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发性癫患儿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分泌细胞因子和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水平的改变 ,以及各种不同抗癫药对上述指标的影响。方法  97例原发性癫患者随机分为未治疗组、服用丙戊酸钠 (VPA)治疗组、服用卡马西平 (CBZ)治疗组和服用苯巴比妥(PB)治疗组 ,采用ELISA法测定PBMC分泌细胞因子及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2受体 (sIL 2R)水平的变化。结果 癫患者未用药组和 3个用药组IL 6、TNF α、sIL 2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全身性癫发作和部分性癫发作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 ,3个用药组与未用药组相比 ,IL 6、TNF α、sIL 2R水平亦无明显差异 ,而CBZ组IL 2水平显著升高。结论 癫患儿体内免疫功能异常 ,CBZ可能参与了癫的免疫过程  相似文献   

2.
抗癫痫药过敏综合征(antiepileptic drug hypersensitive syndrome,AHS)是一种抗癫痫药所致的临床副反应综合征,主要表现为发热、皮疹和内脏损害。国内对此综合征的诊断、治疗、远期随访曾有详细报道。现将我院1993年2月至2003年3月收治的5例患儿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癫癎首次发作后脑电图检出癫样放电异常率在儿童为18%~56%,成人为10%~50%,脑电技术是最常用的癫神经病学检查手段,特征性脑电图异常能够帮助对发作类型及癫综合征的分类、确定治疗方案及判断预后。在特定病例,脑电图能检测到更加细微的发作,包括失神、肌阵挛或部分性发作。癫治疗中不同的抗癫药物对癫样放电的抑制存在差异,癫样放电在复发预测及决定撤除抗癫药物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难治性癫(癎)的治疗是近年来国内外成人及儿科医师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随着国外新型抗癫(癎)药物的不断开发和逐渐在儿童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某些特殊类型癫(癎)综合征的预后,减少了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已在儿科临床应用的新型抗癫(癎)药物的药代动力学、适应证、不良反应等特点.  相似文献   

5.
癫疒间是小儿神经系统的常见疾病,儿童癫疒间发病率比成人高,而婴幼儿又是起病的高发年龄段。我院2001~2004年诊断癫疒间患儿293例,其中≤3岁139例(占47.4%),现将其临床特点分析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139例婴幼儿癫疒间中,男87例,女52例,男女之比1.25∶1;年龄:1个月~1岁53例(占38.1%),~2岁46例(占33.1%),~3岁40例(占28.8%);病程2d~6个月。1.2辅助检查所有病例均行常规脑电图检查,其中进行视频脑电图(video蛳EEG)监测118例。139例均做头颅CT检查,82例行头颅M RI检查,5例行头颅M RA检查。检测血生化(钾、钠、氯、糖、钙、离子…  相似文献   

6.
~~抗癫癎药物治疗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小儿抗癫药过敏综合征的诊断、处理及预后。方法 对 8例患儿临床资料及其中 6例的随访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8例患儿均有发热、皮疹、粘膜损害及皮肤脱屑、色素沉着 ,其中伴肝脏受累、淋巴结肿大各 5例 ,脾脏肿大 3例 ,心、肾受累者各 3例 ,腮腺肿大 1例 ,表现为Stevens Johnson综合征 2例。皮质激素治疗均有效。内脏损害均为可逆性的。 6例随访 3个月~半年 ,除有皮肤色素沉着外无其他异常表现。 5例需继续用抗癫药治疗者 ,改用丙戊酸钠 ,随访期间未出现过敏及癫发作。结论 抗癫药过敏综合征多发生于服用抗癫药后 1~ 8周 ,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皮疹及内脏功能受累等。及早停用致敏药物 ,积极治疗 ,预后良好。调整抗癫药时应注意芳香族抗癫药 (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卡马西平 )之间的交叉过敏。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儿童额叶癫痫(FLE)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及预后,加强对于FLE的认识。方法收集本科2000~2006年治疗40例FLE患儿,进行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病例均行24hEEG和影像学检查。内容包括FLE病例的家族史、发作类型、先兆、伴随症状,EEG和影像学表现及治疗效果。比较各发作类型、EEG表现和药物疗效差异。结果癫痫发作表现为阵挛24例,强直4例,精神行为3例,侧转、失张力、呕吐各2例,视觉、感觉异常、头痛各1例。头颅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9例。有明确脑损伤史,病毒性脑炎病史各1例。均有发作期额叶样放电或者慢波表现。随访1~6年,其中用药后发作消失35例,3例发作减少,2例无效。一线抗癫痫药物效果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FLE发作表现为频繁、短暂和夜间多发。认识特征性的发作表现,可为FLE诊断提供线索,动态EEG检查对于FLE是必须检查手段;抗癫痫药物首选使用卡马西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抗癫癎药物(AEDs)过敏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6例服用AEDs过敏的住院患儿临床特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例患儿服用传统AEDs 4例,其中服用苯巴比妥、卡马西平各2例;服用新型AEDs 2例,其中服用奥卡西平、拉莫三嗪各1例.6例均发热,体温38.2 ~39.5℃,为持续性发热,热程3~15 d.皮疹6例,疹退后均伴脱屑及色素沉着,部分呈片状脱皮.淋巴结大3例,肝脾大4例.6例均应用皮质激素治疗,2例用丙种球蛋白1 g·kg-1·d-1,连用3d.AEDs治疗2例改为丙戊酸,3例改为左乙拉西坦,1例改为托吡酯.随访观察6个月均未出现过敏反应,癫癎发作得到控制.结论 有明确的服用AEDs史,有发热、皮疹、内脏损害三联征,停用致敏药物后病情逐渐恢复,除外其他疾病,应诊断AEDs过敏综合征.此症诊疗关键在于早诊断、及时停用致敏药物,同时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癫(癎)是儿童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抗癫(癎)药物仍然是治疗儿童癫(癎)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抗癫癎药物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大,患者不易耐受,并且部分患者出现耐药.非传统抗癫(癎)药物疗法可能在药物难治性癫(癎)以及不能耐受抗癫(癎)药物毒性的患儿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癫(癎)是儿童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危害儿童的身心健康.目前,抗癫(癎)药物仍然是治疗儿童癫(癎)的主要手段,传统的抗癫癎药物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较大,患者不易耐受,并且部分患者出现耐药.非传统抗癫(癎)药物疗法可能在药物难治性癫(癎)以及不能耐受抗癫(癎)药物毒性的患儿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患儿,男,3.5岁,半月前因发热、流涕,以肺炎收住外院,给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体温39℃以上出现抽搐,每日达5、6次,持续约1 min,小便失禁.出院后服苯妥英钠,抽搐减少,每日2次,但有频发的摆头及遗尿.  相似文献   

13.
现就新框架的新意、新框架的癫(癎)联盟重建的癫(癎)知识新框架的3个主要文件(<诊断纲要><癫(癎)新定义><治疗指南:循让分析>),按照国际抗癫(癎)联盟原件主旨作全面的诠释,并结合我国神经学界存在的认识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4.
抗癫癎药妥泰对幼鼠肝毒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目的妥泰(TPM)以其多重的药理作用,在儿童癫癎治疗中表现出明显的治疗效果,然而上市后少数病例报道出现肝功能衰竭、肝炎等不良反应,引起医学界的关注。该研究从血清生化、氧化应激指标和肝脏形态学方面探讨TPM单药高、低剂量及与丙戊酸钠(VPA)合用对幼鼠肝脏的毒性作用,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将3周龄雄性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为5组,每组12只。实验组(分别为A,B,C 3组),每日1次经口灌胃给予TPM 40 mg/kg,TPM 80 mg/kg和TPM 40 mg/kg+VPA 300 mg/kg;阴性对照组(D组)给予等量的蒸馏水;阳性对照组(E组)经皮下注射10%四氯化碳橄榄油溶液5 mL/kg,每周2次。连续用药3个月后观察体重改变及肝脏形态学变化,检测与肝脏毒性有关的血清生化指标、氧化应激指标。结果:①实验组的3组大鼠,体重均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②实验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碱性磷酸酶和肝组织丙二醛含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变化,TPM高剂量组和合用药组肝组织谷胱甘肽含量较阴性对照组、TPM低剂量组明显降低,分别为29.85±1.62 mg/g蛋白和29.63±4.47 mg/g蛋白,差异有显著性(均P<0.05)。③病理组织学检查,光镜下阳性对照组可见广泛的肝细胞脂肪变性和弥漫性点状坏死灶;TPM低剂量组可见少数肝细胞浊肿变性;TPM高剂量组可见少数肝细胞点状坏死;TPM+VPA组可见部分肝细胞浊肿变性和脂肪变性,视野内还可见少数肝细胞点状坏死。结论:长期服用TPM可引起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轻微病理改变,TPM高剂量及合用药组影响大于TPM低剂量组。[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7,9(1):54-58]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左乙拉西坦(LEV)单药治疗小儿癫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该院2007年3月至2008年3月LEV单药治疗的32例癫癎患儿进行开放性自身对照随访研究,起始量每日10 mg/kg,每1周增加上述剂量1次,3~4周增加至维持剂量每日20~60 mg/kg,平均剂量为每日35 mg/kg。结果:LEV 单药治疗32例,失访1例,其余随访均在3个月以上。 80.6%(25/31)患儿发作减少≥50%,70.9%(22/31)患儿无发作,16.1%(5/31)患儿因发作控制不满意或者加重而停药。不良反应包括情绪异常19.4%(6/31),乏力6.5%(2/31),嗜睡6.5%(2/31),皮疹3.2%(1/31)。上述不良反应均为一过性,在1~4 周内自然消失或者减量后消失,未导致停药,未发现过敏以及血液、肝、肾功能异常等严重不良反应。结论:LEV用于癫癎患儿(包括<4岁的婴幼儿)的部分性发作及全身性发作的单药治疗,疗效肯定、安全性好,是一个很有希望的用于儿童单药治疗的广谱抗癫癎药。  相似文献   

16.
影响儿童抗癫癎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原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抗癫药物 (AEDs)治疗依从性的原因 ,避免或尽量消除这些因素 ,增加抗药物治疗依从性 ,提高抗癫药物的治疗效果。方法 对 1998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在新华医院和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神经内科门诊及住院 88例由于AEDs治疗依从性差而影响到治疗效果的病例进行调查 ,分析其依从性差原因。结果 影响AEDs治疗依从性的常见原因包括 :短时间内多处就医 ,频繁换药 ;害怕抗癫药物对智力有影响 ;认为西药副作用大 ,转用中药治疗 ;不能耐受抗药物副作用 ;未坚持正规跟踪随访 ,疗程不足 ,自行减量或停药 ;难治性癫治疗效果不佳 ,丧失信心 ,放弃治疗 ;治疗费用不能承受 ;发作次数及频度 ;发作类型 ;家长的文化程度等。结论 AEDs治疗的依从性受多方面因素影响 ,而药物治疗依从性的大小对AEDs治疗效果有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17.
追溯历史 ,癫的药物治疗主要经历以下 3个阶段。第 1阶段指上世纪 70年代中期以前的临床经验性用药。从1912年第 1个化学合成的抗癫药物 (antiepilepticdrugs,AED)苯巴比妥问世到 6 0年代 ,苯妥英钠、扑酮、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等药物陆续投入临床使用 ,医生大多根据药典推荐剂量及临床经验给患儿制定用药方案 ,联合应用两种或多种AED现象较为普遍 ,但疗效不高 ,并且与剂量相关的药物不良反应较多见。第 2阶段大致包括 70年代末期至 90年代初期 ,由于临床药理学和实验室分析技术的不断发展 ,开展临床血药质量浓度监测 ,在此基础上研…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血药浓度监测分析抗癫癎药物(AEDs)临床疗效与血药浓度之间的关系,为临床个体化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荧光免疫偏振分析法对226例癫癎患儿进行了576例次的AEDs血药浓度监测,并对其相应的疗效、药物的肝损伤及其关系进行分析。结果在有效的血药浓度范围内,各类药物对癫癎的控制率为:丙戊酸钠78.1%,鲁米那52.4%,卡马西平42.3%,丙戊酸钠 氯硝西泮55.6%,苯妥英那25%。肝损伤发生率4.9%(11/226例),其中丙戊酸钠引起的占63.6%,但仅占丙戊酸钠例次的1.5%。结论血药浓度监测是指导儿童癫癎治疗的重要指标,在本组AEDs中丙戊酸钠疗效最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小儿外伤性癫的脑电图及临床特征。方法 对我院治疗 15 6例患儿 ,行脑电图及临床追踪观察 ,并做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童发病率较高 (10 2∶5 4 )。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发病率较高 (10 2∶5 4 )。脑电图样放电检出率较高。年龄越小 ,早期癫的发病率越高。 15 1例临床发作完全控制 ,余 5例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脑电图样放电消失较临床发作控制滞后 6个月~ 2年。结论 脑电图检查对本病的诊断、鉴别诊断和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获得性癫(癎)失语综合征(LKS)的临床特征及治疗反应.方法 通过对4例LKS患儿临床表现、EEG特征、治疗效果观察,并通过电话及门诊复诊随访其预后.结果 4例患儿均予丙戊酸钠口服溶液及激素治疗,3~6个月抽搐发作控制,失语明显好转,EEG提示不同程度改善.结论 LKS是一少见的年龄依赖性癫(癎)综合征,以失语和癫(癎)发作为主要表现,可伴有行为异常,EEG以颞区为主的样放电,睡眠期可泛化全导,抗癫(癎)药物可控制癫(癎)发作,但对失语疗效欠佳,早期足量激素治疗对失语疗效明显.该病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