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目的:回顾性分析正畸片段弓技术应用于牙再植过程中的疗效。方法收集2010~2012年就诊的恒前牙全脱位患者共20例(36颗牙),应用正畸片段弓技术固定再植牙,评价其疗效。结果按照疗效评价的标准,显效有29颗牙,占80.6%;有效有5颗牙,占13.9%;失败有2颗牙,占5.5%。结论将正畸片段弓技术运用于牙全脱位后的牙再植过程中,效果显著,有利于再植牙的存活。  相似文献   

3.
节段弓丝技术是新近在临床上广泛开展的固定矫治技术之一,虽然它有明显的适应证和应用范围,但由于它具有设计灵活、短小简便、成本低廉、患者舒适等优点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几年来我科采用节段弓丝矫治了60例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正畸联合修复在牙列缺损伴牙列不齐治疗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5年1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80例牙列缺损伴牙列不齐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固定桥修复治疗,实验组接受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比较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总满意度和优良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牙列缺损伴牙列不齐患者接受正畸联合修复治疗,效果较为理想,因而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5.
深覆[牙合]是一种上下颌牙弓垂直关系发育异常的常见错[牙合]畸形。绝大多数属于AngleⅡ类2分类,但也有后牙咬[牙合]关系为AngleⅠ类,临床表现为上前牙切缘盖过下前牙牙冠长度超过1/3者或下前牙咬[牙合]与上前牙舌侧切1/3以上者。一股可根据覆[牙合]程度将其分为Ⅲ度。深覆[牙合]治疗过程中,打开咬[牙合]至关重要,笔者使用方丝弓矫治技术结合固定平面导板矫治了20例深覆[牙合]患者,疗效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固定正畸技术治疗牙颌外伤的疗效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固定正畸技术治疗牙颌外伤的价值。方法 :利用方丝弓矫正器和牙弓夹板对牙颌外伤 4 9例患者进行牵引、复位、固定 ,观察比较其疗效。结果 :方丝弓矫正器治疗牙颌外伤 ,牙及颌骨复位精确 ,咬牙合关系恢复佳 ,并发症少。结论 :固定正畸技术治疗牙颌外伤 ,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技术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四手操作在配戴正畸固定矫治器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拟配戴正畸固定矫治器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实验组配戴正畸固定矫治器由四手操作完成,对照组由医师独立完成,分别统计两组临床操作时间和当次及第二次复诊时因正畸配件粘结位不准或脱落而再次粘结情况。结果实验组平均操作时间为78.46±15.57min,对照组平均操作时间为115.25±21.31min,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实验组比对照组工作效率提高31.92%。实验组再次粘结3颗,对照组再次粘结9颗,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四手操作能提高配戴正畸固定矫治器的效率和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直丝弓口腔正畸矫治力与患者正畸牙移动、龈沟液炎症反应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前瞻性选取2017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宿州市立医院行直丝弓口腔正畸的患儿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A组、B组和C组,分别有33例、33例和34例,各组均给予直丝弓口腔正畸,A组、B组和C组分别施加0、100和150 g矫治力。观察两组的正畸牙移动距离、龈沟液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L-6]及牙周状况[菌斑指数(PLI)、牙龈指数(GI)和龈沟出血指数(SBI)]。结果 正畸后1、2、3和4周,C组正畸牙移动距离明显高于A组和B组,B组正畸牙移动距离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前,A组、B组和C组龈沟液IL-1β、TNF-α、IL-6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正畸后1、3和7 d, C组龈沟液IL-1β、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B组和A组,B组龈沟液IL-1β、TNF-α、IL-6水平均明显高于A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和C组正畸前后PLI、GI和...  相似文献   

9.
10.
成人修复前正畸矫正3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科2000年2月至2006年12月收治完成30例修复前通过直丝弓矫治技术后再行修复患者,临床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正畸固定矫治中出现的黏膜损害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处理方法.方法随机选择正畸固定矫治患者137例,其中Ⅰ类错(牙合)59例、Ⅱ类错(牙合)45例、Ⅲ类错(牙合)33例,记录矫治中出现黏膜损害的部位并分析其原因.结果137例中有76例(55.5%)出现黏膜损害,其中Ⅰ类错(牙合)患者出现黏膜损害38例(64%),Ⅱ类24例(53%),Ⅲ类13例(39%),Ⅰ类错(牙合)的黏膜损害主要集中在尖牙、双尖矛区,Ⅱ、Ⅲ类错(牙合)的黏膜损害主要集中在前牙区.磨牙区的黏膜损害和错(牙合)类型无明显相关.造成黏膜损害的因素王要有托槽、颊管,结扎丝及弓丝等.结论不同类型的错(牙合)其黏膜损害部位有所不同,而造成黏膜损害的病因亦有不同,处理方法亦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正畸疗法在口腔修复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进行口腔修复的牙列间隙患者1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8例。对照组采用传统填充修复法,观察组采用正畸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口腔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9%(P<0.05)。治疗前,两组口腔功能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口腔舒适度、咀嚼功能、固定功能、语言功能等各项口腔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正畸治疗应用于口腔修复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牙列间隙,提高口腔功能,且治疗后具有一定的美观度,深受患者喜爱,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方丝弓矫正技术在儿童前牙外伤固定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儿童前牙外伤固定的方法。方法利用方丝弓固定正畸技术对儿童恒前牙外伤脱位进行复位固定。结果30例脱体牙治疗固定有效率100%。结论方丝弓固定正畸技术应用于儿童前牙外伤脱位的复位固定,是一种适合儿童特点的可靠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14.
前牙外伤脱位是口腔门诊急性常见病。常规治疗法有牙弓夹板固定,金属丝结扎固定及尼龙丝结扎固定等方法,常存在固位不良、刺激牙龈组织等缺点。我科自1998年2月以来,应用方丝弓托槽、片段弓技术用于固定外伤脱位前牙,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MEAW技术在错He畸形固定矫治末期进行精细调整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处于方丝弓固定矫治后期遗留局部小开He,上下颌牙齿尖窝交错关系未建立,中线未对齐等缺陷的病例7例,年龄14~24岁,平均年龄17.6岁,采用MEAW技术加颌间弹力牵引,进行咬合关系的精细调整。结果:经过MEAW技术3~6个月的调整,全部病例均达到预期的矫治效果,上下牙列建立了正常的覆He覆盖关系和良好的尖窝咬合关系。结论:对于固定矫治末期出现的小缺陷,通过MEAW技术加各种不同方向和力值的颌间弹力牵引,进行牙列的精细调整,能很好地恢复咬合关系,提高矫治效果。  相似文献   

16.
固定正畸是矫治口腔牙列错合畸形的最常用方法,具有正畸和固定治疗的双重功效。近几年,作者利用固定矫治的方法,治疗牙、牙槽外伤及一些简单的线形骨折,获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相对于传统的夹板固定治疗,本方法有其独特的优点。现就固定正畸治疗牙、颌外伤的适应证、治疗特点及优缺点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7.
片段弓丝技术是新近的在临床上广泛开展的固定矫治技术之一,虽然它有明显的适应证和应用范围,但由于它设计灵活、短小、简便、成本低廉、病人舒适等优点,受到患者的青睐。片段技术仅用于矫治轻度错[牙合]畸形和阶段性矫治越来越受到关注和引起人们广泛兴趣,我科近几年来,做了不少的矫治患者,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对牙列间隙成人患者修复前的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收集近5年来牙列间隙成人患者的资料,随机抽取54例作详细的研究和分析。结果在本组实验中,经过正畸修复综合治疗后的54例牙列间隙成人患者效果显著,患者不仅拥有良好的牙齿咬牙合功能,而且发音方面更准确,看起来也更加美观,经过正畸修复综合治疗后的54例患者均成功,没有发生不良反应。结论经过正畸与修复综合治疗的方式,可以最大程度提高修复体的口腔功能,而且能够提高视觉效果,更加美观。  相似文献   

19.
目的:行正畸矫治患者应用隐形矫治器与直丝弓固定矫治器对牙周状况及龈沟液炎症介质水平的影响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19年5月行正畸矫治的9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直丝弓固定矫治器,观察组采用隐形矫治器.比较两组牙周状况和龈沟液炎症介质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6...  相似文献   

20.
乳牙脱落或拔除后,恒牙根已基本形成而长期埋伏在牙槽骨内,称为阻生,它是恒牙萌出异常的一种常见情况。近年来随着固定矫正技术的不断发展,埋伏阻生牙的牵引治疗已成为口腔正畸中的常规治疗。为有效配合临床治疗,提高医疗质量,笔者就埋伏牙牵引中有关护理问题进行探讨,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