方法107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48例,必要时口服咪唑斯汀,服药剂量24h不超过10mg;B组59例,连续服用咪唑斯汀,10mg/d,共观察8周。在治疗前、治疗后1、2、4、8周及停药后第3d、1周、2周对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症进行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总体症状控制早期B组优于A组,但随着时间推移,差距逐渐缩小,且对控制瘙痒症状差异不显著。在控制复发方面,1周后两组无明显差异。结论治疗慢性荨麻疹以控制瘙瘁为主,必要时采取口服咪唑斯汀可减少用药次数、用量和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皮肤点刺试验(SPT)结果的影响,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和抗组胺药物联合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的临床效应和机理。 方法 采用非随机、开放性临床试验,将慢性特发性荨麻疹患者分为观察组(85例)和对照组(83例),两组治疗前症状积分、SPT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采用卡介菌多糖核酸(2 ml肌内注射隔日1次)联合咪唑斯汀(10 mg/d)治疗,对照组单用咪唑斯汀(10 mg/d)。两组患者均于治疗开始前及治疗12周后对病情进行评价。采用SPSS 10.0软件,用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症状积分下降指数(SSRI),用χ2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SPT阳性率。 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SSRI(0.92 ± 0.33)明显高于对照组(0.74 ± 0.35),两组比较,t = 2.39,P < 0.05。观察组治愈50例,显效28例,总有效率92.0%;对照组治愈32例,显效30例,总有效率74.6%,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χ2 = 5.62,P < 0.05)。观察组85例治疗前户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分别为24.7%(21例阳性)和17.6%(15例阳性),治疗后分别为9.4%(8例)和5.9%(5例)。对照组治疗前户尘螨和粉尘螨阳性率分别为24.1%(20例)和16.9%(14例),治疗后分别为24.1%(20例)和15.7%(13例)。SPT阳性率在治疗前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5.82,P < 0.05);治疗前后SPT阳性率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4.56,P < 0.05),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卡介菌多糖核酸联合咪唑斯汀治疗慢性特发性荨麻疹较单用咪唑斯汀疗效好,并能降低患者SPT阳性率和对致敏原敏感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联合抗组胺药治疗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 8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试验组采用NB-UVB光疗,每周2次,共24次,同时口服抗组胺药;对照组仅口服抗组胺药。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以及随访12周内的复发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症状和体征评分明显下降,且试验组下降更为明显(t=46.37,P0.05)。试验组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χ~2=6.76,P0.05);且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χ~2=9.83,P0.01)。结论 NB-UVB安全有效,可作为慢性自发性荨麻疹的辅助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4.
咪唑斯汀对332例急性荨麻疹起效时间及疗效的试验观察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对332例急性荨麻疹患者应用咪唑斯汀10mg口服1次,结果显示:1小时后79.7%患者的瘙痒开始减轻,2小时后患者的比例达100%;风团数量开始减少的患者分别为78.6%和99.7%;红晕程度开始减轻的患者分别为85.8%和99.7%。1小时后,患者的瘙痒、风团数量、红晕程度平均分值和症状总平均分值和症状总平均分值分别明显低于治疗前(P<0.001),且2小时后的各项症状平均分值和症状总平均分值又分别明显低于服药后1小时(P<0.001),各指标的有效率明显高于服药后1小时(P<0.001)。使用咪唑斯汀口服治疗急性荨麻疹起效快,作用强。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咪唑斯汀每日/隔日疗法与每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使用每日/隔日疗法和每日疗法治疗。结果两组有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结果提示咪唑斯汀每日/隔日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有效率与每日疗法疗效相当,既能达到治疗作用,又能减轻患者经济压力。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Omalizumab (anti-IgE) therapy is effective and safe in chronic urticaria (CU) in placebo-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s but real life clinical data are scarce.ObjectiveTo better understand the effects of omalizumab in CU patients treated outside of clinical trials.MethodsIn this retrospective clinical analysis, we assessed responder rates, optimal dosage, response to up-/downdosing, time to relief of symptoms, rates of return and time of relapse after omalizumab administration, and safety in 51 CU patients, 20 with chronic spontaneous urticaria (CSU) alone, 21 with different forms of chronic inducible urticaria (CindU) and 10 with both.ResultsOmalizumab treatment led to complete remission in 83% of CSU and 70% of CindU patients. When starting with 150 mg omalizumab 4 weekly, only 2/15 CSU and 7/17 CindU patients required updosing to achieve complete remission. In CSU, 57% of complete responses occurred within week one, all on the first day. Relapses were 2–8 weeks in all but six patients, where they were <4 months. Omalizumab was safe. Efficacy was not correlated to baseline IgE levels.ConclusionClinical experience from more than 1250 injections in 51 patients over four years indicates that omalizumab is a rapidly acting, highly effective and safe drug in CSU and CindU patients. Our observations in a real life clinical setting support the recommendation of current EAACI/GA2LEN/EDF/WAO guideline for the management of urticaria to use omalizumab to treat urticaria patients.  相似文献   

17.
仙特敏、甲氰咪呱和潘生丁联合治疗慢性荨麻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报道仙特敏、甲氰咪呱和潘生丁联合应用治疗57例慢性荨麻疹的疗效观察。结果:联合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79%和91.2%,仙特敏单用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51.4%和77.1%,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本文提示这三种药联用是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和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组胺在荨麻疹发病中的意义及咪唑斯汀在治疗荨麻疹中的抗组胺作用。方法 采用酶免疫法测定 45例荨麻疹患者在应用咪唑斯汀治疗前后血浆中的组胺含量。结果  2 4例急性荨麻疹和 2 1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浆中组胺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升高 ,差异有显著性 ;症状缓解后组胺含量下降 ,与对照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急、慢性荨麻疹组胺含量在治疗前后差异均有显著性。结论 组胺是参与荨麻疹发病的主要介质之一 ,结合治疗观察有利于进一步了解荨麻疹的发病机理并指导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急性时相反应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 方法 慢性荨麻疹患者50例,按症状分为轻型(1级)、中型(2级)、重型(3级)3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28例,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比较两组之间的差异、各检测项目之间的相关性及与病情分级的关系。 结果 慢性荨麻疹患者PA(229.99 ± 54.16) mg/L、IGF-1(177.23 ± 46.48) μg/L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TNF-α(25.39 ± 11.01) ng/L高于健康对照组(14.13 ± 6.12) n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TRF水平(2.48 ± 0.49) g/L与健康对照组(2.48 ± 0.25) 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血清PA与TNF-α呈显著负相关(P < 0.05),并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负相关(P < 0.01),而TNF-α则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 < 0.01);其余各指标之间无明显相关性(均P > 0.05)。 结论 在慢性荨麻疹患者中,部分急性时相反应负性蛋白水平降低且与病情呈负相关,急性时相反应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枸地氯雷他定和依匹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疗效和安全性。 方法 随机、双盲、双模拟和对照研究。试验组服枸地氯雷他定胶囊每日1次,每次8.8 mg,对照组依匹斯汀胶囊每日1次,每次10 mg,均连续服用28 d。于用药后随访,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 入选病例157例,可评价疗效和安全性病例142例。经28 d治疗后,枸地氯雷他定组有效率81.16%、依匹斯汀组有效率78.08%,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枸地氯雷他定组和对照组药物相关性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13.89%和12.16%,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枸地氯雷他定治疗慢性荨麻疹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