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容量保障压力支持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的治疗,机械通气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并不断有新的机械通气模式出现,双重控制通气模式就是其中的一种。容量保障压力支持通气模式(volum e assuredpressure support ventilation,VAPSV)是将容量辅助控制通气(VA CV)与压力支持通气(PSV )相结合的双重控制通气模式〔1〕,在熊牌(Bear 10 0 0 )呼吸机中又称为压力扩增(pressureaugmentation,PA〕〔2〕,目前国内尚未见应用此通气模式治疗ARDS的临床报道。为此我们进行了相应的临床研究,旨在探讨容量保障压力支持通…  相似文献   

2.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机械通气治疗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钮善福 《新医学》2001,32(3):141-142
1 引 言 自1967年Ashbaugh应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后,机械通气已成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主要治疗手段,尤对非感染性所致的急性肺损伤ALI和ARDS的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近十年来,随着对ARDS的病理生理以及机械通气生理学效应对ARDS的影响的深入研究,如何防治机械通气所致的肺损伤、氧中毒、反复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尤对肺损伤发生机制的认识深化,改变了机械通气治疗ARDS的策略,其目的是以最适宜、即最低压力的吸入氧浓度达到有效的气体交换。2 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 通气机引起的肺损伤 ventilato…  相似文献   

3.
在小潮气量肺保护性通气时代,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 ARDS)患者的病死率仍高,机械通气参数设置不当会进一步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风险。由于ARDS患者肺泡的黏弹性,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irway pressure release ventilation, APRV)长时间的吸气、较高的压力以及短暂的释放可能更适合ARDS肺泡病理生理学变化。APRV有肺复张、稳定肺泡结构等优势,已经显示出作为一种肺保护通气策略的巨大潜力,本文将对APRV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4.
压力通气抢救成功创伤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3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 病历简介1.1 例1.男,30岁,从50m高处跌伤1小时入ICU。X线胸片示右胸腔积液、双侧股骨干骨折和开放性右胫腓骨中下段粉碎性骨折。CT示肺挫伤,肝包膜下血肿,肾挫伤,颅脑未见异常。入院查体:心率130次/min,呼吸22次/min,血压6.67/4.00kPa(1kPa=7.5mmHg),意识不清,烦躁,皮肤苍白,脉不清,四肢端冷。诊断为重度复合伤伴创伤性休克。外科行右下肢清创加压止血并双下肢骨牵引,右胸腔闭式引流,综合抗休克治疗,24小时内输全血2400ml,经上述处理后病情一度稳定…  相似文献   

5.
俯卧位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 ,ARDS)是由多种致病因素引起的临床综合征 ,其临床表现主要有非心源性肺水肿和进行性低氧血症。近年来 ,其治疗手段虽有所进展 ,但总体死亡率仍高达 4 0 %~ 5 0 %左右[1] 。1974年Bryan首先提出 ,俯卧位 (PP)通气可能会改善背侧肺通气 ,从而改善氧合。俯卧位通气的主要优点是可在改善氧合的前提下降低气道峰压 (peakpressure)和吸入氧浓度(FiO2 ) ,从而减少肺损害和氧中毒的发生 ,因此可能会改善患者的预后。1 俯卧位通…  相似文献   

6.
1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概念和衍变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是指由于肺内原因和(或)肺外原因导致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为显著临床表现、以肺水肿呈现不均一性改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特点是起病急骤、发展迅猛、病死率高。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这一名词首先在1967年由Ashbaugh等提出,并在2012年柏林会议予以进一步修订。重度ARDS病死率高达40%,随着对其认识的加深,作为ARDS的常用方法之一的机械通气也经历了漫长的改进过程。  相似文献   

7.
液体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cr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急性呼吸衰竭 ,临床上以呼吸窘迫、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非心源性肺水肿为特征 ,病情凶险 ,预后恶劣 ,病死率高达 60 %左右[1 ,2 ] 。目前 ,ARDS的治疗尚无特效疗法 ,除了强调解决原发病外 ,另一重要目标就是保证动脉血和组织内有足够的氧合 ,改善病人症状。机械通气是达到这一目标的主要手段 ,但是 ,它不能直接改善ARDS时的病理生理状态。近年来 ,大量的研究表明 ,液体通气在改善肺换气功能和呼吸机相关肺损伤方面有…  相似文献   

8.
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临床上常见的危重症,其临床特征是呼吸窘迫和严重的低氧血症,大部分患者都需要机械通气。本文就其治疗的各种方法和其利弊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急性肺损伤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支持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与其相关的病死率仍在50%以上〔1〕。目前治疗ARDS及急性肺损伤(ALI)的一般原则包括:治疗导致ARDS和ALI的基础疾病,排除感染因素(所有ALI和ARDS的患者,都应该怀疑有感染),除外弥散性肺炎(一般要求用支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经支气管肺活检3种方法排除),支持治疗(包括机械通气、体位治疗、血流动力学管理、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实验性药物治疗、继发性并发症的防治等)。其中支持治疗仍是治疗的关键和重点。本文就有关ALI和ARDS的支持治…  相似文献   

11.
压力和容量控制通气在ARDS肺保护通气策略中的比较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比较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时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中 ,压力控制通气 (PCV)和容量控制通气 (VCV)模式对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5 0例 ARDS患者按随机表法分为 PCV组和 VCV组进行机械通气治疗 ,均实行允许高碳酸血症策略和肺开放策略 ,比较两组患者呼吸力学、血气及血流动力学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PCV组通气 2 4 h气道峰压低于 VCV组 ,而平均气道压高于 VCV组 ;两组通气 2 4 h后中心静脉压明显升高 ,而 VCV组上升更明显 ;两组治疗后心率显著减慢 ,PCV组改善更明显 ;两组同时间点平均动脉压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两组均未发生气压伤 ;两组治疗2 4 h后 Pa O2 比治疗前均明显升高 ,PCV组改善更明显。结论 对于 ARDS患者在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时 ,PCV和 VCV通气模式均可改善氧合 ,防止气压伤的发生 ,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小 ,PCV模式控制气道峰压更有效 ;主张对于 ARDS患者尽量采用 PCV模式实行肺保护通气策略  相似文献   

12.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研究   总被引:24,自引:5,他引:24  
目的:探讨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改善疗效的因素。方法:23例ARDS患者按诱发因素分为肺内因素组(A组)和肺外因素组(B组)。选择不同呼吸机和鼻(面)罩行NIPPV,采用双相压力支持通气(BiPAP);多功能呼吸机采用压力支持通气(PSV) 呼气末正压(PEEP)或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 PSV PEEP。通气3—10h,不适合NIPPV的患者改建人工气道通气。结果:全程进行NIPPV治疗的患者A组5例,B组12例;NIPPV治愈A组为55.6%(5/9);B组为85.7%(12/14),P<0.05。结论:选择合适的适应证,合理选择呼吸机、呼吸模式和治疗参数,并改善对NIPPV不利的影响因素,可以减少人工气道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急性肺损伤(ALI)/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18例ALI/ARDS患者实施NPPV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NPPV治疗前后动脉血氧分压/吸氧浓度(PaO2/FiO2)、呼吸频率(RR)和心率(HR)的变化。结果 NPPV治疗成功率为55.6%(10/18),8例NPPV治疗失败患者中7例改用气管插管有创通气。总死亡率为33.3%(6/18)。NPPV成功组50%(5/10)为ALI患者,治疗后1~2h PaO2/FiO2、RR和HR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NPPV失败组均为ARDS患者,治疗后1-2h PaO2/FiO2、RR和HR无明显变化。结论 NPPV对部分ALI/ARDS患者是有效的支持治疗手段,尤其是ARDS早期的ALI阶段可考虑选用NPPV。如NPPV治疗失败,应及时转换为气管插管有创通气。  相似文献   

14.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和评价无创正压通气(NPP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分析2004年1月-2007年12月北京朝阳医院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使用NPPV治疗ARDS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①31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男23例,女8例;年龄20~76岁,平均(49±17)岁;NPPV前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Ⅰ(APACHE Ⅰ)评分(14±8)分,氧合指数(PaO2/FiO2)(123±32)mm Hg(1 mm Hg=0.133 kPa).②NPPV成功率为74.2%(23/31),非肺部感染所致ARDS的成功率显著高于肺部感染所致ARDS(100%比60%,P=0.017).③与NPPV前相比,成功组NPPV治疗后2 h及24 h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及PaO2/FiO2均有显著改善(P均<0.01),而失败组上述指标不但无显著改善,尚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逐渐升高(P<0.05).患者均无NPPV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 对于无NPPV禁忌的ARDS患者,NPPV可作为一线呼吸支持手段;但对于在短期应用NPPV后生命体征及动脉血气无显著改善者,尤其是肺部感染诱发ARDS时应及早改为有创通气.  相似文献   

15.
目的在小潮气量(VT)机械通气的基础上.观察应用肺复张法(RM)治疗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的临床疗效,为临床RM的使用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03年1月-2004年3月北京复兴医院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收治的28例ARDS患者,随机分为小VT+RM组(RM组)和小VT组(non—RM组)。第一个24h采用容量控制通气(CMV).24h后根据病情选择机械通气方式。VT 6ml/kg;尽可能在吸入氧浓度(FiO2)〈0.60时达目标氧合的最小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限制平台压≤30cm H2O(1cm H2O=0.098kPa)。RM为吸入纯氧,持续气道正压(CPAP)40cm H2O.持续40s,8h 1次,共5d。除RM外.其他治疗相同。记录基础状态和连续5d的机械通气参数、血气分析结果及生命体征,比较两组氧合改善和肺损伤指标变化,观察RM的不良反应和气压伤发生率。结果①两组动脉血氧分压和氧合指数(PaO2/FiO2)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②两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均呈下降趋势.RM组下降幅度更明显,差异有显著性(P〈0.05)。③两组均无气压伤发生。④RM后心率无明显变化,也无其他心律失常发生;平均动脉压也无明显波动。结论反复多次RM可增加气体交换,改善氧合,进一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VALI)。应用RM较安全,简便易行,耐受性好,临床观察未见低氧血症和对血流动力学的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早期应用气道压力释放通气(APRV)对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收住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ICU的71例ARDS患者分为APRV组(36例)和小潮气量(LTV)组(35例)。APRV组患者起初给予容量辅助控制通气模式,测量气道平台压后转为APRV模式;LTV组患者接受LTV通气,目标潮气量设置为6~8 mL/kg,依据ARDSnet协议调节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潮气量和呼吸频率。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其机械通气第1天和第7天呼吸机参数、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功能指标、循环功能指标及预后情况;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比较两组患者28 d生存情况。 结果机械通气第7天,APRV组和LTV组患者吸入氧浓度(FiO2)[(47 ± 5)% vs.(66 ± 5)%,t = 3.746,P < 0.001]、呼吸频率[(24 ± 4)次/min vs.(18 ± 4)次/min,t = 3.453,P < 0.001]、PEEP[(5.6 ± 2.3)cmH2O vs.(10.8 ± 4.4)cmH2O,t = 3.011,P < 0.001]、气道峰压[23.9(18.5,29.6)cmH2O vs. 25.1(11.3,31.8)cmH2O,H = 2.736,P = 0.014]、气道平台压[22.2(18.7,24.3)cmH2O vs. 19.6(17.2,22.4)cmH2O,H = 2.154,P = 0.023]、平均气道压[23.8(22.1,24.3)cmH2O vs. 15.4(13.9,19.4)cmH2O,H = 2.814,P = 0.018]、肺顺应性[52.7(37.4,62.3)mL/cmH2O vs. 41.8(31.5,57.6)mL/cmH2O,H = 2.008,P = 0.034]、动脉血氧分压(PaO2)[(89 ± 7)mmHg vs.(72 ± 7)mmHg,t = 2.324,P < 0.001]、PaO2/FiO2 [(201 ± 15)mmHg vs.(140 ± 12)mmHg,t = 2.743,P < 0.001]、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95.4 ± 2.1)% vs.(92.3 ± 1.8)%,t = 2.658,P < 0.001]、心率[(99 ± 9)次/min vs.(108 ± 9)次/min,t = 2.733,P = 0.014]及平均动脉压[(84 ± 11)mmHg vs.(74 ± 13)mmHg,t = 3.012,P = 0.01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APRV组ARDS患者机械通气时间[(9.6 ± 2.2)d vs.(11.9 ± 2.9)d,t = 3.687,P < 0.001]、住ICU时间[(11.3 ± 3.1)d vs.(13.2 ± 2.7)d,t = 2.722,P = 0.008]、住院时间[(13.9 ± 2.5)d vs.(16.2 ± 2.4)d,t = 3.924,P = 0.004]均较LTV组显著缩短,拔管成功率[80.6%(29/36)vs. 54.3%(19/35),χ2 = 5.592,P = 0.018]显著升高,肺复张[5.6%(2/36)vs. 48.6%(17/35),χ2 = 16.753,P < 0.001]、俯卧位通气[11.1%(4/36)vs. 34.3%(12/35),χ2 = 5.460,P = 0.019]、气胸发生率[8.3%(3/36)vs. 28.6%(10/35),χ2 = 4.860,P = 0.028]及28 d住院病死率[13.9%(5/36)vs. 34.3%(12/35),χ2 = 4.054,P = 0.044]均显著降低。Kaplan-Meier生存曲线结果显示,APRV组ARDS患者生存情况显著优于LTV组(χ2 = 4.118,P = 0.015)。 结论与LTV组比较,早期应用APRV可显著改善ARDS患者的氧合功能和呼吸系统顺应性,提高拔管成功率,降低气胸发生率,并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7.
Objective This study examined whether ARDS patients in whom predefined ventilator settings fail to maintain oxygenation and CO2 removal can be safely transitioned to high-frequency oscillatory ventilation (HFOV), and whether HFOV use is efficacious.Design and setting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study in the 14-bed intensive care unit of a university hospital.Patients and participants 42 patients with ARDS (APACHE II score 28 (IQR 24–37) and ventilation time prior HFOV 3.0 days (0.7–9.1).Measurements and results Gas exchange parameters and ventilator data were recorded before and during HFOV treatment (–12 h, –6 h, baseline, 10 min, 1 h, 6 h, 12 h, 24 h). Primary endpoints included: (a) PaO2/FIO2 ratio 24 h after start of HFOV treatment or the last point of measurement if HFOV ended within the first 24 h; (b) HFOV-related complications. Post hoc analysis assess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utcome and the response to HFOV, and between outcome and time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rior to HFOV. At baseline the median PaO2/FIO2 ratio was 95 (IQR 62–129); after 24 h of HFOV the PaO2/FIO2 ratio ha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to 165 (88–225); only one patient developed a unilateral pneumothorax. Of the 42 patients 18 (43%) had died by day 30. Subset analyse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30-day mortality rate in patients with at least 3 days of mechanical ventilation prior to HFOV (64%) and in patients without oxygenation improvement after 24 h on HFOV (71%).Conclusions HFOV is an effective and safe method to ventilate ARDS patients. Failure to improve oxygenation within 24 h of HFOV is associated with high mortality.An editorial regarding this article can be found in the same issue  相似文献   

18.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respiratorydistresssyndrome,ARDS)是指肺内、外严重疾病导致以肺毛细血管弥漫性损伤、通透性增强为基础,以肺水肿、透明膜形成和肺不张为主要病理变化,以进行性呼吸窘迫和难治性低氧血症为临床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综合征。ARDS是急性肺损伤(acutelunginjury,ALI)发展到后期的典型表现。该病起病急骤,发展迅猛,预后极差,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无创正压通气(NIPPV)治疗创伤性湿肺的疗效。方法 选择30例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的创伤性湿肺患者为治疗组,24例未用NIPPV治疗的创伤性湿肺患者为对照组,通过对2组患者进行心电监测、血氧饱和度、呼吸频率、血气分析等指标的监测,比较2组患者呼吸频率和动脉血气参数、肺部病变吸收时间、气管插管率、ICU住院时间及预后。结果 30例创伤性湿肺患者经NIPPV治疗后动脉血气指标与临床表现明显改善(P〈0.01);与对照组相比,NIPPV治疗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时间、肺部病变吸收时间、ICU住院时间明显缩短(P〈0.01),肺实变率显著减低(P〈0.05),但2组患者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差异却无显著性。结论 NIPPV通过调节压力支持与呼吸末正压水平,早期应用可明显改善创伤性湿肺患者病情及缩短病程,但并不能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评价俯卧位通气(PPV)对我国急性肺损伤(ALI)和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利用Cochrane系统评价法,全面检索2000年至2009年国内公开发表的所有ALI与ARDS患者PPV的临床研究资料.对纳入研究独立进行质量评价、资料提取、交叉核对后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研究8项共184例患者,PPV时患者动脉血氧分压(PaO2)、氧合指数(PaO2/FiO2)、呼吸系统总顺应性(C)均显著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中心静脉压(CVP)、呼吸道峰压(PIP)和呼吸系统总阻力(Raw)无显著的变化;心率(HR)与平均动脉压(MAP)显著升高. 结论 ALI与ARDS患者行PPV可增加呼吸系统总顺应性,改善患者低氧血症,相关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但因Meta分析的自身局限性,我们仍急需开展设计严谨的高质量大样本临床研究,明确PPV临床疗效、作用机制、科学的操作流程及PPV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等临床实际问题,改善国内ALI与ARDS患者的临床护理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