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缪萍  王楚怀  潘翠环  于瑞 《实用医学杂志》2012,28(24):4091-4093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进行评估,并对其与Q角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人,分别进行Q角测量,同时在双足半蹲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sEMG),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对Q角与VL/VMO肌电比值进行相关分析.结果:病例组VL、VMP时域指标ZCR、RMS、IEM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VL较VMO高.Q角与VL/VMO肌电比值之间进行线性相关分析,Pearson相关系数为0.149(P> 0.05).结论:PFPS患者VL运动单位募集数量、活化程度要高于VMO.股四头肌失衡程度与Q角大小无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2.
表面肌电仪对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膝关节肌电活动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仪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康复训练前后股内侧斜肌(VMO)和股外侧肌(VL)肌电活动的变化。方法26例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训练组(A组)和单纯训练组(B组)各13例,均接受相同的家庭训练,但A组患者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下进行训练。所有患者在开始训练前和训练8周后,利用表面肌电仪对VMO和VL的神经肌肉电活动进行连续6h评定,同时对膝关节疼痛程度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后,B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而A组患者的VMO/VL神经肌电比率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采用神经肌电生物反馈仪配合髌股疼痛综合征患者的康复训练可促进股内侧斜肌的募集。  相似文献   

3.
摘要 目的:利用表面肌电图(sEMG)对髌股疼痛综合征(patellofemoral pain syndrome, PFPS)患者双足半蹲伴或坐位伸膝动作下股四头肌进行评估,比较不同开链与闭链动作对股四头肌的作用差异。 方法:PFPS病例组及正常对照组各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以及坐位伸膝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astus lateralis, VL)及股内斜肌(vastus medialis oblique, VMO)表面肌电图,分析时域、频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 结果:病例组双足半蹲动作与坐位伸膝动作时各肌电指标的VL/VMO比值在时域、频域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在坐位单侧完全伸膝动作时VL/VMO肌电比值大于双足半蹲动作且>1。 结论:VL、VMO表面肌电指标在双足半蹲动作时较坐位单侧完全伸膝动作时更接近平衡,提示适当屈膝时的闭链运动能够更有选择性地激发VMO,这为PFPS的康复治疗的动作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概述过去十年作者在实验室进行有关髌股关节及髌股关节疼痛综合征(PFPS)的研究,研究了正常人髌股关节的几个指标及PFPS患者的康复成效。研究结果反映股内侧肌(VMO)对于控制髌股关节的压力分布所发挥的力学作用、下肢方位对促进VMO募集的影响,以及髌骨叩压、股四头肌的疲劳恢复与生物反馈辅助对PFPS康复治疗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sEMG)评估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的股四头肌失衡程度,观察PFPS患者各种表面肌电的特征及变化规律,并探讨髋内收对股内斜肌的针对性强化作用机制。 方法将PFPS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分别在双足半蹲伴或不伴髋内收动作时检测股外侧肌(VL)及股内斜肌(VMO)表面肌电图,分析股内、外侧肌时域指标,比较其平衡关系。 结果双足半蹲不伴髋内收动作时,病例组VL的均方根振幅(RMS)和积分肌电值(IEMG)分别为(103.31±44.54)μV和(8.02±3.45)μVs,分别与组内VMO RMS的(85.02±41.19)μV和IEMG的(6.72±3.20)μVs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不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与组内伴髋内收时VMO的RMS、IEMG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双足半蹲伴髋内收的动作可以优先强化VMO,使VL与VMO之间达到更好的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6.
影响髌骨运动学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3例髌股关节疼痛(PFP)妇女和12例非PFP妇女抗阻伸膝过程中通过运动性核磁共振(KMRI)获得的运动学指标:髌骨内、外侧位移和倾斜度,分别和股外侧肌(VL):股内斜肌(VMO)、股外侧肌(VL):股内直肌(VML)肌电图比率、髁间沟深度(沟角)进行比较,结果显示在妇女中股内侧肌运动单位活动增加似与髌骨运动学异常有关,但并不是髌骨运动学异常的必然原因。在膝关节伸展末期(屈膝0-30°),骨结构是髌骨运动学的一个重要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表面肌电图(s EMG)评定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手术治疗前后股内侧肌(VM)和股外侧肌(VL)动态平衡的变化。方法:分别对PFPS患者6例手术前后和健康者10例行s EMG测试、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结果:健康人、PFPS术前和术后3组间平均振幅右VM∶VL比值分别为1.09±0.36、0.90±0.28和0.94±0.35,3组间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3组VM与VL达峰值时限的差值(ΔTBP)分别为-1.45±4.02、7.55±5.84和-1.82±2.9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PFPS者术后较术前明显改善(P0.01),恢复到健康人水平(P0.05)。PFPS者VAS术后1.60±0.91较术前3.09±1.14减小(P0.01),Lysholm评分术后71.27±16.52较术前54.82±17.50明显提高(P0.01)。结论:本研究s EMG标准化测试VM和VL的峰值时限,能敏感反映PFPS患者手术治疗前后髌骨在冠状面上动态平衡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目的利用自建表面肌电图的标准化测试分析髌股疼痛综合征(PFPS)患者股内侧肌(VM)与股外侧肌(VL)在控制髌骨运动中的变化特征。 方法选取PFPS患者7例(13个膝)作为病例组,另选健康志愿者10例(20个膝)作为对照组,并分别进行表面肌电图检查,测量蹲起运动VM和VL的平均波幅和峰值时限(TBP)。 结果PFPS组和对照组VM∶VL平均振幅比值分别为(0.97±0.31)和(1.09±0.3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2组下蹲时的平均比值(1.00±0.16)明显高于起立时的平均比值(0.83±0.15)(P<0.05)。在蹲起时PFPS组的TBPVM较TBPVL延迟(8.77%±5.12%)与对照组(-1.45%±4.02%)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所用表面肌电图的标准化测试能发现本组PFPS患者下蹲时VM的峰值时限明显滞后于VL,可用于评定局部型PFPS患者术后或康复治疗前后的变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 研究太极拳特定动作中股内侧肌(VMO)和股外侧肌(VL)的肌纤维募集情况.方法 收集15名健康志愿者在维持5个太极拳定势(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VL、VMO的表面肌电信号,比较平均肌电值(AEMG)、平均功率频率(MPF)、中位频率(MF)、零点通过率(ZCR).结果 维持白鹤亮翅、金鸡独立时,其支撑脚VMO、VL的所有指标均无显著性差异;维持搂膝拗步、十字手、仆步时,其支撑脚VL的AEMG、MFC、ZCR、MF均小于VMO(P<0.05);与股四头肌的最大随意收缩负荷相比,所测试的动作下,肌肉负荷属于中小负荷,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结论 进行太极拳运动时,肌肉负荷较小,并且能募集到更多的慢肌纤维;某些太极拳动作下,VMO可以较多地募集到肌纤维.  相似文献   

10.
背景:膝关节参数如合适角异常对于膝前疼痛有统计学意义已在CT测量下证实,但是没有在临床手术实践中证实。目的:通过对膝前疼痛患者髌骨X射线轴位片上的合适角、髌股指数、外侧髌股角、倾斜角等参数的测量,分析这些参数对膝前疼痛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不同程度髌股关节软骨损伤的膝前痛患者50例患者的50个膝关节,测量髌骨X射线轴位片上合适角、髌股指数、外侧髌股角、倾斜角参数,同时与50例无膝前痛仅存在半月板损伤的50个膝关节进行比较。结果与结论:髌骨X射线轴位片的合适角及髌股指数、倾斜角对于膝前疼痛有显著性差异,外侧髌股角无显著性差异。髌骨X射线轴位片的合适角、髌股指数对由髌股关节紊乱导致的膝前疼痛患者有重要的诊断治疗价值,是对髌股关节紊乱具有临床意义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早期患者上肢功能障碍的有效性.方法 将发病<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23例分为肌电生物反馈组13例和常规组10例,2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在此基础上增加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评估2组患者偏瘫侧腕背伸肌肌力、腕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腕背伸平均肌电值(AE...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卒中后足下垂的疗效是否优于单纯应用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方法:将120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40例,A组给予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治疗,B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联合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C组给予肌电生物反馈联合假重复经颅磁刺激治疗。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肌力测定仪评定踝关节背伸肌力;表面肌电分析仪处理表面肌电信号,记录最大踝关节背屈时,胫骨前肌等长收缩状态下相关肌群的肌电积分值;Gaitwatch三维步态分析与训练系统记录行走时的步态参数,主要评定指标:步速、患侧支撑相百分比、踝关节最大背伸角度。结果:通过8周的康复训练,3组患者的肌力、步态及胫骨前肌iEMG值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B组各项指标均优于A组、C组(P0.05),A、C两组间治疗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疗法治疗卒中后足下垂疗效显著,明显优于单纯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治疗脑卒中偏瘫患者足下垂的效果。方法:选取90例恢复期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治疗组、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每组患者30例。针刺治疗组进行针刺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联合治疗组进行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分别采用踝关节背屈主动关节活动度(AROM)、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LE)、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分别评估患者的踝关节背屈能力、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并对3组患者的胫前肌和腓骨长短肌进行表面肌电图(iEMG)检测。结果:治疗4周后,3组患者的踝关节背屈AROM、下肢FMA评分、BBS评分、MBI、iEMG、均方根值(RMS)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联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改善程度均优于针刺组和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P<0.05);针刺组与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的各评分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足下垂。  相似文献   

14.
焦泽玉  李雯  闫凤  毕立杰  袁方  江文 《中国康复》2018,33(6):490-492
目的:观察神经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急性期重症脑梗死患者下肢肌肉容积变化的影响。方法:将急性期脑梗死患者38例随机分为常规康复组20例和肌电生物反馈组18例,2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神经内科脑梗死疾病的规范化治疗,肌电生物反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给与外加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第7天进行人体学下肢周径测量。结果:治疗7d后,2组患者大腿周径减少值肌电生物反馈组明显小于常规康复组(P0.05)。结论:神经肌电生物反馈在重症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能有效防止骨骼肌容积减少。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结合本体感觉神经肌肉促进技术(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PNF)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30名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PNF组、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分别给予PNF手法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肌电生物反馈联合PNF手法治疗足下垂,共治疗6周。治疗前后分别测试踝背伸活动度、胫骨前肌徒手肌力、胫骨前肌积分肌电值(i EMG)、均方根振幅(RMS)、简化Fugl-Meyer(FMA)评估量表评价疗效。结果:联合组在改善踝背伸主动活动度方面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2.78±8.73°,P0.05),B组踝背伸被动活动度较A组有显著性差异(10.00±4.87,P0.05);i EMG值: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显著性差异(854.14±606.37,P0.05);RMS指标:肌电生物反馈组和联合组较PNF组有显著性差异(43.99±29.20,56.93±22.60,P0.05);胫骨前肌肌力:PNF组、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有显著性差异(3.50±0.46,3.39±0.69,P0.05);FMA:联合组较肌电生物反馈组和PNF组有非常显著性差异(24.56±5.36,P0.01)。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结合PNF手法治疗脑卒中患者足下垂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侧下肢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效果.方法 将20例患者进行放松训练和生物反馈锻炼盆底肌,通过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指导患者填写排便日记,进行治疗前后对照,以观察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的疗效.结果 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治疗后比治疗前,快速收缩中最大波幅、平均波幅、变异性、60 s持续收缩、平均波幅、后基线的指标均提高,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排便日记评分比治疗前降低,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生物反馈治疗盆底失弛缓所致便秘,能明显提高盆底表面肌电评估指标,改善排便困难.  相似文献   

17.
中药外敷加JKY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与评估中药外敷加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治疗髌骨软化症的临床远期疗效。方法:在我院就诊的62例髌骨软化症患者,42例接受电刺激与中药外敷治疗,20例仅中药外敷治疗。随访2年,测量屈膝30°轴位片的CA角及LPA角的变化,观察临床疗效改善程度。结果:治疗组患者能够明显改善CA角及LPA角(P<0.01),临床有效率为81.0%,优良率为52.4%;对照组临床有效率为50.0%,优良率为30.0%。两组优良率与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选择性股内侧肌电刺激与中药外敷治疗髌骨软化症是一种有效的非手术疗法,对改善CA角及LPA角和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肌电生物反馈结合综合康复训练对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 例。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患侧下肢胫前肌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进行Fugl-Meyer 下肢运动功能、Fugl-Meyer 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时的肌电积分值(iEMG)以及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的评定。结果治疗8 周后,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度、胫前肌iEMG值、Holden 步行功能分级比治疗前均显著提高(P<0.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综合康复疗法的基础上结合生物反馈治疗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控制能力,从而改善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联合踝关节功能强化训练治疗偏瘫患者踝背屈障碍的疗效。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60 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 例。两组均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和踝关节强化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两组于治疗前和治疗8 周后进行简式Fugl-Meyer 运动功能、Fugl-Meyer 平衡功能、踝关节主动活动范围评定,测定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的肌电积分值(iEMG)。结果治疗后,两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踝关节活动范围及iEMG 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电刺激能促进偏瘫患者踝关节背屈功能改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女性轻、中度压力性尿失禁(SUI)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2月至2016年2月在本院诊治的女性轻、中度SUI患者362例,按患者的治疗意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81例.观察组行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对照组行Kegel训练,所有患者持续治疗8周.治疗后评价治疗效果和盆底肌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盆底肌功能均呈现不同程度恢复,评分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盆底肌力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16%,明显高于对照组72.93%(P<0.05).[结论]肌电刺激联合生物反馈治疗轻、中度SUI临床效果切实有效,安全性高,操作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