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伴有缺血性J波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者的临床情况,评价缺血性J波的临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372例ACS患者的心电图及相关临床资料,根据心电图有无缺血性J波分为J波组、无J波组,比较两组临床情况、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等.结果 J波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组,J波组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为25.8%,明显高于无J波组的4.2%,J波组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CS伴有缺血性J 波患者临床情况差,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缺血性J波其临床意义和血栓抽吸对缺血性J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 根据有无缺血性J波,将158例ACS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和预后.同时对比分析血栓抽吸对缺血性J波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 观察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死亡分别为23.3%、18.6%和11.6%,对照组相应指标分别为:9.6%、6.1%和2.6%,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24例和对照组65例患者进行血栓抽吸并植入支架,血栓抽吸术后发生心血管事件分别为2例(8.3%)和6例(9.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缺血性J波在预测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中有一定的作用,血栓抽吸可以减少缺血性J波综合征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急性冠脉综合征者缺血性J波与心脏事件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者缺血性J波与心脏事件的关系,探讨伴缺血性J波ACS者的预后。方法对ACS者显示有缺血性J波的为A组共139例,无缺血性J波的为对照组(B组)共119例。随访终点为发生心脏事件并作统计分析。结果两组完成随访154例,A组抵达随访终点103例,发生心脏事件48例;B组抵达随访终点51例,发生心脏事件11例。A组发生心脏事件是B组的4.3倍(P〈0.05)。结论伴有缺血性J波的ACS者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缺血性J波在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coronarysyndrome,ACS)的诊断价值。方法将3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分为A组,将30例早期复极患者分为B组,回顾分析两组动态心电图、心脏事件情况。结果A组缺血性J波伴ST段上抬,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大于B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动态心电图监测中ASC患者出现缺血性J波同时ST段抬高常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诱发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值得临床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5.
李虹  彭健 《临床内科杂志》2011,28(4):237-239
目的分析J波与心肌梗死预后的关系,探讨缺血性J波者的流行病学及其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是否存在J波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患者首先均采用常规12导联心电图(ECG)检测,再采用动态心电记录器和十二导联动态心电图仪进行24小时动态监测。结果在流行病学上,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舒张压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的收缩压以及多血管病变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两组患者心肌梗死事件差异总体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是个别项目差异有显著性。J波呈顿挫型、振幅高、持续时间长者提示发生心脏事件危险性增加。同时J波振幅高,持续时间长,预示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的危险性大。结论心肌梗死合并J波综合征可能出现在心肌梗死的急性期,心电图中对J波综合征的诊断可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防范。  相似文献   

6.
急性心肌梗死伴J波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急性心肌梗死(AMI)后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评价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心电图有无J波分为J波组和非J波组,比较两组间临床情况,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结果J波阳性组心肌梗死前心绞痛、前壁心肌梗死、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高于非J波组(P〈0.05)。结论心电图J波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恶性室性心律失常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稳心颗粒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缺血性J波的影响。方法 64例合并缺血性J波的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加服稳心颗粒9g,每天3次,共治疗4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分别行常规心电图检查,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缺血性J波。结果两组治疗前缺血性J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巨大J波及大J波比例减少,小J波比例增加,J波等级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等级变化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稳心颗粒能更好地缓解心肌缺血,改善缺血性J波,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家兔心肌梗死早期缺血性J波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家兔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特点,及其与缺血性T波、ST段改变及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取健康新西兰大耳白家兔40只随机等分为前降支组和回旋支组。①分析心电图缺血性J波的发生率;②缺血性J波出现的时间、导联及其与缺血性T波、ST段改变的关系;③分析缺血性J波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①前降支组缺血性J波发生率为20%(5/20),回旋支组为35%(7/20),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②缺血性J波出现时间:7例缺血即刻(1s内)出现,5例缺血后稍延迟(1~15s)出现;出现导联:与缺血部位基本一致;与缺血性T波、ST段改变的关系:伴有T波增高(11例)或倒置(1例),两者接近同时出现。均伴有ST段抬高,出现时间早于ST段抬高(9例)或与ST段抬高同时出现(3例);③伴缺血性J波家兔室颤和猝死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缺血性J波家兔(p<0.05)。结论缺血性J波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性期不容忽视的心电图改变,是发生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55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观察其心电图的演变过程,统计分析J波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16例,其中严重右冠状动脉狭窄10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1例,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的右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高(P<0.05),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综合征的患者(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多见于右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易致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J波与恶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探讨J波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2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心电图是否存在J波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结果:两组患者心律失常情况差异总体无显著性(P0.05),但是个别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J波呈顿挫型、振幅高、持续时间长者提示发生心脏事件危险性增加。结论:心电图中对J波综合征的诊断可以早期发现高危人群,提高对心源性猝死的防范,临床预测价值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缺血性J波的发生特点。方法将128例经冠脉造影明确诊断的冠心病患者分为J波组52例和无J波组76例,分析两组临床特点。结果 J波组与非J波组比较,ST段抬高、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心室纤颤及心源性猝死发生率高,前降支及多支血管病狭窄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J波是猝死的一项新的重要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50例C-反应蛋白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水平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的变化及在预测预后中的价值。方法将5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分为二组,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30例,急性心肌梗死组20例,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CRP水平,与正常对照组25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①ACS组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CRP水平高于不稳定型心绞痛组(P<0.05)。结论ACS发生时有炎症表现,CRP水平升高与ACS的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对预测ACS患者的预后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55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诊断的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患者,观察其心电图的演变过程,统计分析J波综合征与冠状动脉病变以及室性心律失常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16例,其中严重右冠状动脉狭窄10例,发生室性心律失常11例,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患者的右冠状动脉狭窄发生率高(P〈0.05),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无J波综合征的患者(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J波综合征多见于右冠状动脉受累的患者,易致室性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4.
重视非ST段抬高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ACS)这一概念的提出 ,是在对急性心肌梗死 (AMI)病理生理了解取得进展的基础上 ,重新认识了AMI的表现形式而提出的。ACS是指急性心肌缺血引起的一组临床征候群 ,有3种不同表现形式 :①ST段抬高的AMI(STEAMI) ,大多数患者最终发生急性Q波心肌梗死 ,少数发生非Q波心肌梗死 (NQMI) ;②非ST段抬高AMI(NSTEAMI) ,多数患者 1 2导联心电图上没有Q波 ,仅少数患者心电图表现有Q波 ;③不稳定型心绞痛 (UA)。虽然ACS的基本病理基础是以冠状动脉斑块不稳定性为特点 ,然而 3种形式的临床表现与治疗原则却明显不…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电图中缺血性J波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收集我院收治的出现了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0例,将其设置为观察组。另外收集同期收治的20例未出现J波患者,设置为对照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85%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率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在实际的发病中有可能会出现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情况,针对这一情况需对患者实施心电图J波进行检查,通过J波的手段能够较好的对患者是否会出现恶心室性心律失常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研究表明 ,各种细胞因子、生长因子、细胞间粘附分子均参与了动脉粥样硬化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 ACS)的发生发展 [1]。我们检测了 48例ACS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 -α( TNF-α)、可溶性白细胞介素 - 2受体 ( s IL- 2 R)及免疫球蛋白 ( Ig G、Ig A、Ig M)变化 ,并探讨其临床意义。1 资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ACS组 48例患者 ,男 2 7例、女 2 1例 ,平均年龄 5 4 .5± 1 1 .5岁。其中急性心肌梗死( AMI) 2 5例 (前壁 Q波性心肌梗死 1 6例、下后壁 Q波性心肌梗死 4例、非 Q波性心肌梗死 5例 ) ,不稳定型心绞痛 ( UAP) 2 3…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STEMI)患者在不同导联(下壁、前壁、侧壁)出现J波对短期内发生心室颤动(室颤)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在我院确诊为ASTEMI并出现J波者588例,根据是否发生室颤,分为室颤组(38例)和非室颤组(550例)。比较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性别、年龄、吸烟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血脂异常病史)及心肌标志物(CK、CKMB、肌钙蛋白)水平;再将室颤组患者按照J波出现导联的不同,分为下壁、前壁及侧壁三组,并分析不同部位缺血性J波与室颤出现的相关性。结果 (1)室颤组和非室颤组的基本临床资料及心肌标志物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在室颤组,J波出现在下壁导联的有23例(60.53%),前壁10例(26.32%),侧壁5例(13.16%),其中,在下壁心肌梗死患者中,16例合并右室梗死(42.11%)。ROC曲线表明,不同导联出现J波时,室颤发生率依次为下壁前壁侧壁,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J波出现在不同梗死部位时,室颤的发生率依次为下壁前壁侧壁;若J波出现在下壁及右室,则短时间内室颤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出现在不同导联的J波可作为室颤及猝死的预警指标。  相似文献   

18.
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的临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的临床特征。方法对近年住院治疗的47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观察J波的形态、出现和消失的时间及最明显的部位,同时统计QT离散度、Tp-e、Tp—e/QT、心律失常以及住院期间病死率等。结果根据诊断标准确定92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J波,发现J波形态多变,J波出现的时间为发病后(3.9±2.6)h,消失的时间为(26.5±17.9)h。与不伴J波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相比,合并J波的患者QTd、Tp—e和Tp—e/QT明显增大(P〈0.05);合并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合并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住院病死率明显高于不伴J波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0.05)。ST段抬高型急性下壁和/或右心室心肌梗死的J波发生率明显高于前壁心肌梗死(P〈0.05)。结论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J波多累及下壁或右心室,该类患者的QTd、Tp—e和Tp—e/QT增大,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极早期心电图的变化,并着重观察缺血性J波的发生情况及其与心律失常发生的关系,为临床早期诊断AMI提供依据。方法:杂种犬19只,开胸结扎前降支造成前壁急性心肌缺血,观察结扎前和结扎后2h内心电图变化。结果:超急性期约42%犬出现缺血性J波。T波高尖发生率为84%。ST段抬高发生率100%,全部累及胸前导联。巨R波发生率16%,出现晚于T波高尖和ST段抬高。以上心电图变化均出现在前壁,与梗死部位一致。AMI超急性期心电图变化中T波高尖和缺血性J波出现最早,ST段抬高次之,R波变化出现最晚。冠状动脉前降支结扎造成前壁心肌梗死后58%的犬至少有1次室性心动过速(VT)发生,26%发生心室颤动(Vf)死亡。前30min内发生的VT占总数的70%,与后90min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出现J波的犬中全部发生VT,37.5%出现Vf;未出现J波的犬中27%出现VT,2只出现Vf。J波组VT较非J波组明显增加(P0.05)。结论:结扎前降支所致AMI超急性期心电图可出现缺血性J波、T波高尖、ST段抬高和巨R波型,缺血性J波是提示急性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新指标,同时缺血性J波的出现常提示心电活动不稳定,易发生VT和Vf。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AF)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行冠状动脉(冠脉)支架置入术后,发生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查询电子病历方式,筛选出北京12家三级医院2009年12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心肌梗死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对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根据随访结果是否发生缺血性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既往病史等情况,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516例患者,平均随访时间(36.8±18.8)d,随访期间84例患者死亡,26例发生缺血性脑卒中,138例发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将相关临床资料为自变量进行赋值后进行Logistic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分组[比值比(OR=4.24,95%CI:1.22~14.74,P=0.023]以及左房室径比值(OR=48.47,95%CI:1.15~2039.37,P=0.042)为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心房颤动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死亡率高,发生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主要与ACS分组以及左房室径比值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