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70年代我国开展中西医结合脾胃学说研究以来,已走过20余年的路程,对脾本质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特别是对脾虚证本质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七五期间.由国家科委组织的“脾虚证候发生机理的研究”,在广泛范围内对脾虚证的实质进行了深入探讨,特别是对脾主运化的生理、病理、结合药理及其动物模型等方面研究相当深入。1986年全国中医理论现代研究讨论会修订“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草案”时,将木糖排泄率和唾液淀粉酶活性比值列为脾气虚证诊断的参考指标。然而,回顾过去,脾胃学说研究仍存在不少问题,这应引起中西医结…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脾虚证分级量化与木糖及胰功肽试验的相关性及科学依据。方法内镜及活检确诊的浅表性胃炎115例,萎缩性胃炎15例,消化性溃疡19例及慢性结肠炎34例,把慢性胃肠病分为6型。即脾胃虚弱证(包括虚寒)、肝胃不和证、脾胃(大肠)湿热证、脾胃阴虚证、瘀血阻络证和脾肾阳虚证。进行证候分级量化,用木糖、胰功肽试验等指标同步检测。结果研究发现慢性胃肠病患者木糖、胰功肽含量均明显低于正常组(P<0.05-0.01),中医证型除脾胃(大肠)湿热证的木糖排泄率接近正常人外,其它证型的木糖、胰功肽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人(P<0.05-0.01)。对脾虚证及肝胃不和证进行分级量化,首次发现脾胃虚弱(寒)证随着症状分级的加重,木糖排泄率逐渐下降(P<0.01),肝胃不和证随着症状分级的加重,胰功肽都逐渐下降(P<0.001)。这为探讨证型的病理生理提供了可信的科学依据。结论木糖的变化规律较好地反映脾虚证的特异性,胰功肽的变化规律较好地反映肝胃不和证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3.
"脾"与药动学的关系:理论和实验依据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1 概述20+a来,在中医“脾”、“脾主运化”及“脾虚证”本质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共识,“脾主运化”,有类似西医学消化系统的功能:对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和代谢;脾虚失健运,就表现出一系列消化系统功能的异常:纳差、上腹饱胀或疼痛、肠鸣腹泻等;对脾虚证本质较为敏感、特异和公认的客观指标是:小肠木糖吸收功能和唾液淀粉酶活性减低、餐后胃电波参数降低[1,2].但目前这些进展均为病理指标和药效学方法的研究,均是从药物作用于机体的角度探讨脾虚证本质.药代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  相似文献   

4.
检测104例脾虚证患者之血清胃泌素、尿D-木糖排泄率及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患者上述指标的检测值均低于正常(P<0.01,<0.05),提示脾虚证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处于低下或紊乱状态。观察结果为探讨脾虚证的本质和客观化指标的选择累积了资料。  相似文献   

5.
β—内啡肽与脾虚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放免法测定了20名正常人和109例脾虚证患者的血浆、胃液及胃窦十二指肠粘膜组织的β—内啡肽(β—EP)含量,并观察了进食对血浆β—EP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正常人血浆β—EP浓度高于胃液,十二指肠粘膜高于胃窦,进食对血浆β—EP浓度无明显影响。在脾虚证中,脾虚夹寒、脾虚夹热、脾虚夹郁型的胃液和胃窦β—EP含量及前两型十二指肠β—EP含量,均低于对照组,脾胃阴虚型降低尤为显著;但空腹血浆前三型升高而后者降低。提示脾虚证患者有β—EP失调而主要表现为减少,并可能在其病机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6.
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布及主要证素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方法选取328例慢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四诊资料并采用证素辨证方法对其证候进行分析,探讨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及主要证素分布。结果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出现频数从高到低分布情况为:肝胃不和证肝郁脾虚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寒证脾胃气滞证脾胃夹湿证脾胃郁热证脾虚气滞证胃阴不足证。病位证素分布情况为:胃脾肝肾心胆肺大肠小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分布情况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血虚,其中以气滞证为主。结论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为肝胃不和、肝郁脾虚以及脾胃虚弱证,病位证素以胃、脾、肝、肾为主,病性证素主要为气滞、湿、气虚、阴虚、阳虚、血瘀、痰、热、寒以及血虚。  相似文献   

7.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拟于2002年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2002年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现将会议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内容 中西医结合防治Hp相关性疾病、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慢性肝炎的进展、临床经验、研究成就,脾胃学说及脾虚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8.
脾胃是人体升降的枢纽,升降失常会导致一系列脾胃疾病的产生.脾虚证、湿热证是脾胃病重要的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证候,而脾虚、湿热与肠道菌群的失衡有着相关性.因此本文以脾胃病与肠道菌群的相关性为切入点,通过大量的文献寻找肠道菌群在常见脾胃病中的变化,旨在论证肠道菌群在TCM证型诊治中的作用,促进TCM证型的客观化.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在现代医学方面随着胃肠内镜检查的广泛应用,胃肠道免疫学、胃肠道动力学、胃肠道激素、胃肠道屏障以及胃肠道微循环和血液流变学等理论研究的日益深入,使胃肠道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祖国医药方面从(内经)至明清历代著名医家对胃肠疾病多有系统而全面的阐述和极其丰富的临床诊治经验,形成了一个系统的理论联系实践的完整的理论学说——脾胃学说‘尤其近年来,对脾虚证的实质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病亦取得7明显的进展,不论在病因病机探讨,辨病和辨证结合,提高临床疗效和阐明疗愈机制等都已…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灸足三里等穴对脾虚大鼠一般症状积分、空肠组织线粒体结构、琥珀酸脱氢酶(SDH)、细胞色素氧化酶(CCO)含量及其亚基蛋白COX Ⅰ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温补脾胃改善脾虚证的作用机制.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4组:A空白对照组,B脾虚模型组,C艾灸穴位组(脾虚+艾条温和灸组),D中药对照组(脾虚+四君子汤组...  相似文献   

11.
多数学者认为D—木糖吸收试验仍是一种重要且较敏感的检查方法。然而,采用一小时血木糖测定还是用五小时尿木糖测定尚存在不同观点。为此,作者等对111例病人进行125次D—木糖试验,包括男50例,平均43.9岁,女61例,平均47.7岁,多数病人还同时进行内镜和X线检查及其他吸收试验。24例病人(D组)有14例获最后诊断,其中乳糜泻者2例,可能为细菌过度繁殖者10例。受试者禁食一夜后口服D—木糖25克,一小时后采血,随后及一小时后分别饮入二杯温开水。摄入木糖后收集5小时的尿液,测定尿和血清中木糖浓度。结果:以血木糖>25mg/dl、尿木糖>4.5g/5hr为正常值。结果为71次检查两者均正常。29次检查两者均异常。1例患者尿木糖值正常(4.8g/5hr),而血清值异常(20.3mg/dl)。24次试验(D组)血清木糖浓度正常而尿本糖值异常(5小时尿木糖均值为3.2±0.9)。此组病人的其他吸收试验结果为,作粪便脂肪测定11例中9例异常(>6g/24hr);20例行~(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中15例(75%)异常。21例作粪便脂肪测定和/或行~(14)C—甘氨胆酸—呼气试验者中19例(90.5%)至少有  相似文献   

12.
脾虚宁浸膏对脾虚泄泻动物模型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脾虚宁浸膏对大鼠脾虚泄泻的治疗作用及红细胞功能的影响。方法 :实验大鼠 4 4只 ,随机分为空白、模型、脾虚宁低、高剂量 4组 ,每组 11只。采用饥饿及利血平、大黄造模 ,再用脾虚宁浸膏灌胃治疗 ,观察造模前 ,治疗前、后动物一般情况 ,血清 D-木糖含量及红细胞免疫功能。结果 :脾虚宁浸膏能显著改善脾虚泄泻大鼠的临床症状 ,显著升高实验性脾虚泄泻大鼠的血清 D-木糖含量及 C3b受体花环率 ,降低 Ic受体花环率。结论 :脾虚宁浸膏能提高脾虚泄泻大鼠小肠吸收功能及红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3.
D-木糖排泄率是脾虚证的客观指征之一,在脾虚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患者多有脾虚表现,为研究有上述病史者D-木糖排泄率有无变化,我们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观察对象:对某部现役军人及部分离退休干部进行健康体检时,随机抽取37例有10年以上胃病史,但目前病情稳定、无明显脾虚症状者为胃病组,56例无胃病史、无脾虚症状者作为对照组。诊断标准均参照文献[1]。胃病组男15例,女22例;平均年龄(61.4±10.1)岁。对照组男25例,女31例;平均年龄(…  相似文献   

14.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金元以来、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完善,脾胃学说在中医界已形成一个著名的学术流派。脾胃学说经过实践检验,已被证明不仅是阐明机体生理活动与病理机理的中心环节,而且也是临床治疗学的理论依据;不仅在消化系疾病防治方面有重要指导意义,而且在各科疾病防治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试就脾虚与崩漏的关系做一探讨。供同道参考。1祖国医学对脾虚和崩漏关系的探讨祖国医学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的活动.男女基本相同.但妇女以血为用,以冲任为本。冲为…  相似文献   

15.
脾虚证的消化吸收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虚证是以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降低为主要表现的神经体液调节紊乱、营养物质代谢低下的一种虚损性疾病状态。形成因素有:①胃肠道单纯性功能低下或失调;②胃肠道疾病导致的病理生理性变化;③全身性疾病引起的胃肠道功能性或器质性变化[1]。本文就脾虚证的消化、吸收功能研究现状作一综合介绍。1 脾虚证的消化功能研究1.1 胃肠运动功能:观察消化道各部分运动功能及影响因素是研究中医“胃主受纳”、“脾主运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显示,脾虚患者胃肠运动节律紊乱,胃排空加快或延迟,肠推进加快但随病情加重而减弱。马伟…  相似文献   

16.
脾虚证内分泌功能变化的研究现状解放军177医院(510317)陈茹琴安徽中医学院(230038)孙弼纲高尔鑫广州军区总医院(510010)沈鹰近20多年来,在中医脏象学说领域中,国内学者对脾虚证患者作了一些有关内分泌功能方面的研究,主要包括甲状腺、...  相似文献   

17.
论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历代医家见解、脏腑的生理功能特点、临床病理证候以及各种疾病的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系统论证了脾胃在脏腑学说中的主导地位,提出了脾胃学说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具有“核心”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拟于2002年9月在浙江省杭州市召开第十四次全国中西医结合消化系统疾病学术交流会,现将会议征文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征文内容 1.中西医结合防治Hp相关性疾病、胃肠运动功能紊乱性疾病、慢性肝炎的进展、临床经验、研究成果等。 2.脾胃学说及脾虚证研究进展。二、征文要求  相似文献   

19.
检测104例脾证患者之血清胃泌素、尿D-木糖排泄率及血T淋巴细胞亚群,与30例健康人对照结果患者上述指标的检测值均低于正常(P〈0.01,〈0.05),提示脾虚证患者的消化道功能和细胞免疫功能处于低下紊乱状态。观察结果为探讨脾虚证的本 客观化指标的选择累积了资料。  相似文献   

20.
从事脾虚证动物模型的实验研究已有20多年,从最早的大黄致慢性腹泻模型,到最近常用的病证结合模型,虽然思路不同,方法各异,但有一点应该肯定,各种模型在脾虚证实质研究的不同时期都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本文简要介绍各类脾虚证动物模型造模方法,以供同道们参考。1 根据中医理论复制动物模型1.1 泻下法制脾虚证动物模型用泻下法致脾虚是脾虚证模型最常用的造型方法,其中,绝大多数为苦寒泻下法。苦寒泻下法中最常用药物为大黄、芒硝、番泻叶、大承气汤、蓖麻油、玄明粉等。大黄脾虚模型是我国最早的脾虚模型之一,应用时间长,比较普及,并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