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卒中病人伴抑郁症状的临床特点及相关问题,方法:对60例病人使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同时,选性别,年龄,文化程度,职业相匹配的60例健康人为对照.结果,脑卒中病人3种量表总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脑卒中病人确实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障碍 ,特别是抑郁情绪,结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率很高,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2.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日趋激烈,脑血管病(cerebral vascular disease CVD)发病率呈现明显上升趋势,并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CVD不但发病率、死亡率高,而且有很高的致残率,不仅导致患的生理性残疾,同时也给患带来精神上的压力从而造成心理障碍。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D)则是脑卒中后情绪障碍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不仅使CVD康复时间延长,而且降低了患的生活质量,增加了死亡率。有学对脑卒中患进行了为期10年的随访,发现有539/6的患死于PSD,其死亡率比无抑郁组高3~4倍。这表明PSD对CVD的病程、康复和预后都将产生重大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学PSD进行了广泛的研究,而其发生机制目前尚无一致的结论。本就近年来PSD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120种细胞因子蛋白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depression,PSD)发生的关系。方法入组PSD及非PSD患者各12例,均为卒中发生后5d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至卒中后2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抑郁、焦虑严重程度评估。患者入院后1d[卒中后(1,5±0.9)d]清晨6:30留取空腹时静脉血浆标本,利用人类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微阵列芯片进行120种细胞因子蛋白组学检测。结果与非PSD组相比,PSD组4个细胞因子血浆中点信号强度(spot signal intensity,Sls)显示降低,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IGF-ISB)(P=0.02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5D(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3 beta,MIP-3 beta)(P=0.033),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P=0.0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P=0.015),但均未通过错误发现率多重校正,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无阳性发现。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蛋CaSls与患者入院时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P=-0.641,P=0.025),与2周后PSD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r=0.478,P=0.005)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r=0.674,P=0.016)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的数据尚未发现能独立预测卒中急性期PSD风险的血浆细胞因子,但5种生长因子水平的异常提示PSD可能存在突触可塑及神经再生障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老年卒中后抑郁患者(PSD)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I-1β)、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的水平.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PSD组(36例)及卒中后无抑郁患者(对照组;32例)的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并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将PSD组分为轻度组(8~16分;9例)、中度组(17~23分;17例)及重度组(≥24分;10例),比较各组血清IL-1β、IL-6及TNF-α水平的差异.结果 (1)PSD组血清IL-1β[(35.2±4.2)ng/L]、IL-6[(11.3±4.3)ng/L]及TNF-α[(32.4±6.9)ng/L]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18.1±3.3)ng/L、(6.1±1.9)ng/L及(21.6±4.8)ng/L;P<0.01];(2)卒中后重度抑郁组血清IL-1β[(41.8±3.2)ng/L]、IL-6[(17.5±5.7)ng/L]及,TNF-α[(38.8±5.8)ng/L]水平,均高于轻度抑郁组[分别为(29.1±2.3)ng/L、(6.6 ±1.7)ng/L及(25.9 ±3.3)ng/L;P<0.05]、中度抑郁组[分别为(34.6±2.6)ng/L、(10.2 ±3.5)ng/L及(32.1±3.6)ng/L;P<0.05],中度抑郁组亦高于轻度抑郁组(P<0.05);(3)血清IL-1β(r=0.637)、IL-6(r=0.698)、TNF-α(r=0.722)水平均与抑郁的严重程度显著相关(P<0.01).结论 IL-1β、IL-6及TNF-α可能在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脑卒中后抑郁与部位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影像学改变在脑卒中后抑郁(PSD)患者中的相关性和临床意义,期望早期发现PSD患者并为及时干预提供帮助。方法:对329例急性脑卒中后1个月内患者采用系统的神经心理评估和MRI检查。所有患者均常规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根据头颅MRJ结果分析病变部位。结果:PSD的发病率以左侧半球脑卒中患者明显高于双侧和右侧半球脑卒中患者,且左侧额叶和基底节尤为突出。不同病灶数目组间比较,PSD的发生率以多灶患者明显高于单灶患者(P〈0.01)。结论:急性脑卒中后PSD与病变部位在左侧半球尤其是左侧额叶、颞叶和基底节区具有显著相关性。完全前循环梗死也是易患PS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帕罗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应用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进行对照治疗研究,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卒中量表(MESSS)评定疗效。结果 帕罗西汀和阿米替林对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疗效相当,但帕罗西汀起效较快,且不良反应较少而轻微。结论 帕罗西汀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后抑郁障碍的程度,并能促进神经功能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初步探讨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浆120种细胞因子蛋白水平与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发生的关系。 方法 入组PSD及非PSD患者各12例,均为卒中发生后3 d内入院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随访至卒中后 2周,对患者进行神经功能,认知功能及抑郁、焦虑严重程度评估。患者入院后1 d[卒中后(1.5±0.9) d]清晨6∶30留取空腹时静脉血浆标本,利用人类细胞因子蛋白表达微阵列芯片进行120种细胞因子 蛋白组学检测。 结果 与非PSD组相比,PSD组4个细胞因子血浆中点信号强度(spot signal intensity,SIs)显示降 低,差异有显著性,分别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1 receptor, IGF-I S R)(P =0.021),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3 beta,MIP-3 beta) (P =0.033),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PIGF)(P =0.02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P =0.015),但均未通过错误发现率多重校正,多因素Logi sti c回归分 析无阳性发现。血浆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蛋白SIs与患者入院时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r =-0.641, P =0.025),与2周后PSD患者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r =0.478,P =0.005)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分 (r =0.674,P =0.016)呈正相关。 结论 本研究的数据尚未发现能独立预测卒中急性期PSD风险的血浆细胞因子,但3种生长因子水 平的异常提示PSD可能存在突触可塑及神经再生障碍。  相似文献   

8.
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最常见的情绪障碍。PSD会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缺损的恢复,造成脑卒中病程迁延,是影响脑卒中后患者生活质量的因素之一。PSD的病理生理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可能涉及生物学、行为和社会等多项因素。本文对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病机制以及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与损伤部位的关系。方法 2010-10—2011-10 15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全部通过临床症状及MRI检查对病灶定位,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对脑卒中患者进行抑郁评分。结果脑卒中后抑郁68例,发生率45.33%,其中左侧发生率高于右侧,以额颞叶、基底节区为主。结论脑卒中患者抑郁的发生与卒中部位密切相关,其中左侧大脑半球的额颞叶及基底节区相关性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究血清中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碱性磷酸酶(ALP)、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4月~2022年4月期间到我院就诊的95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评估脑卒中患者抑郁程度,依据抑郁发生情况分组。采集患者病变类型、年龄等一般资料,入院时检测血清NSE、ALP、CRP的表达水平;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因子与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结果 脑卒中后抑郁组NSE、ALP、CRP水平高于非脑卒中后抑郁组,中重度脑卒中后抑郁患者NSE、ALP、CRP水平均高于轻度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血清NSE、ALP、CRP水平是脑卒中后抑郁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血清NSE、ALP、CRP水平可作为预测脑卒中后抑郁患病以及严重程度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1.
抑郁障碍的发病机制和病因目前尚不清楚,目前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细胞因子与抑郁障碍的发生发展存在着相关,本文就目前主要的致炎细胞因子与抑郁障碍的相关性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脑卒中患者除偏瘫外,还出现不同程度的认知和语言功能障碍,并产生一系列情感行为的变化,其中抑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心理障碍,称之为脑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PSD)。PSD不仅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也妨碍其神经功能的恢复,不仅给患者带来躯体上和精神上痛苦,而且增加了家庭和社会的负担。为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意识到PSD的早期诊断和积极干预的重要性。本文对PSD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脑卒中患者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与卒中后抑郁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住院确诊为急性脑卒中患者76例,男45例,女31例;年龄34~82岁,平均57.64岁;脑梗死43例,脑出血33例。于病程2周后采用17项版本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对入组患者进行抑郁程度评分,并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法测定患者血清BDNF蛋白含量。根据量表测评结果将入组患者分为脑卒中后抑郁组(PSD组)和脑卒中后非抑郁组(非PSD组)。结果本组患者中发生PSD 42例,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为55.26%,其中轻度抑郁30例(39.47%),中度抑郁患者8例(10.53%),重度抑郁患者4例(5.26%);非PSD组34例。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提示PSD组患者血清BDNF含量较非PSD组患者明显降低(P<0.001)。直线相关分析结果发现,脑卒中恢复期患者血清BDNF含量的表达变化与脑卒中后抑郁程度呈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347,P=0.024(双侧)。结论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脑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显著降低,且脑卒中后抑郁程度与脑卒中恢复期血清BDNF含量呈负相关关系。提示脑卒中患者血清BDNF含量在预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及病情严重程度等方面可能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4年12月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住院的首发脑卒中患者,简短照料者问卷得分≤56分,脑卒中发病2周之内,无意识障碍及失语,至少一侧上肢肌力≥3级,能够完成量表测查者,于脑卒中急性期、脑卒中后3月应用MMSE和MOCA评定认知功能,应用流调用自评抑郁量表(CES-D)评定抑郁情况。结果 脑卒中后急性期共入组患者128例,完成脑卒中后3月随访患者106例; 脑卒中后3月MMSE、MOCA评分较脑卒中急性期升高(P<0.05)。脑卒中后3月CES-D得分≥16分(存在抑郁)者22例,脑卒中后抑郁发生率为20.7%。脑卒中后急性期抑郁组与非抑郁组MMSE、MOCA评分差异不明显(P>0.05),脑卒中后3月抑郁组MMSE得分、MOCA得分明显低于非抑郁组,抑郁组与非抑郁组比较MMSE、MOCA评分增加值差异明显(P<0.05)。结论 脑卒中后3月认知功能较脑卒中急性期改善,脑卒中后抑郁加重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影响了脑卒中后认知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5.
氟西汀治疗中风后抑郁的单盲对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对108例脑卒中急性期伴发抑郁症患者,进行氟西汀(百忧解胶囊)治疗的随机单盲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16.
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卒中后抑郁(post-stroke depression PSI))与卒中病灶部位的关系。方法通过CT或MRI进行卒中病灶定位,采用Hamilton抑郁量表对200例卒中患者在发病2周和3月进行调查评分。结果急性期和恢复期大脑半球左侧、右侧、双侧卒中PS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2周时大脑半球前部与后部卒中病灶两PSD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x^2=1.9546,P〉0.1)。3月时大脑半球前部与后部卒中痛灶两PSD发生率有统计学差异(x^2=6.04,P〈0.05)。结论PSD的发生无半球偏利性。急性期大脑半球前部卒中病灶与PSD无明显相关性。恢复期走脑半球前部卒中病灶与PSD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脑卒中后抑郁(PSD)是急性脑卒中后产生的一种情绪低落反应。机制可能与大脑神经环路受损有关,PSD可增加卒中并发症及死亡率,并阻碍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医学研究发现,卒中后有效的康复、护理、家庭支持,能降低PSD发病率。本文就PSD的病因、发生率、相关因素、筛查PSD的工具,早期康复与PSD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血孤啡肽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及脑梗死后抑郁的相关性。方法选取195例脑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后不同时间点采集静脉血,检测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病情是否进展分为进展组和非进展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根据脑梗死后是否发生抑郁分为抑郁组和非抑郁组,比较2组血孤啡肽水平,并分析HAMD评分与血孤啡肽的相关性,通过影像学明确脑梗死部位、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损伤。比较不同梗死部位、5-羟色胺能神经元是否发生损伤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结果脑梗死患者发病后24h内的血孤啡肽水平与健康人群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发病时间24h后血孤啡肽水平逐渐高于健康人群;进展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非进展组(P0.05);抑郁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非抑郁组(P0.05),且抑郁组HAMD评分越高,血孤啡肽水平越高;多梗死病灶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最高,其次为皮层下梗死患者;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伤患者的血孤啡肽水平高于5-羟色胺能神经元未损伤的患者(P0.05);5-羟色胺能神经元损伤患者中发生抑郁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未发生抑郁患者(P0.05)。结论血孤啡肽水平升高对脑梗死患者病情进展和脑梗死后抑郁的发生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抑郁患者(PSD)的抑郁状态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62例发病在24 h以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将62例患者分为单纯脑梗死组和PSD组,并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HAMD)和斯堪的那维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量表(SSS)评定,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确诊PSD患者27例(43.5%);入院第2、7、14天时,PSD患者HAMD评分均显著高于单纯脑梗死组(P<0.01);单纯脑梗死组及轻度PSD组患者SSS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呈先降低而后逐渐增高,且轻度PSD组患者SSS评分较单纯脑梗死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中、重度PSD组患者SSS评分随观察时间延长而降低,单纯脑梗死组患者则显著增加(P<0.01);单纯脑梗死组患者及轻度PSD组患者HAMD及SSS评分结果无相关性(t=1.351,P>0.05),中重度PSD组患者HAMD及SSS评分结果具有相关性(t=1.894,P<0.05;t=3.638,P<0.01).结论 PSD的发病率为43.7%;中、重度PSD患者的HAMD评分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脑卒中后抑郁与卒中部位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急性脑卒中后抑郁(PSD)与影像学上卒中部位的相关性及临床意义.方法 对412例住院及门诊脑卒中患者在卒中后1个月内采取系统的神经心理学评估及头颅MRI检查.对所有的患者进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分,并根据头颅MRI及病人症状、体征定位.结果 卒中后抑郁的发生率以左侧半球明显高于双侧及右侧,并以左侧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