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目的报告河南省5次重大突发事件和紧急救援的组织管理。方法重大灾害事件发生后,迅速报告上级主管部门和紧急救援中心,公安、消防和医疗急救人员共同参加现场急救,使通讯和道路通畅,维持现场秩序,保证现场急救和顺利转运伤员到医院。河南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专家迅速赶赴现场和救治伤员的医院,指导急诊手术和重症监护治疗。结果5次重大突发事件现场共死亡259例,181例伤员送入院治疗,其中危重伤员26例。仅2例死于多器官衰竭,其余179例康复出院。结论重大突发事件紧急救援需要消防、警察、医疗急救等多系统的协调合作,急诊医学专家指导大批伤员的分类急救和重症监护治疗,可提高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急诊流行病学调查和突发公共事件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郑州市2003年1月到2004年12月急诊流行病学资料和对突发公共事件救治的效果。方法分析研究郑州市“120”指挥中心急诊派诊出车情况和病种分类以及突发公共事件的种类和救治方式.结果郑州市2003年急诊出诊34931人次。2004年出诊41246人次,年增长率为18%。2004年各种外伤18678人,占急诊出车总人数的45%。2004年发生较大的突发事件11次,现场死亡173人,受伤229人。经紧急医疗救治,伤员全部存活。结论创伤占郑州市急诊的第一位,完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可提高急诊和突发公共事件急救能力.  相似文献   

3.
网络化急救管理新模式在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新  李洪峰  王正福 《海南医学》2009,20(10):116-117
目的探讨网络化急救管理新模式在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中的作用。方法分析77起重大突发事件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及统一受理、统一调度、统一指挥、统一管理这一新型院前急救管理模式所起的作用,总结救治经验。结果77起重大突发事件判断准确、反应迅速、现场抢救及时得当、伤员转运快速安全,为医院内的进一步治疗赢得了时间和时机。结论网络化急救管理新模式使急救资源得到有效统筹和合理利用,保证了院前急救工作高效、及时、准确,在重大突发事件医疗救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刘纪宁  杨雍  王才宏  黄彬 《西部医学》2017,29(12):1691-1693
【摘要】目的 探讨有效及时的检伤和后送转运对地震伤员救治的意义。 方法 对绵阳市中心医院医疗救援队在九寨沟“88”地震发生后8月9日 8月11日对地震伤员的检伤、救治、后送转运、进一步住院诊治的情况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绵阳市中心医院医疗救援队在地震现场协同震区医院检伤、转运伤员17人,检伤巡诊伤员122人,手术5人;组织协同后送转运伤员到绵阳市中心医院四批次共48人,共收治入院伤员47人,手术24人,未发生任何医疗差错,截止8月20日已有6人经治疗后康复出院,另外42人经手术及相关救治后病情稳定恢复中。后送转运及转运后的救治中做到了零死亡。结论 在地震等大型灾害的救援中,有效及时的检伤和后送转运对伤员救治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5.
我院急救中心是本地区八县一市急诊医疗救治的中心,承担辖区内重大突发事件伤员的急诊救治及下级医院转诊的危重、疑难急诊病人的救治工作。通过我院一年多来对发生在本地区境内的6起重大突发事件大批量伤员的快速接诊、抢救,不断地规范改进简化流程,形成了一整套较为科学的大批量伤员急诊快速应对体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兰州市2010~2012交通事故后伤员院前救治的调度与实施,为进一步提高院前伤员的救治效果提供解决思路.方法:收集2010~2012年甘肃省紧急医疗救援中心受理并进行救治和转运的交通伤伤员相关资料,汇总分类并进行分析.结果:2010~2012年共受理交通事故7585起,救治伤员9093人,其中现场死亡71人,途中转运死亡4人,其它伤员均成功转运至救治医院.结论:准确、合理、快速的院前急救及转运可提高交通事故伤患者抢救成功率,科学调度,合理调配资源是抢救的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王玲  姚蓉  张志  廖中华  蒋臻  王一平  曹钰  李明凤 《重庆医学》2008,37(24):2769-2771
目的 探讨转运地震伤员过程中在急救医疗物资准备方面应注意的问题.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12日14∶28起截至6月2日14∶28分期间本院急诊科收治的2 338例地震伤员的病种构成、不同转运方式及不同伤情的急救物资准备.结果 在此期间,本院共转运伤员2 956例次,其中省内救护车转运172例,院内科间转运1 982例,跨省空中转运802例,不同转运方式以及不同伤情所需配备的急救药品及物资不同.结论 转运前应做好充分准备,并根据不同的转运方式和不同伤情调整急救医疗物资配备的类别和数量.  相似文献   

8.
陈天琴  张辉 《中国民康医学》2009,21(24):3244-3245
群体伤是指3人以上群体性伤病事件^[1]。由于事件突发、现场条件恶劣、伤员自救互救能力差,所以,对群体伤事件现场救治的组织要求较高。扬州市急救中心作为独立型的专职从事院前急救的医疗机构,在2008年以来共处置群体伤亡事件10起,救治受伤群众107例,现场死亡26例。现就群体伤现场急救、转运对策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交通事故已成为对人类生命安全威胁最大的第一公害,其伤情复杂,后果严重,现场救治困难。因此,现场急救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到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我县地处山区,交通事故以翻车为多,此类交通事故现场地形条件乱,恶劣,伤情复杂,呼救晚,受伤人员多,伤员互救自救能力差,因此危害更大。1995年3月26日 ̄2006年3月20日,在11年时间内,我县共发生翻车事故35起,伤亡206人,其中现场死亡13人,经抢救后死亡10人,其余183名危重伤员及其他伤员以现场急救后转入我院治疗后痊愈。现将我们对多起重大交通事故的院前急救体会总结如下。1加强人员培训,药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特大地震后成批伤员的现场急救处置和有序转运效果。方法回顾性总结汶川特大地震后青川木鱼中学98名伤员的现场急救和转运。结果通过医务人员现场急救处置后98名危重伤员有97人被有序转出青川县接受进一步治疗。结论因地制宜、实施快速有效的现场处置、有序分拣并组织分批转运的措施,能最大限度的救治生命,减少成批伤伤员的死亡和伤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构建基层部队卫勤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的综合评价模型并对其体系进行测评分析。方法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在河南省军区卫勤机构中选择研究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检测评价体系的信度与效度。结果整个评价体系的复测信度系数为0.826,10个维度间的θ系数为0.751,Ω系数为0.959;因子分析提取出应急配备、应急训练、应急重视3个公因子;综合评价模型为F=0.309F1+0.273F2+0.221F3。结论该评价体系具有较好的信度与效度,所建立模型可用于初步评价基层部队卫勤机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对能力。  相似文献   

12.
詹海林 《四川医学》2009,30(10):1608-1609
目的探讨成批外伤伤员急诊处置的原则和意义。方法我院急诊科对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5月13日2时28分来院的地震伤员共计189例,按其伤别及伤情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处置措施。结果所有伤员均得到有序、有效的救治,经清创、包扎等简单处置后离院146例,急诊清创缝合术、急诊手术48例,收住院36例,死亡1例(死于重度多发伤)。结论有效的急救训练和急诊管理,有利于提高急诊工作效率,发挥急诊科院前急救最大的救治能力,充分保证了医疗安全。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我国现行医疗保险统筹基金管理现状进行分析,阐述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应急管理的影响,并就如何加强医疗保险统筹基金应急管理,完善医疗保险应急资金统筹渠道,建立医保专项准备金评估拨付机制等方面提出一些思路。  相似文献   

14.
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与特点出发,分析医学图书馆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服务的优势和可能,并提出医学图书馆积极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措施与对策,如建立健全应急预案和服务机制、培养主动超前的服务意识、建立专题数据库、密切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系、加强网络的建设和维护、加强馆员队伍的素质建设等。  相似文献   

15.
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蒙军 《中国医院》2009,13(8):44-47
总结我国以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经验教训、特别是5.12汶川特大地震灾害的经验教训,在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我们必须作好医院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应急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工作。在平时,医院应该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有关准备工作计划和预案以及具体执行情况进行评价和评估。建立特别是包括预案监测和应急救治体系在内的应急管理体系,评价的各项指标设定是否科学规范、合法合理,应急救治设施和设备等救援物资是否符合有关规定等。  相似文献   

16.
完善院前院内急救链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郭荣峰 《中国医院》2003,7(11):14-16
从院前与院内之间急救工作的全方位联系、衔接的各环节出发,阐述充分利用各类急救资源,建立和完善贯穿整个急救急诊服务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有效、规范的“链接”,使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并努力倡导社会“大急救”观念。进一步提高急诊水平和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医院急诊医护人员对实施突发事件监测的意识,为寻找合理的监测指标、建立突发事件监测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北京某区医院为研究现场,对该区所有二、三级医院的部分急诊医护人员进行问卷调查.结果:97.3%(291/299)的医护人员认为有必要监测,其中81.4%(237/291)认为有在门急诊同时建立监测的必要性.Kruskal-Wallis H检验显示在北京该区所有二、三级医院医护人员关于发热等9项症状的日常监测预警例数均有显著差异(P<0.000 1);三级医院及二级医院范围内各院医护人员对于上述问题的回答均有显著差异(P<0.000 1).结论:SARS暴发后,医院急诊医护人员普遍存在对突发事件的监测意识.症状监测要根据各地区各医院的实际情况,结合病例数、病情严重程度及其他伴随症状判定和实施.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针对目前医学生缺乏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急救知识现状,探讨医学生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急救中的作用.方法:以温州某化工厂24名工人三光气急性中毒事件医疗急救为例,总结分析医学生在参与这次急救中的作用.结果:医学生通过参与收集临床资料,参与抢救、观察病情演变及治疗经过,参与救治组织及管理,加深了对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急救的重要性的理解,熟悉了急救预案及实施过程,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论:指导医学生参与公共卫生突发事件医疗急救对培养高素质的高等医学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如何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应急能力。方法通过开展反恐演习,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亲身经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结果学生了解了常见的生物和化学毒剂的种类、毒性特点、防治措施,学会了如何在事故现场抢救伤员、运送伤员、处理现场,还懂得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理原则和程序。结论反恐演习对应急型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具有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