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我院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8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的患者使用基础治疗加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外引流进行治疗,对照组使用常规治疗,在基础治疗的同时使用脑脊液置换。在治疗的过程中记录2组患者的各项检测数据,并在治疗结束后统计2组患者的治疗结果。结果经过治疗之后,治疗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优于对照组,患者的病死率及并发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治疗创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过程中,使用基础治疗加持续腰大池脑脊液引流的方法非常有效,与常规治疗相比治疗效果显著,患者的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治疗,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2.
抗抑郁药的应用,使抑郁症获得显著疗效。多数病人治疗后仍需维持治疗,借以巩固疗效,减少复发。抑郁症药物治疗按顺序可分为:为控制症状的急性期治疗;为避免病情反复的延续性治疗;为防止重新复发的预防性治疗。抑郁症维持治疗包括延续性治疗和预防性治疗。本文复习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82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微创治疗组42例和开颅治疗组40例,微创治疗组采用微创血肿清除术治疗,开颅治疗组采用传统的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比较2组的治疗有效率和日常生活能力状态(ADL)。结果手术治疗后对2组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疗效。微创治疗组42例,死亡5例,病死率11.9%;开颅治疗组40例,死亡15例,病死率37.5%。微创治疗组手术时间短于开颅治疗组,血肿清除率和总有效率高于开颅治疗组,ADL优于开颅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手术清除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颅内血肿,治疗创伤小,手术恢复情况好,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对症治疗与单纯对症治疗对心脏神经症的疗效。方法:采用支持性心理治疗结合对症治疗(治疗组)与单纯对症治疗(对照组)两种方法,对65例心脏神经症患者进行对照治疗(治疗组32例,对照组33例)。治疗前后患者自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治疗后自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的总分及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其他因子分显著低于治疗前,对照组中只有抑郁、焦虑和其它因子分的减低有显著性意义。患者自我报告的有效率治疗组为84.38%,对照组为41.94%,二者间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支持性心理治疗对心脏神经症患者有确定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在帕金森合并焦虑和抑郁患者中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2017年3月113例帕金森病合并精神焦虑抑郁患者,对照组采用阿米替林治疗,治疗组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抑郁指标HAMD和SAS,SDS评分,焦虑指标和认知功能指标MoCA和MMSE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在经过治疗后发现,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有效率分布为83.9%和98.2%,治疗组的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在治疗前的抑郁评分SAS和SDS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治疗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的焦虑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在治疗前的认知评分MoCA和MMSE评分相似,治疗后后者的评分高于前者。结论在帕金森合并焦虑和抑郁患者中采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抑郁和焦虑症状,提高认知能力,有较高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6.
认知-行为疗法及结合药物治疗原发性失眠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认知-行为疗法在原发性失眠患者中的治疗作用。方法 99例原发性失眠患者随机分成3组:认知行为治疗组、药物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使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价认知-行为疗法、药物疗法(唑吡坦10mg)及认知-行为疗法结合药物递减疗法(联合治疗)治疗原发性失眠症患者99例的疗效。结果联合治疗组及药物治疗组在治疗第1周较认知-行为治疗组PSQI值明显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与药物治疗组PSQI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6周3组PSQ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联合治疗组与认知-行为治疗组较药物治疗组PSQI明显下降(P0.01),联合治疗组与认知-行为治疗组PSQ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治疗组不同时间点PSQ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治疗组治疗第1周及治疗第6周与治疗前PSQI比较明显下降(P0.01),治疗第6周与治疗3个月时PSQ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认知行为治疗组在治疗前与治疗第1周PSQ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第6周及3个月PSQI明显下降(P0.01)。结论认知-行为疗法结合非苯二氮卓艹类安眠药物治疗失眠,起效快,与认知-行为疗法治疗同样具有显著稳定持久的远期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前PD的治疗手段,无论是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都只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并不能阻止疾病的进展,更无法治愈该疾病。因此,针对PD的治疗还面临着诸多挑战,人们一直在寻找新的治疗途径,并探索各种药物治疗机制和疗效。本文从运动并发症的治疗及预防、神经保护和疾病修饰相关治疗、基于病理学改变的治疗、针对基因变异的治疗、以α突触核蛋白为靶点的治疗以及干细胞移植治疗等角度,对PD的治疗现状及未来治疗途径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纳洛酮联合高压氧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的效果。方法 将55例流行性乙型脑炎患儿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在传统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联合高压氧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综合治疗。结果 治疗后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组疗效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 乙脑患者在进行传统治疗方法的同时,加用高压氧及纳洛酮治疗可提高疗效,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依达拉奉注射液治疗急性脑出血的疗效。方法将122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成2组:依达拉奉组(治疗组)72例和常规治疗组(对照组)50例。治疗组和对照组在治疗4周后,比较治疗前后1月的中国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结果4周时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是治疗急性脑出血有效的神经保护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阿魏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将77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给组组予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阿魏酸钠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HISS)评分,并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治疗2周后,治疗组SOD水平比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提高(均P0.05)。治疗4周后,治疗组NHISS评分与治疗前及对照组相比,均显著改善(均P0.05);治疗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阿魏酸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与单独使用依达拉奉治疗相比,能显著提高体内抗氧化水平,改善患者神经功能评分,提高治疗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5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2组病例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神经功能评分按照欧洲卒中评分(ESS)标准进行评定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的测定。并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4 d后,2组ESS均较治疗前下降,差异具有显著性(均P0.05);但治疗组ESS下降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治疗后ADL上升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性(P0.05)。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期间无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有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方法。方法 9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强化治疗组,每组46例,分别采用瑞伐他汀常规治疗和强化治疗。对2组各项血脂指标和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后,强化治疗组各项血脂水平均明显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06 9,P=0.008 6)。结论瑞伐他汀强化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指标改善效果更好,整体治疗效果更优。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清脑片治疗脑损伤后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12—2015-05我院收治的168例脑损伤后综合征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西医治疗组和中医治疗组。所有患者实施西医常规对症干预,西医治疗组予以谷维素和颅痛定治疗,中医治疗组予以清脑片治疗。对比2组总有效率、治疗后NIHSS评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的变化、不良反应。结果中医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NIHSS评分、临床症状缓解时间、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PT、APTT、FIB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中医治疗组PT、APTT、FIB明显优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中医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西医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脑片治疗脑损伤后综合征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头晕、头痛症状,改善其神经功能和凝血功能,且治疗安全性高,临床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口服依帕司他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测定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及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比较2组治疗有效率。结果 2组运动传导速度及感觉传导速度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治疗组治疗后较对照组改善更为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皮神经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抑郁障碍(MDD)是一种全球性精神疾病,严重影响人群健康。其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对部分MDD患者无效,心理治疗则应用范围局限。物理治疗作为一种可靠的辅助疗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治疗方法越来越多,一些已经应用于临床治疗抑郁患者。本文旨在对物理治疗进行分类,探讨抑郁障碍急性期治疗有效率、维持治疗有效率、预防复发率等,以其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方法选择128例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和治疗组共4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丁苯酞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治疗;依达拉奉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依达拉奉联合治疗。疗程均为两周。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2周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结果治疗组的有效率达93.8%,治疗组对神经功能缺损的治疗效果优于丁苯酞组、依达拉奉组及对照组(P<0.05)。结论丁苯酞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临床早期综合治疗新生儿缺血性脑病患者的治疗效果,并对预后情况进行总结。方法 82例缺氧缺血性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早期干预治疗及常规治疗,对治疗效果及临床预后情况进行分析,观察早期综合治疗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治疗效果较为明显,智力及发育情况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并发症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的治疗过程中,介入早期综合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GM1)联合高压氧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40例)和联合治疗组(40例)。两组均常规予以阿托伐他汀分散片、拜阿司匹林肠溶片、血栓通、巴曲酶治疗,并辅以控制血压、血糖等治疗。联合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GM1(生理盐水+GM1 40 mg/d)联合高压氧治疗,疗程10 d。治疗前后分别采用NIHSS、日常生活活动量表(ADL)的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治疗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mRS评分。结果治疗前常规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患者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治疗前比较,常规治疗组及联合治疗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显著升高,NIHSS评分显著降低(均P0.0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联合治疗组治疗后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显著降低,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升高(均P0.05)。联合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χ~2=5.00,P=0.025)。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对于未能进行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积极予以常规治疗可改善患者预后;在此基础上的进行GM1联合高压氧治疗更能有效促进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的康复和远期疗效,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海通对多发性脑梗死性痴呆(MID)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92例MID患者随机分为2组:海通治疗组及对照组各46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海通口服。对治疗前后2组患者简明精神状态(MMSE)评分进行评价,测定海通治疗前后血脂、血黏度。结果治疗组治疗4、6周后MMSE评分明显提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对照组治疗6周后评分比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治疗组治疗6周后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治疗6周后(P0.05)。实验室检查显示PGMS能明显降低MID病人的血脂、血黏度。结论海通能快速改善轻、中度MID病人的认知功能。治疗期间未见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丁螺环酮治疗精神分裂症患者病理性或药源性焦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出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入治疗的精神分裂症伴病理性或药源性焦虑患者110例开展调查研究,根据临床治疗方案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n=55),对照组单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丁螺环酮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BPRS评分焦虑忧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忌分值低于对照组,PAN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后第6与第8周,治疗组TES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从第二周开始,治疗组的HAMA评分减分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有效率(94.5%)显著高于对照组(76.4%)(P0.05)。结论丁螺环酮治疗精神分裂症能够迅速缓解患者精神病性症状,缓解焦虑情绪,安全性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