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高血压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与初发症状、主要症状和体征,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合并脑出血高发年龄在48~58岁,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结论:只有加强高血压患者的健康教育,有效控制高血压,才能降低高血压病脑出血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诱发因素、主要症状和体征、出血部位、治疗、转归,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轻致残率和减少病死率。方法:回顾性分析90例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临床资料。结果:高血压引起脑出血高发年龄在45~67岁,具有高致残率、高致死率的特点。结论: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控制高血压对防治脑出血至关重要,只有控制高血压,才能降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杨云岗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799-4800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小病死率。方法:对2003年至2006年在我院住院168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高发年龄在50岁~70岁,平均年龄58.2岁,死亡69例,占41.09%。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脑出血急性期的高病死率与脑出血继续出血有关。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致残率。方法:将84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患病年龄在34岁~77岁,平均年龄57.7岁;死亡33例,病死率为39.3%,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避免脑出血发生的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导致脑出血病的发病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通过对 180例脑出血病人病案回顾性总结 ,从年龄、血压、性别、身高、体重、季节等因素入手 ,分析总结病人的一些发病特点及预防措施。结果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 ,身材较高、体型肥胖者易发病 ,高血压者易发病 ,5 1~ 65岁发病率高 ,春秋季高血压者易发病。结论 :对中老年人要加强预防措施 ,以减少脑出血病发生的机率。  相似文献   

6.
王成太  李卫华 《吉林医学》2010,31(32):5720-5721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将127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进行回顾性临床分析。结果:患病高发年龄在48~58岁,平均年龄57.7岁;死亡28例,占22.1%,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7.
青年与中老年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预后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青年与中老年发生急性脑出血的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月神经外科住院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符合入选标准及排除标准者共786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年龄≤45岁)310例和中老年组(年龄>45岁)476例,对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并分析两组急性脑出血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结果 高血压是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中老年组高血压发病率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大量饮酒史是青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动静脉畸形及动脉瘤破裂是青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高血压是中老年脑出血的主要原因.青年组和中老年组患者的住院病死率和1年病死率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血压是各年龄组脑出血发病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是中老年脑出血发病的危险因素,而吸烟史、大量饮酒史是青年脑出血的危险因素.预后主要与年龄、出血部位和出血量有关,年龄>45岁,出血量大或出血发生在脑干、丘脑部位的患者预后差.  相似文献   

8.
杜重浪  刘磊  郭瑜蒙 《吉林医学》2013,34(11):2026-2027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选择高血压脑出血患者220例,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有15例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为6.82%。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与年龄、饮食状况、肺部感染与血糖水平有明显相关性(P<0.05),是其独立发病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脑出血并发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比较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要积极根据危险因素加强预防。  相似文献   

9.
杨云岗 《实用医技》2007,14(35):4799-4800
目的: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小病死率。方法:对2003年至2006年在我院住院168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进行临床分析。结果:高发年龄在50岁-70岁,平均年龄58.2岁,死亡69例,占41.09%。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脑出血急性期的高病死率与脑出血继续出血有关。结论: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掌握高血压合并脑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有效的预防脑出血的发生,提高治愈率,减少病死率.方法 将118例患高血压合并脑出血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分析.结果 患病高发年龄40~70岁,平均61岁;死亡67例,占56.77%,病死率与年龄成正比.结论 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并有高致残率和高病死率,避免脑出血的发生主要措施是防治高血压病.  相似文献   

11.
社区脑出血首发病例发病与死亡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敏  董淑丽 《河北医学》2004,10(8):720-723
目的:了解脑出血发病规律,为制订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整理和分析长宁区新华社区302例首次发病脑出血并因脑出血病死的病例资料,按十岁为一年龄组,分六组,分别统计各年龄组发病率及构成比,以及不同季节发病、死亡病例及构成比。结果:脑出血病例男女性发病无显著性差异,发病率随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发病以冬季最高,其次为春季,且冬季死亡最高。90.4%的脑出血患者发病时有血压升高,且随着血压水平的增高,脑出血发病呈上升趋势。结论:预防和控制高血压是降低脑出血发病与死亡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快速有效的对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院前救护对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的重要性。方法:对急诊科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治的166例病人分成2组。院前急救病人为观察组,家属自行送入医院的为对照组,统计入院抢救后24小时内死亡人数。结果:经院前救护的106例中死亡18例,死亡率17%,未经院前救护家属自行送入的60例中死亡26例,死亡率43%。结论:经过院前急救措施处置的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人死亡率与未经院前处置的病人死亡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院前急救、安全转送是降低重症高血压性脑出血院前死亡率,提高抢救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应用于治疗高血压大量脑出血的可行性。方法:选择26例微创手术治疗的,和24例小骨窗手术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病例,从格拉斯哥评分、再出血机率、血肿残留量、颅内感染率、死亡率5个方面进行对比。结果:微创治疗组和小骨窗手术组比较:(1)3天后(X^2=1.872,P=0.171),(2)5天后血肿残留量(t=0.8418,P=0.4051),(3)再出血率(X^2=0.43,P=0.509),(4)颅内感染率(X^2=1.083,P=0.298),(5)死亡率(X^2=0.437,P=0.509),均元统计学意义。结论:改良微创颅内血肿清除术可以应用于大量脑出血的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CT引导下微创清除术治疗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对 38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微创清除术前后行CT扫描 ,在CT引导下行微创清除术 ,并动态观察其疗效。结果 :38例急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首次血肿清除率达 2 8.0 %~ 4 0 .0 %,其中 1 2例首次清除率为 4 0 .0 %~ 5 6 .0 %。存活 32例 7d后复查头颅CT证实者血肿清除率达 80 %以上。治愈有效率为 84 .2 %,死亡率为 1 5 .8%。结论 :CT引导下的微创清除术能有效地降低急性高血压脑出血的死亡率和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与非手术治疗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与非手术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方法:对35例病例进行随机分组,其中微创手术组(手术组)16例,非手术组19例,均为高血压患者。有意识障碍20例,手术12例,非手术8例。出血部位及出血量:手术组基底节出血5例,非手术组9例;脑室积血手术6例,非手术7例;出血量手术组100ml,最少15ml,非手术80ml。手术时间:超早期10例,早期6例。手术方法:手术以钻孔及骨窗开颅为主,非手术组按内科常规治疗。结果:手术组死亡3例,均为基底节破入脑室;植物状态2例,不能自理生活1例,死亡致残率为37.5%;非手术组死亡4例,植物生存3例,不能自理生活4例,死亡率为57.9%。微创手术治疗效果与内科治疗效果有明显差异。结论: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采用微创手术即操作简单、安全且便宜,对血肿量、部位、年龄的选择性不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报告300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对其发病的危险因素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对300例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及亲属从不同角度仔细询问病史,对可能脑出血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不按规律服抗高血压药物的患者发病率最高,疲劳和情绪激动次之,年龄和其它并发症也可诱发脑出血。结论:如能切断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脑出血前危险因素、病残率可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7.
Clinical findings and cranial CT scan identified stroke in 315 admitted patients at Taichung Veterans General Hospital from January 1, 1989 to December 31, 1989. Hemorrhage was found in 137 cases and infarction in 178 cases (thrombosis in 124 cases, embolism in 54 cases). Most cases with stroke (72.4%) were distributed in ages between 55 and 74 years. The mean age of patient with cerebral infarction was 64.8 years, which was about 3.3 years higher than those with cerebral hemorrhage (mean age 61.5 years). The control group consisted of 117 persons (matched in age and sex) who had no history of stroke. In comparison of the five risk factors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trial fibrillation,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smoking) between the patients and the controls, we found that cerebral thrombosis was significantly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diabetes mellitus, and smoking; cerebral embolism with hypertension, atrial fibrillation, and 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 and cerebral hemorrhage with hypertension only.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复发性脑实质内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将脑出血患者260例的年龄、性别、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及影像学等纳入研究范围,并记录患者第一次脑出血发生年龄及时间、间隔发生的时间、出血量、部位、发病因素和入院时GCS评分。结果:260例中有62例(23.8%)发生再出血,主要为基底核出血(62.9%),时间间隔为3 d至118个月。舒张压>95 mmHg者脑出血复发率为44%,舒张压在临界值以下者为2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舒张压控制越好,脑出血复发的危险性越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影响脑出血预后的因素。方法 :对近3a收治的267例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在有意识障碍患者中 ,浅、中、深度昏迷病人的病死率分别为12%、48 %和83%。入院时血压高于正常者203例 ,急性期最高血压达240mmHg/150mmHg,血压持续高于210mmHg/135mmHg者病死率达37 1 %。不同部位死亡分别为 :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位9例 ,基底节区31例、丘脑10例、内囊区8例、外囊区7例、小脑2例、脑干7例、原发性脑室出血2例。出血量>40ml者死亡37例。结论 :意识障碍越深、血压越高 ,则病死率越高。出血部位、出血量及出血速度对脑出血预后有较大影响 ,同一部位 ,出血速度越快 ,出血量越大 ,脑疝发生越早 ,则抢救越困难 ,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