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者等报告一例患糖尿病的肥胖女人并发由精美尖端节肿霉(Apophysomyces elegans)所引起的接合菌病。此真菌由皮肤外伤处侵入,穿过角质层、表皮及真皮而引起感染。可见其菌丝体侵入血管。真菌还侵入皮下脂肪、骨骼肌纤维、神经及大血管而引起感染播散。由于其侵入血管引起很快播散,只得用截肢法来制止其感染的扩散。这种接合菌纲的真菌很象伞状犁头霉。其与伞状犁头霉的  相似文献   

2.
接合菌病是由接合菌引起的严重的感染性疾病,主要见于免疫抑制宿主,包括毛霉病和虫霉病。接合菌病诊断的金标准是组织病理学和组织培养;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控制危险因素、有效的抗真菌治疗和及时的外科干预。  相似文献   

3.
伊曲康唑治疗1例原发性皮肤毛霉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伊曲康唑治疗1例罕见的由冻土毛霉黄色(或土黄)型所致的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并对其治疗前后的临床、真菌学及组织病理改变进行了观察。临床、真菌学痊愈。斯皮仁诺对毛霉目某些真菌是敏感的,对原发性皮肤毛霉病的治疗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4.
面部毛霉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报道1例因多变根毛霉引起的面部感染。方法经真菌镜检、培养和病理诊断为面部多变根毛霉病。结果患者5岁,因摔跤行鼻骨复位术后,面部出现红色丘疹,斑块,肉芽肿,2003年来我院诊断为面部毛霉病。2004年2月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酮康唑200 mg/d治疗2个月好转。因其他原因停止治疗,7个月后病情恶化,面部浸润性斑块,坏死,结黑色痂,脓性分泌物,上唇和上腭部分缺失,再次真菌镜检和培养鉴定为多变根毛霉。2004年12月给予两性霉素B治疗2个月,总剂量为50 mg/kg,明显好转,加用伊曲康唑 100 mg/d治疗。结论多变毛霉可引起皮肤组织浸润性感染,两性霉素B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5.
随着免疫缺陷人群的不断扩大和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包括毛霉病在内的少见侵袭性真菌感染的发病率日益增高。既往毛霉的鉴定以传统表型鉴定为主,近年分子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毛霉的鉴定与分类均发生较大变化,新的病原真菌不断被报告,引发关注。传统的毛霉病临床进展迅速,具有较强的血管侵袭性,引起局部组织坏死,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以慢性肉芽肿为主要表现的皮肤型毛霉病和易误诊为结核的慢性肺毛霉病作为临床的新类型更值得关注。毛霉病的分子快速诊断仍然停留于实验室研究,以MALDI-TOF MS为代表的微生物鉴定技术则日趋成熟,有望用于毛霉病的实验室快速鉴定。艾沙康唑是毛霉病治疗领域值得关注的抗真菌新药。  相似文献   

6.
冠状耳霉引起虫霉病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报道1例由冠状耳霉感染引起的虫霉病.方法 病史及全面临床检查包括鼻部X线、CT、核磁共振(MRI)、鼻内镜等,排除其他肿瘤性疾病;病变部位组织活检,真菌直接镜检、培养、病理检查;临床用药治疗观察.结果 组织病理检查见嗜酸细胞性肉芽肿,多核巨细胞内可见横断的壁薄而宽的菌丝,周围有(PAS染色)嗜酸性物质包裹(splendore-Hoeppli现象).组织真菌培养可在平皿培养基背面见到与菌落形状相同的映象(弹射孢子形成的),显微镜下看到球彤孢子囊,锥状顶圆乳突,较多的小孢子囊冠及长柔毛孢子囊.经口服10%碘化钾20~30mL每日3次,联合增效联磺片1.0g每日2次,治疗半个月后,瘙痒消失,皮损缩小.证实为冠状耳霉引起的虫霉病.结论 冠状耳霉引起虫霉病为国内首报,碘化钾联合增效联磺片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7.
引言致病性暗色真菌(Dematiaceous Fungi)按照传统分类属于半知菌亚门、丝孢纲、丛梗孢目、暗色孢科。其主要特点是菌丝和(或)分生孢子壁呈棕黑色。包括60余种人类致病真菌,主要引起皮肤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和暗色丝孢霉病  相似文献   

8.
作者报告1例发生于艾滋病人的接合菌病(犁头霉病),由伞枝犁头霉所引起。据作者称,本例是艾滋病患者发生犁头霉病的首例报告。患者为29岁建筑工人,有滥用静脉注射药物史6年,因恶心、呕吐、腹泻、干咳3~4周住院。出院后出现咽下困难、间歇性头痛、持续右腰际痛、盗汗、寒战、肛表体温103.4℉,口咽部有鹅口疮,双前臂可见  相似文献   

9.
毛霉病是一种致死性真菌感染,是由毛霉目中的致病真菌感染所致,常侵犯中枢神经系统、肺、胃肠道、皮肤、眼眶和鼻窦等部位。毛霉病易侵犯血管,引起血栓和周围组织坏死,一旦发生,常危及生命。目前毛霉病的治疗比较困难,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尽可能去除潜在的易感因素、适当的外科清创和恰当的抗真菌治疗。外科清创能提高患者的痊愈率,抗真菌治疗包括多种抗真菌药的使用(单用或联用),另外,还可给予高压氧和细胞因子等辅助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不规则毛霉感染病例的回顾性分析,探讨不规则毛霉感染引起皮肤毛霉病的流行病学、易感因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提高临床医生的警惕性及诊治经验。方法对检索到的20例不规则毛霉感染病例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20例不规则毛霉感染患者均表现为皮肤毛霉病,仅1例同时伴有肺部感染。15例来自中国,1例有糖尿病史,1例有白血病史,10例有外伤、手术或叮咬史。皮损几乎均出现在暴露部位,其中鼻面部13例,四肢7例,病程多呈慢性。早期表现为红斑、丘疹、结节,后期可发展成溃疡、坏死、黑痂及骨质破坏。经真菌镜检、培养、组织病理、ITS区测序等检查证实为不规则毛霉。两性霉素B及其脂质体单独或联合伊曲康唑治疗预后好。结论不规则毛霉感染多发生于免疫正常者,外伤、烧伤、手术及叮咬是最主要诱发因素。感染主要累及鼻面部及四肢皮肤暴露部位,以红斑、坏死为主要表现,极少累及内脏。真菌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可以诊断该病,ITS区测序可明确鉴定到种。及早诊断并给予清创及两性霉素B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毛霉病是一种进展迅速的侵袭性真菌病,近年来发病率不断增加,且病死率居高不下。毛霉病相对少见,临床难以进行严格的对照研究,诊治水平亟待提高并规范。2014年4月欧洲临床微生物和感染病学会(ESCMID)及欧洲医学真菌联合会(ECMM)正式联合发布的2013毛霉病临床诊疗指南可为毛霉病的诊疗提供较可靠依据,该文对指南进行简要介绍和解读,并侧重特殊人群的诊治原则。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毛霉病的临床表现、预后和病理表现之间可能存在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9-2006年我院诊治的7例经真菌培养证实为毛霉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病理切片。结果 7例中鼻脑毛霉病1例、皮肤毛霉病6例,其中2例为毛霉性坏死性筋膜炎。鼻脑毛霉病和毛霉性坏死性筋膜炎患者病情进展快,均以死亡告终;其皮损组织病理表现呈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坏死明显,可见大量菌丝和侵血管现象。4例以浸润性红斑为主要表现的皮肤毛霉病患者病情进展慢,有2例已治愈;其皮损组织病理呈肉芽肿性炎症,菌丝较少,未见明显的侵血管现象。7例均未见明确的菌丝侵神经现象。结论 毛霉病皮损组织病理表现呈混合性炎症细胞浸润,菌丝多,出现明显侵血管现象者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正>近年,不规则毛霉(曾用名:多变根毛霉)引起的皮肤毛霉病这一新的感染性疾病正在受到临床医生尤其是皮肤科医生的关注,但由于大多数一线医生对该病缺少认知,误诊误治时有发生。患者因为没有得到及时准确的诊断治疗,常导致触目惊心的面部毁容。因此,提高我国临床医生对于该病的认识和准确把握对于改善该病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不规则毛霉(Mucor irregularis)是1991年首次分离自  相似文献   

14.
目的:报告多变根毛霉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1例及其诊断过程。方法:对1例面部进行性溃烂伴疼痛2年,加重3月的37岁男性患者进行了皮损真菌镜检、培养、组织病理检查,并提取真菌DNA,以真菌通用引物ITS4和ITS5进行PCR扩增。结果:直接镜检及组织病理均发现透明宽大无隔菌丝;真菌培养25℃7天于沙氏培养基(SDA)上生长黄色绒毛状菌落,镜下见透明无隔宽大菌丝,呈直角分叉,见孢子囊及假根。PCR扩增真菌DNA,获得614bp片段,经比对与多变根毛霉具有99%同源性。结论:该病例诊断为"多变根毛霉所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多变根毛霉可致原发性皮肤毛霉病,分子生物学方法在鉴定真菌致病菌种方面具有准确、快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甄氏外瓶霉所致暗色丝孢霉病1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暗色丝孢霉病是一大组暗色条件致病性真菌引起的皮肤、皮下组织和系统性感染。皮肤暗色丝孢霉病在我国已有多篇报道,浙江地区尚未见报道,我们报道1例甄氏外瓶霉所致的皮肤暗色丝孢霉病。  相似文献   

16.
毛霉病是一种侵袭感染真菌病,主要发生于免疫功能受抑制的患者,致死率高。毛霉病的治疗方法很多,外科手术清创联合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是主要的治疗策略。治疗毛霉病的抗真菌药物有多烯类、唑类、棘白霉素类以及抗真菌药物联合治疗,其中最有效的药物为多烯类,其次是唑类抗真菌,最主要的唑类药有泊沙康唑,另外,伏立康唑和新的唑类药艾沙康唑也可治疗毛霉病。棘白霉素单独治疗毛霉疗效不佳,与其他抗真菌联合应用有协同治疗作用。铁螯合剂和高压氧的疗效尚待研究。两性霉素B脂质体作为首选治疗,而泊沙康唑是很有前景的治疗毛霉药物。早期积极联合治疗有助于降低毛霉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7.
虫霉病     
虫霉病是一种少见的深部真菌病,主要由蛙粪霉(固孢、林和裂孢蛙粪霉)、耳霉(冠状和异孢耳霉)两类致病菌引起,多发生在热带或亚热带,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皮肤和皮下组织肿块,质地硬而无触痛;胃肠道蛙粪霉病则有胃肠不适,还可有Crohn病症状及腹部肿块:全身无发热。组织真菌培养可见到宽、有或无隔的菌丝,孢子囊、孢子囊冠及接合孢子。组织病理呈肉芽肿改变,并可见有不规则分枝的菌丝,壁薄偶尔有隔。治疗应用碘化钾、磺胺及其他抗真菌药或联合用药均取得较好的疗效,但疗程比较长。  相似文献   

18.
报告3例皮肤毛霉病.其中2例有外伤史,1例有免疫功能缺陷病史,经真菌镜检、培养及组织病理检查确诊为少根根霉所致的皮肤毛霉病,2例患者经两性霉素B治疗后病情得到控制,1例死亡.  相似文献   

19.
由"黑色"或暗色的真菌(dematiaceous fungi)引起的真菌病的病名处于一种混乱的状态.如着色霉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和暗色丝孢霉病(phaeohyphomycosis)等词未经标准化就被用于各种不同的真菌感染,它们各具有显然不同的临床、病理和菌学的特征.主要的困难是对被称为着色芽生菌病(chromoblastomycosis)和暗色丝孢霉病的两个病的概念存在误解.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天津地区甲真菌病致病菌流行趋势及病甲形态与致病菌的相关性。方法对本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4 100例甲真菌培养结果阳性患者的临床资料、真菌培养结果等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共分离菌株4 625株,其中皮肤癣菌2 998株(64.82%),以红色毛癣菌为主,共2 422株(80.79%);酵母菌1 309株(28.30%),以白念珠菌为主,共1 099株(83.96%);其他(包括曲霉、短掃霉等)318株(6.88%)。在临床分型上主要以远端侧位甲下型(DLSO)为主。远端侧位甲下型、白色浅表型(SWO)主要由皮肤癣菌感染引起,全甲营养不良型(TDO)、近端甲下型(PSO)主要由酵母菌感染引起。皮肤癣菌感染时病甲多呈黄色或黄褐色,一般无绿、黑色等特殊改变,酵母菌感染时病甲可呈黄色或黄褐色,但亦可见绿、黑色等特殊改变。结论与天津地区既往研究相比较,红色毛癣菌仍为优势致病菌,但比例有所下降,酵母菌的比例升高。根据病甲的临床分型、形态学变化、颜色改变可以大致推断致病菌的种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