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反流性食管炎患者食管测压及pH监测值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为探讨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的关系。 采用食管测压法和24h食管pH监测对6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和30例健康志愿者进行了食管功能检测。结果显示食管炎患者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减低(P<0.05)、食管蠕动波幅(PA)减低(P<0.01) 、食管蠕动波传导速度(PV)减慢(P<0.05) ;24h食管pH<4的百分比 、酸反流次数和>5 min的酸反流次数明显增加(均P<0.01), Ⅰ期与Ⅱ期食管炎相比食管动力参数无差异, 而在24h食管 pH监测方面显示Ⅱ期食管炎患者在酸反流次数及>min反流次数、最长反流时间、pH<4时间百分比方面均较Ⅰ期食管炎患者有明显增加。提示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机制与胃食管反流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4.
5.
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餐后近端胃酸分布及其与酸反流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GERD)患者餐后近端胃内酸分布及其与食管酸暴露的关系。方法应用三通道锑电极在下食管括约肌(LES)上缘近侧5cm、远侧5cm和远侧10cm处(LES-5cm,LES 5cm,LES 10cm),对受试者行空腹1h和餐后4h食管和胃内pH监测。计算食管酸暴露和胃内整合酸度(IA)。健康志愿者(HS)组和GERD组各10例。结果(1)HS组餐后LES 5cm处总IA有低于LES 10cm处的趋势,但GERD组未发现酸缓冲作用的部位差异。(2)餐后2h,HS组LES 5cm和LES 10cm处IA回升未超过基线;GERD组近端胃IA回升高于基线水平:LES 5cm:5.4(1.8~6.8)比较1.8(0.3~3.1)mmol/L.h(P<0.05);LES 10cm:5.6(2.4~7.6)比较2.3(0.8~3.1)mmol/L·h(P=0.05)。(3)两组食管酸暴露均主要发生在餐后2h,但GERD组显著高于HS组。食管酸暴露和胃内酸度无显著性相关关系。结论餐后近端胃酸分布异常以及胃酸分泌增高,可能部分地解释餐后GERD患者食管过度酸暴露。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血清胃蛋白酶原(pepsinogen,PG)水平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价值,并对三种检测试剂盒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19年2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40例,比较2组血清PGI、PGII及PGI/PGII水平,建立ROC曲线并分析PGI、PGII及PGI/PGII对胃食管反流病诊断的价值。结果胃食管反流病组血清中PGI及PGI/PGII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清中PGII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PGI对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0.739),PGII与PGI/PGII诊断价值不大(曲线下面积0.614、0.696)。国产某A产品与雅培检测系统对PGI、PGII及PGI/PGII检测的相关性分别为0.9947、0.9893、0.8063,国产某B产品与雅培检测系统对PGI检测的相关性为0.9427,但PGII与PGI/PGII两者与雅培检测系统相关性为0.7957、0.769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水平对胃食管反流病有较好的诊断意义,可作为胃食管反流病实验室诊断的一项新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发病中的作用,为临床诊治GERD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6年 2月~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胃食管反流病患者85例,设为GERD组,另选同期我院体检健康者30人为对照组,14C呼气试验法进行Hp检测,比较两组Hp感染阳性率、GERD不同症状程度者Hp感染阳性率以及反流性食管炎(RE)不同程度者Hp感染阳性率。结果 GERD组Hp感染阳性率(54.12%)高于对照组(4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GERD轻度症状组、中度症状组、重度症状组及极重度症状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为55.00%、52.00%、54.55%、55.56%,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RE患者LA-A组、LA-B组、LA-C组及LA-D组Hp感染阳性率分别是57.14%、55.56%、47.06%、46.1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胃食管反流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可能无相关性,但对于Hp阳性的GERD患者也应根据实际情况实施根除Hp治疗,以减少恶变几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哮喘的原因,为减少误诊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哮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临床特征分析误诊原因,探讨减少误诊策略。结果 21例患者均误诊为哮喘,误诊时间最短为半年,最长达6年。正确诊断后,经抗反流治疗1周后症状明显缓解16例(76.2%)2,周后症状缓解率达95.2%。经维持治疗6个月的18例患者中,症状完全缓解并无复发12例,复发6例。结论胃食管反流病误诊为哮喘的主要原因在于该类患者的首发症状是以哮喘症状为主。应提高认识、全面检查减少误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胃功能三项指标及其联合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预警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7月至2019年10月在火箭军特色医学中心收治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且经临床诊断确诊的患者60例为实验A组,具有胃食管反流症状但经临床诊断检查排除确诊的患者65例为实验B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PGI、PGII、G-17水平.建立ROC曲线分别评估PGI、PGII、G-17三项指标及其联合分析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价值及预警价值.结果 两个实验组PGI、PGII、G-17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两个实验组PGI、PGII、G-17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OC曲线分析显示,PGI、PGII和G-17指标对于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诊断及预警价值.指标联合分析显示,PGI和PGII联合、PGI和G-17联合、PGII和G-17联合以及三项指标联合对于胃食管反流病亦具有较好的诊断及预警价值.结论 将PGI和G-17指标联合分析,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诊断和预警具有较好的效果,可以在胃食管反流病筛查中推广应用,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的采用药物联合使用的临床效果。方法胃食管反流病64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单独应用莫沙必利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磷酸铝凝胶口服治疗。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有效率分别为93.8和78.1%,两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头晕、口干、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症处理后都好转(P<0.05)。结论消化内科门诊胃食管反流病采用莫沙必利结合磷酸铝凝胶口服治疗能提高治疗疗效,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1.
早期应用益生菌防治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早产儿早期应用益生菌后对早产儿胃食管反流的预防作用。方法将可以进行喂养的80例早产儿随机分成两组,40例予常规喂养基础上加上益生菌喂养作益生菌组,另40例只予常规喂养的作对照组,喂养2周后监测两组早产儿的胃食管pH值变化。结果益生菌组早产儿反流发生的次数、反流超过5min的次数、最长反流持续时间、食管pH〈4总时间、反流指数分别是25.7±5.2、4.5±0.7、10.6±1.1、32.6±8.4、5.3±0.6;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益生菌能改善早产儿的胃肠动力,减少胃食管反流的发生和减轻反流程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中医证型辩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随机将11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分为两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证型辩证进行治疗,治疗2个月后,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以及复发率。结果比较两组总有效率以及复发率,发现观察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中医证型辩证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具有调节脾胃以及降逆和胃等作用,能够明显提高患者的预后质量,缓解患者痛苦,加速患者身体康复,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加盐酸依托必利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治疗8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7%和70%,胃镜检查结果改善率分别为98.3%和8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加盐酸依托必利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奥美拉唑治疗,8周后评价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8周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率分别为86.7%和70%,胃镜检查结果改善率分别为98.3%和88.3%,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奥美拉唑联合盐酸依托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能达到理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监测全凭静脉麻醉(TIVA)下双相气道正压(BiPAP)面罩通气时的胃食管反流情况,评估该通气方法 在伞身麻醉中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择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的成年患者4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无胃食管反流危险因素,随机分为面罩通气组(Ⅰ组)和气管内插管通气组(Ⅱ组),每组20例.麻醉前经鼻置人胃食管舣探头pH电极,使远端探头位于食管下段(A点),近端探头置于食管中上段(B点).麻醉诱导后,两组分别应用BiPAP面罩通气和间歇正压机械通气(IPPV),连续实时监测同术期食管下段及中上段pH值变化直至患者清醒.以pH值小于4.0作为胃食管反流的诊断标准.结果 麻醉后30 min、气腹后30 min、麻醉结束后pH值监测结果 显示,Ⅰ组食管下段pH 值分别为5.43±0.51、5.24±0.47、5.36±0.53;Ⅱ组食管下段pH值分别为5.37±0.67、5.29±0.68、5.36±0.78.Ⅰ组和Ⅰ组食管下段及食管中上段各时点pH值监测无1例小于4.0,反流发生率均为0,两组比较pH值差异无统汁学意义(P>0.05).结论 在无胃食管反流病史的患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时,应用BiPAP而罩通气全身麻醉不增加胃食管反流概率,是较安全的方法 之一. 相似文献
16.
儿童支气管哮喘并发胃食管反流血浆MTL和血清GAS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胃动素(MTL)和血清胃泌素(GAS)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的水平变化,以阐明胃肠激素与支气管哮喘患儿胃肠功能的关系.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检测98例哮喘患儿MTL和GAS的水平,其中76例患儿通过平卧或抬高床脚进行吞钡X线检查,并对喘息发作的次数、年龄、严重复发性哮喘,结合伴有反胃烧心等食管炎症状的患儿做好详细的统计学处理.结果:哮喘患儿无男女性别差异.哮喘有症状和钡餐阳性者与对照组比较P<0.001,哮喘无症状组与对照组及哮喘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哮喘有症状组血浆MTL和血清GAS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哮喘无症状组,组间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经观察发现哮喘反复发作可引起血浆MTL和血清GAS水平的严重降低,支气管哮喘伴发胃食管反流(GER)与哮喘反复发作引起血MTL和GAS水平降低有密切的相关性,胃肠激素水平降低是哮喘引发GER的关键所在,而GER又可触发和加剧喘息的发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2012年6月~2013年8月本院接受治疗的120例胃食管反流病患者,按照随机分配的原则,将这120例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每组60例患者,对对照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进行治疗,对观察组患者在采用埃索美拉唑的基础上联合莫沙必利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治疗的疗效进行比较。结果通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采用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后的总疗效达到了95%,而对照组采用埃索美拉唑治疗后的总疗效只有7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疗效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埃索美拉唑联合莫沙必利治疗胃食管反流病取得了不错的疗效,有效的促进了患者的健康,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膈肌生物反馈训练(DBT)联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胃食管反流(GER)相关性咳嗽的效果。方法 11例GER相关性咳嗽患者,填写问卷后学习DBT方法,同时服用PPI(雷贝拉唑10mg,每日2次),每2周随访1次,第8周末完成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调查表(SF-36),第12周末接受电话随访。结果 DBT联合PPI治疗后2周,反流症状总评分(TRSS)和咳嗽评分(SC)改善均>50%;治疗8周,疗效稳定,生活质量中生理职能、活力、精神健康、社会功能、躯体疼痛及总体健康这6个维度的评分显著提高(P<0.05)。第12周末随访,PPI减量后患者症状稳定。结论 DBT联合PPI治疗GER相关性咳嗽,能在短期内改善患者症状及生活质量,提出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20.
帕罗西汀辅助治疗伴有抑郁或焦虑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4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辅助治疗伴有抑郁或焦虑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的疗效。方法NERD应用耐信量表结合胃镜进行诊断,抑郁和焦虑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价,172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奥美拉唑20mg,每天2次,莫沙必利5mg,每天3次;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帕罗西汀20mg,每天早上服一次,治疗4周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7.7%,优于对照组73.9%(p〈0.05)。结论帕罗西丁辅助奥美拉唑、莫沙必利治疗伴有抑郁或焦虑的NERD有良好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